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理课程比较研究15年:总结与反思

2017-03-12

物理教师 2017年8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新课程

李 英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教育理论研究·

物理课程比较研究15年:总结与反思

李 英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扬子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0)

新世纪近15年来,我国物理课程的比较研究经历了探索与发展、继承与借鉴、成熟和创新3个主要阶段的演变,逐渐发展成为相对独立、方法完善和不断创新的物理课程比较研究体系.各个阶段的发展丰富了物理课程内容的研究广度,提供了课程比较的研究方法,细化并深化了物理课程比较的研究.在综述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对物理课程比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3点建议:丰富和开拓新的课程内容;深化课程比较的内容;改进和创新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课程;比较研究;科学方法

1 问题提出

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开始,国家对教育的关注日益加强,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不断涌现新的研究成果.新世纪以来,我国课程研究整体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专业委员会在2008年11月举办了主题是“教学论研究30年:回顾、反思与前瞻”的专题研讨会.此外,靳玉乐、罗生全合作发表了《课程论研究三十年:成就、问题与展望》,杨小微也作了相关综述——《教学的实践变革与理论重建: 30年再回首》.因此,对近15年的研究成果作个回顾将对今后的研究有借鉴和指导意义,便于发现问题,启发新思路.

物理课程比较的相关研究在教育研究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尤其近15年来,研究成果不仅在数量上有了较大的增长,而且研究内容、视角、思路和方法均有所突破,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方便认识物理课程的优势与不足,使课程真正对学生学习与发展提供帮助,对物理教学提供指导意义,我们需要对其近15年的成果回顾、 总结并反思,提出新的展望.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法,主要对新世纪以来,即2000年至今,大约15年之间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回顾总结.

本研究通过搜集资料,初选出相关文献约100篇,并对其主旨大意、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作简单概括,适当分类,最终挑选出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特征鲜明的文献约20多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如下结果.

3 研究结果

本文通过对初选100篇文献的归纳,尤其是对20篇文献的重点分析,结合新世纪以来物理课程研究的相关书籍和有代表意义的优秀文献,将15年物理课程比较研究的发展过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探索与发展、继承与借鉴、成熟和创新.

3.1 探索与发展

3.1.1 新世纪物理课程概况

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的是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世纪,新课程改革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的改变,分别是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物理课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此时,对物理课程作多方面深入的比较就显得更有意义.无论是从课程的6个方面出发,还是根据地区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对物理教学都有一定的启示.不少研究人员以此入手,试图通过对物理课程的比较得出一些结果,为物理教学提供具体而明确的参考资料.

3.1.2 时代需求下的探索

新课改在国内掀起了关注课程的热潮,课程比较的研究也随之兴起.部分学者从课程标准出发,分别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不同方面的联系和差异.还有一些学者则从地区出发,比较不同地区课程之间的差异,以此作为借鉴.无论从何种角度进行课程比较,物理课程的比较研究逐渐形成了清晰的方向和基本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者的研究除了研究结果本身的意义外,对更广更新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也进行了探索.这只是一个开端,但由此不难预见好的发展.

2000年6月,陈惠锋,朱春莺就内地和香港的高中物理课程进行了比较研究.两位研究者主要从高中物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的结构、风格、知识内容、教材中的实验、插图等方面作比较,发现两地物理课程的优势,相互借鉴,相互促进.2004年12月,庹静将物理课程标准与物理教学大纲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要求等方面进行比较,探究了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到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变迁.以这两篇文献为例,结合同时期其他科目的相关文献,我们发现物理课程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已在实践中有了广泛的应用.

3.2 继承与发展

随着新课改在实践中逐渐实施,人们对课程的认识和体会逐渐深刻.课程研究一直呈现稳定发展的趋势,课程比较的研究也一直处于发展之中.同时,国外的相关研究也是成果不断,为我国的研究学者提供了不少学习材料,具有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和研究现状,部分学者将研究主题拓宽,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去研究,既继承了国内的研究成果,又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

3.2.1 研究主题的继承

课程比较研究领域已有不少前人的成果,借鉴前人的经验有助于开展新的研究.加之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开展国家之间的合作研究更加便利,相关研究成果逐渐增多.

2005年至2008年期间,相继有学者发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课程比较的相关研究.其中,有徐杰所作的《新世纪中日两国高中物理课程比较》以及胡青友的《中国内地与香港高中物理新课程目标的比较》等.

这个时期,对新课程的相关比较依旧在持续.黄晓,陈珍国,杨友源共同发表了《上海与香港高中物理新课程内容比较研究》,在理念、内容、评价等各方面为《上海市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修订提供了启示与借鉴.2008年3月,赵薇的《人教版与教科版高中新课程〈物理〉实验教材(必修部分)比较及教学建议》为新课改下的教材研究提供了更多素材.

3.2.2 研究内容的拓宽与深化

课程本身包含多层含义,目标和内容曾是研究的主要方面,国内学者正对其他方面逐步进行研究.同时,物理课程又有其自身特色,结合物理知识体系,我们发现仍有不少领域值得开拓.随着教育的国际化,物理课程的比较也拓宽到了世界各地.

在课程的诸多层面中,有许多概念有其深层的含义和具体体现,将其提出并加以比较,可为课程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例如,2006年6月孔庆发表了《物理新课程知识观与传统课程知识观的比较》.文中分析了知识观的发展变化情况并揭示了由此带来的物理新课程在知识的价值、类型、习得方式和选择范围上的变化.同年7月,任丽平的《物理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教学观之比较》采用了类似的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为我国物理新课程的实施和物理教师的培训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结合物理的学科特色,将物理课程的比较具体到某个知识点,研究内容细化了,选择范围也拓宽了.这点我们从涂星火、罗琬华、叶从希共同发表的《不同时期高中物理课程中量子论内容的比较分析》中可看出.该文章对不同时期3套人教版教材关于量子论部分知识点设置进行了比较分析,为物理内容的设置及改进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3.2.3 研究方法的发展

在课程比较的研究方面,内容的选择范围相对广泛,但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在此阶段,研究学者对研究方法也进行了探索,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内容作适当调整或适当创新显得特别有意义.

以上文提到的孔庆的《物理新课程知识观与传统课程知识观的比较》和任丽平的《物理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教学观之比较》为例,这两篇文章与常规的研究方法稍有不同.它们主要通过概念的提出,以概念的不同方面为切入点进行比较分析.这样的方式使得研究更加细化,研究内容具体而深刻.

3.3 成熟与创新

3.3.1 物理课程比较的基本模式

在多年的研究中,物理课程比较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基本模式.这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经验总结,也是众多研究学者的实践选择.这样的基本模式的确定,便于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也有助于研究成果的大量积累.

物理课程研究主要遵循如下几个步骤: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即比较的主题双方;其次,选择比较的参考,即比较的几个方面;再次,选择比较的标准,即数量、分类、重点、结论等;最后,总结异同得出结论.遵循这些步骤,为研究确立一个主要框架,统一研究结果,对研究本身和研究结果的共享都有重要意义.

以《中澳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比较研究》为例,从这篇文章可以明显看出物理课程比较的基本模式.文章首先对研究对象作简单介绍,接着从评价内容、评价重点、评价方式等方面就其数量、要求、效果等进行分析比较,最终得出几点启示:课程评价要体现物理课程标准的权威性;在与标准文本的一致性与互补性之间保持平衡;注意课程评价在实际运作中的可操作性.从文章结构的角度去观察,我们发现清晰明确的研究模式对读者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的建构起着促进作用.

3.3.2 物理课程比较的内容范围

物理课程比较的内容选择主要体现在研究主题和比较的几个方面.通常情况下,研究主题从物理课程的课程标准出发,就其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进行选择.研究内容一般主要就课程的某一方面作地区差异的比较,或对课程某一方面表现形式的不同作分析比较.

分析相关文献,明显看出课程内容确实是从这些角度去选择的.例如,马新安和潘洪建的《中澳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比较研究》、王咏雪的《美、日两国高中物理教材比较及其对我国高中物理课程的借鉴意义》,以及张恩德、程朝霞的《美国加州、香港和大陆高中物理课程理念比较》.这几篇文章的研究内容就是从课程标准出发就课程的某一方面作地区差异的比较.还有一种就是对课程某一方面表现形式的不同作分析比较,以尹璐、郑鹉和王晶莹的《基于定量模型的高中物理教科书课程难度比较》为例.

3.3.3 物理课程比较的研究方法

从近15年的文章来看,物理课程比较的研究方法不够科学而且比较单一.通常是基于基本模式的说明和评论,例如对课程目标作地区差异的比较,一般都是简单陈述两地课程分别是什么,就某一具体条例发表看法,说明异同之处.这样的研究方法略显简单,研究结果也略显粗糙.例如,马新安和潘洪建发表的《中澳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比较研究》,虽有数据和细化语句,但总体看来很不直观和具体.

但是,近些年的少数文章中使用的列表的方式还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这表明我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是在不断进步的.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比较双方的异同,一目了然.黄占林在其《海峡两岸高中物理课程及教材比较分析》中以3个表格分别展现了大陆与台湾课程及教材的框架结构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差异.

3.3.4 物理课程比较的研究成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育越来越受人们关注.而新课改的推广又推动了课程研究的发展.我们通过阅读文献发现物理课程比较研究也一直在发展,目前已逐渐走向成熟,更有研究创新的出现使得研究成果呈现丰富化、多样化、统一化等特点.

从数量上看,物理课程比较的研究成果一直在增加,相关文献的发表一直不间断.

从内容上看,无论是内容的广度上还是内容的深度上都有所进步,研究成果覆盖面越来越广,研究深度不断深刻,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和借鉴资料.

从研究方法上看,虽然仍然比较单一,但有改进的趋势.加之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从国外引进了不少较科学的方法,现已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总之,物理课程比较的研究成果是让人充满希望的和倍受鼓舞的.因为这些文章集中了众多研究学者的智慧,反映了该领域的发展历程,从中我们可以受到很多启发,为今后的研究作铺垫.

4 反思与展望

回顾新世纪以来15年的研究历程,我们欣喜地发现,在物理课程比较方面我国已取得了很大进步,整个研究体系正逐步趋于完善.但是,纵观国际上对此的研究,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我们的研究还存在很大缺陷,归纳起来主要有:研究主题比较单一,研究内容比较宽泛,研究方法不够科学.展望未来,要使物理课程比较的研究逐步深入,我们必须从前人的研究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向更高更远的方向发展.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回顾和反思,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4.1 开拓研究主题

纵观近15年物理课程比较的研究主题,我们发现关注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的偏多,而较少涉及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因此,不断丰富和拓宽研究范围是今后本领域的一个发展方向.

4.2 深化研究内容

从近15年的相关文献来看,物理课程比较的研究内容相对笼统,比较的内容不够具体,针对性不强.此外,研究内容较少结合物理课程特点,与物理知识、物理思想方法结合不太紧密.我们期待今后能够逐步深化研究内容,为物理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4.3 改进研究方法

国际上课程比较领域的各种研究成果值得关注、借鉴和学习.通过阅读各类文献,发现我国研究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科学性和实用性不强.大多数文章通过理论和经验的指导对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与分析,这样的分析很可能过于主观和片面.如果能够引进一些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以统计数据作为辅助,相信定会对研究大有帮助.汪世清曾提出,“要开展物理教学的科学研究可以考虑试用物理学的方法.只有大量取得数据后加以分析处理才能做出科学的结论.”对于物理这门学科,我们更该注重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希望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借鉴国外的科研方法和物理学科中的定量分析.

5 结束语

物理课程比较研究最终是为了通过研究结果发现课程中的不足,促进物理课程向更高更好的方向发展.完善的物理课程有助于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使之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参与到这项研究中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分享智慧,共同为我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创造更加灿烂的未来.

1 王全.GCEO_Level物理课程纲要与我国物理课程标准的比较[J].物理教学探讨,2008(9):27-30.

2 朱英,郭长江,冯杰.初中物理“电磁运动”内容主题研究——以全国课程标准与上海课程比较为视角[J].物理通报,2010(10):5-8.

3 任丽平.物理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教学观之比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5):165-166.

4 孔庆.物理新课程知识观与传统课程知识观的比较[J].物理通报,2006(6):14-16.

5 庹静.物理课程标准与物理教学大纲的比较[J].惠州学院学报,2004(6):104-108.

6 陈惠锋,朱春莺.内地和香港高中物理课程的比较研究[J].物理教师,2000(6):31-33.

7 徐杰.新世纪中日两国高中物理课程比较[J].物理教学探讨,2005(7):31-34.

8 胡青友.中国内地与香港高中物理新课程目标的比较[J].物理通报,2008(2):8-10.

9 赵薇.人教版与教科版高中新课程《物理》实验教材(必修部分)比较及教学建议[J].教育科学研究,2008(3):44-47.

10 涂星火,罗琬华,叶从希.不同时期高中物理课程中量子论内容的比较分析[J].物理教学探讨,2008(5):39-40.

11 黄晓,陈珍国,杨友源.上海与香港高中物理新课程内容比较研究[J].复印报刊资料: 中学物理教与学,2009(9):10-13.

12 马新安,潘洪建.中澳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比较研究[J].物理教师,2009(5):43-44.

13 王咏雪.美、日两国高中物理教材比较及其对我国高中物理课程的借鉴意义[J].教育科学论坛,2009(7):19-22.

14 戴结林,王从戎,杨思峰.高中物理三种不同版本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比较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6): 116-121.

15 张恩德.美国加州、香港和上海高中物理课程评价的比较[J].教育学术月刊,2010(2):98-100.

16 张恩德,程朝霞.美国加州、香港和大陆高中物理课程理念比较[J].物理通报,2010(4):8-10.

17 尹璐,郑鹉,王晶莹.基于定量模型的高中物理教科书课程难度比较——以“相对论”教学内容为例[J].教学月刊: 中学版,2010(17):3-6.

18 娄赛钦.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5):56.

19 黄占林.海峡两岸高中物理课程及教材比较分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1(1):18-21.

20 袁海泉,赵雯雯.江苏南北高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的比较研究[J].物理通报,2011(3):79-82.

21 黄嘉棋,类维平.中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比较[J].中学物理(高中版),2011(7):21-22.

22 高彤彤,任新成.IBDP物理课程与我国现行高中物理课程的比较概述[J].物理教学,2014(12):68-73.

23 叶倩,何善亮.中国与苏格兰中学课程比较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参考,2016(3):48-53.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项目编号: B-b/2015/02/070).

2016-12-27)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高中物理新课程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学好高中物理必须做好的四件事
关于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的若干思考
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简析
高中物理实验
新形势下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