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影《摩托日记》看旅行对人生的影响

2017-03-12李秋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66580

大众文艺 2017年24期
关键词:格瓦拉摩托日记

李秋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66580)

从电影《摩托日记》看旅行对人生的影响

李秋雨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66580)

1951年12月29日,年轻的切·格瓦拉同朋友阿尔贝托一起,骑着一辆老旧的诺顿500摩托车沿安第斯山脉穿越整个南美洲,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到达委内瑞拉。1952年9月,切·格瓦拉乘飞机回到了阿根廷。影片表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摩托之旅,年轻的切·格瓦拉游览湖光山色、品尝人情冷暖,心灵和思想受到一系列强烈的撞击,他的国际主义精神也在这次旅行中萌芽。本文以层层递进的方式分析旅行对切·格瓦拉人生的影响。

切·格瓦拉;摩托旅行;成长;思考

《摩托日记》一书由巴西导演沃尔特﹒萨雷斯改编成电影《摩托日记》,2004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2005年获第七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电影以切·格瓦拉的《摩托日记》1为蓝本,为我们展现了摩托旅行路上发生的一幕一幕。本书除了46篇日记、24幅珍贵照片及行程图之外,还收录了格瓦拉之女阿莱达﹒格瓦拉﹒马尔奇为本书撰写的序言。阿莱达称:“越是反复阅读这些日记,我就越爱我的父亲”。2是的,我们也爱你的父亲,撰写摩托日记时,他还不是大名鼎鼎的上校“切”,而是皮肤白皙,没有大胡子,情感单纯,有点哮喘的福瑟,他可以是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个人,只是这个人在旅行中升华了自己的精神和观点。

影片中,年轻的切·格瓦拉---福瑟(下文统称福瑟)不甘于自己的青春在瞌睡中度过,下定决心在自己博士未毕业的时候休学与好友阿尔贝托穿越阿根廷向南,越过安第斯山再向北,进行一场跨越祖国、途经智利、秘鲁、哥伦比亚,最后到达委内瑞拉,在美国转机回到阿根廷的旅行,而这漫长行程中的唯一工具就是一辆1039年的诺顿500摩托车。

这一部泛美的公路片3,电影结尾还原了日记中这样一段文字:“写下这些日记的人,在重新踏上阿根廷的土地时,就已经死去。我,已经不再是我”。表明了格瓦拉在这次长达一年的摩托旅行中灵魂的脱胎换骨、涅槃重生。本文从多个层次分析旅行对切·格瓦拉人生的影响。

一、 别离使人成长

(一)增加生存技能

影片开始就给我们展示了一出别离的画面,福瑟和爸爸、妈妈以及兄弟姐妹依依惜别,出身在中产阶级家庭的福瑟离开了父母的庇护,既没有像样的交通工具也没有充足的基金,风餐露宿,忍受别人的白眼,在马棚里睡觉,自己寻找天然的食物,如湖中捉野鸭,冰冷刺骨的湖水让他的哮喘病发作,以及无数次地修理那台老爷车摩托,直到它成为一滩烂泥,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他锻炼了自己的生存技能。

(二)处理感情上的问题

青春,有恋爱的甜蜜,也有失恋的痛苦。福瑟和阿尔贝托踏上了穿越拉美的行程,而这个行程的第一站是他的小女友切切那家,他为女友准备了德国纯种牧羊犬作为礼物,细节处见甜蜜。短暂的聚会过后的分离是令人痛苦的,对于茫茫未知的前程,就连女友也不能轻易做出会一直等他的承诺,哪怕她是那么爱他。时间能够拯救一切,也能够摧毁一切,女友最终还是没能一直等他。影片中或许是接到分手信号的福瑟沉默良久,表情凝重,惋惜和无奈表露无遗。但一切还得继续,忘掉烦恼之后,只能继续往前走,扎在身上的刺终究能变成保护自己的铠甲。

二、风景开阔眼界

青春,在于迈开脚步,欣赏沿途的风景。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一路乘着摩托车疾驰,风从耳边飞过,两旁是绿色的原野,城市的喧嚣被甩在脑后,你身处的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思维开放,心情美好。尽管安第斯山的皑皑白雪令两人寸步难行,但这并不影响他们为了吃上两个智利卷饼与两位智利姑娘逗趣,因为不久他们就会沉醉在瓦尔帕莱索那一片蓝色的海洋里;尽管阿塔卡马沙漠酷热难耐,依然阻挡不了他们前行的脚步,因为马丘比丘正在向他们招手。这座世界级的遗产,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它矗立在山巅,若隐若现于白云之中,这是电影给我们展现出的绝美的拉丁美洲的自然画卷。除了这自然之风,我们还可以感受印加人精湛的建筑技艺“印加墙”,这是不用水泥、不用土等任何的粘合材料,只通过石头本身的角度进行拼接而成的就连最锋利的刀刃都无法插入的一扇坚固无比的墙面。两位主人公尽管贫穷落魄,但在美丽而壮观的风景面前,他们都能昂首挺胸做一名骄傲而尊贵的看客。在这群山之巅,连最戏谑的阿尔贝托都萌发了一种站起来搞革命的想法,可见这雄浑壮阔的风景给人的影响之大,直达精神层面。

三、现实发人深省

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里,矿工们遭到非人的对待;秘鲁农民的土地遭受剥夺,以及在麻疯病中心有很多亟待治疗的病人,面对着一切,福瑟都表现出领袖的气质。给切切那小女友买短裤的钱,他始终不肯拿出手花在自己和阿尔贝托身上,但是却赠予了沙漠里遇到的矿工一家,他们的悲惨现状或许就是点燃其革命思想的火种。而这种精神也在借住在消防队长的家里时有所体现:病入膏肓的老妇,药物对她来说只能是减轻痛苦,但在福瑟温柔的眼神里,老妇也可以看到他对生存所抱有的那一丝坚定,电影旁白原话是:只为让她活得更体面些。麻风病中心的一名年轻女孩拒绝进行手术,福瑟便与她促膝长谈,用自己的哮喘病为例与生病的女孩儿拉近距离,最终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拉美贫穷的桎梏,愚昧封闭,工人、农民、底层手工业者备受欺压的社会状态都在年轻的福瑟心上烙下深深的印记,虽然现实生活给他很多震撼和打击,他依然坚信,只要够努力,就能改变现状,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达成的。只要有一丝希望,他都愿意为此而加倍努力:电影里,福瑟过完生日之后,走出门外,对好友说出想要游到河对岸的想法,这个异想天开的点子当然遭到了好友强烈的拒绝,福瑟本身有哮喘病,不能轻易尝试,一不小心,丢掉的可能是性命。但是福瑟还是冲破重重阻力去做了,并且他成功了!尽管很难,只要努力,或许就能成功。电影里面的这个设计,是一个点睛之笔,丰满了男主人公的形象,刻画了他独特、坚毅的气质。

四、思考让人升华

有了生存技能、开阔了眼界、认清了现实,如果一笑置之,你还是那个办公桌前打瞌睡的小职员,那么旅行就没有意义,你从原点来、又回到了原点。而男主人公对这次旅途上的一切,都进行了一番彻底的思考,在宿舍里、在病床上、在黑夜中,他随时随地都在思考,在总结。影片中印象最深的是福瑟生日时发表的一段演说,这段演说拔高了这次旅行的意义,相信每个人看到这一段时都能够心绪澎湃:……虽然我们的领导阻止我们成为你们的代言人,但是,经过这次旅程,我们相信,拉美国家的分裂是完全不可能的,我们心连着心,从墨西哥一直到麦哲伦海峡,所以,我会在每个国家的路上都做出我最大的努力,为了秘鲁,也为了拉美的团结,我们干杯!这段慷慨激昂的讲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沉默了片刻,但是最终掌声响起,这个掌声是送给福瑟的,也是送给他们自己的。这段旅程中的所见所闻,让福瑟成长,也让他接触的人有所改变。这是旅行的力量。

五、结语

在青春的这一小段时间里,旅行只是一个美丽的外壳,我们所获得的是内心的成熟,人在大自然面前虽然看起来渺小,但是相对自身却可以变得很伟大,这一点年轻的福瑟做到了。他就是以后赫赫有名的古巴的著名领导人切﹒格瓦拉,我想,没有人能否认这段旅行对他的意义,就像你不能否认旅行对所有人的意义一样。

读了《摩托日记》再看电影,亦或是看完电影再读日记,有一种感觉犹如一句现实生活中烂掉牙的老话:艺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相比日记,电影在人物刻画上更能整合日记中所有的资源,在两小时八分钟的时间里,以旅途所经过的国家和地方为主线,设计剧情,环环相扣,将旅途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剪切、拼接、粘贴,流畅地为我们展现一个性格越来越鲜明的年轻格瓦拉。《摩托日记》在业界的评价是“日记文笔流畅优美,富于诗意和节奏感,读来生动有趣。”但电影多了趣味性和丰富性,犹如品尝自己家的家常菜和饭店的招牌菜,后者在食材搭配和调料添加上的别出心裁总是让你感觉:这才更够味!

欣赏《摩托日记》这部影片,浸润在拉丁美洲绝美的风景里,品味一个有血有肉的年轻的、国际主义思想萌芽的切格瓦拉,看一段旅行能给一个人的人生带来多大的转变。

注释:

1.切·格瓦拉,王绍祥译.《摩托日记》.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5.2.徐珏.格瓦拉横跨拉美实录《摩托日记》出版.《出版参考》,2012.6下.

3.魏然.《偶像重塑——拉丁美洲政治人物传记片研究》. 《当代电影》,2016.1.

[1]切·格瓦拉,王绍祥译.《摩托日记》.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5.

[2]魏然.《偶像重塑——拉丁美洲政治人物传记片研究》.《当代电影》,2016.1.

[3]徐珏.格瓦拉横跨拉美实录《摩托日记》出版.《出版参考》,2012.6下.

李秋雨(1985.8- ),女,吉林九台人,硕士,研究西班牙语语言文学与教学法。

猜你喜欢

格瓦拉摩托日记
骑摩托的哪吒酷吗
小摩托参赛
这个世界,尼比打算和他的摩托一起丈量
“把他放心里”:古巴人的切·格瓦拉
重走“格瓦拉之路”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成长日记
My experience as a foreign teacher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