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研究

2017-03-13赵鹤进宋晓光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烯类青霉抗菌

赵鹤进,宋晓光

(1、鹤壁市人民医院,河南鹤壁458030;2、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鹤壁458030)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研究

赵鹤进1,宋晓光2

(1、鹤壁市人民医院,河南鹤壁458030;2、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鹤壁458030)

目的综合分析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um)的临床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选取在我院2014年5月-2016年8月收集的171株耐药菌株,所有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药敏试验和细菌鉴定,与此同时部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采取K-B(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结果采用FDA标准进行相应判定,采用WHONET软件、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71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中有91株肺炎克雷伯菌(占53.22%)、30株大肠埃希菌(占17.54%)、21株产酸克雷伯菌(占12.28%),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的主要标本是:痰液;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主要标本来源为呼吸道,一共有52株(占30.41%);药敏结果显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对阿米卡星以及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小于5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70%;其中有57.31%(98/171)的标本分布在重症监护室、8.77%(15/171)儿内科普通病房、7.02%(12/171)老年科病房。各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多数临床常用抗菌药呈高度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严重挑战,医院应该做好院感监测且合理使用抗菌药能够有效控制耐药菌株的产生。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临床分布;耐药性

根据相关资料研究结果显示,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能够有效治疗多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但是随着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几种常见的肠杆菌科细菌出现了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菌株,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1,2]。相关研究资料结果显示,近2年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肠杆菌科细菌增长速度很快,此类细菌的出现使得临床医生对其耐药特点了解的不够清楚,没有更为成熟的治疗方案可以进行选择[3,4]。基于此,对于此类细菌的抗感染治疗,临床医生迫切想要了解其耐药特性以及分布特点[5]。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选取在我院2014年5月-2016年8月收集的171株耐药菌株,所有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药敏试验和细菌鉴定,与此同时部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采取K-B(纸片扩散法)。

1.2 标本来源标本来源为临床各种感染性标本,如血液、尿液以及痰液等。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分布以及构成比171株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中有91株肺炎克雷伯菌(占53.22%)、30株大肠埃希菌(占17.54%)、21株产酸克雷伯菌(占12.28%),各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分布以及构成比(%)

2.2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在标本中的分布和构成比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的主要标本是痰液。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主要标本来源为呼吸道,一共有52株(占30.41%),其他无菌体液有45株(占26.32%),分泌物有30株(占17.54%),血液有22株(占12.87%),尿液有13株(占7.60%),其他有9株(占5.26%),各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在标本中的分布和构成比(%)

2.3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析药敏结果显示: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高度耐药,对阿米卡星以及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小于5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70%,见表3。

表3 药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析(%)

2.4 病区分布其中有57.31%(98/171)的标本分布在重症监护室、8.77%(15/171)儿内科普通病房、7.02%(12/171)老年科病房。各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能够有效治疗多重耐药肠杆菌科细菌,随着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人们逐渐发现了其价值所在[6-8]。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⑴主动外排系统更为活跃;⑵产生水解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的碳青霉烯酶;⑶外膜蛋白的缺失或数量减少[9]。

碳青霉烯酶编码基因可以定位在可转移的基因元件上(如质粒),通过质粒能够在不同菌种之间进行传播,最终造成产生耐药菌株[10]。本文的相关研究中,在耐碳青霉烯酶类中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其次为大肠埃希菌、产酸克雷伯菌以及阴沟肠杆菌等。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对临床上常用的多种抗菌药物高度耐药,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对阿米卡星以及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小于50%,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超过70%[11,12]。相关研究报道建议在治疗上述细菌引起的感染情况时,需要根据药敏结果联合其他抗菌药物[13,14]。调查结果显示,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氨苄西林耐药率远远高于其他药物的耐药率,造成此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本医院临床使用头孢呋辛、头孢噻肟、氨苄西林比较早,其他药物相对而言使用时间不够早[15,16]。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酶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外膜蛋白的缺失,耐药基因的突变以及药物作用的改变等能够水解碳青霉烯酶类抗菌药物。相关资料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碳青霉烯酶类抗菌药物主要产KPC型酶,主要克隆株为ST11型。还有资料表明,碳青霉烯酶类抗菌药物容易以克隆的方式在种属细菌间进行耐药基因的传播,通过污染食物和水源的接触等经常传播。

综上所述,重症监护病房检出了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普通病房也检查出了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巨大的挑战;临床医师应该根据药敏结果来选用抗菌药物,与此同时加强耐药菌的防控措施。

[1]钱学深,夏文颖,梅亚宁,等.磷霉素联合亚胺培南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5(2):156-158.

[2]刘立荣,李向阳,瞿玲娜,等.替加环素对不同耐药基因型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敏感性研究[J].检验医学,2016,31(5):383-386.

[3]杨勇文,李从荣.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6,56(2):96-98.

[4]张晓玲,霍丽静,刘鹏,等.秦皇岛市替加环素对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体外抗菌活性研究[J].河北医药,2014,6(20):3179-3181.

[5]张志军,姜梅杰,夏鹏程,等.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6,10 (13):2019-2021.

[6]刘淑敏,许云敏,牛敏,等.急诊重症监护病房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流行特征[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5,15(4):372-376.

[7]冯旭慧,袁春儿,陈捷,等.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28(3):312-315.

[8]俞刚,张肖,沈静,等.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KPC和NDM-1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的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4,14(1):38-41.

[9]陆文香,许倩,钟桥,等.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临床感染现状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7(13):1861-1863.

[10]漆坚.我院多重耐药菌的分布及药敏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5):460-462.

[11]谢小芳,沈海英,周惠琴,等.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KPC-2与NDM-1基因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9(11):2601-2603,2606.

[12]张艳君,秦琴,李虎,等.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布特点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2):245-247.

[13]Room for improvement[J].The Canadian nurse,2013,109(5):12-3.

[14]Luo C,Tang H,Cheng W,et al.A sensitive electrochemical DNA biosensor for specific detection of 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a by Exonuclease III-assisted signal amplification[J].Biosensors&;Bioelectronic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the Professional Involved with Research,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of Biosensers and Related Devices,2013,48:132-137.

[15]Ester M,Pereira,Semiramis JH,et al.Lysosome-associated protein 1(LAMP-1)and lysosome-associated protein 2(LAMP-2)in a larger family carrier of Fabry disease[J].Gene,2014,536(1):118-22.

[16]吴绍莲,胡辛兰,池春燕,等.血培养常见病原菌的变迁和耐药性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3,31(2):138-140,163.

R446.5,Q939.92

A

1674-1129(2017)01-0105-03

10.3969/j.issn.1674-1129.2017.01.035

2016-09-26;

2016-11-25)

猜你喜欢

烯类青霉抗菌
1起ICU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夏季养鸡 可用蒲公英抗菌消炎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三种方法联合检测在非HIV感染儿童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应用
产IMP-1型碳青霉烯酶非脱羧勒克菌的分离与鉴定
新型三氮烯类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