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文报刊资料与1933年哈尔滨“卡斯普绑架案”

2017-03-11

兰台世界 2017年19期
关键词:白俄绑匪卡斯

李 智

(吉林化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 吉林 132022)

英文报刊资料与1933年哈尔滨“卡斯普绑架案”

李 智

(吉林化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 吉林 132022)

《北华捷报》、《大陆报》和《密勒氏评论报》都是在近代中国境内创刊发行的英文报纸,是记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文献资料。1933年发生的哈尔滨“卡斯普绑架案”吸引了国内外舆论的关注。《北华捷报》等报纸对此持续关注,并对由此引发出的关于伪满洲国一些问题做出了揭示和分析。三份英文报纸对案件的报道表现了专业媒体的专业性、中立性,客观上揭露了日本殖民主义者的阴谋,起到了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作用,为学者研究近代中国问题提供了重要佐证。

英文报刊 卡斯普绑架案 哈尔滨 俄籍犹太人

1850年创刊的《北华捷报》、1911年创刊的《大陆报》和1917年创刊的《密勒氏评论报》从不同时代节点开始,通过新闻报道持续关注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成为研究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历史的重要研究资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这些英文报纸很快将报道的焦点对准了日本统治下的中国东北三省。其中,1933年在哈尔滨发生的“卡斯普绑架案”更是吸引了国内外舆论的关注。本文整理了三份英文报刊关于“卡斯普绑架案”的报道资料,突出近代英文报刊对历史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并推进对“卡斯普绑架案”的历史研究。

一、“卡斯普绑架案”及对案件报道的英文报刊

“卡斯普绑架案”是1933年发生在哈尔滨的一起针对俄籍犹太人的绑架事件。被绑架者是当时哈尔滨富商约瑟夫·卡斯普的儿子西蒙·卡斯普。西蒙·卡斯普颇有音乐天赋,年纪轻轻就名声大噪,多次在世界各地举办钢琴音乐会,并于1929年加入了法国国籍。1933年,卡斯普还在哈尔滨举办多场音乐会,成为社会的焦点人物。8月24日,卡斯普在回家途中遭到由日本指使的白俄绑匪的绑架,并要求其父亲支付30万日元的赎金。在被囚禁期间,卡斯普多次遭到绑匪的虐待,但老卡斯普一直拒绝支付赎金,最终绑匪将卡斯普撕票。伪满警方在抓捕了绑匪之后,担心绑匪供出绑架案背后的指使者,对绑匪进行特意保护。此事件由于牵涉方面较广,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关注。日伪当局不得不开庭审理,审理时间一度拖延,主审法官几易其人,两次判决结果迥然不同,甚至通过伪满皇帝溥仪对审判结果进行改判干预。最终,案件所有被告都被无罪释放。

在中国境内创办的英文报纸最早出现在香港,而后在广州得到了发展。在英文报纸发行中心移到上海之后,其规模和质量达到了高峰。与其他外文报纸相比,“……势力以英文为较优”[1]68。英文报纸《北华捷报》是上海第一家英文报刊,由英国人亨利·奚安门创办,其目的在于促进英国了解中国的变化,建立与中国政府的政治联系,扩大对华贸易。《北华捷报》自1850年创刊到1941年12月终刊,出版时段基本上覆盖了中国近代历史。《北华捷报》初期刊登一些广告、行情和船期等商业材料。1859年起,该报开始拥有发布英国驻沪领事馆的一些公署文告的权限,被视为“英国官报”。后来报中加强了新闻报道的分量,在中国的很多城市和边远地区都有固定的通讯员,及时发回很多各地重大事项和信息。《大陆报》创立于清末民初,中美合办,各拥有一半的股份。该报汇集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很多报道,迅速及时,文笔轻松,是典型的美式编排模式,很受读者的欢迎。《密勒氏评论报》以报道和评论中国和远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时事为主,读者群十分广泛,发行量很大。在九一八事变后,报纸主编约翰·鲍威尔就马上赶赴东北采访,取得许多重要的一手资料,揭露了许多历史真相。

“卡斯普绑架案”从发生、立案、破案到审理、结案共有将近三年半的时间,《北华捷报》、《大陆报》、《密勒氏评论报》都进行了跟踪报道。此外,这三份报纸不仅仅拘泥于事件报道,而是以此事件为中心展开了针对伪满洲国政治、经济、侨民和社会环境等很多层面的有益探讨。经过对这三份报纸报道的统计,以“卡斯普绑架案”为中心报道的新闻数量为66篇,其中很多都是千字,甚至是几千字以上的评论文章。这些报纸已将“卡斯普绑架案”当成考察和衡量伪满洲国现实环境的一个重要参照。

二、“卡斯普绑架案”的报道视角

“卡斯普绑架案”之所以受到世人关注,这是因为事发前卡斯普卓越的音乐才能一直为世人所乐道,从上海到哈尔滨始终受到媒体的追捧。1933年,卡斯普回到哈尔滨举办钢琴音乐会,被看作是一位远行的游子回到故乡的回报之作[2]Apr18,1933,pg.13。《大陆报》指出,哈尔滨地方的报纸给予卡斯普以极高的赞扬和评价。

追踪事件发展、还原案件的本来面目一直是报纸报道的最大热点。1933年8月25日,即卡斯普绑架案发生的第二天,《北华捷报》透露了这起绑架案的案发过程以及绑匪索要的赎金数额[3]Aug30,1933,pg.330,使得卡斯普以另一种身份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28日,《大陆报》报道说,卡斯普至今也没有任何消息。直至9月28日,《大陆报》报道,老卡斯普仍然没有对他儿子的失踪有任何的声明,也没有同绑匪达成任何协定[2]Sep28,1933,pg.9。9月30日和10月4日,《大陆报》和《北华捷报》相继报道了事件最新进展:老卡斯普收到了绑匪索要赎金的要求和小卡斯普的半只耳朵,只是两份报纸在赎金数额的报道上有区别。10月8日,《大陆报》报道:小卡斯普写信哀求父亲向绑匪支付赎金。12月5日和6日,《大陆报》与《北华捷报》公布了小卡斯普的死讯。9日,《密勒氏评论报》向外界披露了卡斯普被杀的地点和时间、绑匪身份信息等。15日,《大陆报》整理了绑匪杀害卡斯普的详细经过,同时配以被杀地点的照片。20日,《北华捷报》也公布了卡斯普详细的被杀经过。事件到此并没有完结,何时对案件展开审理一直是媒体关心的重要问题。1934年12月22日,《密勒氏评论报》报道了日本侦察部门对案件的定性,认为绑匪的行为体现了一种“爱国情怀”。1936年6月21日,《大陆报》消息说,该案件的绑匪都被处以极刑。7月1日,《北华捷报》的报道证明这一审判结果。18日,判决结果又被推翻,《密勒氏评论报》报道:该案件交由哈尔滨高等法院日本法官审理。1937年2月10日,《北华捷报》报道:案件重新开审。13日,《密勒氏评论报》消息称,涉案的所有绑匪都被无罪释放。从绑架案发生到最后案件侦破、审理和判决,三份英文报刊都及时地进行了跟踪报道,而且内容十分详实,可见当时社会舆论对案件的关注程度非同一般。

由于此案涉及方方面面,其中杂糅了很多的因素,因此这三份英文报纸报道也十分注重考察各方对案件的具体态度和反应。卡斯普本身是俄籍犹太人,且拥有法国国籍,受到法国领事馆的保护。1933年9月20日,《北华捷报》提到:(法国)领事馆已经派出代表同警察局进行沟通,警察局表示会想用一切办法使人质获得释放[3]Sep20,1933,pg.454。10月18日,《北华捷报》又提到:法国领事馆领事雷诺专程拜访警察厅长,就卡斯普的最后一封信件说明卡斯普目前的悲惨处境[3]Oct18,1933,pg.88。12月9日,《大陆报》一则消息称:法国副领事尚东对警方解救人质的行动颇为不满,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表示其“根本就是无能的”[2]Dec9,1933,pg.1。不难看出,法国方面是要决心救出卡斯普,保护侨民的安全,但是伪满警察局的作为使其感到无奈,甚至有些许的愤怒。1936年5月20日,《北华捷报》的文章“哈尔滨的绑架风潮”指出,除了卡斯普被绑架之外,哈尔滨的欧洲人针对犹太人的绑架事件层出不穷,很多富有的犹太人不敢把孩子送到学校,似乎在哈尔滨正刮起一股反犹主义风潮[3]May20,1936,pg.319。1936年3月23日,伪满刘姓法官接手审理此案。6月13日在哈尔滨地方法院,法官宣判:所有被告人有罪。基里琴科、马丁诺夫、尚德和扎伊采夫四人被判处死刑;康密萨兰科和别兹鲁奇科被判终身劳役。此判决为终审判决,被告人不得上诉[2]Jun21,1936,pg.9。日本当局故意拖延结案,这本身就说明了它的态度,意在降温舆论,保护绑匪。而伪满刘姓法官的最终判决与日本当局的意图相违,不难看出其中的不满和抵抗情绪。

绑匪基本都是当时哈尔滨白俄组织的成员。1933年9月6日,《北华捷报》报道称,因为报纸长期关注卡斯普绑架案,引起了长春和哈尔滨地区白俄的严重不满,针对犹太人的反犹活动开始增多[3]Sep6,1933,pg.65。由于卡斯普事件持续发酵,白俄组织也承受巨大的压力。《大陆报》和《北华捷报》纷纷刊文指出,哈尔滨白俄组织为了与哈尔滨反犹主义先锋罗扎耶夫斯基撇清关系,打算宣布他为苏联的“代理人”。然而,白俄分子并不承认哈尔滨存在反犹主义。一位署名博纳·菲德·鲁夏尼的白俄人给《北华捷报》的编辑写信,抗议该报将反犹主义同“卡斯普绑架案”联系在一起:“有组织的政治反犹在白俄中间是不存在的。所有明智的俄国爱国者都深刻地认识到:如果他们宣传种族仇恨,那么多民族的俄罗斯国家将永远不会重生。”[3]Sep6,1933,pg.384

日伪当局是侦办案件的主管部门。1933年9月7日,《大陆报》报道:为发现破案线索,当局在调查后逮捕了两名俄国人,并搜查他们的家,找到假车牌、面具、护目镜等物品[2]Sep17,1933,pg.4。《北华捷报》在9月20日报道称:为了保证破案,当局从长春派出“得力干将”就任警察厅长[3]Sep20,1933,pg.454。10月 18日,《北华捷报》消息:10月,老卡斯普收到一封来自上海的信件,信中说:他的儿子是被一伙歹徒劫走,领头的叫博伊科(Boiko)。据此,警方迅速将博伊科逮捕[2]Oct15,1933,pg.4。11月30日,《大陆报》消息称:日伪当局为找到卡斯普被隐藏地点,竟找到算命先生,并按照其指引搜查了市郊一处废弃工厂[2]Nov30,1933,pg.14,结果当然一无所获。1934年12月19日,《北华捷报》就卡斯普事件专门采访了负责侦办的江口,记录了日伪当局对事件的一个基本描述和定性[3]Dec19,1934,pg.452。

其实在伪满洲国成立之后,日本在国际上遭到了严重的孤立,伪满洲国的合法性遭到世人质疑。国际舆论对伪满的各个方面都十分关注,特别是卡斯普绑架案更吸引了国际舆论的注意力。三份英文报刊跨越了“卡斯普绑架案”本身,探讨了伪满洲国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1.绑票事件频发。1933年12月27日,《北华捷报》除了提及卡斯普绑架案,还谈到了其他三起发生在哈尔滨地区的绑架事件。“公众都希望绑匪能够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样那些多年以来威胁哈尔滨的人可以永远的被从这座城市中清除出去。”[3]Dec27,1933,pg.4891936年5月13日,《北华捷报》在评论绑架案时讲到:“一些人一想到发生的绑架案就同正在审理的卡斯普绑架案联系在一起,似乎说明那些绑匪仍然逍遥法外,也可以减轻因被怀疑绑架和谋杀卡斯普而被抓的人的惩罚。”[3]May13,1936,pg.273《密勒氏评论报》发文“哈尔滨模式的绑架已经来到了上海”,文章称卡斯普绑架案“臭名昭著”,指出三名俄国人和两名中国人一起在上海实施绑架行动。

2.恶劣的社会环境。1933年9月16日,《密勒氏评论报》发表报道:规模庞大的日本工业代表团离开大阪,由大连登岸后来到伪满洲国进行投资考察。回到日本后,大阪木材商业公司的总裁高柳松市郎接受采访时,表达了商界普遍的忧虑之情:(伪满洲国)国内和平环境还并不理想,这样大规模的投资项目就显得“十分地冒险”。然而,小规模投资还是可以进行,例如鞋帽织袜等,因为规模小可以得到当地的有效保护[4]Sep16,1933,pg.83。也就是在他驻留伪满的时候发生了“卡斯普绑架案”,不能不说这没有对他的决定产生影响。

3.哈尔滨的白俄绑匪。自十月革命后,白俄的处境异常艰难。当时哈尔滨的白俄侨民人数很多,一些白俄军人从事绑架的勾当。卡斯普案就将国际舆论的关注点对准了白俄绑匪。1933年12月23日,《密勒氏评论报》介绍了参与绑架案的绑匪的个人信息,认为这些人与日伪当局警察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暗示绑架案本身就是日本当局导演的一幕丑剧,这是因为日伪当局打着白俄反抗苏联政权的“爱国主义”招牌为绑匪洗脱罪名[4]Dec23,1933,pg1394。

4.哈尔滨的犹太人。在卡斯普案件中,《密勒氏评论报》发现很多绑架案针对的目标基本都是犹太人,认为绑匪基本上都具有“白俄对犹太人憎恨”的特殊心理。1933年9月6日,《北华捷报》报道称,长春和哈尔滨都爆发了反对犹太人的“战争”,认为这是受到当时纳粹德国“反犹主义”思潮的影响,白俄认为犹太人是俄国革命的头子,必须把他们从俄国驱逐出去[3]Sep6,1933,pg.368,这使得卡斯普案的背景更加复杂。1935年1月2日,《北华捷报》报道,上海犹太公会领袖同日本驻上海公使见面,对伪满警察对卡斯普绑架案做出的哈尔滨犹太人倾向布尔什维克的结论提出抗议[3]Jan2,1935,pg.115。

5.日本排挤西方在哈尔滨的势力。在日本军事占领哈尔滨后,试图斩断西方国家与哈尔滨的任何关系。在卡斯普案的处理上,日伪当局就留下这样明显的痕迹。在清政府与列强签署的不平等条约中涉及到治外法权的内容,中国东北地区当然也遵照执行。1936年6月27日,《密勒氏评论报》所刊文章揭示了日本在占领哈尔滨后,如何利用卡斯普案达到动摇西方国家在伪满州国内的治外法权的目的。“卡斯普案最终宣判结果与日本和伪满洲国关于撤销(针对日本人)‘治外法权’条约的公布在时间上几乎同时出现”[4]Jun27,1936,pg.115,这样的安排有意表明:伪满洲国法院能对卡斯普案做出判决就是剥夺了欧美国家的“治外法权”。“或许在哈尔滨的日本官员想展示他们有能力在涉及非日本人的重要案件中去执法。”[4]Jun27,1936,pg.115

对卡斯普绑架案的报道,《北华捷报》等三份在上海发行的英文报纸表现出了相当的专业性,为近代中国的报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对案件的报道十分的详实,并且顾及到了各个方面的态度和认识,同时配以照片和准确的数字统计,这在当时都是十分先进的。此外,各个报纸都在各地派驻记者和联络人员,对像卡斯普案这样的事件能够及时准确地采访和报道。报纸的出版发行地在上海,这样相比在哈尔滨的外文报纸而言,其立场更具中立性,也不易受到政治势力的影响和干扰,能够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英文报纸的受众大体上是西文读者。在当时的社会和技术条件下,这些英文报纸成为了西方政府和民众了解近代中国的重要平台和媒介,主导了国际舆论对“卡斯普绑架案”的评价。“此种外国文报纸之发行,当然系供给其本国人阅览……”[1]68美国《华盛顿邮报》在介绍“卡斯普绑架案”时基本全文引用了《北华捷报》的报道内容。总之,《北华捷报》、《大陆报》和《密勒氏评论报》对于研究近代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信息价值。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三联书店,1955.

[2]The China Press (1925-1938)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Chinese Newspapers Collection(1832-1953)[P].

[3]The North-China Herald and Supreme Court&Consular Gazet te(1870-1941)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Chinese Newspaper s Collection(1832-1953)[P].

[4]The China Weekly Review (1923-1950)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Chinese Newspapers Collection(1832-1953)[P].

吉林化工学院校级项目(2016111);黑龙江省社科专项项目(14D071)。

李智,吉林化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东北地方史研究。

K261

A

2017-05-22

猜你喜欢

白俄绑匪卡斯
白俄方面努力恢复物流向中国供应钾肥
难言之隐等 则
来自绑匪的视频
让绑匪自我曝光
白俄指责邻国训练“第五纵队”
梦里梦外
鲁西南豫北夏玉米施肥技术
鲁迅白俄叙事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