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高考改革下的文言文教学

2017-03-16陈黎娜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蜀道中华民族文言文

陈黎娜

在高中语文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入下,教师们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但成效和付出还是很不成比例。文言文仍是广大老师教学中难啃的“硬骨头”,也是众多学子心目中“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可是文言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熔铸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陶冶着中华民族的心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在民族文化不断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加强文言文教学乃至母语教学,无疑有利于青少年成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性情中人,体现出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其实,高考改革对文言文的学习提出明确的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讀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大纲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史实;积累文言词句知识;学习创造性阅读;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读史观。那么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自主课和展示课中,采用何种教学方式,能够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呢?

我们再不能像以前一样教师从头到尾,逐字逐句的讲解,面面俱到,生怕学生不明白。学生埋头苦干,一字不落的记录,生怕漏掉一个词语的解释,但就是没有时间自己思考;个别不做记录的,则是一本资料书管到底。最后只能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学习进程慢,学习效果差。说没有学吧,大量时间花在文言文上,说学了吧,碰到文言文还是不知如何去理解。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切入点,将文言文教学落到实处。教师不是学习者,而是指导者;学生不是记录者,而是理解者,只有彻底转变教学和学习的角色,才能使文言文教学落到实处。笔者谈几点具体的措施:

第一。精妙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节文言文教学的导入不可轻视。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过程中,老师应该将课堂的主权交给学生,初学一篇新的文章,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导入新课的艺术非常关键。比如教学《蜀道难》时,先给学生展示一些蜀道的图片,让他们感受蜀道的艰险奇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劝学》时,先让学生互相激励如何学习,然后看看自己的观点有哪些和圣人的想法吻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再比如《烛之武退秦师》就以“百万雄师不如三寸之舌”进入课题,设置悬念让学生急于知道故事原委。总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开始学习。

第二,整体的感知

任何一篇文言文,一定要让学生强行自己通读一遍。在通读过程中,能疏通最好,疏通不了就跳过。要相信,任何一篇高中阶段的文章都是适合高中生阅读水平的,学生大多可以解决文意疏通。万一有不理解的句子,可以结合上下文推断或者勾画出来。这一个工作需要老师提前预设几个有利于学生整体感知的问题,让学生在整体上感知文章。比如《师说》,任何一个高中生都能理解他的行文结构就是从师的必要l生和从师的原则;《荆轲刺秦王》就是按照故事发生的线索行文;《归去来兮辞》中就以为何归、归家时、归家后为线索;《滕王阁序》就以聚会的人物、环境、时间、感悟这几个方面来写。所以说,抓住文章的主要思路,就可以在整体上和作者达到共鸣。

第三,合作的探究

在整体通读后,学生总有几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小组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找到合作的快乐。比如在教学《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时。“留军壁邺”,学生提出课文注释“壁”为“驻扎”不妥。经小组热烈讨论后得出:古时军队驻扎皆用“军”(如“沛公军霸上”),而环车为营,是临时性的。而当时魏王派救兵是无实意救赵,只是持观望态度,故“壁”这里用作动词“筑壁垒”,表示要做长时间的停留。在《过秦论》中,“吾得兄事之”的“兄”,让学生讨论得出是“像兄长一样”,做了“事”的状语,是名词做状语,再让学生讨论相同句式。学生举出例句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中的“席”“包”“囊”(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囊一样);还有“夜缒而出”的“夜”等等。这样经过同学们的合作讨论之后,答案找到了,又激发了合作的兴趣,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文言文中表现了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学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而鉴于文言文难以理解的特点,学生们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阅读。教师也应当不懈努力,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方式生动起来,真正做到使学生由厌学到乐学,进而养成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蜀道中华民族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打开剑门关,蜀道平仄而出(组诗选一)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入川行吟(通韵)
做人美德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季札挂剑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梁中效:中国蜀道研究的八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