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2017-03-18黄伟业

师道·教研 2017年2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思维

黄伟业

数学知识不仅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还非常灵活,教材中有很多创造性内容,需要学生自主去发掘、分析与吸收。为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他们的数学情感,为其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内驱动力和求知欲望,引领他们主动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对提升整体教学质量来说意义非凡。

一、结合现实生活内容,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当前,小学数学教材中选编有不少日常生活内容,很多知识点都融入到生活现象中,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也包含着不少数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可合理结合现实生活内容,在课堂上营造生活化教学氛围。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根据实际生活设计问题,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亲身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可拉近学习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还能够让他们更加热爱和喜欢学习数学知识,进而实现高效学习。

二、创设稚化问题情境,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提升问题情境的实效性,需立足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创设稚化问题情境,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以此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稚化问题情境时,自身思维首先需要稚化,将个人思维放低至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去设计问题,考虑他们是如何思考的,站在实际教学对象的角度出发。特别是问题语言要感情化、生动化与形象化,或者使用视听结合的方式提出问题。

例如,在讲授“除法”过程中,当学生基本掌握除法算理和能够计算简单出发以后。针对这一题目:一本作业本的价格是5角钱,小明有10元钱,一共能够买多少本?如果让小学生自己阅读题目尝试独立解题,通常会列出错误算式:10÷5=2,回答:一共能够买2本。此时,教师可有感情的将题目朗读出来:小明是文具店买作业本,每本都是5角钱,他用10元钱一共能够买到多少本作业本?以此创设稚化问题情境。这样,学生能够清晰理解题意,很快得出正确答案是20本。另外,教师在创设稚化问题情境时,应尽量使用实物、画面、图片等形式呈现出来,诱发小学生的感性思维,以此降低问题难度。

三、创设趣味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通常比较喜欢在趣味化情境中学习和分析问题,虽然数学学科与其它科目项目相比知识内容较为枯燥乏味,教师可通过创设趣味情境改善这一教学困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尤其是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很多章节题目都具有趣味化色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充分借助该优势,将生硬抽象的数学公式、符号和数字等转变为趣味元素,并将死板静态的图片转变为动态图画,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这里,以“混合运算”教学为例,本单元的三个章节题目分别为:小熊购物、买文具和过河,本身就携带有趣味性元素。教师可通过“小熊购物”的问题情境引入新知识,出示多媒体课件使用故事引入法:今天是星期日,熊妈妈领着小熊贝贝去超市购物,超市里的东西可真多呀!小熊贝贝都看不过来,这也摸摸,那也碰碰,嘴里还一个颈地嘟囔:“妈妈,我想买这个。妈妈,我还想买那个……”最后,他们来到了超市的东南角。接着,教师通过看图获取信息设计问题:同学们,请你也仔细观察一下超市的東南角,看一看从图中能获得什么信息?如果你是小顾客想买些什么东西?在趣味情境中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创设开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问题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以问题为引导学生的思维才有明确方向和源源动力,且思维才能够创新发展。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思维空间和良机,使他们的思维方向不受限制,能够自由自在的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实现思维发展的教学目标。同时,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小学生可卸下心理包袱,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问题解析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主动性。

五、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与数学课程自身教学需要相吻合,还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应当根据教学实情创设各种各样、别具匠心的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在解题问题的同时吸收、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责任编辑邹韵文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