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类辨体 “怀古”类古典诗词读解的钥匙

2017-03-16杨森龙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2期
关键词:京口怀古神州

杨森龙

怀古题材的古典诗词的发端是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作品《登楼赋》。此后,此类题材的诗词浩如烟海,其内容则大多为感怀之意。“怀古类”诗词的藝术特点比较鲜明:情感触发方式上多数由眼前之事物生发而来,这些引发联想的事物,一般是某个地点、某处景物、某个事件、某个人物等等;内容表达上多数以对举交融的形式出现,往往是时空的对举、古今的对照,运用对比的模式,或明或暗;情感主题上多数表达或抒发含蓄、忧愤之情,一般意在抒怀才不遇之感、物是人非之感、世事无常之感、时代更迭之感、时空沧桑之感、忧国忧民之感等等。情感抒发上多数借用典故,尤其以怀古讽今之意为甚,真实情感不能直抒胸臆,情绪不宜过于外露,只能借典故之人、之事,以达双关之意。

故此,赏读此类诗词,必须从文体特点入手,分类辨体,做到知人论世、字斟句酌、品赏韵味,方可深得其中三味。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著名词人辛弃疾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1204),词人在京口知府任上,时年六十五岁。下文将从题解、结构、韵辙、语言、用典五个角度,结合怀古类诗词的四个特点赏读本词。

文题上,词题中蕴含了许多值得玩味的信息。“登”字居首,“有怀”居末,意指明确,本词乃登楼词作,登楼怀古之作,文类先有归属。怀古类古典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必定和诗词作者登临的地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再看题中之“京口”,今江苏镇江。《元和郡县志》:“孙权自吴徙治丹徒,号曰京口。后徙建业,于此置京口镇。”据考证,京口一地在三国鼎立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孙权主政京口期间,指挥周瑜联合刘备抵抗曹操南下大军,大破曹操于赤壁。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确立了联刘抗曹的战略思想,将妹妹嫁给刘备并将荆州借给刘备。因此,可以说,京口见证了孙权年少有为的一代雄才的明君形象。文题中并未直接出现与本词企图表达的情思有关的文字,但却已暗藏玄妙于京口此地地名的缘起之中。“北固亭”,虽属地名指称,然不能不怀疑此处亦深有所指。“北固”!北固?此时的南宋偏安东南一隅,长江以北哪里还有地可固?北固一说,实在不能不让人怀疑,词人登楼之地的选择,究其原因,与“北固”一名有关。

结构上,本词过渡自然、浑然天成。上片登楼望远,感叹兴亡。下片妙用典故,怀古讽今。上片借用杜诗以眼前景作结,下片用曹操语以议论作收。上片两问两答,既写所见,又写所感。以现实的辽阔空间背景转入历史的宏大时间背景,搭建起了由触发点到感怀处的联想之桥。复杂的情感借助时空在长江滚滚的洪流中交汇得以蕴蓄。下片一叙一议,一正一侧。先叙孙权年少有为,再化用后再复引用曹操语,结尾三句,语意一贯而下,对答如流。末尾处,所怀之人终跃然纸上,然又欲言又止,用意玄妙又意旨深远。

韵辙上,本词匠心独运。本词押由求辙:韵母是ou和iou(iu),这个辙的韵母悠长柔和,适宜表现舒畅的心情,绵长的情感。本词从词作风格上属于豪放词,却一反其道不使用常见的大江东去的江阳韵辙,选用了由求韵辙,不得不怀疑,韵脚的选择已经在一开始就为结尾处的点明所咏怀之^——“孙仲谋”(韵脚ou)蕴蓄已久。可见词人用心之良苦、匠思之精巧。正因为出于押韵的需要,所以第二句“满眼风光北固楼”特意颠倒了语序,形成倒装结构,保持了韵脚的统一。

语言上,本词字字珠玑、内涵丰富。首句“何处望神州?”“神州”一词的词源考究值得深挖。神州在表意上经常意即华夏、中国、中土。《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日赤县神州”;《古今通论》:“昆仑东南方五千里谓之神州,州中有和羹乡方三千里,五岳之域,帝王之宅,圣人所生也”;《太清金液神丹经》:“但古圣人以中国神州,以九州岛配八卦,上当辰极,下正地心,故九州岛在此耳”。俗称“神州大地”。中土为神州,黄帝为中央天神。黄帝以土德王,相传黄帝领治的土地称为神州,赤帝统辖的土地称为赤县,赤县和神州合称“神州赤县”或“赤县神州”。从以上几处最早出现“神州”一词的具体描述中,“神州”的地域范围应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包括了三山五岳的广大地域。而非仅仅指的是当时眼前所及之景,更非仅指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的东南一带。“何处望神州”字面语意则可以理解为“在什么地方可以看到中原的大好河山呢?”本句中,“何处”的追问为下旬的北固楼作答设疑,但何尝不是词人对当时南宋偏安东南,大片北方国土沦陷外族的现状一种迷惘、一种痛心的责备。尽管这种责备并未明确所指,但其中蕴蓄的感情确是微妙可感。所以本句还可以理解为“哪里还能看得到中原的大好河山啊?”作此解则应有反问之意,哀痛之情藏于语言当中。这里体现了古典诗词中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的技巧。“满眼风光北固楼”字面上是所及之景,因其北固楼地点的特殊有二:1.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此处可俯瞰长江之景。2.北固亭位于京口,京口缘起与东吴孙权有关。在意脉上,既回答了前面的提问,又为下一句发起千古兴亡的感怀蓄势。因为朝代不断更迭,所有的兴亡之事一如滚滚东去的长江,而关乎词人内心触动之人确乎于当年据长江之险而坐断东南,就地怀古,其实意脉不断在为下片的用典蓄势,虽力量越来越强,但始终在极力控制其情绪。“不尽长江滚滚流”虽是视觉效果,眼之所及。但“不尽”处,既写出视线极力企图穷尽水天之间的远眺,此处观景,伫立许久,思绪的触觉由从空间上转入了时间的维度,进入到历史的追思,下片的怀古自然则水到渠成、呼之欲出。本句化用了杜诗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二句,既用萧萧落木丰富了词作的意蕴,又将“来”改为“流”,虽有出于韵辙的协调性的考虑,但却将原诗中视线只能逆流而上的单向视觉角度变成了双向的视角,赋予了观察者更为广阔的时空立足点,逆可溯前朝,顺可瞻后世。历史的视角也就有了深远的内涵。

下片中,“年少万兜鍪”一句发端,直指咏怀之人。“年少”与“万”形成语意上的比照。十九岁即于帐中运筹帷幄,指挥千军万马,凸显出孙权的年少有为。“坐断东南战未休”一句中,“坐”一字带有鲜明的形象感,蕴含势不可小觑的从容和大度。“断”字透出坚决,语意为占据、割据。实则据长江御敌于外,其政权之稳固不可撼动。“战未休”语意上指当年三国鼎立期间东南战事频密,但“未休”二字并未带有战乱纷繁、生灵涂炭的贬责之意。恰恰相反,在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之际,主降派的声音成了主流意见之时,一战难求当下,“战未休”三个字,带有辛弃疾对少年英主孙权的赞颂之意、对当时朝中主降派的强烈的暗讽之情!

用典上,本词意在言外、含蓄尖锐。辛弃疾生当南宋中叶,辛弃疾父亲早亡,幼年跟随祖父在谯县读书。辛弃疾祖父辛赞因家计原因,留在谯县任县令,但辛赞不忘国耻,要辛弃疾学文习武,伺机报国。因此,辛弃疾最终走上了抗金的道路。关于辛弃疾追印信、斩义端、生擒叛将张安国等的一系列事迹,正史中都有记载,他也成为抗金将领中声名比较显赫的一位。他的诗“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娓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就是对他抗金壮举的最好记述。然而,辛弃疾回到南宋后,朝廷对他并不信任,四十多年间三十七次频繁调动,不断消磨着辛弃疾心中立志报国、建功立业的志气。尽管如此,辛弃疾总是忘不了恢复中原,他的积极抗金使他的政治报负和社会现实不能相容,注定了他在政治上陷入一种孤危的处境。因此,在他诗词中运用大量的典故、托古喻今也就顺理成章,很好理解了。

本词的下片后三句,化用了曹操与刘备关于天下英雄的谈论之语,以问发起,曹、刘二人却成了用来与孙权并肩而论的配角。紧跟其后,又引用《三国志·吴主(孙权)传》中曹操与孙权对垒时的感叹。曹操见舟船、器仗、队伍整肃,喟然叹日:“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儿子若豚犬(猪狗)耳。”其中,词人截取前句——“生子当如孙仲谋”作结,后半句按下不提,首先是韵辙的需要。其次,后半句的语气过于尖锐,话语稍显刺耳。暗讽当时的南宋小朝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当今的天子不如孙权。更深一层,更将主降派与刘景升之子作同类对比,痛责这些人其实猪狗不如。意蕴微妙、表达精巧、趣味横生。虽未明言,但讽刺之情溢于言表。

猜你喜欢

京口怀古神州
京口驿的回忆
二月二
包公
竹叶沟怀古
《念奴娇·赤壁怀古》说课探究
裴怀古的“诚”字诀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裴怀古的“诚”字诀
神州谜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