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国屏风上》中文化误读的翻译策略

2017-03-11官文娟

武夷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辜鸿铭毛姆屏风

官文娟

(福建商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12)

《在中国屏风上》中文化误读的翻译策略

官文娟

(福建商学院 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12)

《在中国屏风上》是毛姆的中国游记,作为一个“观光者”,毛姆所呈现的“中国屏风”难免是一副光怪陆离的中国形象,其中不乏文化误读内容。国内目前有两种《在中国屏风上》的汉译本,译者在处理文学作品中文化误读内容采用的策略也不尽相同。通过文本对比法、案例分析法,可将英文原文和两种汉译本进行参照和对比,以探讨文学作品中文化误读的翻译策略。

文化误读;《在中国屏风上》;毛姆;翻译策略

《在中国屏风上》(On a Chinese Screen)是英国作家毛姆(William SomersetMaugham)的中国游记。毛姆一生读书千卷,行路万里,笔耕不辍,著作颇丰,毕生创作了20部的长篇小说,29部戏剧,3部游记,还不乏短篇小说和回忆录。他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蜚声英国文坛,曾被誉为“莎士比亚后的第一人”。[1]1920年他东行来华游历,而游记《在中国屏风上》(1922)便是通过这次中国之行而著,游记由五十八篇长短不一的文章组成,为其英国同胞呈现了一幅。远神秘、而又古香古色的中国屏风。

毛姆通过这部游记为英国同胞展现了一个古香古色、充满着异国情调的中国。书中,他不吝笔墨地描绘了古老中国的山川景秀,风土民情,不仅刻画了中国穷苦老百姓的众生相,还展现了二十年代初那满腹经纶却吸食鸦片扎着大辫子的大儒形象。这对于英国本土的读者而言,书中的中国是那么地。远、古老而又神秘。虽然毛姆笔中的中国并非道听途说之产物,但他毕竟是以“观光者”的身份进行描述,这就难免雾里看花、走马观花。正如毛姆书中所言“你所见似乎千篇一律,因为不管怎样,在异乡人眼里,每个中国城镇都大同小异”。[2]毛姆的“中国屏风”无疑为其本土读者描绘了一个光怪陆离的中国形象,正如他序言中所言“我希望这些文字可以给读者提供我所看到的中国一副真实而生动的图画,并有助于他们自己对中国的想象”。[2]因此,书名中的“屏风”(screen)既有呈现之意,也有遮蔽之意。这副屏风隔在了毛姆与现实中国之间,犹如一层隔膜,为此,他所呈现的中国,难逃误读之嫌。那么,针对原著对文化的误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又该如何应对? 目前国内《在中国屏风上》只有两个汉译本,其一是陈寿庚1984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译本,其二是唐建清2006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译本。本文针对两种汉译本的对比研究,探讨如何针对“文化误读”内容使用何种翻译策略,以期今后译者能够更从容应对类似的异质文化产生的误读现象。

一、增补法

此处的增补法与往常我们说的翻译技巧当中的增译法略有不同,并非是根据原文语境的意思、逻辑关系以及译文语言的行文习惯,而适当地增加原文字面上没有、但意思上却包含的词语,来使译文更加明确,文字更加通达。此处的增补,是针对文化误读的翻译而言,为了让译语读者不被误导,却又能够原汁原味地体验原文传达的意思。对比《在中国屏风上》的两个汉译本,不难发现唐建清译本采用了增补的方式——脚注和尾注,来对原文中的文化误读内容进行了澄清。

【例 1】It stands open to the sky,three round terraces of white marble...on the night of the winter solstice came the Son of Heaven solemnly to worship the creator of his house.[3]

【陈译】它对着天敞露着,三层圆的汉白玉台阶……在这里,年复一年,冬至的晚上,为了天时的周而复始,一代传一代,天子庄严肃穆地来礼拜他皇族原始的缔造者。[4]

【唐译】它向着苍天而立,三层圆形的汉白玉露台……年复一年,冬至之夜,每一朝的天子都会来到这里,庄重地祭拜皇族先祖。[2]

原文中“to worship the creator of his house”是毛姆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天坛,创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乃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之处,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祭天仪式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历代王朝都由天子来亲自主持祭天仪式,祈求皇天上帝保佑华夏子民,祭天的祭坛一般为圆形(称为“圜丘”),寓意天圆地方。[5]然而,此处毛姆理解为祭祀皇族祖先之处,可见是对这一历史建筑的文化误读。两位译者为了尊重原文,将译文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然而,唐建清却通过加注的方式,巧妙地对这种文化误读现象进行了纠正。

【唐译本加注】作者这里描写的应是北京天坛主要建筑之一的圜丘,是冬至“大祀”祭天之处。[2]

【例2】All day Ihad been dropping down the river. This was the river up which Chang Chien,seeking its source,had sailed for many days till he came to a city where he saw a girl spinning and a youth leading an ox to the water.[3]

【陈译】整天我都乘船顺流而下,这就是可以上溯到张骞去寻找它源头的那条河。他在河里航行若干天,终于来到一个城市。他看见一个少女织布和一个青年牵着一头牛下水。[4]

【唐译】整天我都在乘船顺流而下。这就是那条河,张骞曾逆流而上去寻找它的源头。他航行多日后来到一个城市,看到一个姑娘在织布,另有一个小伙子牵牛去饮水。[2]

此处,原文中提到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事件。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然而他遇牛郎、织女之说,乃是后人附会的美丽传说,并非实情,而毛姆文中语气却是言之凿凿,信以为真,这无疑是一种文化误读。针对这种文化误读的情况,两位译者都采取了加注的增补方式,对这种文化误读的想象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

【陈加注】故事见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七引《荆楚岁时记》。[4]

【唐加注】张骞(?-前114),西汉人,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史记记载他曾奉汉武帝之名追溯黄河源头,后人又附会出到银河、遇织女的美丽传说。[2]

对比两种增补的注释,唐建清的注释更清晰详尽地向译语读者说明了文化误读的问题,更为妥当。

二、直译法

此处的直译法,指的是对文化误读内容进行保留,不做任何删减,也不做额外增补说明,直接将原文经过翻译加工后呈现在译语读者面前。较之 “增补”法,这种文化误读一般为显而易见的,容易被译语读者发现的误读内容。针对这样的文化误读,若是再额外加以增补和说明,反而显得有点累赘了。

【例3】All this they showedme aswewalked through elegant courtyards,over bridgeswhich were amiracle of grace,through temples with strange gods,dark and gesticulating;but when I ask what was the spiritual state which had caused all thismass of building to bemade, they could not tellme.[3]

【陈译】当我们走过讲究的庭院,所有他们指给我看的是奇迹般优美的飞桥,庙宇里各处熏黑了的各种姿态的神奇的菩萨,但是当我问他们,构成建造所有这些建筑群的精神状态是什么,他们不能回答。[4]

【唐译】我们拾级而上,一路上他们向我介绍雅致的庭院、造型优美的小桥、大殿中做出各种手势的奇奇怪怪的菩萨,但当我问及究竟是何种精神力量让人建成这些宏伟建筑时,他们却无言以对。[2]

“各种姿态的神奇的菩萨”、“各种手势的奇奇怪怪的菩萨”,两位译者都采取直译法方式将原文中的表述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译语读者读到此处相信不难领会毛姆对中国佛教 “手印”的误读。 佛教中,佛主、菩萨的各种手势称为“手印”,连同全身的姿态和所持圣物,总称“印相”。“印相”标志着“法界之性德”,也就是佛主和菩萨的心理状态和性格以及工作职能。[5]通常,佛主左手结的是与愿印,象征着佛主满足众生愿望,普度众生。佛教有财布施(施舍钱物),法布施(教授方法),无畏施(给予终生无畏之心),象征着佛要庇护众生。然而,毛姆对“印相”的反应却是“奇怪”和“神奇”,可见这是他对异国文化的误读。

【例4】THE OPIUM DEN[3]

【陈译】燕子窝[4]

【唐译】鸦片烟馆[2]

此处是一篇名,唐直译为“鸦片烟馆”,篇中毛姆笔下的鸦片烟馆干净明亮,温馨怡人,“这地方真令人愉快,像家里一样,舒适温馨,令我想起柏林那些小酒馆,每天晚上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常去享受安逸的时光。”[2]中国读者皆知旧中国深受鸦片迫害,因此不难体察毛姆对文化的误读。然而,此处,陈译本采用意译法,译为“燕子窝”。旧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控制的大烟馆曾被称作“燕子窝”,旧时藏污纳垢之所、最下等的妓院也被称作“燕子窝”,可是若不加注说明,“燕子窝”一词容易引发异议,误导读者;相比之下,“鸦片烟馆”更一目了然,引起中国读者的共鸣,因此,此处直译法应当是更可取之法。

【例 5】The rigid Confucianists frown upon him because he is an individualist,and it is to the individualism of the age that they ascribe the lamentable decay of China,buthe is very good reading;[3]

【陈译】因为庄子是位个人主义者,僵硬的儒家学者对他皱眉,那个时候他们把中国可悲的衰微归咎于个人主义。他的书是很好的读物。[4]

【唐译】僵硬的儒家学者对庄子感冒,因为他是一个个人主义者,他们把中国可悲的衰败归罪于那个时代的个人主义者,但他的书是很好的读物。[2]

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强调天然和人为之不同,统治者越是靠人为手段来统治,悲惨和不幸就越多;[6]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主张“天人合一”境界,安时处顺,逍。自得,而庄子与毛姆眼中的“个人主义者”可谓是相差甚远,这显然是毛姆对庄子哲学文化极大的误读。而此处,两位译者均采用了直译的手法将其直接译出,或许两位译者都认为中国读者理应了解庄子哲学精髓,读到此处便能轻易识别毛姆对庄子哲学文化误读之处,令人贻笑大方。对于这种显而易见的文化误读部分,译者采取直译的方式,能传达原文意义,体现原文风格。

三、归化和异化

归化(domestication)是指遵守目标语言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对原文采用保守的同化手段,淡化原文的陌生感(strangeness),使其迎合译语读者,从而达到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 “文化对等”。异化(foreignization)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尽量保留原文的异域性(foreignness),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中国屏风上》两汉译本在处理文化误读现象时,皆有采取归化和异化两种手法,值得译者对比和借鉴。

【例6】“To be harassed by thewear and tear of life, and to pass rapidly through it without the possibility of arresting one’s course...is not that a just cause for grief?”Sowrote the Chinesemystic.[3]

【陈译】“由于为颠连困苦的人生所困扰,同时人生如白驹过隙,一个人不可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难道不是可怜的事实?无休无止的劳动,然后没有日子去享受果实。精疲力竭,突然饮恨而殁,一切茫然不知所措,这不恰好就是悲哀的所在吗?”[4]

【唐译】“……他们的行动全都像快马奔驰,没有什么力量能使他们止步,这不是很可悲吗!他们终身承受役使却看不到自己的成功,一辈子困顿疲劳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这能不悲哀吗!”中国的玄学家如是说。[2]

此处选自书中《驮兽》篇,篇中描述了苦力衣衫褴褛、步履维艰的一幕画面,毛姆对苦力的艰辛充满同情和怜悯,直言:“在中国,驮负重担的不是牲畜,而是活生生的人啊!”[2]由于毛姆对中国文化颇感兴趣,此处他有意引用《庄子·齐物论》中一段话来形容苦力一生奔波,疲于奔命。而该篇中实为讨论苦与乐的辩证关系,庄子主张“相对快乐”,“顺应自然”,万物的本性和天赋的能力各不相同,但共同之处是:当它们充分并自由发挥天赋才能时,便同样感到快乐。[6]虽然苦力的社会地位低,疲于劳作,却不代表他们不快乐,因此此处引用庄子的话来形容苦力 “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并不妥当。陈译本采用归化法,并未指出引文出处,未免容易使读者摸不到头脑。唐译本采用异化手法,还原原文,还在脚注处引用《庄子·齐物论》中原文作为归化:“其形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巧妙地将归化和异化法进行结合,均之二策,唐译本更胜一筹。

【例 7】I confess that,doubtless unreasonably,Iwas somewhat taken aback when I read it.

You lovedme not:your voice was sweet;

Your eyes were full of laughter;your hands were tender.

...

And all the charming splendor of your youth.

Alas,Ido not love you

And I care not if you care.[3]

【陈译】坦白的讲,诗无疑是高标准的,我读它时,有点感到吃惊。

你不爱我时:你的声音甜美。你的眼波含笑,你的纤手柔荑。……

和你青春的所有的媚人的煊赫。

唉,我不爱你了,

即令你关切我我也不会关切。[4]

【唐译】老实说,我读诗的时候,多少有点吃惊,这无疑是不合情理的。

你不爱我时:你的声音甜蜜;

你的笑意盈盈;素手纤纤……

还有那青春全部的迷人娇艳。

唉,我不爱你了

也不再顾及你的心意。[2]

此处是毛姆拜访著名学者辜鸿铭时,临走前,辜鸿铭赠予他的两首小诗。辜鸿铭的原诗是汉字,毛姆曾恳请他翻译,因为辜鸿铭曾留学英、法、德等国,精通数国语言,然而被拒,声称:“译者即叛徒”,[2]他明知毛姆不识汉字,还戏谑“那些中国通其实一无所知,但你至少可以找到一个人,能够给你粗略而简单地翻译几行”。[2]拜访辜鸿铭是毛姆此行中国的愿望之一,而辜鸿铭却屡屡以“傲慢”的方式回绝了他的造访。辜鸿铭推崇儒家学说,反对新文化,对于代表着西方文化的毛姆,他的态度便可想而知。而辜鸿铭赠予毛姆的这两首小诗被毛姆请的汉学家译为英文,而唐译本和陈译本都是根据汉学家的译文再进行翻译创作。当毛姆读诗时,也感到吃惊,觉得内容不合情理,因为不理解辜鸿铭赠予这首情诗的用意。陈译和唐译都根据英文译本采取了异化的手法,采用新诗的诗体进行翻译,作为读者且不去猜测辜鸿铭的用意,但若译者能将此处采用归化手法,还原辜鸿铭所采用的古体,想必也就更加“应景”了。

正如乐黛云所言:“一般说来,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认识这个世界!他原有的“视域”决定了他的‘不见’和‘洞见’,决定了他将对另一种文化如何选择、如何切割,然后又决定他如何对其认知和解释”。[7]到中国一游的毛姆不通中文,而且他书中笔墨也多半是放在在华的洋人身上,正如他在《山城》中所言:“凭你对自己同胞的同情和了解,你有了一个支点;你可以进入他们的生命,至少是在想象的层面上……你无所依凭,你不知道他们最基本的生活状况,于是你的想象就很受挫。”[2]我们就容易理解他的这种“误读”是难于消解的。本文通过文本对比法、案例分析法,将英文原文和两种汉译本进行参照和对比,探讨文学作品中文化误读的翻译策略。作为译者,首先要具有较高的敏感度,擅于捕捉以及发现原文中文化误读内容,再结合误读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适当并灵活地采用增补、归化、异化以及直译等翻译策略,努力搭建读者与作者、译入语文化和译出语文化之间的桥梁,更好地促进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1]赛琳娜·黑斯延斯.毛姆传:毛姆的私密生活[M].赵文伟,译.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169.

[2]萨默塞特·毛姆.在中国屏风上[M].唐建清,译.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17,36,51-52,59,64,72,110,111,158,167.

[3]MAUGHAM W.On a Chinese Screen[M].New York:A New York TimesCompany Arno Press,1977:33,61,79,94,105,157,222.

[4]萨默塞特·毛姆.在中国屏风上[M].陈庚寿,译.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23,51,71,86,97,151,220.

[5]吴超平.试论毛姆对中国文化的误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129.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171,173.

[7]乐黛云,勒·比松主编.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的误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10.

(责任编辑:苏娟娟)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the Cultural M isreadings in On a Chinese Screen

GUANWenjua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Fuzhou,Fujian 350012)

On a Chinese Screen is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s traveling notes.As a traveler,Maugham’s Chinese screen is inevitably a fantastic butweird picture of China,which includes somemisreadings of Chinese culture.So far,there have been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On a Chinese Screen.The translators adopted different translating strategieswhen dealing with the culturalmisreadings in literary works.Based on the approaches of text comparison and case analysis,the paper compares the original English textwith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exploring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ulturalmisreadings in the literary works.

culturalmisreadings;on a Chinese screen;william somersetmaugham;translation strategies

H059

A

1674-2109(2017)01-0069-05

2016-03-20

官文娟(1983-),女,汉族,讲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文学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辜鸿铭毛姆屏风
固表防感玉屏风 珍贵如玉肺不虚
四百法郎买一个苹果
体虚易感冒喝玉屏风汤
丑角的原型
最尊贵的中国人
我的毛姆叔叔
生命的尽头
玉屏风颗粒治疗小儿汗证70例
玉屏风配合三伏贴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34例
“清末怪杰”辜鸿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