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家训诗的教育主题

2017-03-14赵红杨维琬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唐代教育

赵红+杨维琬

内容摘要:唐代家训诗歌是诗歌创作的一部分,在谆谆教诲中秉承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的创作。训诫子弟立德树人,传达出勤学惜时、建功立业、修身济世等教育主题。

关键词:唐代 家训诗 教育

从散见于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家训文字片段开始,到汉代出现了大量的家训专文,如司马谈《命子迁》、刘向《戒子歆》、郑玄《戒子益恩书》等。北齐至隋更是出现家训文献历史上影响最大、最为成熟的家训专著:《颜氏家训》。到唐代家训文纷纷涌现,而且专著占据大部分比例,如李世民《帝范》、狄仁杰《家范》、姚崇《六诫》等等,包括单篇家训文如舒元舆《贻诸弟砥石命》、元稹《诲侄等书》、李翱《寄从弟正辞书》、李华《与崔氏二孩书》等。相对家训文,家训诗却鲜受关注。家训诗歌是传统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渊源久远。霍松林先生认为:“中国古代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散文、诗歌、格言等等,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治家、为人处世道理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下来的家长教育儿女的最基本的形式。”(霍松林《中华家训经典》序)

纵观文学史,溯流而上,《诗经》中就有《抑》《蓼莪》《陟岵》《扬之水》等包含训诫内容的诗作,汉代有东方朔《诫子诗》、潘岳《家风诗》、韦玄成《戒子孙诗》、刘桢《赠从弟》等,东晋陶渊明《命子》、《责子》等,南朝何承天《稚子游原泽篇》、王辑《在齐答弟寂诗》等。但唐之前家训诗的整体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唐代家训诗才有了彬彬之盛的局面。唐代是诗国,在这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唐代家训诗不仅呈现蓬勃发展势头,同时独具时代特色。这些家训诗歌文字以训示为名,对子弟族人展开谆谆教诲。仔细研读品味,这些诗歌试图以一己生活阅历、感悟体验去为后辈的立身处世做以引导和启迪。唐代家训诗,总体上表现出这样的教育主题:勤学惜时、建功立业、修身济世。当然本文的总结指概括而言,每一主题所包含丰富情感因素和世情感慨则需要具体而论。

一.勉励子弟勤学惜时

唐代家训诗中勉励子弟勤学惜时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首先,惜时珍惜。唐人秉承孔子“少学成天性,习惯成自然”的教育理论,认识到少年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强调为学趁早的重要性,从而更多激励子弟珍惜光阴勤勉為学。唐代家训著作《太公家训》:“小儿学者,如日出之光;长而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学者,如日暮之光。”强调了早教重要性。时光的流逝无处不在,这一古老命题自孔夫子川上之叹即已兴发,历代吟咏不辍。曹丕《与吴质书》:“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因此,以长者身份记述对后辈的教诲文字时,勤学惜时无疑是唐代家训诗中最常见的表达内容。韩愈为国子博士期间作《进学解》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卢肇《送弟》:“古人尽向尘中远,白日耕田夜读书。”《嘲小儿》:“贪生只爱眼前珍,不觉风光度岁频。”陈元光《示珦》:“勤劳思命重,戏谑逐时空。”“愿言加壮努,勿坐鬓霜蓬。”晚唐杜荀鹤《题弟侄书堂》:“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送舍弟》:“勉汝言须记,闻人善即师。旅中无废业,时作一篇诗。”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得魏晋士族门阀政治向唐代官僚政治转变。科举成为入仕的重要途径,“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世。孤寒失之,其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王定保《唐摭言》)进士为贵、诗赋取士促使广大庶族地主阶层和小康平民之家越发领悟到读书的必要性。科举激励起来的读书热情自然促使家庭教育中对读书勤学的重视,从而也顺理成章成为训诫子弟诗歌的主题之一。

具体而言,诗人家世背景,人生志趣以及所处社会环境的不同,其要求子弟读书治学立足点也有不同。勉励子弟饱读诗书,以科举为晋身之阶,改变命运,且不避讳对富贵利禄的向往追求。如韩愈在《示儿》《符读书城南》诗中以个人奋斗发迹经历现身说法,激励子弟通过勤学苦读来谋求良田美宅及显耀的社会地位;或也有如杜牧、杜甫有着深厚家学传统的世家子弟,往往在家训诗歌中饱含期待地将远绍家学的重任寄托于子弟,其中表露自豪荣耀足以成为激励子弟勤学的精神力量。如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杜牧诗中也不讳言“取官”“金玉”,但要旨在于继承起自家族先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二.读书治学有法可循

唐人对子弟的勉励督促固然强调惜时勤学,但科举考试中的出类拨萃者也并非总是埋头勤学苦读,需要勤学苦读和才华能力达到协调一致,方可有所建树。因而唐人多以己之学诗作文揣摩锻炼之切身体会,为子弟学习指出向上一路的读书方法,有法可循地教导子弟如何读书。杜甫在传授儿子作诗之法时,教子“熟精《文选》理”就能“觅句新知律”“试吟青玉案”,诗坛大佬以切身体验抛开“读书破万卷“之类泛泛之言,明确告诉儿子作诗入门法径,即对《文选》精读熟烂之后,组词炼句自然得心应手,并且韵律谐协成就上品之作。杜甫还根据儿子不同个性气质因材施教。对宗文宗武两兄弟,有着不同的施教方法与期待。对于天资聪颖的宗武,他讲授诗艺,并谆谆教导宗武:“诗是吾家事”,寄以传承家学的厚望;而对诗赋文章不甚擅长的长子宗文,杜甫则不一味强求他死读书,在《催宗文树鸡栅》一诗中讲了劳动的重要,并教育宗文要具有仁慈恻隐之心。

杜牧家学深厚,传承家风,在教育子弟方面也自有一套方法。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一诗中,他教导子弟读书要循序渐进,不必贪多务得,“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还有“昼居府中治,夜归书满床。”之句,教导子弟如何协调案牍劳形与书斋攻读的时间冲突。“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他指出了读经书和史书对人生教育的不同作用,更是开出了书单,从古到今列出了必读的作者,既尊崇古代贤者,也不忘推荐时贤,表明了他并不厚古薄今的文学观,对子弟讲明了读有价值的作品的意义。在《留诲曹师等诗》中,杜牧从花叶与根的关系入手比喻,“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指出要从根本上学习的重要性。

唐人对于学习时具体的诵读方式,也在家训诗中有自己的见解。卢仝在《寄男抱孙》中教育后辈,“传读有疑误,辄告谘问取。寻义低作声,便可养年寿。莫学村学生,粗气强叫吼。”认为读书时有疑问就要大胆提出,及时解决。在诵读时,也要轻声吟咏,悉心领会诗美,而不是大呼小叫,这样表面上大声诵读,实际却不利于理解记忆。

三.鼓励子弟建功立业

太上有立德、立功、立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深深影响于读书人仕进之路,唐代士人也不例外,说到底追求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政治环境不同,其外在表现形式不同,战争外患频仍,则驰骋沙场以效铅刀一割之功,或是刻石勒功凯旋而归;承平之年,则呈一己之力,令声名自传于后,文章立命,能藏之名山传之久远。或戮力上国,力至卿相,亦可流芳百世。在李白等盛唐诗人笔下还是比较空泛抽象的建功立业的借象寓意,有着浓厚英雄主义理想色彩。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丈夫赌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回。”《送族弟绾从军安西》:“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以激情万丈豪情高迈来衬托蓬勃向上的盛唐气象。杜甫始终秉承奉儒守官不坠素业的观念,“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勉励子弟继承家学以诗文入仕,这倒也是比较传统的处身立世的普遍法则。杜甫能以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不偏执一隅,无论理想之下的现实境遇如何,心怀天下,有大我情怀。

后人多议论韩愈以利诱其子勤读。如韩愈《符读书城南》:“三十骨骼成,乃一龍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示儿》:“恩封高平君,子孙从朝裾。开门问谁来,无非卿大夫。”完全表现出对坐拥权势富贵的荣耀感和幸福感,并以此来激励子孙勤学读书以谋求良田美宅和地位声望。就连极力推许韩愈道德文章的苏轼也曾感叹此诗极强的追名追利心态。因此有人戏称该诗是韩愈名篇中“招揽骂名的名篇”,韩愈的确不讳言对功名利禄的肯定与追求。

正统儒家历来视利与义如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对立物,并且认为君子是重义轻利的,唐人诗歌,包括家训诗中流露出对权势的向往,对功名的渴盼,对富贵的钦羡,大多数时候都直截流露于言辞之间,客观地说不免浅薄俗气,但在当时并未遭受非议诟病,甚或道德品行方面的苛责,因此,不仅士流之间的往还诗歌,亦或个人抒怀言志之作都不刻意以此介怀,而且在训诫诗更是直截无伪地表达,展示着唐人的洒脱和真性情。“传之以仁义礼智信,列之以公候伯子男”。唐代读书人几乎都有科举入仕的人生规划。生活在有唐一代的知识分子,之所以能够委曲求全放下身段干谒投赠,无非是与这一终身追求相一致的,如此才能在上下求索中满怀勇往直前的勇气。因此,家训诗中表现对富贵权势的肯定,一定要辩证地看待评价,虽说这是可堪信任的亲人之间嘱托寄寓之词,但却不会不顾忌对子孙后辈正面的引导。

虽然唐代的家训诗也是借家训的主题抒发个人怀抱、明心见志,其中不乏像李白展示个性中狂放自负的气质,表现出突出自我中心的长者姿态,但终归都表现出长者慈让包容、欣赏爱抚的胸怀,即能现身说法地为晚辈规避自己人生道路的挫折和教训,以个人遭遇和人生体验为基础,所得到的感悟和总结来训示和引导后辈,避免他们再走弯路,能更早成名。唐人家训诗社会观照的意义恐怕多于当时此类诗歌家庭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众多文人以自己仕途挣扎经历为经验汲取,把对子弟的殷切嘱托也流露诗句字里行间。天下为人父母之心大略如此,以杜甫誉儿癖为代表,事实上为人父母共有的世俗心理:孩子自家的好。李商隐《骄儿诗》中也不无自豪地写“衮师我骄儿,美秀乃无匹。”不过这一点在唐人训诫诗歌中算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情感表现。唐人家训诗很自然表现出一种世俗情感倾向,并没有板起面孔,严肃深沉,居高临下地向子弟阐明读书治学之道、邦国济世之理、处世修身之德。唐代家训诗表现出浓浓的人情味世俗味。无论谈论何等高大上的道理,总是和颜悦色以欣赏期盼的态度面对后辈,表现出长者宽容辞让包容海涵的度量,审时度势的智慧。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青年课题:传统家训立人思想对高校重构德育教育模式的启迪与借鉴研究(141024)。

(作者单位:新疆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唐代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