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研究

2017-03-20许洁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哈佛大学哈佛绿色

在推动可持续发展大学的建设过程中,世界各国大学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参考和借鉴。大学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形成相应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基于此,文章在梳理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通过对哈佛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提出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建议。

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高等教育

G649.2A008509

一、 引言

从教学科研型大学到创新型大学再到可持续发展大学是当前世界大学发展的一个新趋势,这是大学在当前世界资源与环境压力下新的发展方向,是大学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构件之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1997)认为教育是人类在追求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最有希望、最有效果的方式。Rio+20会议重申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在第一个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后继续开展。2012年,UNESCO发布《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展望2014年之后》[1]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各国政府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的一项重要工作,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应对气候变化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挑战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同时也指出必须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教育和学习的所有领域和各级教育系统,尤其是通过“全机构”方法。2015年联合国发布《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启动了后2015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这意味着全球可持续发展进入实质性行动阶段,而教育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作用也在SDGs中得到确认。大学作为公共机构,将成为执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行动主体。

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原则和工具的落实和应用场所。大学的空间和运行特征促使大学成为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实验室。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化的视野,同时又需要本地化的脚踏实地的实践。大学的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必须探索如何服务于经济、社会与环境三重底线,做到公平和效率的平衡。大学社区,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培养可持续发展专业技术人才和拥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社会建设者,他们未来的行为和决策能力正是由其校园生活经历和专业素养的培育所给予的;另一方面,它又可以通過全面整合校园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型,[2]在大学的教学、科研、机构管理和系统运行的同时融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原则并付诸实践,探索解决环境、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为全球、国家和地方推进可持续发展贡献解决方案。

总之,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是当前世界各国大学正面临的新课题。全方位的大学可持续发展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有相应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才能保证转型得以实现。基于此,本文在梳理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哈佛大学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考察,提出完善我国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建议。

二、 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以推动校园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国际组织纷纷出现,如大学校长推动可持续未来秘书处(1990)、可持续未来的大学领袖协会(1995)、世界可持续校园国际联盟(2008)。全球众多大学把推动可持续校园建设列为大学整体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国,还成立了国家级的美国大学开展可持续教育和校园行动组织北美环境教育协会(North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NAAEE) 和高等教育可持续进步协会(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ASHE) 。在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中,受到全球对气候变化问题关注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把大学可持续发展建设的目光聚焦到碳排放削减和零排放校区建设。2007年,美国284位大学校长发表声明,宣布要将大学校园建成“碳中和”地区,并且大力推广“绿色建筑”。201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组织成立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大学联盟(The Global Universities Partnership on Environment for Sustainability,GUPES),为大学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

许洁: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研究

在我国,可持续发展大学的建设也方兴未艾。1998年,清华大学提出建设“绿色大学”;2003年,同济大学率先创建“节约型校园”;2008年1月,由教育部组织的“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会议发表了《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宣言》,这是我国高校第一次对大学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共识。目前全国已形成了一系列推动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模范学校,如清华大学、同济大学、江南大学等。但是就总体而言,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更多地关注节能减排、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和绿色技术改造等,侧重于可持续发展三重底线中的环境维度,其对社会、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担当和引领作用并不明显。基于此,2010年,同济大学又率先提出要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从节约型校园的具体实践逐渐扩展到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和科研领域,更加强调大学在人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引领作用。2013年,同济大学又把形成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办学特色写进了学校的 “十三五”规划。

随着全球范围内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的广泛开展,对可持续发展大学的理论研究也逐渐深入。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大学的概念界定、对可持续发展大学的评估研究以及从传统型大学向可持续发展大学转型的研究。

1. 可持续发展大学的概念界定

大学的主要使命不仅是提供广泛的知识给精英,更重要的是聚焦于如何实现一个可持续的未来,未来的大学是可持续导向,而不仅是综合导向的。[3]研究者都认为可持续发展大学是对大学传统功能的提升。Weenan认为任何对可持续发展有真正兴趣的大学都必须在管理、研究、教育、沟通和运行上进行改变。[4]Alshuwaikhat提出要运用大学环境管理系统、促进公众参与和社会责任、促进可持续的教学和研究三大战略的整合来实现校园可持续的合理框架。[5]Knig认为可持续性科学要求全球的大学重新思考它们的使命,大学中的学习、教学和研究也需因此进行系统的变革。[6]应该看到,在未来的十年,大学将进入为可持续发展而教育的阶段,可持续发展与大学的结构和使命深度融合。通过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合作以及大学的教育、研究、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展将日益成为大学的核心使命。[7]

2. 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评估研究

合理的评估可以使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可持续发展大学的评估维度上,大学通常基于三重底线概念出发,从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构建评估框架,如密歇根大学和得克萨斯A&M大学的大学可持续性评估[89],俄亥俄州立大学和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共同研发的“可持续性知识评估”(Assessment of Sustainability Knowledge,ASK)[10]。

可持续发展大学的多样化评估工具已经形成并在实践中得到应用。Shriberg指出跨机构评估工具可以用于量化地评价大学可持续性,他对大学可持续校园建设的11种跨机构评估工具的优缺点及含义进行了比较分析。[11]Beringer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介绍高校可持续评估框架,评估高校的可持续能力。[12]Lozano利用图示方法来评估大学可持续性,认为这种方法更便于解释、比较和大学可持续发展行动的标杆管理。[13]Urbanski和Filho认为可持续性的跟踪、评估、等级系统(STARS)可以评估大学的可持续性,推动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建设。[14]

3. 对面向可持续发展大学转型的研究

大学可持续发展行动将推动大学教育的系统变革,它将要求传统型大学实现决策过程、建设主体以及建设对象的全方位转型。诸大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大学的POS模型,指出大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涉及过程维度、对象维度、主体维度三个方面。[15]

在转型路径上,FerrerBalas等提出要从大学的价值观、态度、动机以及课程、社会互动和研究影响评估等软件上下功夫。[16]Valazquez等清晰规划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学战略目标的四个步骤。[17]Weenen认为大学回应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可以走三条路径:渐进的路径、关键路径和示范路径。[4]Sharp 提出建设环境可持续校园,需要大学各部门环境可持续承诺的制度化,走不断取得小胜利到系统转型的路径。[18]Disterheft等认为参与是大學实现可持续转型的关键因素。[19]

在转型的障碍上, Filho认为转型的障碍既有制度化的利益缺乏的原因,也有资源有限或者教工参与不足等原因。[20]Gale等认为高等教育机构推动可持续发展面临四个方面的障碍:学科之间的争论、制度碎片化、经济全球化、迅速便捷(fast and frugal)的论证习惯,导致高等教育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21]而当前大学的网站依然是静态地呈现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和内容,没有推动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对话,[22]也是阻碍大学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原因。

从中外可持续发展大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可以得知,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已经从战略的、系统的角度定义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并日益关注如何实质性地推动大学的可持续转型。但是现有文献的关注焦点往往在于可持续发展大学的评估以及系统转型的内容、路径和障碍,而对于谁来推动面向可持续发展大学的建设、如何推动与运行却缺乏基于实际案例的系统梳理和借鉴研究,特别是缺乏对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关注,这使得面向可持续发展大学的建设缺乏管理学角度出发的可借鉴的模式。本文以哈佛大学为例,分析该校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对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哈佛模式进行总结,以期为我国高校开展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提供经验基础。

三、 哈佛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哈佛大学作为全世界顶尖的学校,它的一举一动总是能够吸引全世界的眼光。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广泛开展可持续校园建设的大学之一。哈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行动可以追溯到1991年,那一年哈佛环境委员会成立,学校鼓励和协调全校范围内与环境相关的活动和学术研究。2004年,哈佛大学运用一系列可持续性原则界定了大学的使命是为了一个更健康、更有韧性的未来,为在全校开展可持续发展行动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指导框架。2008年夏天,哈佛大学的福斯特校长和各学院院长发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承诺,就是用现有最好的科技通过最大程度的实践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并明确短期的减排目标是到2016年使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6年的基础上减排30%。2014年10月,哈佛发布了《哈佛大学可持续计划(20152020)》,这份计划为全校上下建设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校园提供了路线图。根据该校2016年12月发布的《20062016气候目标报告》,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已经如期完成。[23]哈佛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逐步推进,得益于逐渐形成的较完善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1. 自下而上的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路径

哈佛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推进是一个先自下而后又实现上下互动的模式,先是哈佛大学跨系的教师和学生组织认识到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的意义,并积极付诸实践,而后师生的可持续行动得到了学校领导层的呼应,有了专门的执行机构和拨款,从而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

从1990年开始,哈佛大学的学生、教师以及部门的自发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日渐频繁,各类环境运动在哈佛校园内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999年,哈佛大学一个跨系的师生联合组织在不定期地召集商讨建设哈佛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过程中,认识到尽管这个组织有很多好主意,但由于缺乏专职人员专门从事推进工作,使得很多想法无法落实。1999年底,来自澳大利亚的Leith Sharp向这个跨系师生联合组织介绍她在新南威尔士大学推进可持续发展行动的经历,当时的师生联合组织主席Jack Spengler 和哈佛负责设备与环境服务的常务副校长助理Tom Vautin当即决定聘用Leith Sharp来推进哈佛的绿色校园行动。2000年3月到2001年6月间,在这三人的努力下,哈佛制定并出台了哈佛大学绿色校园建设的战略规划,在此期间成立了哈佛绿色校园行动组织(Havard Green Campus Initiative,HGCI)。到2001年底,一个为期5年每年拨款15万美金规划以及建立一个300万美金的借贷基金计划得到了校方批准,为推动哈佛绿色校园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在有组织、有资金的前提下,哈佛绿色校园行动组织主任Leith Sharp集中精力为多个学院和部门提供绿色校园项目和服务,目标是使哈佛成为追求校园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实验室和学习型组织,推动学院和各行政部门贯彻可持续原则。在组织结构上,绿色校园行动组织是常务副校长办公室所属的大学运营服务部(University Operation Service)的一个行动组织,其主任Leith Sharp要向师生联合组织主席和负责设备与环境服务的常务副校长助理汇报工作并开展活动。

2008年夏天,哈佛大学发表了明确的减排目标,为了配合这一承诺,2008年秋天,哈佛绿色校园行动(HGCI)正式升级为哈佛可持续发展办公室(Office for Sustainability,OFS)。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在全校范围13个学院和行政部门提供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此时OFS的组织结构没有变化,但工作合作层级升级为向常务副校长和由福斯特校长任命的执行委员会汇报。OFS继续执行扩大HGCI的使命,提供温室气体排放的愿景并监督实施过程,帮助大学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从《哈佛可持续计划(20152020)》可以看出,哈佛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行动范围已经从原有的HGCI时更多地关注环境领域问题,扩展到排放与能源、校园运行、自然与生态系统、健康与福利以及文化与学习五个核心领域,涉及资源、环境和社会三个方面。

2. 哈佛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治理结构

治理就是某一共同问题(collective problem)的利益相关者相互作用、共同决策的过程,它导致了社会规范和制度的产生、加强或再造。[24]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治理结构就是为了实现大学可持续发展目标,大学内外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制度安排。

哈佛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目标非常清晰,即通过学术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行动来对抗气候变化的挑战,短期目标是到2016年,温室气体的排放在2006年的基础上减少30%。这个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包括教师、学生及各个学院和行政职能部门的行政人员在内的合作性的社区驱动的过程,而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在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它管理和指导哈佛可持续发展大学目标的执行,与不同的工作团队建立伙伴关系,分享最佳实践,提出新的政策和行动,创造可以在哈佛内外复制的创新解决方案。

2008年建立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后,哈佛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合作性决策机制和行政领导、组织管理框架逐渐清晰,这为吸引和授权各学院、行政部门的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参与可持续行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哈佛大学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治理结构不仅帮助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决策能够不断改进和调整,也使所有的利益相关者能够在规划和执行中通过积极参与在政策的形成和执行中发出声音。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目标,它要求随着每个大学组织的变化而使其发展目标产生迅速和广泛的升级。其核心问题就是组织变迁。大学必须提高创新能力,并且这些创新能力的提高必须是基于大学可持续发展并能保证持续发展的理想速度。哈佛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就是这样一个能够提供此类服务的校园内的服务性组织,通过以可持续发展办公室为核心的治理结构促进哈佛大学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居于治理结构的核心,它召集并管理大学范围内的各委员会和代表大学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工作团体。这些团队定期开会,对战略和目标集思广益,从而在长期内驱动持续地改进。

哈佛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行动的治理结构中,校园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1)温室气体减排执行委员会;(2)可持续性和能源管理委员会,它是由关键的高层级的行政人员包括全校范围内的设备和能源的领导以及从人力资源、财务、IT和信息部门来的学院代表组成;(3)学生可持续领导人委员会;(4)绿色团队领导人网络。

除了内部的治理机制,哈佛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还保持与政府、高等教育部门、非营利组织和私人部门建立伙伴关系来扩大哈佛可持续发展行动的影响。这些机构包括波士顿绿丝带委员会(Boston Green Ribbon Commission, BGRC)、剑桥社区可持续未来契约(Cambridge Community Compact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生态美国的MomentUS行动(EcoAmerica MomentUS Initiative)、国际可持续校园网络(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Campus Network)、常青藤大学校长可持续工作组(Sustainability Working Group, Council of Ivy Presidents)、美东北校园可持续联盟(Northeast Campus Sustainability Consortium)等。

3. 项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运行机制

哈佛大学可持续发展办公室聚焦于跨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和研究以及哈佛社区在气候变化、社区行动、能源与排放、食品、绿色建筑、健康和福利、IT、生态与生态系统、采购、交通、废弃物和水等领域的一系列活动,依托绿色实验室、绿色生活、绿色办公室、绿色循环基金、绿色团队、学生拨款等项目的推动降低哈佛的环境影响和运行成本。

(1)项目驱动运行机制的核心:哈佛绿色循环基金

哈佛绿色循环基金(Green Revolving Fund,GRF)是一个价值1200万美元的可循环的借贷基金,旨在通过为可持续的设计和高效的运行、维护提供资金,减少大学的环境影响。GRF由哈佛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和一个跨部门的咨询委员会管理。

哈佛绿色循环基金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是2001年成立的哈佛绿色校园借贷基金( GCLF),至今已经执行近200个項目,项目的回报期在5~10年甚至更少,每年节约能源费用400万美元,项目产生的回报率超过20%。

哈佛绿色循环基金有着一个基于商业化基金运作的遍及全校的可持续参与和学习的运作机制。这一运行机制有两个关键环节[18]:第一个环节是无利息的环境信贷基金的发放和回收,这是一项周转使用的信贷基金,任何一个节约项目被批准后都能获得不超过5年的贷款。这一机制在19931998年的试验阶段被认为是非常成功的。在实验阶段,通过无息贷款和周转信贷机制,大约240万美金被投资于32个环保项目中,平均的投资回报率高达34%,每年节约88万美元。环境的收益也非常显著,每年减排二氧化碳880万吨。这一环节的成功得益于绿色建筑标准、能源模型工具、生命周期成本估算法的使用。第二个环节是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建立了各学院的参与机制,它与各学院进行战略性的信息交流、教育、培训和鼓励活动,开展各类可持续发展项目的研究、审计、实验、评估和执行环境信息系统开发、项目推广、基金募集等的战略规划。

哈佛绿色循环基金给予产生节约的项目以资金资助,项目范围涉及建筑项目的运行和维护、交通、采购以及建筑的设计和翻新,这些资金资助的项目得到各学院的支持并且得到了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和可持续发展办公室的专家和信息的支持。这些项目在运营中节省的成本,一部分用于偿还基金贷款,一部分转为学院的预算,另外还有一部分返还给可持续发展办公室,用于发展、提高教师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培养改革创新的能力。

(2)项目成功运行的保障:广泛而便捷的参与

在哈佛推动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众多项目中,除了绿色循环基金,还包括鼓励和支持不同层次利益主体参与的项目,如绿色实验室项目、绿色生活项目、绿色办公室项目、绿色团队项目以及学生拨款项目。

绿色实验室项目让研究人员、行政人员、教师和物业管理者一起来开展可持续行动。在哈佛,占地空间23%的实验室消耗了接近50%的总能源消耗。由于科学实验的能源强度不同,每个实验室的条件都是独特的,所以绿色实验室项目除了覆盖整座实验楼外,还要考虑具体实验室的实际情况。绿色实验室项目鼓励实验室进行冰箱管理,及时关闭门窗,将实验闲置材料和设备在实验室之间循环再利用,以及进行绿色实验室校内认证。

绿色生活项目则教育生活在哈佛的学生和居民采取可持续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包括4个子项目:本科生资源效率项目、哈佛法学院绿色生活项目、哈佛商学院学生可持续协会和哈佛大学住房可持续项目。前三个子项目可以称为同伴间教育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平台,运用不同的手段,使不同项目覆盖下的学生节约能源、水、食品以及其他方面的消耗,减少废弃物。最后一个子项目是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方式改变居民的生活方式。

绿色办公室项目是一个为那些力图绿化工作场所并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员工设计的4个等级的自己动手、自我管理的项目。只要每一个参加申请的办公室达到绿色办公室相应管理标准,就可以注册、申请并授予相应等级的绿色办公室称号。员工的绿色办公室行动直接减少了大学的资源、能源以及水消耗。截至2016年,哈佛校园中已经有230多个办公室被授予1~4级的绿色办公室称号,涉及2800名雇员。

绿色团队由致力于让哈佛更可持续的个人组成,它分属于各个学院和相关行政部门,从事各种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这些分布于各个学院和具体部门的绿色团队由专门的行政人员领导,领导绿色团队的行政人员又成立了一个绿色团队领导人网络,分享最佳实践经验,提高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业知识和领导绿色团队的技能。

学生拨款项目开始于2010年,是为那些致力于校园温室气体减排和促进校园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设立的,学生只要在校园减排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更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有创新性的计划,都可以申请学生拨款。通过由教师、学生以及行政人员组成的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就可以获得5000~50000美元不等的拨款。

为了使各个项目能够顺利开展,哈佛大学已经开设了超过273门有关能源、可持续或环境的课程,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在网站上发布相关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知识,清晰地列出了如何参与各种项目的操作工具和路径,还公布了Facebook,Linkedin 等信息分享的通道。

四、 哈佛经验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借鉴

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应该趋于整体性的思考,需要在观念、过程、操作及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战略性的根本改革,而不是应时应景的策略。虽然大学可持续发展建设没有“一刀切”的模式可以遵循,但从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发现如下应遵循的原则:

1. 从可持续发展大学的建设主体来看,应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结构。

(1) 校长在大学可持续发展建设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最高行政首脑,对大学发展方向的影响是直接和重大的。哈佛大学最近的3任校长,从鲁登斯坦到萨默斯再到福斯特,他们对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支持是一贯的。2000年,哈佛第26任校长尼尔·鲁登斯坦支持成立哈佛绿色校园行动组织(HGCI),并为该组织提供经费。2004年10月,哈佛第27任校长劳伦斯·萨默斯发表讲话:“使我们的校园以环境可持续的方式运转,这不仅仅是一个公民应该做的正确之事,也是指导我们事业的富有经济成效的途径。” 2007年5月,第28任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公开信中提出哈佛大学在环境保护中有着重要作用,表示在自己的任期内,要努力使哈佛大学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榜样。2008年,福斯特校长又提出,哈佛大学的研究和教学必须产生可以利用科学技术和政策分析为美国和全世界创造一个可持续未来的知识,与此同时,她指出要鼓励、支持大学的教师和学院开展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和教学,并且把能源和环境作为智力投资与制度行动的优先领域。[25] 正是校长们这种明确的、一贯的支持,推动哈佛大学从绿色校园行动逐渐深化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的建设。

(2) 可持续发展大学推进要吸引多元的利益主体参与其中。

各个领域的相互合作正是大学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从哈佛经验可以看出,师生参与对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校园可持续发展建设不仅仅是后勤部门的相关项目建设、学生团体热热闹闹的活動,它应该是大学中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部门的联合行动,是教师、学生、职工的共同的意识和行为转变。

哈佛大学主要是通过建立工作小组、咨询小组和指导小组对具体部门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提供建议。随着绿色校园项目的不断建立与推动,越来越多的教师、职工和学生的利益被卷入其中,公众参与也在不断地变化和扩大。通过绿色校园网络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相关信息的公开,让任何一个想参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教师、职工、学生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都能从中获取信息。

2. 从可持续发展大学的运行机制来看,应有清晰的目标以及推进制度和财力保障。

(1) 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的战略形成后,应有清晰的实现路径和定量标准。

明确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与基本原则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的重要前提,而在各个层面上进一步提出具体实现路径以及可量化的指标是实现目标的制度保障。

哈佛大学提出了明确的减排目标和时间表。其2016年的短期減排目标是根据现有的运行和未来增长的现实确立的。未来的目标建立在每4年一次的滚动评估基础上,比如通过2012年的评估形成2020年的目标,同时也考虑对2016年的目标做适当调整。其实现路径有:推广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实践,包括提高效率的方法、使用可再生资源、在校内运行和校外供应商选择两方面减少废弃物和有害物质;通过编制发展规划,进行符合可持续原则的比较分析,以支持长期的、经济的、环保的和对社会负责的决策;设立可持续发展指标,确保监测与报告并持续改进。

(2) 由专业性的机构来推动和执行校园可持续发展工作。

推进大学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机构应该有专门的办公室,有专职员工为大学可持续发展建设工作,为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经费和服务的支持,学校应给予专门的预算支持。

在组织结构上,哈佛大学可持续发展办公室是常务副校长办公室领导的校园服务部门下属的一个办公室,但是在业务上与其他部门并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办公室在大学推进可持续发展建设治理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与利益相关者开展协同决策,是哈佛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基础。

(3) 通过建立校园绿色基金,推动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长效开展。

校园绿色基金的存在,可以让更多有利于学校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的项目得到实践和应用,而不至于使校园的可持续发展行动因学校的预算紧张、人事变动而改变。

(4) 通过准确的数据监控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政策反馈和政策改进。

哈佛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工作遵循着“制定政策、政策规划、实施政策、结果反馈和政策改进”这一管理循环。而这一循环的实现有赖于持续的能耗计量和能源审计。相关的推动大学可持续发展建设行动的配套措施的实施,如绿色校园基金项目的评估与基金的发放、可持续发展大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全生命周期成本的计量、能源模型工具和相对环境风险评估管理方法的运用都是以完善的基础数据的统计工作为基础的。

五、 结论

哈佛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这所学校在推进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中的一些经验可以供其他高校分享:从建设的主体角度看,需要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从建设的内容看,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要做到全方位参与和重点领域推进相结合;从建设的运行机制看,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应有清晰的目标以及推进建设的制度和财力保障。这些宝贵的经验将对我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具有直接的借鉴意义。

联合国教育及文化组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年):展望2014之后[R/OL]. (20120813)[2016127].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1/002172/217210c.pdf.

[2] Anthony D. Cortese. The Critical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reating a Sustainable Future[J/OL]. Planning for Higher Education, 2003, 31: 1522. http://www.aashe.org/resources/pdf/Cortese_PHE.pdf.

[3] McComas,Katherine,Richard Stedman,and P.Sol Hart.Community Support for Campus Approaches to Sustainable Energy Use: The Role of “Towngown” Relationships [J]. Energy Policy, 2011,39(5):23102318.

[4] Weenen,Hans v. Towards a Vision of a Sustainable University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0,1(1):2034.

[5] Alshuwaikhat, Habib M., and Ismaila Abubakar.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Achieving Campus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of Current Campus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ractice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8,16(16):17771785.

[6] Ariane Knig. Changing Requisites to Universities in the 21st Century: Organizing for Transformative Sustainability Science for Systemic Change[J]. 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2015, 16:105111.

[7] Beynaghi, Ali, Gregory Trencher, Fathollah Moztarzadeh, et.al. Future Sustainability Scenarios for Universities: Moving Beyond the United Nations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6, 112(2):34643478.

[8] Rodriguez,Sandra I.,Matthew S. Roman,Samantha C.Sturhahn, and Elizabeth H. Terry.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and Reporting f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s Ann Arbor Campus[R]. http://css.snre.umich.edu/css_doc/CSS0204.pdf.

[9] Texas A&M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and Roadmap for a Green Campus Initiative[EB/OL]. http://repository.tamu.edu/bitstream/handle/1969.1/85770/ESLTR061001.pdf?sequence=1 . 2006101.

[10]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Maryland.Assessment of Sustainability Knowledge[EB/OL]. http://ess.osu.edu/sites/essl/files/imce/Phase%20II%20Questions%20no%20bold%20answers.pdf.

[11] Shriberg, Michael.Institutional Assessment Tools for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2,3(3):254270.

[12] Beringer, Almut. Campus Sustainability Audit Research in Atlantic Canada: Pioneering the Campus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Frame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6,7(4):437455.

[13] Lozano, Rodrigo. A Tool for a Graphical Assessment of Sustainability in Universities(GASU)[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6, 14(911): 963972.

[14] Urbanski, Monika, and Walter Leal Filho.Measuring Sustainability at Universities by Means of the Sustainability Tracking, Assessment and Rating System(STARS): Early Finding From STARS Data[J].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15,17(2):209220.

[15] 諸大建.中国要善讲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语[N/OL].文汇报,20120329. http://whb.news365.com.cn/ftl/201203/t20120319_311826.html.

[16] FerrerBalas, Didac, Rodrigo Lozano, Donald Huisingh, et.al.Going Beyond the Rhetoric:Systemwide Change in Universities for Sustainable Societi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0,18(7):607610.

[17] Luis Valazquez, Nora Munguia, Alberto Platt, Jorge Taddei. Sustainable University: What Can Be the Matter?[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6, 14(911): 810819.

[18] Sharp, Leith. Green Campuses: The Road From Little Victories to Systemic Transform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002, 3(2):128145.

[19] Disterheft, Antje, Sandra Caeiro, Ulisses M.Azeiteiro, et. al. Sustainable Universities-A Study of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for Participatory Approaches[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5, 106(164):1121.

[20] Filho,Walter L. About the Role of Universiti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2011, 24(4): 427428.

[21] Gale, Fred, Aidan Davision,Graham Wood, et.al. Four Impediments to Embedding Edu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J]. Australi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015,31(2):248263.

[22] Katiliute Egle, and Asta Daunoriene.Dissemin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n Universities Website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5, 191: 865871.

[23] The Office for Sustainability, Harvard Univerity. 20062016 Climate Goal Report:How Harvard University Met It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Reduction Target[R/OL]. (20161208) https://green.harvard.edu/sites/green.harvard.edu/files/2006_2016_Harvard_Climate_Goal_Report.pdf. 2016128.

[24] Hufty, Marc. Investigating Policy Processes: The Governance Analytical Framework (GAF)[M]//Wiesmann, Urs, and Hans Hurni. Research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undations, Experiences, and Perspectives. Bern: Geographica Bernensia, 2011: 403424.

[25] Faust, Drew G. Statement on the Report of the Harvard Greenhouse Gas Task Force[EB/OL]. (20080708). http://www.harvard.edu/president/speech/2008/statementonreportharvardgreenhousegastaskforce.

猜你喜欢

哈佛大学哈佛绿色
哈佛大学46%是富二代,但决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85%哈佛新生反对特朗普
理想
哈佛讲堂里的狗
哈佛讲堂里的狗
追踪绿色的秘密
看一眼凌晨4点的哈佛大学
哈佛的学生不快乐
再造绿色
哈佛大学图书馆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