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多元策略提升高职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2017-03-11代联赖玉林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年34期
关键词:背景课程体系院校

代联,赖玉林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广州 510925)

1 “互联网+”的内容和对高职院校的影响

“互联网+”的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是很长,针对“互联网+”还没有一个精准的概念进行表述。通俗的理解是:“互联网+传统行业”,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绝不是将两个不同的领域进行简单的相加,而是让互联网充分发挥信息交流平台的作用,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从而为传统经济带来活力。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目前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大多是从原计算机课程改型而来,在教学内容上,大多是以计算机相关知识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新瓶装旧酒的现象。“互联网+”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作为支撑,而这些技术,恰恰是目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所应该发展的重点学科。显然,目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满足“互联网+”战略实施对人才的需求。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如何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改变对人才的引导方式,成为目前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普遍面临的难题之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分析,对症施治,才能对信息技术专业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1.1 对旧专业改造力度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一些新的经济业态的出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的时候,往往是迎合着就业市场的风向和热点而不断调整和改变,不断开设一些新的专业和课程,而对于社会需求较小的专业,往往是以维持现状为主。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在招生时更具优势,有利于高职的经济效益。但一个潜在的隐患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对高职的专业品牌建设和特色办学不利。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任何学科都不在是孤立的学科,也都可以和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进行融合。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对所设专业进行改造。

1.2 忽视信息素养培养

前面提到,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专业,多为计算机专业改造而来。所以在教学内容上,仍然偏向于计算机的技术传授。在很多时候,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多是从初中和高中阶段就接触到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Word课程的深度内容,还有就是Internet的应用。因为这些内容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也兴趣不大,使得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实际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化信息交流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人工智能、万物互联是互联网浪潮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可能目前课程上所学的主流内容,到实际参加工作时就已经成为过时的技术。但互联网的思维和固定的信息素养,却永远不会过时。只要保持着这两项实际技术之外的技能,就会时刻能持有学习的心态,去主动吸取探寻课程之外的知识,以求知者的姿态去拥抱互联网技术,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

1.3 师生创新能力欠缺

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在过去是被认为天方夜谭的事情,在互联网的浪潮之下变成了现实。在“互联网+”背景之下,创新能力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因为成长在一个科技环境日新月异的年代,所以当代的年轻人最不缺乏的就是创新能力。但在高职院校当中,教学方式多以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育形式为主,这样的教育模式,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学校的教育不应该停留在知识的传递上,而是要通过知识,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和发明。在布置课程设计时和课外作业时,也要综合考虑学生们的创造能力,将方向扭转到实用性上来。

2 多元策略提升高职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2.1 培养“互联网+”思维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教师还是学生,都要积极的培养“互联网+”思维,将这种思维模式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为社会对应岗位培养专业人才。作为学生来说,要认识到传统产业必将因为“互联网+”而产生巨大的变化,无论是生产一线,还是营销市场,还是在管理岗位,互联网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绝对不能因为所学专业看似与互联网关系不大,而忽略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于教师队伍而言,要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不足,积极学习“互联网+”战略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升“互联网+”的思维模式,用互联网思维来武装头脑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

2.2 改革课程体系

客观存在的现实是,目前信息技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互联网+”思维不足,这就要求要学校要用于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将“互联网+”的概念引入到实际课程体系当中,用互联网的思维重新设定新的课程体系。强化信息技术类课程的互联网基础知识,用互联网为主线吗,将各类课程进行有机的串联,使互联网思维充分的融入到各个学科当中。

此外,不可否认的是,在信息技术类专业现有的教学内容中,有相当部分的技术类内容已经完全过时,被新的技术手段所替代。高职院校要及时剔除这部分陈旧内容,添加新的内容,已适应“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育要求。

2.3 创新教学方式

教学手段是决定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知识爆炸性创新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对信息技术类人才的培养要求,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对知识获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固定的教学内容进行传授,而在“互联网+”背景之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海量的教学资源,对固定课程进行有益的补充。此外,翻转式课堂、MOOC教育模式都已经非常成熟,高职老师不妨大胆采用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来。

3 结语

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在高职信息技术类教学实践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共识。尽管如此,出于种种考虑和客观原因,对教学进行成功改革的高职院校并不多。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信息技术类教育必须要开动脑筋,启动多元策略进行教学改革创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互联网+”信息技术类人才。

[1]李海舰.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135-146.

[2]张新.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6(2):113-115.

[3]朱晋伟.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提高人才教育质量[J].科教导刊(上),2015(10):3-4.

猜你喜欢

背景课程体系院校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