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优势

2017-03-18曾毅华

师道·教研 2017年2期
关键词:长方体线段直观

曾毅华

微课进入小学数学课堂已逐渐被一线教师认可。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探析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所在。

一、微课能代替教师的操作演示活动

正确的测量和操作(画图)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和“统计与概率”模块中的知识点,也是重难点。例如测量线段、画指定长度的线段、画角、量角、画高、画平移或旋转后的图形、画统计图等等。凡涉及测量和操作(画图)都有一定的规范和明确的步骤,探究的余地不多。以往教师必须在黑板上用教具手把手地教,学生在下面亦步亦趋跟着做。但是那些简陋的教具通常不好使唤,黑板是竖立的不像平铺的纸,教师没有过硬的基本功还真不能做个好示范!更要命的是教师在黑板操作教具进行示范时,身体必然挡住一部分学生的视线,成为视觉盲区。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84页例3《画出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图形》:

这是个公认的教学难点,学生很难正确掌握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后的位置。原因是一个图形的旋转实质是分解为两条关键线段的旋转,学生往往不能把这两条线段正确旋转到指定的方位上,很多时候在旋转的过程中一条线段旋转对了而另一条却错了。针对这个教学难点,我制作了微课。

首先,利用钟面上的3、6、9、12这几个特殊数字的位置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条线段发生90°旋转后该指向哪里”的问题,为后面的学习铺平了道路。钟面的中心就是线段的旋转中心,一条指向钟面数字3的线段顺时针旋转90°后就指向数字6的位置:

同理,一条指向钟面数字12的线段逆时针旋转90°后就指向数字9的位置。

然后,微課演示把一个三角形OAB以O为旋转中心逆时针、顺时针旋转90°的过程。动画一步一步演示把三角形的旋转分解为两条关键线段OA和OB的旋转,把这两条线段分别旋转到正确位置上得到OA'和OB',再把A'和B'连接起来就得到旋转后的三角形。

最后,总结方法,把操作步骤一一列出:①找出经过旋转中心O的两条关键线段,标记为OA、OB。②分别把OA、OB按要求旋转90°后,标上A'和 B'。③连接A'和 B'。

课堂上,我让学生把微课看一两遍后,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正确掌握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的作图方法。

又例如六年级上册第20、21页的例2《根据位置与方向确定物体的位置》:

这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掌握画图的步骤和规范,对作图的要求非常细致。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关注以下几点:以谁为参照物?以哪条边为起始边?向哪个方向旋转?怎样表示“距A市200km”?然后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微课。以画出“B市”的位置为例,微课的演示能让学生能清晰看到画图的每一个步骤及画图要求,细微到“B市位于A市北偏西30°”该如何正确摆放量角器、用实心小圆点标记“B市”的位置后再写名称、怎样计算200km在图上的距离、画出正确长度后线段旁要标注距离“200km”等细节都讲解得一清二楚。这个例题我是通过让学生观看微课自主学习后,再让学生通过练习进行操练,熟习作图技能。从反馈情况来看,相对于传统的示范教学方式来看,学生掌握的程度也让人满意。

用微课代替教师课堂上的操作演示,很好地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瓶颈问题,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它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教师用微课代替自己进行讲解,就能腾出更多的精力来管理课堂,组织学生答疑解惑,提高课堂效率。

二、微课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

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针对一节课的知识难点而设计的微课,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声、像、图、文并茂,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具体形象,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如以往教师在讲授例题《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都会做实验,当学生看到把一个马铃薯放进有水的长方体容器(通常底面是正方形的)后,容器中的水上升了,学生很容易明白“升高部分水的体积=马铃薯的体积”。但是实验有局限性,学生看不到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的形状,难以理解“马铃薯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这个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运用微课则能很好地解决。

微课先是呈现实验过程:把一个马铃薯放入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中,水位上升了,由于学生能直观感知“升高部分水的体积=马铃薯的体积”,就得出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第一种方法:用投放马铃薯后水的体积减去投放前水的体积,也就是求两个长方体体积之差。

接着,微课通过变色等技术手段把升高部分的水凸显,把升高部分的水用直观化的手段转换成一个长方体的具体形象。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升高部分的水是什么形状的?从而让学生理解“求马铃薯的体积”也就是“求长方体的体积”的转化过程。最后,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第二种方法:想办法找出升高部分的水的长、宽、高等数据,求出长方体的体积,20×10×(8-6)=400(cm3),也就是求出了马铃薯的体积。

微课中,把升高部分的水用直观的手段转换成一个长方体的具体形象,抽象的东西变成直观的形象,这一过程牢牢烙在学生的脑海里。学生领会到求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可以转化为求规则物体的体积,对“马铃薯的体积=升高部分的长方体的体积”这个转换过程就有了深刻的印象,从而轻松突破教学难点。

三、微课能兼顾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

微课还有一个非常好的优点,就是可以重复利用,只要有需要,随时可以重播。在新授后的练习课或期末的复习课中,或是对某些学生进行补课时教师都通过重播微课来让学生回顾旧知。课后,教师还可以把微课发到班级的Q群上,当学生做作业产生困难或者产生遗忘时,就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水平,通过放慢速度、暂停、重复等控制视频的播放来重新学习。这样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兼顾了班级授课的集体教学和个别化教学,实现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也成为家长辅导孩子的有力抓手。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微课短小精悍、目标明确、形象生动、可重复利用,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种种优势使得它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微课也存在局限性,它一般只有5-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协助教师完成一个碎片化知识点的讲解,微课不能取代教师的授课。微课更多的是预设,而课堂教学强调师生互动,注重生成,这些都是微课进入课堂教学带来的新挑战。

责任编辑韦英哲

猜你喜欢

长方体线段直观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简单直观≠正确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根据计数单位 直观数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