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贫攻坚的阆中第一书记

2017-03-13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阆中第一书记贫困户

【写在篇首】

2月6日—2月10日,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阆中市委组织部和阆中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了“阆中最美第一书记”评选活动。从阆中市142名第一书记中推选出的7名“最美第一书记”候选人,全部通过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微信公众号“党建视点”进行了公开投票评选。自2月6日投票活动开展以来,受到阆中市民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广泛关注,5天时间内访问量达到205011,有效投票人次达45180,为阆中市脱贫攻坚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本栏目精选了7名候选人的突出事迹进行报道,为全省第一书记鼓与呼。

因“情”施策种海椒

海椒,在思依镇金斗观村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但由于近年来海椒的销路不好,特别是2015年海椒没人收购,村民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成熟的海椒烂在地里,因而都不愿再种海椒了。

“优质海椒的市场需求依然很大,思依镇又有每斤海椒1.3元的保底收购政策,若是能成片种植,打造出金斗观的海椒品牌岂不一举多得?”阆中市人民法院老观法庭下派到金斗观村的第一书记马跃细致调查后,向贫困户们分析种海椒的诸多好处。有了马书记做思想工作,贫困户们终于愿意大规模种植海椒,并纷纷签订了购销合同。

“前些年,我们不知道种啥子才赚钱,一不懂技术,二没有资金,还担心卖不脱,这下我们放心了,也就有了干劲。”贫困户杨彦清说。

根据金斗观村的地理条件以及贫困户的居住情况,海椒小微园区被建立在该村的庙儿岩、守石岩、广柑梁和请雨包。

然而,问题又来了。海椒小微园区内的承包地并不都是贫困户的,要建成海椒小微园区只能进行土地互换。有的村民坚决不同意互换,有的开始同意后来又反悔了。

通过交流,马跃了解到这都源于村民对土地互换的不了解:他们担心換得的地比现在的地差、担心换地不能得到法律保护。于是,马跃为村民们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对村民们提出的新问题一一解答。村民们吃了定心丸,土地互换工作顺利开展起来。

“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仅要面对面,还要肩并肩。”马跃下定决心。他与贫困户一道掘地、栽种、灌溉、覆膜,他的脸被晒得更黑,手掌上也多了许多老茧。

75岁的贫困户蒋甫成被马跃的精神感动,不顾自己身体多病,也扛起锄头一起挖窝,他说:“马书记天天都在地里,帮助我们搞生产,栽辣子,我也要和他一起干!”

30天的起早摸黑,70亩海椒顺利种植。收成后一算账,全村人均年增收1400元。

帮贫困户建一个

像样的家

以村为家,以家换家,这是江南水利水保站何志彪担任裕华镇二龙宫村第一书记后的真实写照。本来他在城里有一个温馨的家,但当上第一书记后,小两口一个在城东十几里处,一个在城西几十里外。妻子身体差,一直是“大病没得,小病不断”,又在乡下供水站工作,来回奔波,家庭经常是“牙齿与舌头”的磕磕绊绊。

当何志彪来到二龙宫村后,贫困农民王忠贵的家让他触目惊心:石头砌的房子,房顶和墙壁上茅草长得很长;柴棒搭的厨房与露天坝没有两样,天晴太阳照到灶门前,下雨时水滴落在锅盖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两兄弟无一成婚。何志彪心里感到无比酸楚,回家讲给妻子听,妻子也流下了眼泪:“你这第一书记再难也要想办法给他们建一个像样的家。”

在何志彪的任期内,王忠贵的哥哥虽然因病去世了,但当王忠贵崭新的砖瓦房建成后,有一个叫管仕玲的云南姑娘千里迢迢来到村里与他成了亲,建立了家庭。省政协主席柯尊平调研时来到王忠贵宽敞明亮的客厅里坐下后,听闻他家发生的变化,也感动地向他表示了祝贺。endprint

猜你喜欢

阆中第一书记贫困户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阆中古城里觅得春节源头
拜春节之源到阆中过年
驻村第一书记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西部古城街名的文化语言学考察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大兴安岭地区 切实抓好“第一书记”到村任职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