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香港學童為什麼要自殺?

2017-03-18蔡易寧

澳门月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家長學校學生

蔡易寧

筆者近日赴港參加親友聚會,期間有人談及近期香港學童自殺問題,大家不勝唏噓,現在的新一代擁有上一代所可遇不可求的豐富物質,更有我們孩童時期發夢也不敢想的網絡世界,為何偏偏是最脆弱的一代?“少年不知愁滋味……”今天仍是很多70、80後所耳熟能詳的勵志歌曲。如今的少年在聽什麼歌?唱什麼曲?反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被電子產品控制的一代,不吃飯不睡覺不做功課都不要緊,最要緊的是,有手機或平板電腦可玩。這不是夸大其詞,遠的不說,上周香港14歲少年自殺事件,據報披露,疑因偷買PS4遊戲機被父母責罵,因感到不開心而從走廊一躍而下。再看農曆新年後,香港發生多宗學生自殺事件:2月5日,17歲中四男生在利安邨墮樓身亡;2月6日,13歲中一女生,疑因生活問題,在青衣長康邨康祥樓高處墮斃;2月8日,12歲中一女生,因學業問題,於黃大仙下邨龍吉樓七樓走廊攀出欄末企跳,由消防救回安全位置;2月12日,15歲男生在馬鞍山住所跳樓,當場死亡;2月17日,15歲外籍少年因學業問題,在銅鑼灣時代廣場一躍而下,送院不治;2月19日,15歲少年因學業困擾,在鯉魚門邨以尼龍繩吊頸,其母剪繩救回仍然危殆。這些短期內一連串的學童自殺案件,震惊了香港社會,也讓各界再度關注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缺失。

當然,我們的教育界,或者絶大多數的家長,可能覺得上述不幸個案只是特例,因為絶大部分的學生都是乖乖的好學生。現實中,的確如此,尤以傳統學校學生,周六、周日有著一堂又一堂的課外興趣班,周一至周五放學不是結束,接下來的補習班才是重頭戲,不然每天功課怎樣完成呢?以上也是澳門絶大多數小學生、中學生的成長故事,而且,日復一日,學生早也習之為常,但是,這些只懂考試、無暇思考和閱讀的孩子,廣大家長認為合理嗎?符合教育局官員的取態嗎?我們不得而知,也不曾有見到媒體有專門的報導。

作為70後、80後,我不敢說他們是怪獸家長,但我很慶倖自已不用做怪獸家長,我不會將小朋友送去這類每天做不完的功課。每周大測小測的名校;我不要求我的小朋友每晚寫功課寫到手指起繭;我不想我的小朋友每天背著十幾斤的書包上學返家;我也不會如有些家長一般感覺到小朋友太辛苦,但又自圓其說(令自已內心好過些):小朋友習慣這樣的生活了,若再改的話,怕他們會不習慣……

返學校,去補習社,周未奔走才藝班,這是我們下一代的生活軌跡,社會和家長都只給學生輸灌這一個意識:讀好書,不學壞,將來才會有一個好的前程、幸福的生活。至於什麼是未來人生規劃?學校,家長,都不會有興趣,或有義務向他們宣揚。唯一,家長和學校都關心的是,學生的功課做完了沒?考試排第几名?再不,就是同學家長之間都攀比誰的學校是名校,誰的分數最高,誰的才藝班最多,誰的家底最好,誰的房子是豪宅……如此般,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成長的學生,眼中只有排名,只有競爭,哪裡還能容得下多少純真的空間,享受童年少年的樂趣。

不少家長很無奈,現下社會太多誘因對小朋友健康成長有影响,送孩子去補習社或才藝班,就是對抗社會上各形各式的不良誘因的有效措施,二害取其輕,埋頭功課怎樣都好過看意識不良的電視節目,好過平板電腦,好過手機遊戲吧!但似乎就忽略了第三個害:壓力——學生間攀比的壓力,比成績,比分數,壓力爆錶,有時就如一根稻草,可壓垮一個寶貴的生命。我朋友的小二女兒,高峰期每周一大測二小測,每到測前一晚及測後公佈成績當晚,習慣不能入睡,考前擔心分數低,考後又自責分數不够同學好,朋友也是愛子心切,心痛不已,又不知怎樣幫小朋友度過這個考試關口,更不敢想像,當女兒去到高小中學時,如何面對?所以每每鄰埠發生學童自殺新聞,內心惶恐又不安……

不可否認,成年人的世界通行的就是一部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則,但是不要把這一套法則過早地强加給純真的少年兒童。可以說,如今的新一代的真實寫照是,日復一日沉浸在功課題海及互相攀比的虛榮世界,內心卻脆如薄紙。香港不時有學童自殺,究其起因,不外乎這些內源外因。生命誠可貴,且沒有Take two,政府、學校和家長須切實關注我們社會的未來一代,思考如何還他們一個健康成長的幸福環境。

猜你喜欢

家長學校學生
秋季运动会
冬天,家长可以与孩子做些什么?
学生作品选登
要脸干什么,不是还有你们吗
一道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