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2017-03-18黄艳容

师道·教研 2017年2期
关键词:读后感习作生命

黄艳容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能力。”“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历久弥新的话题。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写作则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将训练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读写能力。

一、积累好词佳句

没有一步步的积累,怎会有千里之行?没有一条条小溪的汇流,怎会有波澜壮阔?学习也是一样,也需要积累。很多学生感到作文难写,这并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他们“腹内空空,无从下笔”。写作是一种创造。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创造是“从有到新”的复杂加工过程,人类获得的信息量越多,创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只有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一定的语言和习作方法,才能让习作成为“有源之水”。学生摘抄好词好句并反复品味,最后为己所用。每篇课文都有比较好的词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掌握它们,并让学生在日记和日常写作中运用。摘记词语,先查工具书解释词语意思,再发挥联想和想象,聚词成段;积累句子,让学生深入体会句子的妙处,写上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指导仿写“亮点”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征,习作训练可以从模仿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课文的精彩句段以及独具匠心的开头、结尾,让学生进行仿写。如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在描写除夕的那一段,開头第一句便点明了“除夕真热闹”,接下来便如家常般地写出了春节的热闹,从声音、色彩、味道等方面来写,这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北京的春节习俗,还感受到家家户户的热闹气氛,感受到浓浓的年味,浓浓的亲情,领悟到传统民俗文化的内涵。因此,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深入体会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教师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这段内容的基础上,布置一个小练笔:“请你也写一写你是如何过除夕的。”通过学生的动笔写作,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真实地写下自己的“除夕之旅”。

三、注意谋篇布局

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内容丰富,有感染力,而且形式优美。如《桂林山水》一文就是很好的例子。它语言优美,结构精巧,“总—分—总”的描述逻辑让人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相映生辉。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体会、领悟这种写作方法,又如《索溪峪的“野”》所采用的总分结构,《北京的春节》的详细描写和简略描写。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阅读中体会布局谋篇的方法,并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把阅读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作文中。但注意不能学一篇就模仿一篇,因为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的机械模仿,影响其思想内容的表达。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从平时积累的方法中选用恰当的方法来组织、安排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真正得到训练,有所提高。

四、勤写读后感悟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内涵丰富深刻,情感真挚浓烈,学生读后很容易受到感染,并引发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后,可以趁热打铁,指导学生写读后感。这样既保障了教学的贯通流畅,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同时通过让学生写读后感,延伸语文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将在课堂收获的知识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感悟生活。如在教授《生命 生命》时,教师可以先讲述杏林子身残志坚,凭着超乎常人的毅力,笔耕不辍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杏林子的《生命之歌》;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和对生命的感悟,让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探讨,领悟生命是短暂的,是宝贵的;身边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生存的权利,都有自己的尊严。让学生通过写读后感进行情感的迁移,达到“读”和“写”的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黄日暖

实习编辑黄博彦

猜你喜欢

读后感习作生命
抉择——《给我一个拥抱吧》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