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哥特童话《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主题探析:认识自我与保持童心

2017-03-14杜伟

电影评介 2017年2期
关键词:巴伦哥特奇幻

杜伟

蒂姆·伯顿以往的电影,主角在奇幻世界探险后总会回到现实。然而《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主角Jake最后却回到奇幻世界。是什么让伯顿在新作中抛弃“现实世界”?这与本片主题有莫大关系。

从前主角的奇幻经历是为了支撑在现实中更好地活下去。爱丽丝梦游仙境获得勇气,在现实开展新旅程;《大鱼海棠》里父亲探险是为了寻找更大的“海域”,突破局限,但仍回到“现实”结婚生子,儿子为他“续写”冒险故事后获得了对父亲的理解,和他自己的儿子在现实生活下去;《圣诞夜惊魂》南瓜王杰克想跳出固化的万圣小镇,去圣诞小镇做圣诞老人,最后认清现实获得了理解与爱情,仍然待在万圣小镇……

《佩小姐的奇幻城堡》主角Jake在冒险中获得的是属于自己的特殊能力,及帮助特殊儿童们带来的自我肯定与价值认同,这与他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自己是“懦弱胆小、平庸交不到朋友”截然不同,他获得的是找到这个世界上自己的位置——奇幻世界。只有保持自我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这就是本片的主题——每个人都是有用的,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特殊能力”,认可自己的价值,而且要始终保持自我才能不被“现实”打败、随波逐流。

一、 非线性叙事:在对待回忆的态度中构建两个世界

本片分成三个部分,以Jake為第一视角讲述,在逻辑顺序基础上穿插入回忆,而且回忆常以讲述一奇幻故事的形式穿插,一个回忆套着很多个回忆,在一个奇幻故事中又讲述更多童话故事。而主角Jake就是在对待回忆的不同态度中,从怀疑自我走向了认同自我,建构出两个世界的清晰轮廓。

(一)Jake在现实世界中怀疑爷爷也怀疑自我

住在弗罗里达的主角Jake是个没存在感的平庸学生,在超市打工,父母总是很忙没时间理他,勾画出一个可以是任何人的男孩。Jake的独白犹如在讲述一个回忆——

“你有没有觉得你做什么事都没有意义?

就像在沙滩上留下的脚印,不知不觉就消失了,就像今天一样,一遍又一遍。大家都说,青春期就是用来交朋友耍开心,这个说法让我觉得更难过(现实的画面中Jake的同学们不认得他,还在超市恶作剧捉弄他)。

但那天,一切都变了。”

32岁拍《剪刀手爱德华》时伯顿说自己像80岁老伯,今年推出《佩小姐的城幻城堡》他却宣布自己心智年龄16岁,要“带领观众以孩子的视角看世界”。Jake代表的是与他一样的孩子们。谁都可能在生活中受挫,从而怀疑自己,也因此电影披着奇幻的外壳,讲述的其实是一个普世性的故事。

如果说在现实的生活虽然平庸但Jake认为“大家都是一样的”,因此挫败感并没有太强烈,那么到了目睹爷爷去世并亲眼看到怪物之后,Jake在周遭人的不信任之中,也对自己和爷爷产生了巨大的怀疑,甚至觉得自己“疯了”。

Jake在与心理医生的对话、以及其中穿插的对于爷爷的回忆:明明看到了怪物的Jake对医生说“那里没有人”。医生说可能是潜意识中用电影之类的画面来看待凶手,Jake马上说是爷爷在他小时候讲的二战时他与怪兽作战的故事。Jake也怀疑自己,并和“大人”一样,拼命在寻找“合理解释”:警察说是野狗闯入并抓伤爷爷;验尸官说是突发的心脏病;DNA测试说是动物的DNA……没有一句是“我觉得”,全是他人说的,就是没人关心他看到的真相。这里描画的,是青少年如何在复述成人们说得话的过程中“长大”并失去“自我”。

Jake回忆爷爷从小给他讲故事,当时Jake的梦想是当探险家,还对爷爷的故事深信不疑。他和爷爷很亲,回忆都是美好充满温情,但因为现实他对自我的怀疑,使得对回忆中的爷爷也产生巨大怀疑:一直相信故事的自己是“愚蠢的”;爷爷叫他Terisco(波兰语:小老虎),自己却永远像小鸡一样……回忆中年幼的Jake也质问爷爷:“老师说照片都是假的;爸爸说你骗我;他说波兰那时确实有怪兽只是没触角;他说你被送走因为有坏人想消除异类;他说孩子们是特别但不像你说的那样……”又都是“他们说”。孩子正是在被大人的话不停塑造而丢失好奇心与想象力。

现实中,爸爸及亲戚们对爷爷的死毫无悲伤。爸爸说“他是个好爷爷但不是好爸爸”,作为爸爸的Abe常加班出差,可能有外遇……而Jake的父母也常加班;听爷爷的冒险故事长大的爸爸也不再相信,甚至说爷爷有老年痴呆……这就是导演蒂姆·伯顿塑造的现实世界,总是一地鸡毛且不断循环。

而青春期的Jake被“现实”的污染还没有很深,他也还是希望去相信爷爷。Jake试图用爷爷留给他的生日礼物(一本佩小姐写的故事书,扉页有爷爷的留言“致Jake,和他尚未发现的世界”及佩小姐寄来的儿童之家所在小岛的明信片)来说服父母及医生让他去小岛。Jake想知道真相并证明自己没有疯,但为了劝说大人却不得不说是去“告别幻象”。可见Jake掌握了与“大人”打交道的话语,和大人一样“欺骗”,日后他可能也会成为一个违心的“大人”。但生日会上Jake躲开热闹人群躲进房间,可见他还是不喜欢和这些人打交道的。

这也就为结局Jake逃离现实世界而回到特殊儿童们身边,埋下了伏笔。

(二)进入奇幻世界,但仍认为自己不属于这里

离开佛罗里达踏上“探险”旅程,Jake无疑是兴奋的,在船上看到一只游隼鸟(Peregrine,与佩小姐同名)时,他还开玩笑向游隼喊话、对爸爸说那也许就是佩小姐;在看到被炸毁的儿童之家时,失望的Jake并没有死心,又偷偷跑回儿童之家。这才遇到来接他的孩子们,一起进入奇幻世界。

Jake在以为自己也有特异能力时兴奋不已,可见他不仅相信着奇幻世界,而且羡慕着故事中有特殊能力的孩子们。去到1949年的特殊儿童之家时,Jake很快就接受了这个多彩的奇异世界,和大家成为朋友,并爱上了年龄相仿的女孩Emma。但尽管孩子们都希望Jake留在儿童之家,Jake却认为自己没有特殊能力不属于这里。然而比起现实世界,Jake显然更喜欢奇幻世界。此时的Jake不仅完全相信爷爷,而且心与爷爷同在,都牵挂着佩小姐和孩子们。

在Emma告诉Jake他和爷爷有一样的特殊能力,能看到怪物Hollows,而爷爷离开儿童之家后,一生都追捕着这些怪物。但Jake仍然怀疑自己,要回到现实。

临走前,Emma对他说:“但你也觉得自己普通做任何事都无意义,但现在你有机会做点事改变大家的命运,Jake我们有危险,而你是唯一能看见危险的人。”这番话,也成为他决心回来救人,并最终留在奇幻世界的契机。

(三)知道自己的能力后,穿梭于现实与奇幻拯救大家

回到现实Jake发现已经有人被怪物杀死了,Jake跑回奇幻世界却不小心把反派巴伦先生带到儿童之家。佩小姐牺牲自己被巴伦带走,Jake指挥战斗把巴伦手下、隐形怪物Hollows杀死,并带领大家去解救佩小姐……

在现实中懦弱、无存在感的Jake,在奇幻世界却大放异彩。在这一段中有两处情节,表明Jake完全相信自己的能力且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第一处是对战怪物前,活在1949年的年轻爷爷Abe打电话到儿童之家,Jake对爷爷说“不管我有没有成为你希望的样子,我都要谢谢你”。这里爷孙两完成了一次“交接”,从前爷爷故事里的冒险都是属于爷爷的,而从这一通电话开始。

第二处是最后Jake对战巴伦时,巴伦故意变成Jake的样子,让孩子们无法分辨。而真正的Jake证明自己的方法则是“有些事只有我能做到”,能看见怪物的Jake眼看着Hollows走向假Jake,不能看见的巴伦成为怪物的口中肉。Jake终于成为一个自信勇敢,且认同自我的人。也终于认可自己是属于奇幻世界的。

二、 动态的人物:在与他人的对比中构建自我认同

作为全片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Jake的性格和自我认同不仅在故事中不断成长,同时也处在不断与其他角色的对比对照之中。

(一)爷孙俩与现实中大人

在Jake回忆爷爷给年幼的他讲探险故事时,记忆里母亲只关心孩子要“早睡”;父亲用“世上没有什么是未知的了”来打击他;父亲还假装在工作等大家都走开了就开始看球赛……现实中母亲不愿意丢下生活陪Jake去找儿童之家;在岛上父亲看似关心Jake,但宁愿上网、看球、喝酒,也不愿陪Jake聊一聊,在发现Jake独自偷跑去兒童之家时不知道检讨自己,却打电话去怪罪Jake的心理医生……

父母形象是自大无聊的,没有好奇心、人云亦云、爱欺骗、不关心不理解孩子的心灵……只有爷爷拒绝与现实世界屈服妥协、遵从内心,而且从来没有欺骗过Jake。

而“现实中的大人”有一个特殊的例子。Jake的心理医生是反派巴伦变的,医生表现得非常像现实中的大人,但巴伦也向同伴抱怨变成人很烦很痛苦。其实影片中的反派们与现实中的大人有很多相像之处,导演的用意可见一斑。而就算是这样的巴伦,都同样讨厌着现实中的大人。

这些大人是Jake自我怀疑的外化和具体化,他们不仅与奇幻世界的居民形成对比,同时也是Jake害怕长大后会成为的人。

(二)Jake与奇幻世界孩子

孩子们在现实中也可能遭受压迫,但在奇幻世界里他们乖巧、热情、善良、好奇。Emma等大孩子虽希望可以长大、期待精彩而刺激的冒险,但即使每天做同样的事,也仍然喜欢奇幻世界,并真心诚意关心他人。更小的孩子们则期待新朋友,希望Jake永远留下。在奇幻世界里,每天都活在1949年9月3日,不会长大也不能长时间到现实世界去。在蒂姆·伯顿的奇幻世界里,长不大、保持童心=幸福。

Jake从羡慕孩子的能力感到失望,到代替爷爷保护孩子们,在孩子们的信任之下,完成自我成长,实现价值。

而佩小姐作为孩子们的监护人,友好又平等,热情坦诚的保护他们,为遵守与爷爷的承诺不告诉Jake关于爷爷和巴伦先生的事,必须说出真相时,即使是怪物们会吃孩子眼球这样的内容佩小姐也不会撒谎,与现实中的大人们更是形成鲜明的对比。佩小姐和孩子们的关系,才真正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有的,互相依赖又互相理解的和谐关系吧。

三、 色彩与元素:以合理的奇幻世界隐喻现实的世界

在离奇怪诞的表象之下,哥特童话剖析人性与社会的悲哀。如著名哥特小说创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所说:“对于耳背的人,你要大声疾呼;对于视力不清的人,你不得不画出大而惊人的人物。”[1]因此除了夸张的对比和诡异的元素,擅长用色彩讲故事的蒂姆伯顿,这次更是用色彩来暗示了Jake的内心自我认同。

影片第一个镜头是佛罗里达明朗的蓝天沙滩,牌子上写着“The Sunshine State(阳光之州)”这段讲述Jake在现实中的平庸,但毕竟是青春期少年,生活没重大挫折,还没有产生巨大的自我怀疑,内心仍然是明亮的。Jake回忆起美好的儿童时代时画面也是鲜亮的色调。故事与色彩同步呼应。

在爷爷死后,Jake到岛上的现实画面则始终是昏暗的蓝调,仿佛世界蒙上了一层幽蓝的浓雾。酒馆人迹罕至布满灰尘,挂着恐怖照片。Jake来到被毁的儿童之家城堡时,浓密的树林是惨淡的暗绿,城堡更是一片焦黑爬满植物仿佛鬼屋一般。

然而奇幻世界的小岛变得阳光明媚。这里开满鲜花,树被修剪成各种形状,孩子们很开心。连现实中1949年9月3日纳粹炸弹击中儿童之家这件残忍的事,也因为每日一度的重设时间变得壮观有趣。孩子们带上奇特的防尘面具,佩小姐轻快的音乐,在炸弹落下的一瞬间转动怀表,让时间倒退到前一天,重新开始绚丽多彩的9月3日。

在佩小姐告诉Jake关于巴伦的回忆时,镜头大量使用紫色、暗红等哥特风色彩,色彩对比更华丽。强烈的色彩对比还出现在Jake和孩子们去到另一个儿童之家解救佩小姐时,这个奇幻世界的入口在游乐场里,场面更加奇幻而纷乱,色彩也更多彩。

影片最后,Jake回到爷爷被杀前的现实世界。虽在现实但画面明朗。可见色彩并不只是区分现实与奇幻。只有在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的那个现实才蒙上浓雾。这与以往蒂姆·伯顿电影中的色彩对比处理是不同的。

隐喻是“点缀在风格上的最高饰物”[2]影片不仅作为童话有很多隐喻,同时也具备着哥特电影的美学精神和心理根源。1917年弗洛伊德在论文中通过“诡异(theuncanny)”概念直接考察哥特小说恐怖效果的心理根源。他以霍夫曼的哥特小说中一再出现的“双重人格”主题为例, 辅以谢林关于“unheimlich”一词的词源学意义上的解释, 证明了“内心深处感到熟悉的, 遭到压抑而后又从压抑中回归。”[3]这对于蒂姆·伯顿的哥特电影同样适用。“双重人格”主题不仅在本片体现为两个世界的对立,同时也是Jake在两个不同世界中呈现出的不同性格与心理。Jake在现实中经历了爷爷的死亡这一矛盾,世上唯一一个“理解”的亲人离世,他开始感到孤独,以及周遭带来的压抑。海德格尔认为,孤独是一种个体普遍需要面对并难以逃脱的精神境况。孤独这种心理状态能够使人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是恐惧的感觉,虽然孤独并非现实意义上的死亡,但由孤独引发的内心世界中与外界的隔絕使个体的精神面临着“死亡”的威胁。[4]因此Jake最后选择到更有熟悉感的奇幻世界,完成他的“回归”。

现实世界中出现的人物除了Jake都是大人,而奇幻世界中除了反派和Ymbrymes(和佩小姐一样掌控时间照顾儿童之家的女性,能变成鸟)们外都是小孩。难道就没有有特殊能力的大人吗?这暗示只有保持童心才能够找到自己的能力,大人只会摧毁孩子的好奇和想象。影片有佩小姐爱惜孩子们,还创造了一个循环往复的世界,把童年关起来使他们不用长大,永远保持童心。

影片塑造了两个世界,又故意模糊两者的界限,这不仅是为了更加可信,更是因为自我认同和信任是适用于任何世界的。片中“特殊能力”隐喻的是现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能力”,只要找到了,坚持做自己,即使不被人理解也不固化成讨厌的大人,相信自己并保持“童心”,那么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属于我们的冒险旅程,奇幻世界就会向我们打开。

参考文献:

[1](美)苏珊·巴莱.弗兰纳里·奥康纳:南方文学的先知[M].秋海,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121.

[2]古罗马演说家昆提利安《演说术原理》[M]//赵一凡.西方文论关键词.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86.

[3]弗洛伊德.论神秘和令人恐怖的东西[C]//论文学与艺术.李俏梅,译.常宏.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1:291.

[4]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215-216.

猜你喜欢

巴伦哥特奇幻
古蜀人也用“烧烤架”?三星堆奇幻之旅来了
哥特兰:不依赖空气
一种含有源巴伦CMOS双频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巴伦比亚Piur餐厅
少年派的奇幻“拍摄”
张悦然:哥特少女已成熟
带电粒子的奇幻之旅
ATM背后的爱情
走偏锋 暗黑哥特妆容AB面
ATM背后的传奇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