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未来发展思路

2017-03-15秦玉友邬志辉

关键词:镇区城乡幼儿园

秦玉友,邬志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未来发展思路

秦玉友,邬志辉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吉林 长春 130024)

中国农村教育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学前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学龄人口教育状况不断改善,向农倾斜力度加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扩大,结构趋于合理,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着眼“十三五”规划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空间巨大,随迁子女、留守儿童问题依然突出。回顾成就、正视问题、展望未来,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需要进一步建立农村教育自信,鼓励地方大胆创新,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中国;农村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文简称《规划纲要》)第二个五年的开始。对表《规划纲要》,农村教育发展目标进展情况如何?取得了怎样的成绩?还面临着怎样的问题?着眼“十三五”规划与《规划纲要》提出的未来任务,农村教育要着力破解哪些重点难点问题?这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综合利用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教育部公开的数据、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全国12个省份调研数据与《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数据,对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成就进行梳理,并简要分析农村教育发展问题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农村教育未来发展思路。

一、农村教育发展现状与成就

(一)学前教育持续快速发展,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2011年以来,各级政府积极贯彻落实《规划纲要》“国十条”与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

1.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快速增长,幼儿受教育机会大幅度提高

“入园难”是“十二五”之初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幼儿在园人数达到4 000万人”。2011年幼儿在园人数只有3 424.45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62.3%,到2015年幼儿在园人数猛增到4 264.83万人,五年增加了840.38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0%,只用五年时间即超过《规划纲要》2020年目标任务5个百分点。

2.幼儿园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增幅高于城市

2011年全国仅有幼儿园16.68万所,到2015年增至22.37万所,增幅达34.14%*本处幼儿园数量以万所为单位表达,保留两位小数。增幅比例仍使用原始数据计算,之后类似情况百分比计算方式均与此处相同。。城区幼儿园数量由2011年的53 547所增加到2015年的69 021所,增加了28.90%;镇区幼儿园数量由2011年的54 519所增加到2015年的77 402所,增加了41.97%;乡村幼儿园数量由2011年的58 684 所增加到2015年的77 260所,增加了31.65%;农村幼儿园数量和增幅明显高于城市。

不仅如此,教育部门办普惠性幼儿园数量持续增加。2011年教育部门办普惠性幼儿园仅有31 044 所,到2015年增至57 485所,增加了85.17%。五年间,城区教育部门办普惠性幼儿园增加了2 953所,占新增教育部门办普惠性幼儿园的11.17%;镇区增加了8 675所,占32.81%;乡村增加了14 813所,占56.02%,近九成普惠性幼儿园投放在了农村*本文在统计上出现的“农村”=“镇区+乡村”,与“城市”(即“城区”)对应;“城镇”=“城区+镇区”,与“乡村”对应。从2011年起,《中国教育统计年鉴》采用新的城乡划分标准,将原来的城市、县镇、农村三个分类调整为三大类七小类,即城区(含主城区、城乡接合部)、镇区(含镇中心区、镇乡结合区、特殊区域)、乡村(含乡中心区、村庄),见《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

3.幼儿园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农村增速快但生师比高

幼儿园专任教师数量不断增长。“十二五”期间,幼儿园专任教师数量由2011年的131.56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205.10万人,增加了55.90%。分城乡来看,城区幼儿园专任教师数量由2011年的66.07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95.63万人,增加了44.74%;镇区由2011年的45.32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75.33万人,增加了66.21%;乡村由2011年的20.17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4.14万人,增加了69.27%,从绝对数量看,城市幼儿园专任教师数量明显高于农村,但农村幼儿园专任教师增加比例高于城市。在新增专任教师中,城区占40.20%,镇区占40.79%,乡村占19.01%,城区和镇区明显高于乡村。

幼儿园保育员数量增幅明显。统计数据显示,保育员数量由2011年的34.48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63.28万人,增加了83.53%;城区幼儿园保育员数量由2011年的20.86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33.39万人,增加了60.07%;镇区由2011年的9.97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21.33万人,增加了1.14倍;乡村由2011年的3.64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8.56万人,增加了1.35倍。农村幼儿园保育员数量增加比例高于城市。在新增保育员中,城区占43.61%,镇区占39.44%,乡村占17.08%,城区高于镇区,高于乡村。

随着幼儿园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幼儿园生师(教职工)比不断下降。幼儿园生师比由2011年的15.53下降到2015年的12.20,五年下降了3.33。2015年,城区、镇区和乡村幼儿园生师比分别为8.72、13.55、19.82,呈现出从城区到乡村递增的趋势,农村幼儿园生师比较高。

4.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仍然低于城市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测算,幼儿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比例由2011年的62.48%提高到2015年的73.80%,提高了11.32个百分点。其中城区由2011年的70.85%提高到2015年的80.16%,提高了9.31个百分点;镇区由2011年的59.13%提高到2015年的72.26%,提高了13.13个百分点;乡村由2011年的42.61%提高到2015年的59.40%,提高了16.79个百分点,乡村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提升幅度最大。

但城乡比较来看,幼儿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水平的专任教师比例呈现由城区到乡村的递减趋势,城乡差距较大。2015年城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水平专任教师所占比例比镇区高7.90个百分点,镇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水平专任教师所占比例比乡村高12.86个百分点,城市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水平均高于农村。

5.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农村增速高于城市

实证研究表明,早期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是最高的。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投入,2011年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为1 018.58亿元,2014年增长到2 048.76亿元,增长了1.01倍,年均增长速度为25.28%;学前教育经费占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由2011年的4.27%增加到2014年的6.24%,增加了1.9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由2011年的676.10亿元增长到2014年1 145.78亿元,增长了69.47%;农村则由2011年的342.48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902.98亿元,增长了1.64倍,高出城市95个百分点。

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由2011年的415.70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934.05亿元,增加了1.25倍;学前教育财政性经费占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由2011年的2.24%增加到2014年的3.54%,增加了1.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总投入由2011年的274.84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72.68亿元,增加了71.98%;农村由2011年的140.86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461.37亿元,增加了2.28倍,农村学前教育增速远远高于城市。

6.幼儿园危房面积减少,办园条件改善

《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办园条件不断改善。幼儿园危房面积不断减少,幼儿园危房面积由2011年183.11万平方米减少到2015年的83.49万平方米,减少了55.40%;其中城区由2011年的51.93万平方米减少到2015年的31.32万平方米,减少了39.69%;镇区由2011年的78.41万平方米减少到2015年的33.18万平方米,减少了57.69%;乡村由2011年的52.78万平方米减少到2015年的19万平方米,减少了64%,农村幼儿园危房面积减幅大于城市。

幼儿园“四室”(活动室、睡眠室、保健室和图书室)生均面积不断扩大,分别从2011年的1.79、0.79、0.10和0.11平方米增加到2015年的2.46、1.06、0.13、0.17平方米。幼儿园图书册数持续增加,2011年全国幼儿园有图书1.49亿册,2015年增加到2.95亿册,增加了97.99%。生均图书册数城区由2011年的6.41册增加到2015年的8.66册,增加了35.10%;镇区由2011年的4册增加到2015年的6.76册,增加69%;乡村由2011年的2.41册增加到2015年的4.79册,增加了98.76%,农村生均图书册数少,但增长比例明显高于城市。

(二)义务教育学龄人口教育状况不断改善,向农倾斜力度加大

1.义务教育呈“乡村小规模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城镇大规模学校”基本格局

乡村小学五成以上为小规模学校。2015年,全国共有小学与教学点283 560所,其中乡村地区有200 199所,占全国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70.6%。全国共有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126 751 所,占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7%,其中乡村小规模学校有111 420所,占乡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55.7%,占全国小规模学校总数的87.9%。全国有无人校点9 667个,不足10人的乡村校点达3.39万个。

农村学生寄宿率处于较高水平。随着农村学生向城镇流动,农村寄宿生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寄宿生人数达到2 636.5万人,占农村地区在校生总数的27.8%。小学阶段,农村寄宿生总数达955.2万人,寄宿率为14.4%,西部农村地区达到21.1%。初中阶段,农村寄宿生总数达1 681.3万人,寄宿率达58.6%,西部农村地区高达67.1%。初中寄宿率远远高于小学,西部高于全国。

城镇学校规模较大,但班级规模得到有效控制。由于学龄人口不断向城镇聚集,2015年小学教育城镇化率达到69.40%,初中教育城镇化率达到83.71%,分别比2011年提升了10.35和6.66个百分点。就校均规模来看,小学阶段,城区、镇区小学校均规模持续增加,分别由2011年963.86人、630.58人增加到2015年的1 113.48人、655.30人;而乡村小学校均规模持续减少,由2011年的176.73人减少到2015年的148.15人。初中阶段城乡校均规模不断下降,城区、镇区、乡村初中的校均规模分别由2011年的1 335.19 人、1 103.40人、553.88人下降到2015年的1 253.16人、906.73人、413.45人。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阶段,城镇学校校均规模较大。就班级规模来看,城镇班级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小学、初中平均班级规模均呈下降趋势。小学平均班级规模城区由47.09人下降到46.22人,镇区由45.63人下降到43.71人,乡村学校由30.98人下降到27.74人;初中城区、镇区和乡村的平均班级规模分别由50.27人、53.70人、50.04人下降到47.17人、49.20人、44.65人。

2.随迁子女数量增加且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率较高,留守儿童数量下降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增加,公办学校就读率达八成以上。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为1 367.10万人,比2011年增加了8.42%,占城市在校生比例达到30.30%。其中,小学阶段有1 013.56万人,占城市在校生的33.01%;初中阶段有353.54万人,占城市在校生的24.53%。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84.4%。

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减少,但占农村在校生的比例相对稳定。2015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数量为2 019.34万人,比2011年减少了8.23%。其中,小学阶段有留守儿童1 383.66万人,比2011年减少了3.84%;初中阶段有635.57万人,比2011年减少了20.13%。留守儿童占农村在校生的比例均相对稳定,均保持在27%—30%之间,初中略高于小学。

3.乡村教师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是城乡教师工资津贴,工作量仍然有较大差距

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覆盖面扩大,生活条件改善。从2013年对在连片特困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给予生活补助以来,到2015年12月底,全国22个省份的699个连片特困地区县中,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达573个县,县覆盖率为82%。在这些实施县中共有乡村学校7.4万所,享受补助学校7.1万所,学校覆盖率达到96%。在这些实施县中共有乡村教师113.1万人,享受补助教师104.4万人,人群覆盖率达92%。到2015年底,中央财政已下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资金73.7亿元,其中2015年,共投入补助资金34.4亿元,乡村教师人均月补助标准为262元。各实施县人均补助标准存在一定差异。一些非集中连片地区也出台了针对乡村教师的补助政策。为改善乡村教师生活条件,“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160多亿元用于边远艰苦地区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建成28万套,惠及34万名农村教师。

农村教师工资津贴少、工作负担重、教学压力大。调查发现,农村教师工资收入、津贴偏低,城市教师月工资收入为3 583.40元,而农村教师仅为3 041.02元。对于班主任而言,初中和小学的班主任津贴平均每月只有351元和173.90元,水平偏低,且乡村显著低于城镇。在工作量方面,农村教师平均周课时数为13.33 节,而城市教师仅为12.37 节,农村教师显著多于城市教师。而且农村学校多学科教师比例大、专业对口率低,农村教师教学压力大。调查发现,乡镇和村屯小学任教2门及以上学科教师比例分别为54.63%和53.39%,均超过一半以上;乡镇和村屯分别有86.37%和84.08%的小学教师认为任教多门学科会带来更大压力。除了与其他教师一样承担教学工作任务外,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更重,他们平均每天花在班级工作上的时间分别为4.89和3.56小时,较重的工作负担和偏低的津贴,使得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意愿较低,目前仅有39.01%班主任愿意担任班主任工作。

4.农村教师补充机制不断完善,但是城乡教师交流政策没有全面落实

完善乡村教师补充机制,农村生师比*生师比是指在校生与专任教师之比,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采用该口径。不断下降。国家先后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岗计划、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等,有效缓解了农村义务教育师资短缺问题。就生师比来看,城区、镇区、乡村小学生师比分别由2011年的19.09、18.12和16.64下降到2015年的18.96、18.01和14.57;城区、镇区、乡村初中生师比分别由2011年的14.48、14.73和13.58下降到2015年的12.96、12.62、10.89,生师比持续下降且农村低于城市,农村生师比下降幅度大于城市。

但是教师交流政策仍存在改进空间。调查发现,城乡教师交流率低、教师对交流认同度低、交流津贴发放率低。在所调查的12个样本省份中,教师参与交流比例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比例仅为55.6%。约有62.7%的交流教师没有享受到经济补贴。

5.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提高,发展机会增加,但城乡教师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教师队伍学历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15年,全国小学教师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91.89%,比2011年提高9.84个百分点;其中农村教师中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89.7%,比城市低7.6个百分点,城乡差距比2011年的14.22个百分点缩小了6.62个百分点。全国初中教师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到80.23%,比2011年提高12.01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为13个百分点,比2011年19.15个百分点的城乡差距缩小了6.15个百分点。

农村教师培训、职称评定机会增加,但参加高层次培训、评定高级别职称的机会相对较少。“国培计划”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85.5亿元,先后有1 006万中小学教师接受培训。但是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高层次培训机会相对较少,城市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的比例为81.3%,而农村只有62.23%,两者相差19.07个百分点。不仅如此,随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不断完善,向农倾斜力度加大。但调查发现,城市学校高级和一级教师所占比例达65.04%,而农村学校这一比例仅为54.44%,比城市低10.6个百分点,农村教师在高级别职称评定上仍处于不利地位。

6.“两免一补”政策持续发力,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深入推进

“两免一补”政策全面实施。2015年,全国享受国家免费教科书政策学生约1.24亿,覆盖率为89.85%;享受地方免费教科书政策学生为5 697.9 万,覆盖率约41.21%;享受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学生1 476.78万,覆盖率为51.84%。国家免费教科书,中央财政投入109.65亿元,地方各级财政投入53.31亿元;地方免费教科书,地方各级财政投入24.08亿元。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中央财政投入71.80亿元,地方各级财政投入101.41亿元[1]。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财政补助标准提高,惠及范围扩大。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国家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699个县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同时,中央支持地方试点。实施之初,中央财政补助标准为3元/生/天,2014年11月提高到4元/生/天。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 256亿元资金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截至2016年2月底,全国共有29个省的1 360个县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受益学校13.6万所、受益学生3 352万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营养状况。

7.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序推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达标率大幅提升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序推进,但离预期目标仍有一定距离。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全国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到2020年,全国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有1 302个(2013、2014、2015年分别有293、464、545个县)县(市、区)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通过比例为45.62%*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2、2013、2014年县级区划数分别为2 853、2 852、2 853、2 854个,2015年县级区划数尚未公布,此处按照2014年县级区划数计算。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全国行政区划》。,比预期低19.38个百分点。

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但城乡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小学阶段,2015年城区、镇区、乡村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体音美器械配备、教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率分别在75%—84%、57%—64%与26%—30%之间;2015年城区小学接入校园网、互联网学校的比例分别达到72.05%和91.50%,镇区分别达到46.37%和76.94%,乡村分别达到20.78%和47.42%,较之前有了大幅提升。初中阶段,2015年城区、镇区、乡村小学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体音美器械配备、教学自然实验仪器达标率分别在83%—91%、80%—88%与50%—65%之间。2015年,城区初中接入校园网、互联网学校的比例分别达到83.39%和97.71%,镇区分别达到71.20%和97.87%,乡村分别达到58.70%和96.31%。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阶段,学校办学条件均不断改善,但农村学校仍与城市学校存在一定的差距。

8.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长,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和公用经费支出不断提高

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大幅提高。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6 129.19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51.36%;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9 221.45亿元,占到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80.88%,比2011年增长了57.22%。

全国义务教育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与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增长迅速,但农村低于全国水平。在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方面,2015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达到8 838.44元,比2011年增长了77.98%,其中,农村达到8 576.75元,比2011年增长了80%。2015年全国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达到12 105.08元,比2011年增长了85.04%,其中,农村达到11 348.79 元,比2011年增长了82.84%。在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方面,2015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达到2 434.26 元,比2011年增长了78.15%,其中农村为2 245.30元,比2011年增长了75.02%。2015年全国普通初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达到3 361.11元,比2011年增长了64.36%,其中农村为3 093.82元,比2011年增长了58.12%。

(三)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结构趋于合理,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

高中阶段教育向下要完成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普职分流,向上要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合格生源,高中阶段教育本身普职结构也非常复杂。高中阶段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对推进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大价值。

1.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基本普及,职业教育招生保持在40%以上

高中阶段普及率超中上收入国家水平。《规划纲要》提出,201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7.0%,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0%。2015年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7.0%,如期完成《规划纲要》所提出的发展目标,超过了85%的基本普及标准,远超中上收入国家83.83%(2014年)*数据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数据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数据中心统计的中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数据与中国官方数据有一定差异,但差异不大。以2014年为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数据中心统计的中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8.82%,中国官方统计的中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6.5%。的水平。高中毕业升学率由2011年的86.5%增长到2015年的92.5%。

普职结构相对均衡。《规划纲要》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2015年全国普通高中1.32万所,在校生2 374.40万人,招生796.61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共有学校1.12万所,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1 656.70万人,招生601.25万人,占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的43.0%。

2.普通高中生均教育资源状况不断改进,弱势群体受教育状况不断改善

高中教育资源投入水平不断提高。师资上,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生师比由2011年的15.77下降到2015年的14.01,教师更加充裕。经费上,2015年全国普通高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达到10 820.96元,比2011年增长了80.36%;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达到2 923.09 元,比2011年增长了73.22%,增幅显著。办学条件上,普通高中体育运动场(馆)面积、体音美器械、理科实验仪器达标率均高达80%以上。建立校园网和接入互联网的学校比例分别为87.48%和98.52%,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普通高中贫困生资助体系日益完善。“十三五”规划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率先在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2010年,国家实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政策,目前已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国家助学金为主体、学校减免学费为补充、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普通高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15年,全国共投入普通高中学生资助资金139.28亿元,资助普通高中学生达790.12万人次[1]。

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继续扩大。从2012年起,教育部等部门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本科一批为主的招生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实行定向招生。2012年在680个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招生1万人,2016年扩大到832个贫困县,招生人数增加到6万人。专项计划招生高校覆盖所有“211工程”学校和中央部属高校。到2015年,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累计招生18.3万人,近两年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人数每年增长10%以上。

3.面向农村的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断增加,资助体系逐步完善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和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不断提高。2015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达到10 961.07元,比2011年增长了78.28%;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达到4 346.94元,比2011年增长了96.44%。

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受资助面持续扩大。在国家助学金补助政策方面,2007年国家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规定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为每年生均1 500元,2015年春季学期提高到2 000元。在免学费政策方面,2009年秋季学期起,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开始享受免学费政策;2010年免学费政策范围扩大至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2012年秋季学期起,范围再次扩大到所有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15年,享受国家助学金政策的学生有264.90万名,资助金额达52.98亿元。享受免学费政策的学生有1 050.30万名,资助金额达210.05亿元;目前,全国中职助学金政策惠及近40%的学生,免学费政策覆盖近90%的学生[1]。

二、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成绩显著。但是,与农村百姓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和国家发展对人力资本的强烈需求相比,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农村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挑战复杂,我们要善于抓住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为农村教育发展找好抓手。

(一)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重道远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问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当非均衡遇上城镇化时,问题变得异常复杂和严峻。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与任务书,即:到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到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为贯彻《意见》精神,各地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截至2015年底,全国仍有54%的县(市、区)没有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离《意见》提出的目标尚有较大一段距离。在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县域中,非均衡的县域义务教育与城镇化相遇,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教育吸引型城镇化。大量学龄儿童涌入县镇上学,引发县镇巨班大校现象,加剧了乡村学校的小规模化。

(二)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空间巨大

农村基础教育质量问题成为当前突出矛盾,当小规模加上寄宿制时,准备变得十分不足和困难。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寄宿学生不断增加,但教育策略和资源准备十分不足,学生寄宿条件、生活教师数量与素质等跟不上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要求,面临严峻的质量挑战。乡村小规模学校剧增,小班教学、多科(全科)教学、复式教学广泛存在,小班教学可以更加个体化地关注学生但往往被认为是缺乏“人气”,多科教学增加了教师与学生连续接触的机会与课程整合的可能性,但往往人们把更多精力盯在教师专业对口。挖掘农村教育教学优势、体现农村教育教学特点的相关学术研究和实践经验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随迁子女、留守儿童问题依然突出

当随迁率逼近留守率时,城乡均面临不完善的城镇化带来的教育挑战。尽管2015年随迁率*随迁率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与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之和的比例。留守率指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与留守儿童数量之和的比例。即:留守率+随迁率=1。只有40.37%(小学42.28%,初中35.74%),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日益增长和乡村日益减少的学龄人口,会给城镇带来征土地、增资金和扩师资的多重压力,给农村带来校舍利用率低、公用经费投入不足、教师超编缺人多重困境,进而引发教育资源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和困境。与此同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问题亟待进一步深入关注。从农村留守儿童看,近年来接连发生的极端事件都提示人们留守儿童群体关爱问题的严峻性。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看,城市教育融入与社会融入虽然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但是对于作为新市民的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来说,在城乡接受教育与城市生活始终是他们面临的新课题,而在不同类型与不同政策语境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教育融入与社会融入处境不同,这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

三、农村教育发展展望与应答

展望“十三五”时期农村教育发展,“十二五”期间的成就是农村教育发展的起点,问题与挑战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切入点。我们要肯定成就,摸准现状,抓住问题,建立自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有重点地发力,精准发力,不断完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制度建设,破解农村教育发展难题,释放农村教育改革红利。

(一)建立农村教育自信

虽然农村教育发展面临着系列难题与挑战,但也形成了大量成功经验与典型。我们发现,在相似的外界支持与资源配置的条件下,一些地区的农村教育或农村学校明显好于其他地区和其他学校。这些成功典型的共同特点是,他们能用真情发展农村教育、用真心发掘农村优势,对农村教育充满信心,充分彰显了农村教育人的主体性与开放性。因此,农村教育发展需要农村教育人不断发现与总结区域教育决策实践、学校领导实践、教师微观教育实践,读懂区域教育决策实践、学校领导实践、教师微观教育实践背后的实践智慧,用这些智慧反哺区域教育决策实践、学校领导实践、教师微观教育实践,使农村教育实践变成充满智慧、充满自信、更具主体性和开放性的教育实践,让农村教育实践成为成就农村教育人的实践,让农村教育人成为成就农村教育实践的教育人,使农村教育人在发现农村教育、发展农村教育、展现农村教育、反思农村教育、改进农村教育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增强对农村教育的自信,办出更有质量、更富活力的农村教育。

(二)鼓励地方大胆创新

创新推动公平、创新促进发展、创新塑造未来。未来二十年是农村教育的快速变化期。面对新变化,农村教育人需要以创新的态度和精神积极投身变革,以创新推动公平,农村教育发展需要资源支持,更需要创新,特别是通过低成本创新和机制性创新,找出农村教育潜在优势,发现农村教育的内在特点,通过体现农村教育特点、激发农村教育优势的创新,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以创新促进发展,农村教育人要勇于探索农村教育发展规律,纠正那些长期以来认为正确但实际上错误的教育观念,发现并坚持那些长期以来被忽视但实际是正确的教育知识,勇于突破认知局限,释放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发展红利。以创新塑造未来,一方面,农村教育发展具有自身规律性;另一方面,未来农村教育发展不是简单地“在那里”,它是我们的教育发展观所塑造的。从“它是我们的教育发展观所塑造的”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影响着农村教育发展的未来样态。我们要对农村教育发展选择一种公平的、有质量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并且这种发展观塑造农村教育,释放农村教育发展红利,让创新惠及广大农村学生、农村家庭、农村社会。

(三)大力推进城乡均衡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大体会经历三个阶段[2]30-35。第一阶段,从生均教育资源不均等到生均教育资源均等,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城市生均教育资源高于农村,主要任务是追求城乡生均教育资源均等,追求静态意义上的城乡资源配置均衡化。第二阶段,从城乡生均教育资源均等到城乡教育服务机会均等,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城乡生均教育资源占有量相同或者农村高于城市,主要任务是追求教育过程中教育服务机会均等,追求动态意义上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积极差异化。第三阶段,从教育服务机会均等到教育服务质量均等,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城乡教育服务机会基本均衡但服务质量尚有一定差异,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追求以城乡教师质量均衡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服务质量均衡化,通过定期师资二次配置和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均衡配置实现城乡教育服务质量基本均等。目前,农村教育正处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或由第二个阶段向第三个阶段的过渡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不能过分理想化,但要勇于突破一些固有的认识局限与长期存在司空见惯又不尽合理的利益分配结构。当前与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城乡一体、重在农村、体现积极差异的“新非均衡”战略。一方面,要以公平发展观为发展理念,突破重城轻乡的发展认识惯习;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积极稳健的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政策,为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彰显社会公平正义提供制度保障。

[1] 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2015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2016-08-31.

[2] 秦玉友.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巩固成就与跨越陷阱[J].教育与经济,2016(6).

[责任编辑:何宏俭]

Research on the Conditions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oughts of Rural Education in China

QIN Yu-you,WU Zhi-hui

(China Institute of Ru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China’s rural education had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in the period of the 12th Five-Year.Rural preschool education has achieved sustained and rapid development,the education conditions of urban-rural school-age population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have been improving,the preferential policies for rural education have intensified,the enrollment of rural high school has been increasing and the structure more reasonable,and the financial assistance system for poor students has been improving.Based on “The 13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Outline of China’s National Plan for Medium and Long-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2010—2020)”,many challenges are faced in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of rural China,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and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have a long way to go,the improvement space of rural basic education quality is huge,and the problems of migrant children and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still serious.Reviewing achievements,facing up to problems and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it is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ducation to further establish the self-confidence of rural education,encourage the local educators to innovate and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vigorously.

China;Rural Education;Preschool Education;Compulsory Education;High School Education

10.16164/j.cnki.22-1062/c.2017.03.001

2017-02-22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10JBG007)。

秦玉友(1974-),男,吉林抚松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邬志辉(1966-),男,黑龙江鸡东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G40

A

1001-6201(2017)03-0001-08

猜你喜欢

镇区城乡幼儿园
易地搬迁学生与镇区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差距及对策
我爱幼儿园
关于化工产业发展型乡镇镇区规划编制思考
——以东至县香隅镇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
欢乐的幼儿园
爱“上”幼儿园
城乡涌动创业潮
镇区规划用水水资源论证实例分析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