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研究性学习实践模式下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研究

2017-03-18蔡少如

师道·教研 2017年2期
关键词:研究性协作课题

蔡少如

信息时代,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

一、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环节剖析

要提升信息素养,无疑会涉及到应用信息技术,以下从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中学生信息技能的应用来剖析如何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组织实施过程包括确定主题、制定研究计划、研究实施、分析处理、成果展示交流、评价与反思等,它是一种问题解决模式(如下图所示)。

1. 确定主题——判断信息策略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研究课题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有学生感兴趣、结合学生实际、便于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才能有理想的研究效果。然而,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的同时,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选题立题的指导,使学生所选课题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多元、信息化的环境,通过网络交流的方式展开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式学习,深化对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及日常学习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认识。

2. 制定研究计划——决定信息策略

课题小组是研究活动顺利开展的组织保证,教师应鼓励学生采取自愿结合和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原则以3~6人组队,共同设计研究方案。研究方案一般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主要问题、研究的步骤和程序,以及对调查问题、访谈提纲、实验方案等的編制,并以何种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3. 研究实施——获取、处理利用信息策略

研究进入实施阶段,课题小组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做实验、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记录、访谈、体验等方式收集有关信息。其中,利用搜索引擎获取网络信息是学生快速获取间接经验的有效手段。在获得信息后,学生要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存储、鉴别、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表达。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并呈现,变成方便共享、可持续使用的学习资源。

4. 分析处理,得出结论——创造信息策略

课题小组将前一阶段收集到的信息资源进行讨论分析、归纳与概括,展开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式学习,在信息交互的基础上、迸发创造思维的火花,产生新信息的起点,从而创造新的信息,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进而撰写研究报告。

二、通过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实践模式的构建

1.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参与主动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本身就富含主动性,是学生自主“探索”的一个过程。学生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处在一种紧张、积极、活跃、兴奋的状态,从选课题开始,就以学生“自由选题、自主探究”为宗旨,教师只作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这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地真实地得到了发挥,不仅使学生的学科知识得到巩固、充实和提高,同时也使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有效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得到锻炼。自然而然,学生的信息素养综合素质,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充分、真实地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2. 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首先,因特网上关于自然、社会、生活以及各学科的教育教学资源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材料。其次,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等)等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研究、探索、实践的辅助工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应用的效率。此外,信息的多渠道来源使信息更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更需要学生主动地判断、选择和组合。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初期,学生先对研究课题进行剖析,明确可(下转第100页)能需要的信息范围,有针对性地在网络上搜索、阅读,合理选择、融合有关信息。可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给学生创设一个多元的信息化环境,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学生独立地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3. 强调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结合,提高信息创造能力

个性化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两种重要学习模式。一方面,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能使个性化学习得以很好的实现。如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双向性,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在网上质疑问难,或在专业网站的BBS上进行问题征解,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或解答。另一方面,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是以团队的形式开展的,因此,基于Web的协作学习平台,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交流、协作的工具。在网络环境里,小组成员的协作学习的开展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使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通过“贡献智慧、分享成果”进而学会更好地合作。在这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不再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而把它看成是一种乐趣,进而主动性、创造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释放。

4. 凸显过程评价,激发研究热情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凸显学生自主探索研究的课程,所以它的评价应该重在学生的实践过程而非研究的成果。学习的过程则重在让学生通过开放性的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体验其中的乐趣。与此相应,它的评价也就重在学习过程、重在信息技能的运用、重在学生优点的发挥、重在学生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并获得感悟和体验。

一是个性评价。即以学生的个性发展评价每一个学生。以学生学习前的个性特征为参照,在学习过程中只要学生的某一个方面的个性发生了变化,就表明学生在这个方面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如某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克服了在众人面前不敢讲话或不敢与陌生人交往的弱点,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就要给予其充分的鼓励、肯定和表彰。

二是综合评价。即以研究性学习课程考核标准评价课题小组,指导教师根据课题小组的开题报告、课题实施、课题成果等进行全面评价,最后写出研究简评。这样的评价形式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创新思维,提高信息素养,大大激发学生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效能。

责任编辑邱丽

猜你喜欢

研究性协作课题
实践,让研究性学习课堂精彩起来
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团结协作成功易
协作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协作
浅谈“研究性”阅读教学
可与您并肩协作的U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