APP下载

大学生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及防治策略

2017-03-20杨彦平

医学信息 2016年37期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预防策略临床分析

杨彦平

摘要: 目的 分析我校大学生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特点,探讨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5年9月在我院收治的49例大学生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发病情况:大一学生发病人数最多,有18例,占总发病人数的36.73% ;大四学生最少,有7例,占14.29%,大一至大四的发病人数呈递减趋势;9月份发病人数最多,11例,占总数的22.45%;其次是12月份9例,占总数的18.37%,7月份发病人数最少。血常规异常者有39例,占79.59%;肺炎的发病部位以右肺下叶最多,有25例,占51.02%。结论 大学生社区获得性肺炎较多见,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预防策略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1]。为呼吸道常见病、多发病。由于高校是集体群居生活,同寝室接触密切,几十人甚至几百人集中在一起上课,通风不良或者季节变化会导致本病发病率上升。现就我院收治的大学生社区获得性肺炎49例临床特点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我校大学生社区获得性肺炎49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8例;年龄17~26岁,平均年龄22.5岁。排除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所有病例均无其他伴随疾病。

1.2方法 对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2006 年制定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标准[1]的我校49例大学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发病年级、发病月份、血常规异常者占比及发病部位,并分析其原因、探討防治策略。

2结果

2.1我校大学生CAP发病年级分布 大一18例(36.73%),14例(28.57%),大三10例(20.41%),大四7例(14.29%)。

2.2我校大学生CAP发病月份发布 发病人数最多的是9月份11例,占总数的22.45%;其次是12月份9例,占总数的18.37%;3月份和11月份均有5例,占总数的10.20%;4月份和10月份均有4例,占总数的8.16%;1月份、5月份和6月份均有3例,占总数的6.12%;7月份2例,占总数的4.08%;2月份和8月份为0例。

2.3我校大学生CAP血常规异常情况 全部病例均采用三分类血球仪进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异常增高者39例,占总数的79.59%,血常规完全正常者10例,占总数的20.41%。

2.4我校大学生CAP发病部位分布 左上2例(4.08%),左下16例(32.65%),右上1例(2.04%),右中4例(8.16%),右下21例(42.86%),双侧5例(10.20%)。

3讨论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病原体常见的有细菌、非典型病原体、病毒,免疫受损者可发生真菌感染。细菌中常见的是肺炎链球菌(SP)、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近年来研究提示,革兰阴性杆菌检出率逐渐减少,而革兰阳性球菌显著增加[2]。患者临床表现为常见的呼吸系统非特异性症状,多数患者常认为是感冒而致临床症状加重。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诊断依据:①新近出现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②发热;③肺实变体征和( 或)闻及湿性啰音;④WBC>10×109/L 或<4×109/L,伴或不伴中性粒细胞核左移;⑤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具备第①~④项中任何1项加第⑤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等后,可建立临床诊断。及时给予抗感染及对症治疗,会获得较好疗效。因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平时课业繁重,人口也相对密集,加之空气污染等因素,本病很容易发生。一旦患病,治疗期较长,而且需要休息,所以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身体健康。本次收集我院2011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49例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例分析显示,大一学生发病人数最多,有18例,占总发病人数的36.73% ,大四学生最少,有7例,占14.29%,大一~大四的发病人数呈递减趋势;9月份发病人数最多,12月份次之,7月份发病人数最少,2月份和8月份可能因在假期未见发病患者。这可能与大一新生刚入学,就很快投入到军训及繁重的学习当中,此时对新环境、气候、饮食习惯还不太适应,年龄又小,独生子女居多,体质下降,既缺乏预防保健知识,生活自理能力也较差有关; 12月份天气渐泠,又面临期末考试,压力较大,所以这两个月份发病率较高。上述结果亦符合本病冬春季节多发的规律。随着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发病率也逐年降低。血常规异常者有39例,占79.59%,提示尚有部分血常规正常者,需考虑有无病毒、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肺炎的发病部位以右肺下叶较多,有25例,占51.02%,是否与右侧主支气管较粗短,与气管纵轴夹角较小,痰液或异物易落入导致感染,而左侧主支气管细长,位置接近水平有关,尚不太明确。

综上所述,学校各职能部门应重视新生健康知识教育,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专业人员组织的疾病预防保健知识讲座,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个人卫生习惯,不熬夜、不网游、不抽烟、不酗酒,注意锻炼身体,尤其要加强耐寒锻炼,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及早到医院确诊治疗。学校还要搞好公共场所的卫生,对人口密集场所要经常通风、定期消毒,减少大学生在校期间罹患社区获得性肺炎等疾病的机会,以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健康,顺利地完成学业。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6,29(10):651.

[2]梁显泉.社区获得性感染诊疗策略[J].中国临床医生,2011,39(10):13-15.

编辑/丁一

猜你喜欢

社区获得性肺炎预防策略临床分析
左氧氟沙星与头孢呋辛联合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比较
厦门市5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重症病例临床分析
389例住院肺结核患者临床分析
盐酸氨溴索联合抗生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疗效观察
测定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的临床意义
阿奇霉素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