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权保历史遗存 惜藏宝之旅

2017-03-17

华人经济 2016年8期
关键词:业界古董藏品

权先生踏足收藏界已三十年,与许多资深行家一样,对文物古董“痴心一片”,具有浓厚的“淘宝”情结。时光荏苒间,由好奇把玩到识辨鉴赏,他已醉在其中,藏品逾千。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是源於一腔热爱,他勤读书,多求教,终炼出眼力,练得实力。

喜古玩 为爱好 坚定收藏之旅

历史不可再现,古董亦不可再生,因年代悠远,饱含前人智慧,具備极高的艺术价值,古文物在今人眼中,皆附上了一层神秘多姿的色彩。试想,当你被置於这样一间风华长存的展览馆,凝神细听,是否会有厚重的黄沙穿堂而过、沧桑的餘味呼啸而来,而令周身环绕在一种谓为奇妙的触感之中?

在国家“藏宝於民”的鼓励之下,不少爱好者湧入收藏市场,但是大家目的不同,动机各異,有的人为附庸风雅,有的人为怀古寻旧,而李权先生是另一种——去伪存真,明辨是非,保护古代文化遗产,推广传统中国文化。所谓“缘来一线牵”,走上这条收藏之旅,他亦经历了一番层层深入、逐步转变的过程。

李权先生原是澳门珠宝行业的从事者,界内的资深人士,曾授徒传承技艺,通过接单出货,勤奋打拼,令生活达至衣食无忧。受职业影响,他在过去的几个阶段,先後对首饰、奇石、玉器都曾做过一定研究,一度视为心头之好,专意把玩赏鉴。但都说,“人往高处走”,条件允许之下,李权先生所走的藏宝路线亦随之拔高。

更加庞博且复杂的古董市场引起了他的兴趣。随着眼界日益开阔,了解愈发透彻,李权先生把曾经聚焦到其它宝物上的目光收回,全部投向了古玩,对收藏的锺爱之情弥坚,更尽己所能,坚持了三十年。由於拿捏分寸到位,懂得如何平衡家庭、事业与爱好,他得到了亲人的支持,而今退休十餘年,得以把主要精力转移到收藏领域,与志同道合的同仁相互切磋,交流心得。

收藏这一行,包罗万象,受高额利润的刺激,市场难免出现仿冒现象,以假乱真,混淆视听。自然,术业不精会付出代价,一着不慎会毁去英名。虽已有不少人为之倾家荡产的案例在先,但李权先生並不受此束缚,即便“失足”数次,依旧勇探深浅。他无畏地说:“愈是困难,就越要挑战自己。”语气坚定,颇有壮士出征的豪迈。的确,“哪儿跌倒,从哪儿爬起来”,恐怕正因为不缺乏这种“愈战愈勇”的精神,他才能吸取经验,收藏到不少宝贝珍奇。

寻宝物 藏精品 收获丰富经验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存逾越千年,经代代相传,浮现於世,且不论无法计算的价值,但看那栩栩如生的造型,巧夺天工的外观,斑斓错杂的色彩,足已引人惊叹不已。但毕竟闻多见少,若无功底扎实的考证能力,精细犀利的判定眼光,岂能保证手中之物确出自古人之手?即便有书可查,有规律可循,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今,稍有差池依旧难逃买到赝品的经历,是从此撤退离场,抑或继续一战方休呢?如何抉择,李权先生的回答无疑是“坚持”,因为爱不释手,他已能做到“宠辱不惊”。以自身为例,热情的他告诫来者,“关键还在於心态”。

介绍自己的收藏生涯,李权先生毫不讳言:入门阶段属於“交学费”,中後期才摸清门道,有幸淘宝。不论哪一种过程,对他来说都难忘而宝贵。可以猜想的是,从一窍不通到略知一二,再到别有心得,他不仅为之付出了金钱和时间,更耗费了大量精力,如同攀爬高山,每上升一个新的高度,心境的起伏亦随之改变,记忆自是深刻。

为了解来龙去脉,他勤读中国文物出土实录;为玩赏实物价值,他关注香港权威拍卖会;为领悟“寻宝”要领,他请教业界同仁一一指点。多年的潛心研究,已在无形中让他的性格增添了些许“格物致知”的韧劲,加进了一点“心无旁骛”的耐性,令他看来平易可亲。论及收穫,李权先生自言:“最快乐的事在於见过不少珍宝,由此参得要义,能与朋友分享,並获认同。”

世事皆无绝对之分,收藏界尤其如此,因主观性强,以至於面对同一样物品,各家的述说或都大相径庭。李权先生注重自身修养,不随意给予讚成,也不轻易全盘否定,唯运用所学,细察慢品,寻根究底。在家中所有藏品之中,李权先生最为看重的一件是“圆明园记”,劫後餘生的文物之一。

众所周知,圆明园曾是世界级的“珍宝博物馆”,在腐败的清末王朝统治时期,被“八国联军”烧成了一片断壁残垣,成为国人心中一道永远不能愈合的伤疤。近几年,关於它的重建一事,街头巷尾爭相热议,吵得沸沸扬扬。在历史已然过去,一切不复往昔的情况之下,能得到其中的一件珍品,不可不谓之罕有。

虽尚未送予专家鉴定,但是已为资深人士的李权先生对这件藏品较有信心,透过他的眼神,似有一种兴奋的光芒愈照愈强,令摆放在近旁的其他古玩都黯然失色。由於始终保持过去的职业敏感,他对古董的工艺分外留心。“你看,这里的每一刀都很精细……”他仔细地端详着这件珍奇,细緻地介绍着,让人恍惚觉得,此时,文物的真伪已不那麽重要,对待艺术品的态度才更加值得欣赏。

行走至今,李权先生总结了八个字“心领神会,精益求精”。对於某件自己锺意的宝贝,他胆大心细,收入囊中。而在平时,为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他喜欢与人交流,他说:“同行交流亦是可贵经验的来源,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各人的眼光、思想、技术的分析不一,互相交流,可增加经验。”学无止境,义无止境,下一步,他打算把藏品公开,同业界沟通交流,一道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公诸同好。

对於是否将所藏珍品交与下一代继承的问题,李权先生持保留态度。他宽容地说:“若非真正喜欢,便难以领会其中乐趣,即便费心栽培、指导,都难以形成气候。只有年轻人爱好,才可能把这一行发扬光大。”

建展馆 扬文化 加强业界交流

受制於多方面原因,澳门政府对收藏界的注意力始终有限,业界缺乏一个平台来施展、传承。所谓“求人不如求己”,在得不到实质性支持的基础上,为完成心愿,2011年李权先生联合同为收藏爱好者的刘道子先生合开了一间“澳门莲花古董艺术交流中心”,将自己心爱的古董文物悉数慷慨献出、展览,供大家鉴赏,给曾经佈下些许愁云的业界带来了一丝朝气,一丝蓬勃。

该展馆约达一百六十平方米,如此规模在港澳台地区可谓名列前茅。谈及目的、宗旨,两位负责人大方介绍:建此展馆不图名,不图利,只希望对外开放,与行家交流,保存珍贵历史文物,不至於白白流失。如有需要,亦可供遊客参观。

虽然其中少数藏品並不完全被大家认可,但从材料、艺术、市场三个角度来看,有其珍贵之处,不乏一定的玩赏价值。走进灯火通明的展览室,流连其中,汉武帝印章、大型木製砚台、千手观音、鼻煙壶、成化五彩……还有许多不知名目的藏品,在墙上、桌上、橱窗裏尽情地展现着各自的姿态,昔日风采依旧,由於聚在一堂,既有含蓄的雅致味道,亦有迂回的壮观气势,令人初看惊艳,再见回味。

拥有这般韻味十足的展馆,不禁揣想,无论换作谁,内心都可能有一点隐隐的自豪感吧!然而,李权先生和刘道子先生似乎表现出的是另一个层面的喜悦。他们说:“最重要是推动文化。”如其所愿,澳门莲花古董艺术交流中心的成立确吸引了一批业界同仁。大家每天都会一起餐聚,每个月,更会定期济济一堂,分享最近的收穫。李权先生笑说:“这是非常开心的时光。”俨然,他对收藏的锺爱之情並未随岁月洗礼而淡漠褪去,反而已愈益深浓。

李权先生的人生格言很简单,不论为家庭、事业,抑或古玩收藏,仅“聆听”二字,便足以看出他为人处世的谦虚和用心。聆听是一种美德,正因为懂得聆听自己的主张,聆听他人的想法,他得以两面平衡,在两全中获得想要的生活。

猜你喜欢

业界古董藏品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马未都成人之美
I Like Collecting Stamps
业界大事
业界大事
从业界到学界:成功转型仍需“洪荒之力”
古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