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塞尔视域下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之研究

2017-03-16程国栋

大观 2017年1期
关键词:王阳明主体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西藏民族大学2016年高水平人才班科研项目“胡塞尔视域下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之研究”成果。其项目号:(YG-2016AYG1409)]

摘要:王陽明心学中的“意”与胡塞尔现象学中的“意向性”理论,有着较为相似的地方,以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视域去审视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不仅可以使人们更为清晰地理解王阳明心学中的“意”的范畴,而且能够使王阳明心学中的认识论有更广阔的理论阐发空间。在胡塞尔视域下,王阳明心学中的“意”具有了主体性、指向性、构成性和道德性等特征。

关键词:王阳明;意;主体性;构成性;道德性

一、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之主体性

王阳明哲学中的“意”有两层含义,其一,“意”主要是指由“心”所发出的意识活动。其二,“意”是指由该意识活动所产生的关于物的观念和意义。由胡塞尔意向性理论,去审视王阳明的“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这句话,那么王阳明的这句话,道出了“意”的一个特性,那便是其主体性。

在胡塞尔的意向活动中,总是预设了一个发出该意向活动的意向主体,而在其现象学中,他将其称为先验自我。正是有了先验自我的存在,胡塞尔的意向行为活动才能够存在,也正是因为有了先验自我的存在,他的意向行为活动才有了主体性。与胡塞尔的意向行为活动一样,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也有发出其活动的意向主体,也具有主体性的特征。王阳明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圣人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以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①,所以事实上,王阳明哲学中的“意”,根本上说是“心”应物而所发的活动。“意”作为一种意识活动,其实与胡塞尔意向性理论中的意向活动颇为相似,而“心”作为“意”的发出者,其实就相当于意向性理论中的意向主体。当作为意向主体的“心”,看到客观存在的素材(客观的事与物)时,便会产生意向活动。

王阳明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离却了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我的灵明离却了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了。”②在王阳明的哲学中,他已经将人的主体性,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他认为正是有了人“心”的存在,意向活动才能产生,进而天地万物才能成为意义存在之物,离却了人心,便不会有构成客观万物意义存在的“意”之活动,那么天地万物便沉寂于毫无意义的世界之中。“意”对万事万物的意义构成活动,是由“心”所发出的意向活动,被“意”所构成的万事万物的意义,是由“心”所体验和承载其意义的。 “心”作为“意”的意向主体,使得“意”之活动具有主体性的。

二、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之指向性

与胡塞尔“每个表达不仅意味着什么,而且涉及到某种东西;它不仅有意义,而且与某个对象发生关系”③的认识相同,王阳明也认为“意未有悬空的,心着事物”。胡塞尔认为意向活动是关于某物的意向活动,意向活动中必定存在意向对象。“我的灵明离却了天地鬼神万物,亦没有我的灵明了”,与胡塞尔的认识一样,王阳明也认为“意”总是关涉于事、物的“意”,没有事、物的存在,没有客观的天地万物鬼神,便没有了引起“心”发动的客观素材,因而“意”也便不会产生,我的灵明也便沉于虚寂。王阳明在此只是强调“意”一定有其对象,有其内容,而至于此对象是否实在并不是很重要,事可以是实在的事与物,也可以是观念中的事与物。

“在意向中有对象被意指,被作为目标”④,在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中,意向行为对意向对象有一种指向性的性质,它是通过意向内容指向意向对象的。与胡塞尔的看法相似,王阳明也认为“意具有一种对对象的指向性质,物只是作为意的对象才有意义。”⑤, “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认为“意”是由“心”所发出的活动,但最后指向并着落于事与物。 “凡意之所用无有无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只有被“意”所指向的事、物才是有意义的事、物,而不被“意”所指向的事、物,只能是沉于虚寂的无意义之物。

王阳明的“意”与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相似,都具有指向性的特点。在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中,意向行为通过意向内容指向意向对象,而在王阳明的心学中,“意”通过事、物的观念和意义指向事、物。正是“意”的这种指向性,事、物被构成其意义存在的意向行为活动才有了可能。

三、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之构成性

在胡塞尔的意向性活动中,意向行为是通过意向内容指向意向对象的,也就是说意向行为在指向意向对象的同时,赋予了意向对象意义,因而意向对象才变成了意义的存在,因此说意向行为构成了意向对象的存在。与胡塞尔意向性理论颇为相似,王阳明心学认为“意之所在便是物”,他认为“意”在指向事、物的同时,也构成了事、物的意义存在。因此说“意”除了具有指向性的特征之外,还具有构成性的特征。

王阳明说“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⑥。王阳明此处所说的物是指“事”,指一切伦理生活中的事。“意”在指向事亲的同时,又赋予了事亲以道德意义,因此事亲这一道德事务才能存在,同样的道理,“意”在指向其他事的同时,也赋予了其他事以意义,所以如事君、仁民爱物、视听言动等事才具有了存在的意义。“意”对事的指向与意义赋予,其实就是“意”对其事意义存在的构成。王阳明答友人问时,承认了物有客观实在之物的含义,并认为“意”对“物”的构成,并不只是对于伦理生活中的道德事务的构成,它还包括“意”对于客观事物的构成。心之所发的“意”在指向客观实在之物的同时,赋予了它以现实存在的意义。

我们所处的世界虽然是自然存在的客观世界,但是我们人的存在,却是有思维、有意识的主体性的存在。相对于自然客观世界,存在这一个我们所意识到的主观的意义世界。事实上,无论是王阳明还是胡塞尔,他们最终是承认自然客观世界的存在的,只是对于主体的人来说,只有被意识到的主观的意义世界的存在,才是有意义的。而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之构成性,便是相对于意义世界而言的。

四、王阳明心学的“意”之道德性

王阳明心学中的“物”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自然客观之事物,一是指事亲、事君等伦理之事务。“昨闻先生之教,亦影影见得功夫须臾是如此,今闻此说,益无可疑。爱昨晓思格物的物字即是事字,皆从心上说。先生曰:‘然。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心外之物。”⑦虽然王阳明哲学中的“物”有自然客观事物的含义,如“岩中花树”之说,但是在王阳明哲学中,不管是“格物致知”还是“心外无物”等“物”都主要是指事,是指构成人类社会实践的政治、道德等活动。

阳明心学中“物”主要指伦理生活中道德的“事”的現象,使得阳明心学中的“意”,主要是指指向并构成伦理生活中的道德事务的意向活动。正因如此,阳明心学中的“意”在具有指向性和构成性的同时,也具有了道德性。“尽管王阳明的意向性无疑具有认识论的功能,但比起胡塞尔的意向性来说其更富伦理学的特质意义”⑧。由于“意”是“心”应物而所发的活动,“心”在应物的同时,对物有一种观照。若“心”能够朗照物,即“心”对其自身的自然倾向有一种自觉,则“心”所发之“意”是善“意”;若“心”由于被私欲蒙蔽,不能朗照事、物,即“心”对于自身的自然倾向不能自觉,则所发之“意”为恶“意”。所以“意”有善有恶,善恶分明。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对于发出“意”的心体来说,其含纳良知,并且倾向于认同良知。由于心含纳良知,所以当心在发出“意”的同时,对“意”有一个监督的功能。当心发出的恶“意”时,意违背了心的自然倾向,所以“心”便产生一种不舒适之感,良知便要求“心”回归其自然倾向。因而就必须使恶的“意”得到纠正,使得心之所发的“意”符合良知的要求。当“心”之所发的“意”皆符合良知要求时,心也便回归于倾向认同良知的本性。进而由心与意所促发的行为活动,便会符合良知要求,符合于天理的要求。

正是“意”之道德性,使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与胡塞尔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有了本质区别。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单纯的现象学的认识论范畴,而王阳明所言之“意”则是主要是心学的伦理范畴。虽然阳明心学之“意” 与胡塞尔现象学之意向性理论,有许多相似之处,其本身也具有认识论的意义,但“意”归根结底属于伦理范畴,王阳明的心学归根结底属于伦理哲学,因而“意”具有道德性是必然的。

【注释】

①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47.

②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24.

③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46.

④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99.

⑤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50.

⑥王守仁.传习录(上)[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5:6.

⑦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6.

⑧张再林.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与王阳明的”意“的学说[J].青海社会科学,1997(04).

【参考文献】

[1]王阳明.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胡塞尔.逻辑研究(第二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4]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张再林: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与王阳明的”意“的学说,青海社会科学,1997(04).

作者简介:程国栋(1990.04-),西藏民族大学14级中国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哲学比较。

猜你喜欢

王阳明主体性
真正心平气和
王阳明龙场悟道
王阳明脱衣巧审案
王阳明脱衣巧审案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