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流行音乐市场角度分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必要性

2017-03-18袁帅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文化传承流行音乐

袁帅

摘 要:本文以流行音乐市场的角度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歌曲所带来的影响,以此呼吁音乐界能够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不违背艺术性原理的前提下敢于跳出艺术风格的框架,站在听众的立场上去进行音乐的創作。

关键词: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市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6-0079-03

一、简述“流行音乐”发展史

提起“流行音乐”大家第一反应都会想到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作为流行音乐最早的发源地,美国的确可以说是流行音乐文化的鼻祖。百老汇的叮砰巷音乐、南部起源的黑人布鲁斯音乐以及新奥尔良的爵士音乐、田纳西州发源的摇滚乐等,都为后来流行音乐文化体系的形成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流行音乐”就是从这些主干开始,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人们的需求而衍生出了很多的分枝。比如爵士乐又分出了:冷爵士、酸爵士、自由爵士、拉格泰姆爵士等;摇滚乐又分出了:重金属、英伦摇滚、朋克、哥特等。

“流行音乐”不再仅仅局限于美国,而开始逐步流传于世界各个国家。随着收音机、唱片、电视等载体形式的出现,“流行音乐”的受众群开始变得更加广泛,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大,流行音乐创作者以及演唱者也开始越来越多。当时很多名不见经传的街头艺人被唱片公司包装后摇身一变成为了著名的歌星,例如Bessie Smith①、Ma Rainey②、John Lee Hooker③等。

欧美的“流行音乐”于1920年代左右传入中国上海,以爵士乐的形式在上海盛行。歌曲《夜上海》、《玫瑰玫瑰我爱你》、《等着你回来》、《带着眼泪唱》等都是当时非常著名并且传唱至今的代表作。也因此而诞生了一批中国最早的爵士音乐演唱者,如周旋、白光、龚秋霞、张翠红等。

与此同时,中国本土的流行音乐也开始形成。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黎锦晖早在1917年就开始进行大量儿童歌舞剧的创作。但是在“流行音乐”这个概念于中国出现之前,黎锦晖的创作只能称之为“学堂乐歌”。同一时期的词曲作家还有李叔同、沈心工、赵元任等。当“流行音乐”这个概念在中国成型后,黎锦晖创作出《毛毛雨》、《妹妹我爱你》、《何日君再来》等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也因此而开拓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市场。

但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治的原因,大陆被禁止演唱流行歌曲,所以“流行音乐”在中国的市场逐渐从上海转向了香港与台湾。虽然在港台地区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如:夏梦、董佩佩、姚苏蓉、费玉清、邓丽君等,但是我们的祖国大陆却一直到1982年左右才真正与“流行音乐”市场接上轨。以这样的发展速度来说,中国大陆本土的“流行音乐”与欧美国家相比较起来落后了将近六十年。

二、何为真正的“流行音乐”

上述的历史简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艺术名词解释中的“流行音乐”,也是大家约定俗成的一个概念上的“流行音乐”。以此,音乐学术界划分出了“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这些名词概念上不同的风格以及不同时期的解释。可是,一战之前当爵士乐还没出现的时候美国人是否也听音乐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那么当时他们流行的音乐是什么呢?当时流行的那种音乐是否也可以称为是当时的流行音乐呢?换言之,中国大陆在1949年到1982年这个期间是否有音乐的存在呢?有人会说:有的,当时革命歌曲是存在的。并且那时的人们都很熟悉,也都会传唱。

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革命歌曲也是当时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而欧洲古典音乐也可以说是西方社会在狭义的“流行音乐”这个概念出现以前的流行音乐!

从网站360百科中点击查询“流行音乐”除了可以查出艺术名词概念上的“流行音乐”的历史和解释之外,出现了这么几种流行音乐的主要特性:

(1)大众性 ;

(2)时尚性;

(3)新奇性 ;

(4)娱乐性 ;

(5)商品性;

(6)快速更替性 ;

(7)参与性 ;

(8)即兴性。

从这几个主要特性上来说,《诗经》可以说是三千年前春秋时期的流行音乐;昆曲和京剧可以说是乾隆年间的流行音乐;《白毛女》可以说是1945年代中国的流行音乐。因为就当时的时代而言,这些音乐几乎都具备上述的主要特性。

由北京现代音乐学院院长李罡主编,尤静波老师编写的专著《欧美流行音乐简史》中对于“流行音乐”的概念提出了以下定义:

广义的“流行音乐”概念可以泛指所有“流行的音乐”,是包括狭义“流行音乐”在内的,各时期在社会上广为流行的音乐。基于这个概念,我国的唐诗、宋词是唐宋时期广为流行的音乐,也可看作是广义概念上的流行音乐;贝多芬的《致爱丽丝》也是流行音乐;《梁山伯与祝英台》那就更是流行音乐了,而且是世界级的流行音乐。④

如果我们按这个理论来推断,三十年后、三百年后甚至是三千年后,我们如今所定义的“流行音乐”也会同样成为一种艺术名词概念上的“古典音乐”。那么从这个广义的角度再来看我国流行音乐的话,我们究竟“落后”了吗?为何现在国内音乐市场中多数流行歌手及流行歌曲的推广往往更推崇西方所流传下来的“流行音乐”,却忽视了自己本土的文化艺术的精髓呢?

流行音乐的乐手往往以自己能弹奏爵士乐为荣,而歌手们则以自己能够熟练地演唱英文爵士或者布鲁斯风格的歌曲为傲。Live house及很多Club支付给乐队或名气不大的跑场歌手的费用也常常是会唱英文的要比会唱中文的更高(例如北京后海酒吧街、三里屯酒吧街等)。

当你说起朱哲琴的时候不一定大家都知道她是谁,但当你说起Lady Gaga却几乎每个人都能熟知。四川本地的戏曲清音⑤没有多少人听过,但是麦当娜、小甜甜这些名字现在的年轻人却都是如雷贯耳。

与其说是因为艺术理念上的“流行音乐”始终是起源于国外的缘故,或是把责任推给经济、政治的缘故,还不如说是因为我们自己在文化传承上没有好好做到位的缘故!时代的变迁从古至今从来不曾停止,音乐的发展与潮流也一直都在更新。但是请不要忘记,音乐也是通过人类的创作而传承下来的!何为真正的流行音乐,不是取决于历史的来源或风格的限制,而是取决于市场的影响力!

三、国内流行音乐市场中受欢迎的具有中国文化传统艺术元素的歌曲

1.《华阴老腔一声喊》。谭维维在2016年的春节晚会上演唱了歌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将我国明末清初陕西省华阴县张家户族不外传的家族戏“华阴老腔⑥”与西方摇滚乐相结合,不仅在业内引发了诸多关注,更是受到了众多音乐爱好者的追捧。

2.《北京一夜》。由陈升创作,刘佳慧演唱,后经台湾乐队组合“信乐团”翻唱而走红的歌曲《北京一夜》(英文名《One night in Beijing》)不仅在歌词中写入了大量的具有北京地域文化代表性的关键词:地安门、百花深处(一个北京胡同的名字)、绣花鞋、腐锈的铁衣、北方的狼族等,并且在歌曲中加入了京剧的唱腔。成为了一首流行乐与国粹京腔结合的完美典范。后被李玉刚、张韶涵、秦海璐、任贤齐等诸多演艺界人士所翻唱。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梁弘志作曲,邓丽君原唱的歌曲《但愿人长久》改编于苏轼原著的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从1983年开始传唱至今,成为一首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著名流行歌曲。后由王菲、董文华、谭晶、吕薇等多位著名歌手翻唱。

4.《霍元甲》。由周杰伦创作并演唱的歌曲《霍元甲》于2006年作为同名电影《霍元甲》⑦的主题曲被大家所熟知并且传唱。歌曲以中国大鼓气势磅礴地开场,运用古筝、笛子等大量古乐器配乐,是一首以中国文化传统艺术与嘻哈音乐风格相结合的流行歌曲。而周杰伦凭此歌曲获得了第18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单曲制作人奖。

5.《雪域光芒》。由韩红创作并演唱的歌曲《家乡》收录于她1998年发行的专辑《雪域光芒》中。这首广为流传的歌曲加入了我国藏族文化中堪称精髓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尼呗美哄”,没有过于神秘的色彩渲染,整首歌曲以流行音乐轻盈的、说话般亲切的表达方式歌颂了我国西藏地区景色的优美以及藏族人民的淳朴。

这些歌曲从演唱难度上来说,不见得比英文爵士歌曲或布鲁斯歌曲容易,从艺术创作的形式上来说也是各有千秋的。但这些歌曲对于我国的流行音乐界来说却非常具有艺术价值。对于我国流行音乐市场的听众们来说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只要我们去做了,听众的品位是可以被引导的。

四、国际流行音乐市场中受欢迎的具有中国文化传统艺术元素的歌曲

1.《玫瑰玫瑰我爱你》。由吴村作词,陈歌辛作曲,姚莉原唱的歌曲《玫瑰玫瑰我爱你》(原名“玫瑰啊玫瑰”)

于1940年发行于上海。通过富有民族风格的五声性旋律,贯穿西方流行舞曲摇摆乐的节奏律动,将城市风情和民族音调巧妙地汇成一体,形成了“中西交融”的音乐特点,从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上海滩一直火遍全国。美国的著名歌星弗兰基·莱恩(Frankie Laine)于1951年时将其改编为英文版进行翻唱,使其迅速走红于美国,成为当时全美流行音乐排行榜的前三甲。并成为首支被翻译成英文的中国流行歌曲。

2.《万物生》。由萨顶顶谱曲并演唱,高晓松作词的歌曲《万物生》收录于她的同名专辑《万物生》中。

于2007年同时发行于中国、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在日本推出后一周便出现脱销的市场状态。此专辑随后陆续在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印度、英国、芬兰、法国、德国、西班牙、挪威、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其辨识度极高的嗓音及“自语式”演唱方式,加上电音舞曲的风格,融合了中国古典佛教文化、中华民族特有的乐器伴奏和东方舞蹈的演绎形式构成了萨顶顶独特的音乐风格。这张专辑吸引了英国BBC电台、美国CNN频道、英国《泰晤士报》、英国《MOJO》杂志、日本NHK、读卖新闻等各国家和地区主流媒体的关注及报道。萨顶顶成为首位入围格莱美奖的华人女歌手。

3.“女子十二乐坊”

于2001年成立,组合由十三名擅长二胡、琵琶、扬琴、古筝、笛子、埙、箜篌等中国民族传统乐器的女子组成。她们将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民乐与流行音乐进行了全新的搭配。以新世纪音乐风格的形式将这些民族乐器配上了现代的电吉他、电贝司、架子鼓、合成器等,在强烈的西方节奏中浸透了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代表作品为《赛马》、《梦里水乡》、《Take Five》等。2003年于日本发行音乐同名专辑《女子十二乐坊》一跃登上日本唱片销售榜冠军,首日卖出一万张专辑销量,两个月内突破100万张专辑销量。并获得2003年度日本唱片大奖、杰出艺人奖等。2004年首张专辑《东方动力》在北美上市,专辑发行第一周便进入美国Billboard 200排行榜(专辑排行)。这是中国本土音乐家在北美唱片市场上创下的最高排名纪录。根据美国唱片工业协会(RIAA)公布的数据显示,女子十二乐坊的专辑自2004年8月17日上市以来,连续11周稳居国际类唱片销量排行榜的冠军。并凭借首张在北美地区发行的专辑《Eastern Energy》的銷量成绩荣获第47届格莱美“综合类最佳新人奖”及“世界音乐类最佳世界音乐专辑奖”两项提名。

4.《夜来香》。日本歌手小野丽莎于2007年翻唱由黎锦光创作的中国流行歌曲《夜来香》于上海国际爵士周首次演唱。其字正腔圆的中文发音配合Bossa Nova的新派爵士风格将这首经典老歌重新演绎并且获得了国际爵士音乐界的认可及国内外广大听众的喜爱。此歌曲于2010年收录于小野丽莎的专辑《Asia》之中。

5.《中国公主》。巴巴多斯歌手蕾哈娜(Rihanna)与英国摇滚乐队酷玩乐队(Coldplay)于2012年发行歌曲《中国公主》(英文名《Princess of China》)

这首歌曲融合了节奏布鲁斯、摇滚以及电音舞曲的风格。这首歌曲讲述的是一个王子曾经和公主一同为了建造自己的王国而奋斗,但最终王子成为国王之后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而是抛下了那位曾经在奋斗过程中给过自己无私支持的孤单公主的凄美爱情故事,从歌词的角度来看与题目中的“中国”并无直接关系。但是在这首歌曲的MV中出现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千手观音、中国古代宫廷元素、中国武侠电影场景、大红灯笼、中文书写的“红花殿”牌匾等。这首歌曲获得了2012年MTV音乐录影带大奖“最佳导演奖”和“最佳摄影奖”题名、2013年第33届全英音乐奖“年度英国单曲”奖项的提名。

由此可见,在国际流行音乐市场中也是需要中国风格的艺术作品的!在国际音乐市场的互相交流之中,我们不能只有“咖啡”,而却没有自己的“特产”可以拿得出手。在这个“特产”的制作中,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于“申遗”、政治性演出以及教科书,我们需要做的更多的是把这个“特产”变现成为一种真正有影响力的市场效应!以至于我国年轻一代的艺术审美不被淹没于“欧美风”、“日韩风”中,不会变成艺术文化上的“亡国奴”。

五、如何在流行音乐市场中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

首先,音乐创作者及演唱者们必须在了解“流行音乐”历史体系的基础上同时充分了解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以至于拥有足够的能力去进行文化与文化间的融会贯通。不能只讲“情怀”而不讲“文化”。我们需要阅读大量的相关书籍,以及去听、去了解各种不同风格不同语言的歌曲。能够如同刘欢老师一样,既能写出电视剧《甄嬛传》中充满了古典韵味但又属于流行音乐范围的歌曲,又能够站在奥运会的国际舞台上用中国自己的语言与莎拉布莱曼一起演唱歌曲《我和你》。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绝对不是只有“情怀”二字就能诞生的,一定是需要专业知识背景以及深刻的思考才有可能产生。

其次,我们不能执拗于自己个人的创作喜好,而要懂得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去进行作品的创作。我知道这一点对于大多数的艺术家来说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可是艺术本身的发展趋势就是多元化的,纵观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便可得知,没有融合就没有发展。

市场需求与创作本身其实并不冲突,参考叮砰巷音乐的历史便可得知:二者结合才是双赢的局面!于歌者、乐手而言能够在挣到钱的同时其才华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于听众而言能听到高质量的音乐并且随着音乐的指引能提升自己在艺术层面上的审美以及品味。如此,中国流行音乐市场中“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的“断层”局面便可以得到改善。

再次,中国流行音乐需要媒体界的正向配合。没有媒体的有力传播,文化艺术是无法及时地展现给观众的。

如果你硬要大众去了解古典钢琴的艺术,大家也许并没兴趣去学习CDEFGAB大调,也记不住已经去世多年的古典钢琴家们长什么模样,更无意去了解钢琴的构造及种类。但是如果朗朗和李云迪在春节晚会上洋洋洒洒地弹了几首钢琴曲,大家就会从认为古典钢琴是“古板的、过于严谨的、不够潮流的”印象而转变为是“与时俱进的、有趣的、受欢迎的”,继而无需多言,古典钢琴的艺术自然而然就不会失传。

在此说一下我为什么要强调“正向”的配合?近年来随着电视台、网络平台的歌曲选秀节目的兴起,越来越多怀揣着“明星梦”的人们都开始积极地参与进来。然而,有压力就有竞争,有正向的竞争也会有恶性的竞争。比如所谓的“金钱规则”、所谓的“潜规则”等。甚至出现了大量的“录音棚歌手”、“假唱歌手”等。这些与文化艺术毫不相干的东西却莫名其妙地成了中国流行音乐市场的“风向标”。你可以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这些因为人类的贪欲而导致的音乐市场的混乱并不是什么“上层建筑”,只是一堆风气败坏、目光短浅、作茧自缚的错误认知罢了!如果这样的现象再无人治理、放任其发展的话,那么中国流行音乐的未来很可能就此毁于一旦。故在此处特加提醒,希望能以此警醒各位音乐界、媒体界人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最后,中国流行音乐需要结合影视及舞台剧等多元化的载体形式去呈现。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想让观众了解并记住京剧的历史可能比较困难,但是一部《霸王别姬》却让大家深深地记住了段小楼的生,以及程蝶衣的旦,更记住了这一部由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表演的梅派经典京剧;想让观众了解秦朝统一之前的历史可能比较麻烦,但是一部《芈月传》却把活生生的排箫、楚乐、兵马俑的由来等直截了当地呈现给了观众;想让西方人在短短两三个小时内了解东方艺术往往不容易,但是由旅美作曲家谭盾创作,由多明戈、黄豆豆等担任主演的歌剧《秦始皇》在2006年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上演,让广大的西方观众在一部歌剧中了解了中国秦朝的这一段历史,见识了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魅力。

这就是影视以及舞台剧这些综合艺术形式的感染力!音乐作为一种单纯听觉上的刺激,不如结合视觉上的刺激来得更为迅速猛烈。正如李德隆老师曾在四川师范大学音乐专业研究生教学课堂上曾向学生们提出的一个问题:有人说音乐不仅是歌曲,更像是一幅画,你们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

如果这个问题放在此处来回答,我认为是可以成立的。在王次炤老师主编的书籍《音乐美学》⑧中曾介绍过音乐具有:

(1)同构性;

(2)联觉性;

(3)联想性;

(4)對应性;

(5)经验性认知。

与之特性所对应来看,音乐确实可以引发人们思维上的想象。音乐不仅可以是一幅画面,而且还可以是一幅韵味具足的画面。如果创作者不仅仅可以呈现他心中的乐音,同时还可以呈现出他心中对于乐音的画面感,留给观众的印象必会更加深刻。

六、结语

综上所述,流行音乐市场--无论是站在音乐人的角度还是站在听众的角度,都非常地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是为了与国际之间能够有所交流,更是为了能够不间断地去向我们的下一代、下下一代传递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避免落入极端民族主义或者是极端西化的状态。

这对中国的流行音乐界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于音乐界的广大学者们来说更是一个迫切的重任!

在本文的最后,请容许我深切地祝福中国流行音乐的未来!愿每一名相关的艺术工作者都能自觉担当起这个不卑不亢的任务。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能够星火不断地传承下去,“保持个性”的同时,更深切地“融入社会”。

注释:

①Bessie Smith(1894~1937)一位被美称为“布鲁斯皇后”的黑人女歌手。代表作《圣路易斯布鲁斯》。

②Ma Rainey (1886~1939) 1984年百老匯上演的舞台剧《Ma Raineys Black Bottom》讲述的就是她的故事。代表作《计算布鲁斯》《离开这个早晨》。

③John Lee Hooker (1917~2001) 代表作《萨利·梅》《爬行的蛇王》。

④选自《欧美流行音乐简史》李罡主编,尤静波著,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9)P3。

⑤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 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打枣杆调]、[马头调]、[叠断桥]、[ 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等。

⑥老腔是一种板腔体戏曲剧种,是皮影戏的一种,唱戏人在后台是皮影戏,唱戏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的双泉村。据《华县志》载:老腔皮影又名拍板调,于清乾隆元年至十年(1736-1745)就已盛行于华州(今华县)。华阴市东临潼关、西接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县接壤、北隔渭水与大荔县相望的独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独特唱腔特点。已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⑦《霍元甲》是由于仁泰执导,李连杰、孙俪、邹兆龙、鲍起静出演的动作片。影片从我国清末著名的爱国武术家霍元甲先生的孩提时代开始一直讲述到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霍元甲到上海挑战大力士成功,随后开办精武体操馆,但不久之后惨遭日本人下毒,英年早逝。影片于2006年1月25日在中国上映。

⑧《音乐美学》(王次炤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

猜你喜欢

文化传承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探究流行音乐编曲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