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疗方法对糖尿病老年病人负性情绪的影响

2017-03-13李春红张皓朱红惠赵红姝

实用老年医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老年病负性情绪

李春红 张皓 朱红惠 赵红姝

治疗方法对糖尿病老年病人负性情绪的影响

李春红 张皓 朱红惠 赵红姝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剧,老年人群糖尿病发生率也逐渐升高[1]。对于糖尿病临床上应坚持早期、长期治疗,病人通过严格的自我管理,对血脂、血糖等各项指标进行控制,使其进入理想范围内,以延缓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2]。但是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因病情长期无法得到显著控制,病人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悲观、失望等负性情绪,从而对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产生影响[3]。本研究就治疗方法对糖尿病老年病人负性情绪的影响进行了探究,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9例糖尿病老年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先后将病人分为A、B、C 3组,每组各53例。纳入标准:(1)经临床诊断为糖尿病病人;(2)年龄≥65岁;(3)合并显著负面情绪的病人;(4)自愿参加本项研究并已经签署知情书的病人。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的病人;(2)合并心、肝、肾、肺功能障碍的病人;(3)自我意识障碍的病人。其中A组男25例,女28例。年龄65~85岁,平均(75.5±9.8)岁。病程1~21年,平均(11.5±7.3)年。空腹血糖为(8.9±0.7)mmol/L,餐后血糖为(13.8±1.4)mmol/L。B组男24例,女29例。年龄67~83岁,平均(73.2±9.5)岁。病程1~19年,平均(10.9±7.6)年。空腹血糖为(9.1±0.6)mmol/L,餐后血糖为(13.7±1.6)mmol/L。C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66~82岁,平均(74.1±9.1)岁。病程2~20年,平均(11.7±7.1)年。空腹血糖为(9.0±0.5)mmol/L,餐后血糖为(14.1±1.7)mmol/L。3组病人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给予A组病人降糖治疗,给予B组病人降糖治疗联合心理干预,给予C组病人降糖治疗、心理干预联合合理情绪疗法治疗。

1.2.1 降糖治疗:病人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必要时应用胰岛素治疗。

1.2.2 心理干预:(1)健康教育:对每个病人发放治疗须知,并对病人讲授糖尿病的临床特点、病程转归、诱发原因、治疗要点等,加强病人的心理保健教育。纠正其在生活中的不良行为,指导其进行合理膳食并在生活中进行血糖检测和记录。(2)放松训练:病人安静地仰卧在病床上,在轻柔音乐的环境下进行全身分段肌肉放松训练和深呼吸训练。(3)支持性心理治疗:听取病人的倾诉,并耐心为其解答疑惑,取得病人的信任,并对病人进行疏导和鼓励,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每次心理治疗为30~60 min,每周进行2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

1.2.3 合理情绪疗法:通过访谈的方式采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对病人进行情绪评估,帮助病人纠正不合理的信念,及时解决病人存在的不合理情绪,帮助其积极转变不良观念和情绪。每周进行2次治疗,每次20~40 min。

1.3 观察指标 对3组病人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diabetes self-management behavior scale, DSCS)评价并比较其评分情况。SDS评分:包括10个反向评分和10个正向评分,共20个条目,评分>53分为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2分为重度抑郁。SAS评分:包括5个反向评分和15个正向评分,共20个条目,评分>50分为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为重度焦虑。DSCS评分:量表包括运动、饮食、血糖监测、服药、低血糖和高血糖处理、足部护理6个因子,24个条目,采用Liket 5级计分,并将分数换算为百分制,得分越高,说明病人自我管理能力越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3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3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SDS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病人的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2月,B、C组病人的SDS评分均优于A组病人,且C组病人的SDS评分优于B组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3组SDS评分比较分,n=53)

注: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2.2 3组SAS评分比较 治疗前3组病人的S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周、4周、2月B、C组病人的SAS评分均优于A组病人,且C组病人的SAS评分优于B组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3组SAS评分比较分,n=53)

注: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2.3 3组DSCS评分比较 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3组病人的DS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2月B、C组病人的DSCS评分均优于A组病人,且C组病人的DSCS评分优于B组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3组DSCS评分比较分,n=53)

注: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3 讨论

糖尿病累及全身,是一种需要进行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是经国内外病人共同认证的身心疾病。而糖尿病老年病人不仅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其文化水平较低等因素,心理疾病的发生率也较高[4]。有研究指出糖尿病老年病人抑郁的发生率为51.85%,且糖尿病病人的焦虑、抑郁发生率随着其病程的增长而不断增高[5],这可能是由于随着糖尿病病人病情的不断进展,病人病情反复,并发症较多,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饮食控制,自身管理任务艰巨且漫长,病人容易出现失望、悲观、不确定感和沮丧等情绪,从而降低了血糖监测、运动管理和足部护理等自我管理行为[6]。为了缓解糖尿病老年病人负性情绪,提高其自我管理行为能力,本研究对治疗方法对糖尿病老年病人负性情绪的影响进行了探究。

有研究对小白鼠静脉注射5-羟色胺后,小白鼠的血糖下降,但胰岛素分泌量并没有出现显著异常。这说明病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分泌量不足会引起病人抑郁的情绪[7]。疾病是一种应激源,应激源并不是发展和生存所必须的,也并不全是有害的,但是持久或者过强的应激会对病人产生不良影响[8]。糖尿病作为一种尚不能根治的慢性疾病,病人在需要终身服药治疗的同时,改变现有的生活习惯,而且给病人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这属于一种无法摆脱且强度中等的慢性应激源,因而老年病人在无法正确认识糖尿病且缺乏关于自我管理行为能力的情况下,负性情绪的发生率较高[9]。本文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2周、4周、2月,B、C组病人的SDS评分和SAS评分均优于A组病人,且C组病人的SDS评分和SAS评分优于B组病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2月,B、C组病人的DSCS评分均优于A组病人,且C组病人的DSCS评分优于B组病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给予病人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较单纯使用降糖药物治疗能够较好地缓解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且C组病人治疗后SDS评分、SAS评分和DSCS评分均显著优于B组病人,这说明合理情绪疗法较心理干预更能够有效缓解病人的焦虑和抑郁的负性情绪,改善其自我管理行为能力,且远期疗效较佳。这是由于合理情绪疗法能够通过理性的逻辑思辨和理性分析,改变病人已形成的产生负性情绪的不合理观念,并帮助病人建立正确且合理的理性观念,对负性情绪和不良行为进行不断改善和修正[10]。

综上所述,糖尿病老年病人在常规降糖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联合合理情绪疗法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病人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可以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1] Horikawa Y, Enya M, Fushimi N, et al. Screening of diabetes of youth for 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1 mutations: Clinical phenotype of HNF1β-related 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 and HNF1α-related maturity-onset diabetes of the young in Japanese[J]. Diabet Med,2014,31(6):721-727.

[2] 付明媚,董雅娟.心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及血糖控制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2A):436-439.

[3] 张娅妮,孙连庆.中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焦虑抑郁情况调查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11):1546-1547.

[4] 张敏霞.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及抑郁状况分析[D].苏州大学,2013.

[5] Powers MA, Bardsley J, Cypress M, et al. Diabetes self-management education and support in type 2 diabetes: A Joint 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Educators, and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J]. Diabetes Educ,2015,41(4):417-430.

[6] 朱淑青,张利霞,赵姜楠,等.糖尿病前期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7):2364-2366.

[7] 李刚.基于行为学的自由转轮运动抗实验性抑郁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7):71-74.

[8] 赵生凤.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医刊,2013,48(4):93-94.

[9] 赵晶,娄培安,张盼,等.2型糖尿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现状及危险因素的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7):615-619.

[10]张永红.情绪疗法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自我管理行为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2):393-394.

100037北京市,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李春红,朱红惠);100068北京市,北京博爱医院内分泌科(张皓);100730北京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赵红姝)

R 587.1

B

10.3969/j.issn.1003-9198.2017.03.027

2016-05-18)

猜你喜欢

老年病负性情绪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人体衰老认知与测试量表构建及其在老年病中的应用
情绪认同
精神护理对老年病诱发的抑郁症患者的研究
新世纪经方治疗老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