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清代陈鹏年寺庙道观诗的仕与隐

2017-03-11柳王敏

武夷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道观陈氏寺庙

柳王敏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试论清代陈鹏年寺庙道观诗的仕与隐

柳王敏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清代陈鹏年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寺庙道观诗,这些诗作大部分为其结伴行旅所得,其语言清丽淡雅,观物自然真切,意境清静空灵,充分彰显其仕隐情怀。

陈鹏年;寺庙道观诗;仕隐情怀

陈鹏年(1663-1723),字北溟,号沧洲,湖南湘潭人,康熙三十年进士,历浙江西安(今属浙江省衢州市)知县、江南山阳(今属江苏省淮安市)知县、江宁(今南京市)知府、苏州知府、霸昌道(今河北省中部)台、河道总督,卒于任。他不仅是康熙朝与于成龙、张伯行齐名的一代循吏,还是一位学者、诗人。

陈鹏年勤于吟咏,现存诗词集共四十九卷,以其四十四岁第一次因劾被免入京修书为界,前期诗作三十三卷,结为各种诗集,如《浮石集》《朐山集》《淮海集》,“皆宦游地也”,《于山集》《香山集》《武夷集》,“皆往来游息处也”。陈氏生于湖南湘潭,少时因吴三桂据湖南而避乱山中苦读,遂与山水结下了深厚的情感。陈氏在诗作中,多次提及这座避乱的东雾山,且陈氏最后魂归故里,就葬于东雾山下。在东雾山周围有东岑禅院、昭阳观、白云精舍、石泉精舍等僧道修行住处,而陈氏则“往往于此结夏读书”和与僧道相往。

陈氏的山水僧道情结,在其诗作中广泛可见。“平生慕胜游,仗策走万里”(《蔡思斋招同高云客、陈越山、高鲲扶、许不弃、高以陟,即事有作》)[1],陈氏一生寄情山水,二十三岁会试报罢之后,他离开家乡,开始了长达五年断断续续的游历,足迹到达现今的江西、福建、浙江、江苏、湖北、安徽、广东、广西、海南等省。他二十九岁中进士,三十四开始为官,在为官期间,又到过河北、山东、山西等北方省份。陈氏现存三千三百余首诗作中,山水诗占五六百首,其中寺庙道观诗居一百七十首之多。陈氏自述“平生仆仆交游少,半是山翁半老僧”(《老僧》),可见其寄情山水,交友僧道的人生旨趣。

一、结伴唱和的交游形式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篇》),山水历来是文人骚客们的纪游之处和吟咏对象。他们或独自登高,或结伴而行,或独怆然涕下,或酬唱相和。他们身体力行,体物悟道,在山水之中寻找,亦将个人情感和人生抱负融于山水之中。“清代诗人的视野远为超出前人。神州大地凡有名山胜水之处,都有清人的足迹”[2],陈氏对于山水的喜爱,不仅是那些闻名遐迩的名胜,更是一些奇崛险幽之处,“少年慕胜游,冥搜有奇癖”(《十二月初六日,登大茅峰纪游五首》),“揽胜穷渤澥,探幽及岩穴”(《次方东华雨中游焦山韵》),探访这些幽深险隘之处,陈氏并非独自一人,而是“朋从二三辈,约结常在口 (《始游西山》)”“平生雅号山水癖,招我来游汪与石”(《方广寺》)。在游山玩水的间隙,陈氏与友朋或门人,常常是在山中的某处寺庙或道观集聚,游戏唱和,如诗题《陈子翼、钱邻长、余文圻、张声夏、李西津、杨石滨、钱师及招同章江蓠、程紫星、徐飞六暨芝、萱两儿,饮鹤林寺》,鹤林寺为江苏名寺,创建于东晋元帝大兴四年,历史悠久,历代文人骚客过往赋诗,“饮鹤林寺”并非饮酒,而是品茶,在这鹤林寺中“投壶散轶人同赏,丰草长林性所耽”,谈心论道,观物养性,投壶游戏。

除了游山歇脚某处寺庙道观之外,陈氏及友群有时会特地去拜访某位僧道而结伴成行,并作诗以记,如《大梅山访与峰上人》《游寿山访芦雪开士》《雪中过云居寺,访心学上人,用洪昉思壁间韵》《。和新城王夫子,五月望月,蒋京少、宋山言、殷彦来、蒋静山邀过崇效寺访雪坞法师,看枣花同赋二首》,而这首《。和新城王夫子》诗最能反映其当时聚会之状:“远公结莲社,丈室如深林。复有陶渊明,舁舆远相寻。攒眉岂必酒,清斋契禅心。茶瓜且狼藉,高谭豁尘襟。饥驱小人态,裸卧墙角阴。仗履失追从,怅望空山岑。”在禅寺之内,进斋品茶,无所拘泥,放浪形骸而不失,体物悟道而意犹未尽。

二、真切自然的观物手法

深山藏古寺,欲访寺观得探山登高,与访山相伴随的,就是陈氏大量的山水诗。其门人在《沧洲近诗序》中说“夫赋物表情,和缓柔润,如水绉縠,如春在花”。陈氏为官一生,清正廉洁,坦荡磊落,理性和善,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其诗言己之志,故从容平和,清淡不俗,尤其是在大量的寺庙道观诗中,其兼受释道清静文化的熏陶,陈氏观物则更显自然真切。如《天台寺,和汪柳公先生韵》“绝顶寒逾重,禅扉静不关。听残一夜雨,高枕万重山。古殿苔全蚀,荒台字已斑。欲投岩下宿,云气满前湾。”描写古寺之状,其皆平常易观之物,用词简单淡雅,清丽温和。

“沿着以真为美的轨道,清代诗人们在创作山水诗时,诗法自然,把自然当作第一摹本,竟力寻找着与自然相切的交点。”[2]陈氏寺庙道观诗中之意象,大抵围绕“清”“空”“淡”“真”等做文章,将自然最真切的一面展示出来,以衬禅道之意在山水中最本真之态,其最常用物象有群峰、云、流水、泉、晚霞、夕阳、烟、松树、茶、竹等自然之物。“风微落松子,谷暗宿云影”(《碧云寺》),“竹深巢鸟乱,篱短豆棚长”(《晚坐九龙僧》),“群峰断处隐柴门,云水重重别作村。一抹晚烟青未了,夕阳红树又黄昏”(《山庵石上作》),如此种种,将一副副淡远真切的自然风光跃然于前,在未见寺庙之貌时,以得隐隐禅意。

在描写自然之景时,陈氏用词语言浅易晓畅,善用白描,不作夸饰,极力还原一种形象而又真实、贴切又不乏生动的自然之感。“一龛新现小菩提,茗碗方空日渐西”《小憩菩提庵》,在庵中饮茶,看夕阳款款落下,在时间推移之中,茶碗渐空,适意真切。“林峦淡秋色,日气荒岩烟。诸峰自回合,别现壶中天”(《九仙观,和刘恭人壁间韵》),秋色清淡,山林静穆,云烟缥缈,于诸峰环绕之间,道观若隐若现。如此描绘,真切自然,尽得其神情气韵。

三、清静空灵的诗歌意境

诗之单个物象连缀成诗之意境,山水之辽阔空灵,自然赋予登高探寻之人某种怀兴遄飞之感。山水蜿蜒的态势、空远的氛围、绵亘的形态等多重美感除了赋予文人骚客丰富的启迪,还给予隐逸的僧道一个彻悟的归宿。陈氏之诗,在山水中跋涉,在寺观中探寻,用一种本真的状物之笔,将这种空灵清静之境跃然纸上。试看一例《宿上封寺》:“半生尘海浩茫茫,历遍东南到上方。户满白云真作供,身都空界静闻香。千年龙象指丰草,万国山河照夕阳。酌罢醴泉容借榻,佛灯无语夜何长。”陈氏作此诗于东南游历后不久,他赴京赶考中进士后返湖南,时值三十岁左右,上封寺在今湖南衡山祝融峰下,距今历史悠久。在上封寺内,白云绕堂,檀香扑鼻,四壁空淡,高僧布道,辉光普照,两盏清茶过后,作者伴着佛灯入眠,如此一派淡雅平和之风。

诸如此类的借宿之感,陈氏多有着笔,“山空松叶随云落,夜久泉声带雨飞”(《夜宿天台峰》),在静寂的夜色中,悉心聆听自然变化,而这诗中之画,动静相谐,意趣生动。停宿倾听,而行走中亦欣赏,在“问禅扉”之后,陈氏所见“路近瑶天留绀雪,门临海日照扶桑”(《圆林寺》),路近上天,门临海日,淡雪铺地,日光相辉,寺庙这种超然于尘世之外的位置写照,同时反映出的是作者辽阔淡远的心灵感悟。

佛堂道观为清静之地,这种现实中的表象喻示着精神上某种对生命本真的追求。“佛教是一种人文思想,是一种主体性的哲学,它着重从人出发,以人为考察对象,它关注人的生命、心灵、意义和终极归宿”[3],而“无为”则是道家思想最主要的范畴之一,强调“自然”“无为”“善为”[4]。 陈氏用笔,状空灵之物的同时,亦有对生命本真之探讨,“我与白云两无碍,云去山青我自在”(《兜率庵,陈五岳先生读书处,次壁间韵》),如此与世相安的写照,是一种从容自在的和谐。

四、倥偬闲逸的仕隐情怀

寄情于寺庙道观,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对隐逸情感的追求。佛讲“空”,道说“无”,这二者之间的某种相通之处便是“隐”,那些选址在深山僻远之处的庙观,无不体现着这种隐逸的情感。“儒家独善其身的一面与老庄的无为相结合,便给中国文人奠定了隐逸的思想基础。”[5]作为一位政绩卓越的朝廷大臣,陈氏的官宦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他两次被弹劾入狱,且险些丧命,但陈氏并没有因此心灰意懒,对官场心生厌倦,反而恪守儒家“兼济天下”的士大夫使命,为社稷造福。另一方面,陈氏的倾心山水,寄情寺庙道观的情结给了他在公务倥偬之余某种精神上的寄托和释怀。陈氏自认本有潇洒放浪的追求,“我本萧放人,萦尘若笼笯”(《心航山题壁》),一旦从官场公务中“逃脱”出来,便“悠然松柏间,归寻遂初赋”(《心航山题壁),想要追寻最初的愿望,去官归隐。

“山水文学所焕发的生命精神中,最具人格价值的是山水自由”[6],在山水自由之中,人由一个社会人,一个被世俗规则束缚的文化人,还原成一个自然人,在欣赏和纵情这种山水之美的同时,追求乐生豁达的生命本真。“偶来选石临流坐,欲洗冠缨十丈尘”(《山行纪事》),陈氏希图用这份自由,来除去世间的束缚。“自顾尘网中,猛省生愧悔。敢结名山缘,且酬名山债”(《茶亭》),尘世之网让陈氏心生倦怠,遂对山水念念不止。山水之中的僧道,更是放下人间的贪念和欲望,不问世事。“徐行偕道侣,悠然结遐慕”(《彩云观,和兼三韵》),陈氏与僧道之交流,情见于辞,隐逸之旨显。此外,陈氏还将寺庙道观当做人生忙碌之中的短暂停留之处,视作一种逃避俗世的手段。钱钟书曾评论仲长统的文章“尚是田园安隐之意多”其原委在于“达官失意,穷士失职,乃倡幽寻胜赏,聊用乱思遗老,遂开风气耳。”[7]陈氏一生除为官之处外,其余大时间都在旅途之中。“久旅寻僧舍,劳生等泛舟”(《久旅》),在旅途之中将寺观当做一种歇脚,“分得余闲半日来,石林多处扫苍苔。怜他倦眼红尘客,一上僧房卧一回”(《小憩菩提庵》),而一旦有自由时间,则常常寄宿其间,“钟鸣籁沉寂,星动窗虚白。陶然独成寐,清林有佳适”(《十二月初六日,登大茅峰纪游五首》),在悠扬的晨钟之中,享受一种超然的闲适。

陈氏的这种仕隐情怀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一般来说,社会的上升和繁荣期,儒、道的融合是其主要倾向;而在社会的衰落和分裂期,儒、道的分化离异则是基本的。”[8]陈氏的一生恰好贯穿了整个康熙王朝,他生于康熙二年,卒于雍正元年。陈氏少时避乱山中,幼年的读书经历让其对山水寺庙道观倾情不已。陈氏于康熙三十年中进士,康熙三十五年开始为官,在这之前,康熙于国内擒鳌拜、平定三藩、统一台湾、破准噶尔,于国外驱逐了沙俄的侵略,清朝政权遂渐趋稳定,社会逐步走向繁荣,在这样国力蒸蒸日上的时代,陈氏一方面秉承儒家那种入世立业的生命追求,另一方面又在寻找一种远离尘世的人生旨趣。

[1]陈鹏年集[M].李鸿渊,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3:21-69.

[2]时志明.清代山水诗的因变创新论略[J].苏州大学学报,1992 (1):33-36.

[3]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614.

[4]朱晓鹏.道家哲学精神及其价值境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4.

[5]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9. [6]章尚正.山水审美中的生命精神[J].中国文化研究,1998(21):85-90.

[7]钱钟书.管锥编:第三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1036.

[8]李炳海.道家与道家文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31.

(责任编辑:白 琳)

An Analysis on the O fficial and Recusing Feeling of Chen Pengnian's Taoist Tem p les Poetry in the Qing Dynasty

LIUWangmi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Xiangtan University,Xiangtan,Hunan 411105)

Qing Dynasty Chen Pengnian had created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Taoist temples poetry,these poems togethermost of their income Streams,its elegant language,the conceptwas really natural,quietmood ethereal and demonstrates its official hidden feelings.

Chen Pengnian;taoist temples poetry;official hidden feelings

I222

A

1674-2109(2017)01-0044-04

2016-05-10

柳王敏(1990-),男,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研究。

猜你喜欢

道观陈氏寺庙
陈氏太极拳:拳小,艺精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民国《姜山陈氏新祠宗谱》述介
论道教宫观建筑的衍变脉络
秦楚一柱,绝顶道观
陈氏定瓷入选十大文化产业优质产品品牌
性别权力视角下的越剧《道观情缘》研究
陈氏清肺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疗效
从管理寺庙到监督寺庙*——民国时期宗教立法观念的转变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