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由一根扁担挑起的戏剧和人生

2017-03-18叶佳佳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叶佳佳

摘 要:扁担戏,是我国单人木偶戏中仅存的表演形式,以一根扁担挑起整个家当为特色,在上个世纪后期风行于乡村城镇之间。2010年12月,位于皖北边陲的界首市小徐村的朱允德,被列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他用一生继承和发展了扁担戏艺术,但如今将传统戏剧传承给谁成为其面临的最大问题。

关键词:扁担戏;传统戏剧;朱允德;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6-0030-01

一、扁担戏的介绍

界首扁担戏,俗称“小挑子”,又称猴头人子,一台戏和独腿戏,至今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清末,由利辛县艺人葛三传入界首小徐村,当时葛三身患风寒,得于村民朱慧贤的热心照料,为报恩,葛三便把这种表演技艺传授给了朱慧贤,后在朱慧贤的不断摸索和创作下,逐渐形成极具艺术魅力独特的界首扁担戏。小徐村是一个地远偏僻的山村,百姓生活困苦,为了生计,众多村民也都学会了一些耍猴和说唱技术,并游走于安徽、河南、河北以及山东一带靠技艺讨生活。

作为一种集戏曲、口技和民间工艺于一体的传统戏剧,扁担戏的演出形态相比而言却更为利落简易。一根扁担撑起布帏围着四周,扁担的下端扎于戏箱上,布帏正面上方留一个长宽约50公分的口作为舞台,舞台后方用布帘遮挡作为后场,在布帘左右分别各开一个小口作为上场门和下场门。表演者身在立体的用布帏围绕的空间内表演着各种角色的唱念做打。舞台上的人物道具由身着彩衣、脸涂彩画的小木偶组成,套于表演者的左右手指中,随着剧情的需要做各种动作。当然,最重要的是表演者通过口中所含的铜篾哨吹出不同的声音,似动物,似小人儿,及其可爱生动惟妙惟肖。整个表演短则三五分钟,长则持续十几分钟乃至半个小时。表演形式虽简单,但对于表演者的技艺要求甚高。“民间艺人不仅需要具有传统民间音乐的表演艺术功底,还要掌握戏曲唱段的吹腔和五花八门的即兴表演。”①扁担戏的演出剧目多为《王小二买豆腐》、《王二打虎》、《西游记》、《王小二上山打柴》等,其通俗逗趣的风格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传统戏剧。

扁担戏是布袋木偶最为简单的一种,仅由木偶头和布袋衣服构成,表演形式与提线木偶和杖头木偶存在较大的区别。传统的舞台型制、“路头戏”为主的表演方式以及操纵与演唱的有机结合是三者共同具备的基本特征,但是一人撑起一剧种的独特性是扁担戏与其他两种剧种最大的不同之处。“演出时的所有戏法都由一人兼任:口噙篾子表演口技兼说唱,五个手指控制各种人物、道具动作,脚踏锣鼓,口手脚眼并用举,唱腔念白易随人物角色变化而变。”②扁担戏极其考验着一个表演者的精湛技艺和其对艺术的热爱与支持。2010年12月,朱允德老先生被列为界首扁担戏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二、朱允德的“戏剧”人生

朱允德,这位杰出的民间艺人出生在界首市小徐村。7岁时,开始跟着伯父朱守未学习扁担戏的表演技艺,并跟着伯父走街串巷的到处演出。闲暇时,朱守未就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演出经验和表演技巧一一传授给朱允德,为了苦练口技,朱允德常常跑到野外,一练就是大半天,也经常会为了练习手指上的功夫而废寝忘食,在辛苦的付出下,朱允德为自己的表演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朱允德不仅全面的继承了扁担戏这门戏剧艺术,而且还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为了不让表演曲目过度重复局限,他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古代戏曲人物为题材 ,以惩恶扬善、乐于助人为内容,融入更为灵活、风趣、活泼的表演风格创作出观众喜闻乐见的剧目。20世纪80年代,为谋生计用朱允德用一根扁担挑着所有家当奔走于安徽、河南、河北、山东、湖北等多地演出,铜锣一敲,闻声而来的观众络绎不绝,甚至很多正在忙活的人也放下手头的事物来看表演,一场表演下来约有两三元的收入,而当时一个农民的日均收入只有1.2至1.5元。虽然表演赚得的收入较为可观但各地奔波流浪卖艺讨生活的日子十分艰辛,除了人生地不熟之外,还担忧着人身以及钱财的安全问题。

90年代后,由于生活条件的好转,朱允德再也没有外出卖艺,但他没有放弃对扁担戏的热爱,仍会花费较多的精力在木偶的制作以及扁担戏剧目的创新上。朱允德会根据自己的创意去制作一些更为生动形象的木偶,也会与时俱进将新时代的发展变化因素积极融入剧目的创作中,宣扬主流文化以及进步精神,使传统戏剧担负起劝善惩恶的社会责任。逢年过节时,朱允德会给村民们表演自己新编的故事以供娱乐,也会接受外界文艺团的邀请去为更多的群众带来精彩的演出。增加受众群体,扩大扁担戏的知名度,提高传统戏剧的影响力,也是朱允德乐于所见并致力于努力奉献的结果。如今,在界首市城乡提起朱允德和他的扁担戏,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朱允德的“戏剧”人生,散发着璀璨的艺术魅力。

三、扁担戏发展的困境

至今,朱允德已经从艺扁担戏50多年,而如何将扁担戏传承下去成为萦绕他心头最大的问题。随着经济水平的增长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扁担戏面临着退出市场舞台和人们视野的危机,其对技艺的高要求、曲目的新颖和稳定的观众都使得扁担戏的发展空间越来越狭小。不让传统技艺在自己的手里失传是朱老先生最大的愿望,但是传给谁,谁愿意继承传统戏剧是其如今所遭遇的棘手问题,同时,这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与开发中面临的难题。

近些年,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下,众多民间表演艺术都逐渐走上没落之路,或者成为了博物馆研究院里的静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传统的代名词,其不同之处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濒临消亡而又极具保存价值的传统,设定它的目的在于希望人们对其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再对它进行合理的保护。”③对于这种具有活态性和流变性特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佳和最有效的保护方式就是通过继承人的传承。确实,从现实的各个角度来看,对于传统戏曲而言,最迫切的问题不是创新而是继承。在物质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传统戏剧感兴趣的青年少之又少,似乎很难找到一种比家族继承更好的方式,但是家族式的传承同样也会面对无人传承的难题。朱允德表示曾经致力于想把扁担戏传给自己的孙子,但是孙子学了数年后仍然决定外出务工,放弃了对扁担戏的学习和继承,家族式的傳承落空又重新回到了后继无人的原点上。那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该如何去保护和发展界首市这项濒临灭绝的戏剧呢?

首先,界首市政府在扁担戏的继承与发展中应该起绝对作用,在资金上给与艺人补贴,鼓励和吸引青年投入戏剧的传承事业;同时加大扁担戏的宣传力度,引领扁担戏走向除界首市外更加广阔的舞台,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积极引进民间表演艺术进校园和社会,提高公众对扁担戏乃至这个剧种的认知和兴趣。其次,要加大对界首扁担戏的研究力度,从传承的方式、传承的内容、传承人的选择上等各个角度出发,全面系统的对扁担戏做整合研究,并利用视频录音等现代媒体手段记录保存扁担戏的表演过程。另外,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招募对扁担戏感兴趣的生源,并予以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保障扁担戏后继有人,为传统戏剧这门艺术注入新鲜的血液,丰富文化资源,充实文化资本。“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戏曲具有传承性,戏曲传承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物质性传承,一种是非物质性传承。”④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野下,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对扁担戏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传承,让具有深厚底蕴的扁担戏永葆鲜活的生命力,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四、结语

界首扁担戏,是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深厚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的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传承与创新,始终是我们当前以及未来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朱允德老先生曾表示,只要有人愿意学,可以免费提供食宿,并且不遗余力的把这门技艺传授给他。坚守了一生的扁担戏,最真实渴望的便是后继有人。“戏剧”的人生路不好走,但走完全程的人会真切领略到生命里另一番曼妙的风景和戏剧艺术带来的巨大意义。

注释:

①戎龚停,刘宇统.扁担戏演艺探析[J].民族艺术研究,2010(06).

②龙莉莉.论扁担戏的声腔艺术与保护[J].黄河之声,2009(18).

③黄李娜.“非遗”视角下的平阳木偶戏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2.

④宋俊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戏曲研究的新路向[J].文艺研究,2007(02).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