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利用诵读提升高中生作文的语言能力

2017-03-18周雨寰

师道·教研 2017年2期
关键词:例句语感规律

周雨寰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应仅是读懂课文,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把作文语言的教学融进日常的每一节阅读课,让学生从课堂的阅读教学中去学习语言,诵读就是课堂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作文语言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课堂阅读教学中诵读对提升作文语言的作用

1. 诵读有利于培养语感

语感是直觉思维,而不是逻辑思维。语感的形成需要通过诵读来培养,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可感性,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耳眼三种器官协同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诵读这一种言语活动通过眼、口、耳三条神经通道同大脑之间构成一种网状信号传递,诵读形成的信号刺激的强烈程度要远远超过默读,使书面语系统“内化”的速度和牢固程度也要超过默读。古人主张读书应该“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这里的“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思考,应该是主体情感的介入,声情并茂地读。“长期坚持诵读,能使人对语言信息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达到一定的语言修养,能够不运用理性分析,就能迅速、敏锐、直接地感知语言文字,领会其思想感情,悟其趣味和义理,所读之文,仿佛从自己的心灵中流淌而出。这些语言文字积存在大脑中,在写作时如果类似的情景出现,搁置在记忆深处的语言积淀就会被想起,产生不知不觉的迁移,这也就是语感产生的作用。

2. 诵读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规律

现在的教材中没有安排语法教学的内容,学生没有学过语法,但是学生的写作是要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进行写作,在这种情况下,诵读是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规律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因为语法就是语言的结构规律,包括词法和句法。语法具有抽象性、概括性。语法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学生不学语法不要紧,可以从大量的诵读中自己去把握并总结语言的规律,比如学生不懂多项定语的排列顺序,他可以在诵读中找到例句观察体悟例句的特点,他看到例句“我们学校的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语文老师”,就能初步感知到“老师”之前的定语的排列顺序是“表领属的+数量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词或名词短语”,他也许永远记不住这个语言规律,但是诵读多了,例句多了,他自然就会由模仿到熟练运用,这样也就在诵读中掌握了语法规律。学生这样在诵读中掌握的语法规律记忆得会更牢固,运用起来也会更自如。

二、阅读教学中利用诵读提升作文语言的方法

写作时作文的语言来源于丰厚的积淀,而积淀主要依赖于记忆,诵读是一种很重要的记忆方式。但是如果仅仅是为了记忆而一遍遍机械地诵读,学生一定会感到非常枯燥。为此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的环节和情境设置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诵读,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如学习课文之前可以预读,学习中可以赏读,理解之后可以美读,在这每一个环节中,又可以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的交错使用,如教师的范读、学生个别诵读、男生齐诵、女生齐诵等诵读方式。这样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背诵了。有的课文,可以采用分层的方法,在每一层中都是先诵读后讲解再诵读,通过记忆每一层的内容进而达到记忆全段乃至全文的目的,比如教学《荷塘月色》中的经典段落——“月色下的荷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进行分层,学生很容易按照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进行分层,分层后老师引导理解如何写这四层内容的,通过逐层引导,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修辞手法的使用及新鲜活泼词语的使用,然后达到逐层背诵的目的,进而按照写作的思路背诵整段文字。还有的文本特别是古典诗词,可以让学生在诵读中描绘画面,把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继而达到记忆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开展活动比如诵读比赛等让学生达到记忆语言材料的目的。

總之,课堂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诵读,达到记忆的目的,当学生记忆了足够多的语言材料,写作时这些语言就会从记忆中流淌出来倾泻于纸上。

责任编辑邱丽

猜你喜欢

例句语感规律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巧解规律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