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视域下高校团组织改革机遇与路径①

2017-03-11

关键词:团组织供给改革

张 悦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团委,江苏 南通 226007)

自从2015年后,我国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召开团组织会议后,对新形势下共青团保持和强化群众性与政治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从供给侧上入手,对目前团组织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供需理论”入手,能够看出供给侧改革为创新高校团组织机制提供了可能。团组织改革正好可以解决当前团组织与成员间的冲突,可见分析供给侧视域下学校团组织有效改革方式意义重大。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含义概述

当前,我国已经正式拉开了改革供给侧结构的序幕,这一新型战略为我国改革注入了新的动力。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强化社会生产力水平,加快社会发展进程。在扩大社会总需求基础上,做到去产能、降成本、去库存、补短板。虽然只是短短的几个字,但要对这几个字的内涵深刻理解,从生产领域强化供给,降低无效供给率,加大有效供给侠侣。改革供给侧结构,从强化供给质量入手,用改革的措施促进调整结构,扩大有效供给效率,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的需要。

二、促进学校改革与创新团组织的实际要求

高等院校共青团组织是我国高校构建先进青年学生的重要组织,是高等院校做好课外与课内教育教学的得力助手,其主要任务是促进广大青年学生健康发展。目前,高等院校共青团组织整体发展趋势就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也对高校共青团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党组织对团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

党的群团工作会议指出,在党的事业中,群团事业作为关键部分,党的群团工作是政府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工作。自从十八大会议召开后,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党的群团工作水平只能提高,绝对不能降低,只能改进,绝对不能落后,群团组织必须要有更大的勇气与创新精神促进改革。

2.团组织自身改革的发展契机

对于党组织而言,共青团组织是其后备军,其必须引领着广大青年在党的周围紧密围绕,做到坚决跟着党组织走。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大学时期作为青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树立起正确价值取向关键阶段,更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转型阶段与适应阶段。我国很多专家学者都提出,想要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就必须要保证将团的工作可以深入青年学生的心中,尤其是在外来文化在我国网络中盛行的今天,这些不良的外来文化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确立,因此发挥团组织工作的效用刻不容缓。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高等院校团组织在培养人才上充分发挥“供给侧”作用,解决团组织发展跟不上需求这一现实问题,在职位定位上掌握好自身的属性,并彰显自身在供给侧改革的作用,重点围绕以德树人的教育原则,防止组织运作中有“需脱”情况出现。

三、人才供给侧下学校团组织的现状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确立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以群体行为为主,开始高度注重群体行为。群体作为表现团队的主要形式。团队是由团体衍生而来的,团队是管理学界新产生的名词,简单定义就是完成某项任务彼此需要的一群人。更为准确的定义就是团队中互帮互助、团结向上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不断努力的一群人。合作是团队的核心,团队不但涉及个人利益,而且也会牵涉到整体上的利益,但众所周知,整体的利益要远远比个人利益重要很多。

1.学校评价制度造成团组织矛盾

当前高等院校评价体系实施的是绩效评价,多数都是针对个体进行的评价,基本上没有对于团体的评价。同时,对于个体的评价不但包括科研方面上,也有教学方面上,只有全能型人才才能够适应这种评价要求。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中,对于教师的划分种类并不是很多,只是根据考核标准做相应的事情,出现了“争项目、争绩效”等状况,造成教师个体与其他群体产生了矛盾。这种情况也发生在高校团组织工作人员中,在这样的气氛中,多数青年骨干教师都过于注重个人得失,而将更少的精力用到学生的综合发展上。这样一来,不利于高校共青团组织本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由共青团带好学生,实现师生团队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在人才培养上,会造成团组织供给侧人员众多,但是合力反而不大的不合理结构。

2.学校评价制度过于注重科研成果

另外,在评价高等院校教师中过度注重科研成果,并以衡量科研成果为标准来作为教师加薪升职的条件,而职称高的教师自然就会在加薪升职中占据优势,反之,职称低的教师很难得到学校的栽培和重视。在这样具体的状况下,高等院校教师难以将充足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而是将更多精力与时间花费在科研上,无论自身有哪方面的优势,都无法充分发挥。在制定绩效工作方案过程中,实施细则是由各大高等院校制定,每类人员在细则实施中所掌握的话语权有所差异,造成了方案缺乏激励性,不具有激励性与创新性的方案自然不会发挥任何作用,不但浪费了团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而且也影响了其他工作的顺利开展,影响了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这一主要任务的进行,势必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

3.学校团队建设主动性不足

在一个整体的教学团队里,可以得到的好处是较多的,如:团队以互相交流沟通为主,尊重教师个人的智慧,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对于个人要求主动回应,在伙伴的支持和帮助下积极学习,有助于教师个体强化自身教学技能,也有助于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质量。但是,高等院校教师在团队建设过程中,主动性不足,从两方面上而言,一方面,由于高校考核都是针对教师个体的,这一工作并不属于自身职责体系内,自身资源也不足,这样做很可能落得“费力不讨好”的后果。另外一方面上,在好的教学团队里,很多团队成员可以坐享其成,反之,在较差的团队中,互相不影响。这就所谓的“搭便车”情况,可见,这一情况的普遍存在,势必影响着高校教师的继续发展,也严重阻碍着高校的健康发展。

四、实现高等院校改革和创新团组织的工作路径

1.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设计学校团队评价制度体系

为了切实解决高校中教师评价体系内部个人与团队之间的矛盾,就需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针对性学校团队评价制度体系。

首先,在高校的评价制度体系中纳入团体课外育人机制。从高校层面上而言,学校团组织与教务管理部门积极合作,共同联合制定实施拓展青年学生素质的细则,在颁布全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后,在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后,在学分制管理与评价体系中纳入拓展学生素质状况,学生获取学分情况与助学金、奖学金挂钩,与学生推优入党相联系。而学生的奖惩情况与带队教师本身及其所在团体的评价相挂钩。即按照教学任务、职务分工等分配标准将团组织成员分成不同的团队,在每个团队教师的评价中,将该团队学生的表现作为一项衡量指标。而团队中每个人的成绩形成的团队总成绩再平均到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身上。

其次,将对教师的团队评价与推行拓展本科学生素质分化计划相结合。按照我国政府拓展素质的计划要求,结合高等院校第一课堂中实施的教学计划,制定适宜本科学生拓展素质的实施方案,并重视课外与课内教学联系的精密性,在此基础上,吸取更多的专业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到拓展本科学生素质分化计划中。高等院校结合具体状况,制定相应的、完善的拓展学生素质措施,明确教师在参与课外活动中需要发挥的作用,同时,学校各部门应结合具体状况,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对推行拓展本科学生素质分化计划贡献大的教师及团队分别给予合适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对于成绩优秀的团队,再另行给团队中成员进行奖励,以此鼓励教师间进行有效合作,追求团队共赢效果。

2.制定多元教师评价体系,打破科研为尊的固态

在当前的高校评价体系中,过于注重高等院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这就导致了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更多升职加薪的机会,一方面努力钻营更高职称,以便承接更多科研立项,得到更为广泛的科研资源。另一方面,将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而忽略了教学的主业。因而要针对高校中的不同人才,制定多元的评价体系,打破以科研为尊的固态,给各类人才都有发挥各自长处的机会。对于科研型人才,可以以科研成果作为衡量其升职加薪的重要参照,鼓励其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为学术界,乃至为社会领域创造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对于那些科研能力不强,但是善于教书育人的教师,则可以以其教学成果作为衡量其人才水平的一大参考,让他们沉下心来,安心地将时间精力投入到培养人才的教育大业中,进而使高校教学运转更加顺利,人才的配置更加合理,晋升空间更为清晰,无论是对于高校教师本身的个人价值体现,还是高校教学的有序进行,乃至高校人才的合理流动及配置,都要考虑周全。

3.充分调动学校团队中个体的积极性

为了避免当前高校教师团队中存在的教师个人只注重个体本身的荣辱,而关于团队,则团队整体情况好就跟着“搭便车”,团队整体情况糟糕就不予理会的不良现状,要优化现有的学校制度,更要注重相关文化理念的培养。从具体实施中来看,一个是要解决个体的得失与团队整体情况不佳无关的现状。因而,在现有的教学评价及教学管理体系中除了制定教师可以在团队整体取得优良成绩时个体获得奖励时,也要制定在团体效果不佳时受到“连累”的“背锅”效应,即当整个教师团队在针对学生的教学、课外育人、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出现失误或效果不佳时整个团队中每个个体都要在教学评价、升职加薪等方面受到一定负面影响,这样可以调动整个团队的积极性,使所有个体充满危机感和责任感,共同推进团队建设,形成你超我赶的风气。另外,要培养高校中追求团队效益的文化理念,“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等例子说明的都是团队的雄厚力量,在现实的高校供给侧改革中,也要将团队理念传递给团组织及其他的高校教师,让大家意识到团队合力的重要性,培养个体的大局意识,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注重通过共同努力,提升高校的整体教学效果。

五、结语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见,我国政府促进改革供给侧结构,就需要从加强供给水平入手,用大力改革的措施来调整供给侧结构,矫正配置要素中存在的问题,扩大有效供给率,从而加强供给机构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实事求是地讲,我国高等院校团组织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应高度注重课外与课内教育的融合,特别要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在高校人才培养框架中融入课外与课内教育内容,进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1〕李娟,沈沛龙.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机制与均衡实现路径探讨〔J〕.理论导刊,2017,(3):72-75.

〔2〕郭俊华,魏宇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文献评述〔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7,(1):5-13.

〔3〕李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银行业的困境与出路〔J〕.时代金融,2016,(29):111-114.

〔4〕赵玲.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研究综述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9):39-40.

猜你喜欢

团组织供给改革
发挥群团组织推动群众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改革之路
探析如何加强油田社区基层团组织建设
改革备忘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