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思品课有效性策略初探

2017-03-18邓迪权

师道·教研 2017年2期
关键词:思品品德动物

邓迪权

教师应引领学生从已知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和社会,用心灵感受生活和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和社会,以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转变观念,赋予思想品德教育新的内涵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者认识到在品德教育的认识和实践上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人们往往把道德教育从人的生活、社会生活中剥离出来,把它们作为一种孤立现象来对待,导致教育失去了针对性和实效性。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而《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中也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解读标准可知: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脱离生活的道德和品德必将使这种道德抽象化、客体化,脱离生活去培养人的品德也必将使这种培养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依托和生活的确证而流于虚空、形式、无效。同时亦强调小学思品课教学要以生活为基础, 实现“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現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充分整合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

二、回归生活,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

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其中特别关注的是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这是《课程标准(2011版)》的一个基本理念,因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 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小学思品教材也不再只是传递知识信息( 包括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知识) 的载体, 更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话题、范例。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调动学生进行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研讨、思维碰撞,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思品教育的质量。在教学《我是中国人》一课时,我不局限于课本上对我国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的简单介绍,而是组织小组研究性学习,从地理、历史、人文、科技、工农业、通信等多个角度去收集资料,进行小组交流研讨,撰写研究小报告,从而让学生对我国的历史、现在和未来,科技、工农业、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有一个综合全面的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三、优化活动, 创设尝试表现和体验的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增强思品教育的实效,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关键在于让思品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思品课要打破以往一成不变的教学格局,采用讲故事、听歌曲、看视频、角色游戏、小品表演、分组讨论、知识竞赛、演讲、辩论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创设出一个个教学情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激越的情感为纽带,充分挖掘和发展教材内涵的情意因素,有机地营造和渲染出一种让学生感到美丽的、亲切的、喜爱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感悟、体验,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如教学《我在成长》一课,则通过讲自己或他人的成长故事,分角色表演遇到挫折或冲突时的表现,辩论使用电子产品的利弊,组织安全教育知识竞赛等方法,不断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地问题,需要具备的能力和心理素质,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注重实践, 实现从室内到室外教学的延伸

“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思品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局限,拓展教育教学的空间,除了在课室教学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课室以外的场 所去进行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在大自然、大社会的环境中进行调查、参观、考察等亲身体验。如《爱护小动物》一课, 在让学生感知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及保护小动物的方法和重要性,可带领学生到大夫山森林公园去实地考察,找寻小动物的足迹,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了解人类生活与小动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小动物数量、种类的减少等, 让学生说说保护环境与保护小动物之间的关系。 还可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手来,写出倡议书, 设立“爱护小动物”公益标牌等。 这些教法应该说都比课堂上的空洞说教要有效得多,“后劲”更足, 更有利于学生认知、明理, 并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责任编辑邱丽

猜你喜欢

思品品德动物
初中思品课情境创设策略初探
浅谈体验式教学在思品课堂中的运用
农村思品课教学现状分析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