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档案信息服务研究

2017-03-11刘露周昊周先超

兰台世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档案馆用户服务

刘露 周昊 周先超

(盐城师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盐城 224007)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档案信息服务研究

刘露 周昊 周先超

(盐城师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盐城 224007)

21世纪,大数据已经成为档案馆的核心资产,也是档案信息服务的数据源。但是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也给档案信息服务带来巨大影响,不管是服务对象还是服务方式、速度、安全性都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人们对大数据背后的“小数据”的需求。文章主要分析在大数据席卷各行各业的背景下,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重点从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新技术新媒体的角度来阐述如何实现大数据背景下档案信息服务的创新。

大数据 档案信息服务 用户体验

一、大数据背景下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传统档案信息服务主要建立在馆藏基础之上,服务地点局限于馆内,服务手段相对落后,服务速度和效率受到极大的影响。传统档案信息服务的种种弊端促生了档案信息服务的大数据化管理模式。

1.大数据背景下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必要性。

(1)传统档案信息服务的内容单一。传统档案信息服务以纸质档案的提供为主,主要包括档案借阅服务、档案外借、制发档案复制本等,内容单一,大大限制了视频、音频、影像等多媒体信息的利用以及综合开发利用。而大数据时代,档案馆藏数量巨大,既有传统纸质档案,又有电子档案信息,一切数据和记录几乎都归入大数据范畴,档案资源更丰富,类型更多样。而且人们更加追求对档案数据的整体分析,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而不是零散数据的利用。所以,大数据环境下,不仅要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更要创新档案信息服务。

(2)传统档案信息服务的手段落后。传统档案信息服务一般不借助计算机,以人工处理为主。手工式操作让整个服务过程烦琐复杂,且档案原件在长期利用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容易出现磨损,影响后期利用。大数据环境下,TB级非结构化数据的出现让传统数据处理技术受到质疑。我们必须借助数据挖掘、知识挖掘技术,从大数据档案中挖掘符合用户需要的信息,才可以改变人工服务方式所带来的不便,实现向大数据管理模式的转变。尤其对于动态更新的档案,对服务速度要求很高,借助传统服务手段既影响效率又影响效果,只有不断改进档案信息服务的手段,才能更好地顺应大数据热潮。

2.大数据背景下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可能性。

(1)档案领域具备现实的发展环境。随着新兴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我国档案事业逐步向智慧化发展。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包括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的信息、传统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和数字化环境中产生的电子档案等,这些多样化的档案大数据如果只是简单地应用于传统档案馆的服务中将很难实现档案信息服务的创新与发展。面对社会发展的实际和用户对档案的多样化、个性化、集成化的需求,契合大数据时代的技术,将“为政府做嫁衣,为领导当参谋”的档案部门转化为资源建设部门是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方向。档案大数据为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素材积累,档案事业顺应大数据潮流的发展方向更为这一背景下档案信息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切实打造了现实而可靠的发展环境。

(2)馆藏档案具备典型的大数据特性。第一,馆藏档案数据体量浩大,类型多样。实体档案馆和数字档案馆的数据资源都极为丰富,既有传统纸质档案,又有档案馆搜索引擎、BBS论坛类、电子邮件类、网络电话、视频会议、档案网站等的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信息等。相应的,档案馆的存储介质也越来越多样化。磁盘、光盘、云盘、移动硬盘等的出现让档案信息存储密度更高,集成性更强,更加符合大数据的4V+1C的特点,为档案馆在大数据环境下开展档案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第二,馆藏档案数据易于处理。大数据环境下,馆藏档案数据的分析已由传统的人工分析转变为网络分析和数据分析为主,档案工作者一敲一点之间,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就能实现对馆藏数据的简单统计。2009年,甲型H1N1流感爆发的几周前,谷歌公司的工程师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预测冬季流感传播的论文,而这份预测就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完成的[1]。以既有数据为基础,加上计算机工具的简单操作,可以很快得出分析结果。大数据时代,更多新技术的出现让信息生产和加工的成本逐步下降,处理更加简单,使得以前只能被少数管理阶层才能进行的加工活动增加了更多参与者。第三,馆藏档案数据价值巨大,但密度很低。档案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社会记忆,具有其他材料不具有的价值,同时其价值还有大小之分。但是,馆藏档案数据量的多少并不代表数据价值量的大小。相反,很多时候数据量的庞大却意味着数据垃圾的泛滥。档案数据的集成过程如果简单地将所有数据聚集在一起而不进行任何数据筛选、清理等操作,将会产生很多没有任何价值的数据,降低档案价值密度。因此,档案数据量的大小与档案数据价值并不一定成正比[2]134-135。

二、大数据环境对当前档案信息服务的冲击

1.档案信息服务对象流失。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量需要的档案数据淹没在不需要甚至虚假的信息之中,数据泛滥增加了档案信息服务的难度。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查询获取需要的档案信息,又如何从无法预测的数据中挖掘有用的信息,是大数据时代档案信息服务面临的最大挑战。面对这样的困境,档案馆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然而在档案馆还没有提出应对策略的时候,用户可能已经放弃了从档案馆这一途径来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相反,一些新的社会服务机构却一直走在技术的前沿,始终保持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与档案信息部门的服务相比,它们的服务交流更迅速、反馈更快、效率更高。更多的选择丰富了用户的信息获取途径,大大削弱了用户对档案馆信息服务的依赖性。另一方面,大数据的档案服务更加关注档案的利用,是面向社会大众的,更加社会化、多元化的档案信息服务。而传统档案信息服务还普遍停留在到馆查阅、复制、咨询等简单的服务上,尽管也试图通过推送、个性化定制等方式来改变现有的服务,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当齐夫最小努力法则和穆斯定律在接受服务时没有得到满足,心理因素可能导致档案用户的流失。

2.档案信息服务方式单一。与其他信息机构相比,档案馆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基本上处于一种等待用户提出需求的状态。信息服务人员通常不会主动去了解利用者的需求是什么,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既有资源来接受他们的咨询,他们问什么就答什么,这就导致档案利用率低,常常会出现查无此档、查全率低、查准率低等一系列问题。而大数据时代,无论是信息的生成、采集、传播还是利用,都对档案信息服务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专业的数据分析团队来操作才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用户请求。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更多的人选择远程访问庞大的档案数据,所以单一且传统简单的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用户对动态发展的信息、知识的需求,甚至档案馆自身所拥有的大数据资源也会被用户忽略掉,个性化、集成化、智能化甚至智慧化才是当前档案信息服务的有利选择。

3.档案信息服务效率低。传统档案管理工作包括收集、整理、鉴定、编研、利用等环节,这只能适应过去纸质时代的要求。大数据时代,档案尤其是电子档案呈现出许多自身的特点,包括异构性、交互性、时效性、社会性、突发性等,不但非结构化数据多,而且数据的实时性强,大量数据都是随机动态产生的[3]369-371。大数据环境下的档案管理工作需要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来实现档案的在线管理、实时收集、及时整理并提供利用,对档案信息服务的效率要求较高。而以传统八个环节进行的管理工作根本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它没有相关的技术储备和人员储备,无法对新时期档案资源的类型、档案工作流程、档案的复杂性进行全面分析。在提供利用之前可能需要耗费更多人力、物力、财力去分析,从纷繁复杂的档案资源中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而高质量数据信息的获得过程就像流水线,环环相扣。数据为信息收集、处理提供依据,一旦数据出错,根据数据分析得到的信息必然不正确。这样周而复始的分析、判断、筛选大大降低了档案信息服务的效率,如果用户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依然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他们必然会对这类服务感到失望,从而对这类档案信息服务产生效率低下、没有保证的印象。

4.档案信息服务安全性能差。随着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发展,人们总是在无意间留下数据痕迹,比如火车票上含有姓名和部分身份证信息、银行卡信息等,这些数据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如果将某个人分散在各地的零碎数据集中拼接到一起,将造成严重的数据泄露问题。这些问题在以网络为基础的档案信息服务中显得尤为突出。大数据环境下,数据之间的联系更密切,一旦部分数据丢失,数据的整体性将遭到破坏,档案馆也将无法提供齐全、完整的档案数据信息服务。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管理机构,当大量档案信息被生产出来时,容易出现信息混乱,重复的信息也比较多。此外,不断更新的档案数据共享程度更高,在其产生和传递过程中具有很大的自由度,数据的安全性能受到严重质疑。

三、大数据背景下档案信息服务的应对策略

大数据时代,人类能突破各种限制而不受干预地产生庞大的数据资源,用户可以收集、分析和利用的数据在大量增加,通过这些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人类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实现档案信息的增值,为档案信息服务带来“大发展”[4]6-9。

1.开展基于用户体验的档案信息服务。对大数据时代的档案机构来说,档案信息资源已迈入“大数据”风潮,用户需要的已不是简简单单的档案原件,而是档案工作者基于用户的年龄、兴趣、职业、习惯等开发的个性化、多样化的信息产品。也就是由面向资源的服务转向面向用户的服务,即开展档案信息服务的用户体验。

档案信息服务要吸引更多潜在用户并留住现有用户就必须提供满意的档案产品,即开发基于用户体验的档案信息产品。各档案部门应尽可能将内部馆藏与外部信息机构资源有机融合,以档案数据为蓝本,通过加工、整理,实现档案价值的增值和创新。学历、婚姻状况等方面的民生档案就是众多用户的关注点。《中国档案报》上《愚公移山敢为人先——河南省济源市档案馆创新发展纪实》中提到:济源市编撰的《伟大的力量——愚公移山精神在济源》画册,成为市接待办、机关事务管理局赠送给莅临济源的领导、嘉宾、专家和学者的纪念品。挖掘馆藏,图文并茂地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记忆里的那些事》,这些就是对档案的开发利用。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还要对档案馆的“大数据”进行二次、三次开发并提供利用。如档案专题纪录片、专题报道等经过加工处理以后成为便于用户接受的档案资源[5]97-100。

面对更多资源,人们拥有更多选择,但是人们不可能对每一种资源都一一过目。档案信息服务部门需要构建一个能够满足用户个体差异的综合型服务平台。综合性服务平台为了能够实现用户体验,应该嵌入交互服务来迎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这个平台的功能主要有:通过平台的交互功能,让用户可以直接参与档案信息服务;档案信息机构的服务人员可以与用户进行实时交互,实时解答用户提出的问题,及时获取用户的反馈信息;根据用户的体验,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挖掘用户需求,利用推送技术通过统一的界面主动向用户提供需要的信息、知识;最重要的是让用户主动参与档案信息服务的反馈过程,将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发布到网上来征求公众的意见,根据大众意见去探寻用户的需求和档案信息服务的规律。通过档案用户的反馈,使服务的效果被量化,这样就容易在全国范围内被接受并推广,形成一种大众参与的氛围。

已经具备了服务平台及其平台上的产品,接下来就需要让服务在实际活动中呈现出来,即进行档案信息服务的体验设计。档案信息服务体验设计就是利用新技术手段来设计服务情景,还原服务过程,通过服务过程展示,让用户感知档案的价值,感知服务的价值。在这一阶段档案信息服务变得情境化、虚拟化,用户更容易展示内心的真实感受。在档案信息服务体验设计过程中,需要一种重要的新技术手段,即虚拟现实技术。它是利用计算机基于图像的多媒体技术创造出一个虚拟的服务环境,人们可以对这种服务环境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服务环境在运行过程中的利弊,并根据用户反馈进行修改和完善。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用户可以事先参与到档案信息服务的全程,了解服务的各个环节,及时记录用户的价值观、操作习惯、思维方式等的不同特征并通过与用户的直接交流,使用户在参与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获得用户反馈,减少设计错误。在设计—测试—修改的反复循环中逐步完善档案信息服务。

2.利用新型媒体拓宽档案信息服务的途径。李国杰认为,大数据时代我们要做的是“从厚到薄”,要把“大数据”变成“小数据”。许多数据是重复的或者没有价值的,我们的任务不是获取越来越多的数据,而是数据的去冗分类、去粗取精。”[6]20-22除了传统的档案馆指南、全宗介绍等小册子以外,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手机等新媒体、新技术、新移动设备的优势,将原始数据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整合以后向社会提供经过处理的汇总信息,也是拓宽档案信息服务的途径和方式。

利用软件技术,在微信、微博建立数字化档案信息服务。大数据体积容量大、形式多样,但是档案用户要求处理迅速,而利用微信微博只需要轻轻一点就可以获得需要的信息。方便快捷的微信微博在民生中的应用是档案信息服务的一个盲点,更是一个创新点。一方面,通过关注国家、各省市、地方档案馆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来提高用户对档案信息服务的关注度,让更多人参与到档案信息服务的行列中[7]14-17。比如,目前比较活跃的档案小报、档案零距离、环球档案资讯、档案那些事儿、南方记忆、苏州档案等都是档案在新媒体中的传播应用。各档案馆也可以借助微信和微博,集中智慧和经验来解决档案信息服务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更广的范围内实现档案大数据的共享。另一方面,档案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可以建立个人博客门户,提供一些难以获取的教学资源、信息的链接,或是将近期档案会议、新出版的书籍、报纸上的档案小故事等以日志的形式传递给用户,也可以把有用的资源筛选之后放到自己的博客里。或者邀请一些从事档案教育、档案工作的教授、专家等通过微博向社会传播档案知识。博客的傻瓜化操作简单易懂,对用户的技术要求较低,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要求,有利于实现数据共享向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的方向发展,在教育、文化传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利用移动设备,在手机上建立档案信息服务的APP。大英博物馆制作的手机应用,介绍馆内展品分布、地图、最受欢迎的参观路线等信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推出的APP定制服务,依靠Personal GPS个人化定位系统,用户可自行预订参观行程[8]19-22。这些都是档案信息服务智慧化的典型代表。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经验,基于馆藏档案资源开发可以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其他移动设备上运行的应用程序,开展大数据档案移动服务。

利用移动数字电视,扩大档案信息服务的受众面。21世纪,私家车、地铁、公交车等交通工具上几乎都配备了移动数字电视,利用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向人民呈现档案是最好的宣传方式,也是大数据时代发布档案信息的重要方式。在移动数字电视上宣传档案的价值、档案利用的方式,告诉公众到哪里利用档案、档案都在哪些方面得到利用,像广告宣传一样,久而久之人们会逐步认识档案,并意识到自己对档案的需求。在逐步向人们传播档案的同时,我们需要将加工的档案文化产品以公共服务的方式在移动数字电视上展示。比起在公车上播放那些铺天盖地的喜剧电影,《清宫密档》、北京卫视《档案》等档案纪录片在移动数字电视上的播放显然会起到很好的传承历史、传播文化的教育功能。以节目的形式带领公众进入档案世界,探讨节目背后的真实故事,让档案也可以成为大家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所以档案纪录片、专题报道、网络视频等不能只局限在档案馆内部提供,应该放眼大众,将这些档案文化产品投放到移动数字电视中,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接触档案文化产品。

3.打造档案信息服务新模式。大数据时代,我们需要建立基于网络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智能技术的“一条龙”服务模式,实现不同管理部门的联合和档案数据的一体化管理。在保持大数据档案之间关联的同时,将档案工作传统的八个环节统一规范并放到互联网平台上在线提供利用,实现技术和智能在档案领域的应用,以更好地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效率。主要环节就是在前期收集整理鉴定的基础上形成档案在线联合目录,方便用户在线咨询和网络检索。只要拥有一台联网的电脑就可以完成所有需求,节省了到档案馆查阅翻阅大量资料的时间。

建立档案在线联合目录。为了方便浏览,需要将国家各地档案馆馆藏目录与网络结合,建立国家档案在线联合目录。国家档案在线联合目录是一个基于广域网,能够整合各档案馆资源,方便提供档案信息检索的服务系统[9]43-44。档案在线联合目录将联合的档案馆数据集中整合为一条条目录,便于用户对馆藏一目了然,只要知道部分作者、时间或者主题、内容等就可以根据目录轻松找到所需的档案信息。在实现档案馆数据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各档案数据库要突破原有的信息鸿沟,借助开放的网络环境进行各个数据库间的数据传输与互访,便于各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

提供档案在线检索服务。将人事档案、民生档案、医疗档案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大数据档案上传到互联网平台,实现档案在线检索查询,统一线上线下,纸质版电子版同时服务于不同用户的需求。在传统档案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将档案信息服务的收集、整理、挖掘、检索和提供利用几个环节进行合理调节,形成完整的服务链。检索利用是档案信息服务的最终目标,所有环节的实体过程和在线过程要同时进行。只要用户提出他们的需求,档案馆会根据需求分析查找、整理相关信息并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提供给用户,用户可以到档案馆来获取也可以通过档案信息服务检索系统一键获取。近日,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诉讼档案查阅平台正式上线,当事人的相关信息都已上传到这个平台。只要用户根据要求就可以通过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裁判文书平台查阅、浏览、下载相关电子档案,简单易用,减少往返法院的时间。

实现档案在线咨询。通过互联网完成档案的大数据分析、信息化处理,以浓缩后的档案产品接受用户的咨询,可以得到档案馆藏的现状、档案用户的需求等信息。当用户向服务人员咨询时,存在一种潜在的约束力,他必须考虑如何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此外,在网络另一端的用户,并没有处于实体档案馆内,所以他只需要考虑用合适的语言表达需求就可以,其他的工作全部交由工作人员来完成。与面对面的咨询相比,在线咨询更能准确表达需求,信息服务人员也能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正确的信息,既保证了档案信息服务的效率,又能提升档案信息服务的效果。

4.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安全意识。原国家档案局局长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讲话中曾指出:“档案安全,始终是档案工作的生命线和底线,是档案部门的基本任务和第一要务。确保档案安全,是党和人民对档案工作者的基本要求,是档案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和天大责任。”[10]4-12档案安全主要包括档案实体安全和档案信息安全。档案的载体会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遭到破坏,档案信息会因软件的不兼容性、系统故障、开放的网络等发生丢失、泄露等安全问题。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档案信息服务在对档案进行加工处理和提供利用的过程中面临数据丢失、损坏等潜在的风险,我们需要将这些风险降到最低,需要不断提高档案安全意识,以高度责任感参与档案信息服务的全过程,保证服务的安全性。

制度上,建立档案安全体系是提高档案安全意识的首要任务。构建一个完整系统的安全体系可以让档案信息服务各个环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从根本上改善人们档案意识薄弱的局面。大数据时代,数据量爆炸式增长,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出现大大增加了档案的复杂性,很多档案无法得到及时统一的管理。有预见性地针对档案信息服务过程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建立安全管理的制度规范、理论方法,如档案安全保密制度、档案备份制度、电子文件信息安全制度、档案危机管理制度等,从源头上预防各种安全风险,禁止跨越档案安全的“高压线”。同时要能在安全问题出现以后,及时采取有效的理论方法将危险降到最低,使档案信息服务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最佳安全程度。

技术上,研发更多先进的档案安全技术。一方面,增加综合性人才的引进。大数据时代,需要档案工作者掌握智能技术、感知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等众多技术,那些非科班人员以及单一的档案专业人员已无法适应。透过大数据的产生、更新、消亡等预测事情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大数据管理模式下档案工作的重心,这也需要更多的综合性人才才能实现。另一方面,信息系统成本的下降使得远程访问档案数据的社会公众大幅度增加,访问过程中会涉及大量数据交换,这就需要研发一定的安全技术来预防和解决档案在通讯过程中的安全问题。目前已有的安全技术有数字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漏洞检测技术等。我们还需要研究更先进的技术来应对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档案信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利用新技术来析预测可能出现的潜在风险并提出解决方案,更需要利用新技术手段处理随时出现的技术问题,如:系统故障、黑客入侵、软件漏洞等造成的安全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人员上,加强档案安全教育培训。培养档案工作者对大数据的筛选、分析、评价的能力,从大量粗制滥造的数据信息中挖掘出齐全、完整、有价值且安全的信息,并提供给用户利用;培养档案人员对档案安全的敏感度,能够及时意识到服务过程存在的安全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大数据特性预测近期的风险,及时预防安全问题;对档案信息服务的所有参与者包括管理者、技术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用户等加强档案安全保密意识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坚定信念,掌握各岗位、各环节的安全操作流程。

大数据时代,人们与数据的关系更紧密,各行各业也要对此作出相应,档案信息服务作为“五位一体”档案馆的一项重要功能,加大对档案数据的开发力度,提升档案信息服务的质量,实现档案资源的多渠道共享,是档案馆的目标所在。档案馆要主动分析档案信息服务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给人们带来其他机构所无法实现的价值,才能让人们意识到档案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以宏观的理念为指引,从微观角度分析档案信息服务的对象、服务方式、服务效率如何提升,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等新技术新媒体,打造档案信息服务的新模式,让大数据时代的档案信息一条龙服务成为现实。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舒畅.基于大数据的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框架研究[J].兰台世界,2015(14).

[3]FADERPS,W INERRS.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the emergence and impact of user-generated content[J].Marketing Science,2012,31(3).

[4]周枫.大数据时代档案馆的特征及发展策略[J].档案与建设, 2013(8).

[5]张东华,黄晓勤.用户体验视角下档案公共服务探析[J].档案学通讯,2003(3).

[6]杨智勇,史晓杰.大数据时代数字档案馆的微服务研究[J].档案管理,2014(6).

[7]尚珊,郎惠彬.论微信在档案信息服务中的应用[J].浙江档案, 2014(9).

[8]吴薇.面向智慧时代的档案信息公共服务方式研究[J].兰台世界,2014(S5).

[9]王成琴,严君.建立国家档案在线联合目录的构想[J].中国档案案,2011(9).

[10]杨冬权.在全国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档案学研究,2010(3).

Research on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Under the Big Data Background

Liu Lu,Zhou Hao,Zhou Xianchao

(Public Management School of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Yancheng 224007,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big data has become a core asset of archives and reliable resources of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But big data also brings huge impacts on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in that the object,way,speed and security of service cannotmeet the demands of the"small data"behind big data in big data age.The paper analyses the necessi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sweeping allwalks of life,and emphasizes on illustrating how to realize the innovation of the 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mainly from perspective ofWeChat,Weibo,E-books and other new technology and new media.

big data,archives information service,user experience

周先超,盐城师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教师;刘露,盐城师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2012级本科生;周昊,盐城师范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本文为校级青年基金(社科类)面向社会治理的农村留守儿童信息需求计量本体构建研究(16YCKWQ 002)以及大学生创新项目“基于电商平台用户行为分析的商品推荐优化策略”(省级指导项目)。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12.04

G273.5

A

2016-12-31

猜你喜欢

档案馆用户服务
云南省档案局办公室关于表彰2018年度《云南档案》优秀通联组及发行先进单位的通报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when与while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