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2017-03-16马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给儒家孔子

马丽

一、为教学策略提供依据

据《史记》记载,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其弟子来自齐、鲁、晋、秦等不同的国度,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门第等级观念。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人学到知识、技能,绝不仅仅是为了选拔一些“人才”。

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在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则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智力水平挖掘其潜能。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多督促其巩固基础知识;而对于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让其在学有余力后精益求精;容易分心、开小差的学生便安排其坐在合适位置以提高其注意力;对于缺乏信心的同学便要多鼓励表扬,使其看到自己的长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于一个发育正常的学生,只要我们善于引导,方法恰当是可教的,他们也是可以学有进步的。我在分析一些成绩暂时落后的同学的成绩时发现他们的基础太差,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巩固基础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我便督促他们先把最基础的搞懂,在考试中先抓住基础题的分,使成绩逐步提高。再者,孔子提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能感到疲倦。“身教胜于言传”,我们强调要学生终身学习,首先教师自身要做到这一点,毕竟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教师应当把“诲而不倦”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做到象孔子一样“怒而不弃”。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特别不上进的学生,屡教不改,在我想放弃的时候,想到了孔老夫子对待学生长存宽容之心,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便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教育行为,在课堂上多对其进行鼓励,多找他谈心、交流,他也渐渐地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我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和学生都变得优秀的事业,教书育人是老师的神圣职业。

在教学形式上,在课堂上尝试让学生讨论、抒发自己的見解是不错的选择,开展关于学习、人生的探讨也能够使学生明确学习、人生的目标。《论语》中《侍坐章》一篇便是记录孔子和四位弟子关于个人志向抱负的一次讨论。在《侍坐章》中,孔子就是一个引导者的形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得不说,孔子是一位优秀的循循善诱者。而我们也应充当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将舞台更多地留给学生。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即主张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如果不学习,思考便失去了其根基,如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如果不思考,学习便不能发挥其实际的用途,自己也会陷入疑惑之中。既要重视独立思考,也要注重探讨研究。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学生明明课堂上听讲很认真,也在努力学习,而成绩却不如人意,这便是他们没有将学到的知识加以思考运用的缘故,只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自己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加以创造。这便启示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不能光做传道授业的师者,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又要注意让学生去思考、去创造。又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主张启发式教学。正如上文提到的《侍坐章》一篇,孔子以平易近人的言语打消大家的顾虑,正是他的耐心启发才有了后面大家的畅所欲言。这种启发式教学打破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使学生能够主动表达自己观点看法,这便要求我们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中对学生品德的塑造

通过在课堂上传授儒家经典中的篇章,教给学生如何努力进取、立德立信。这无论对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都受益匪浅。

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教给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待人处事之时应该宽宏大量,宽恕待人,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教育我们应当近身侍奉父母,少让父母担忧。这些儒家经典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教给他们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使这些理论更具有现实的意义。在国家与民族的问题上,儒家历来以民族大义为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文字时,一定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在自我的修养与努力方面,儒家强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朝闻道,夕死可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无疑包含着对学生的勉励。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能够穿越时代。儒家经典历经两千年沧桑仍不减其智慧的光芒,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为我们的教学策略、思想提供依据,更有利于学生品德的塑造。

猜你喜欢

教给儒家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A Father
《论语》—为政篇
知命
猫咪教给我们的人生道理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教老师
茶道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