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适能”概念对体育教学和训练的作用

2017-03-11乔畅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310016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教学

□乔畅(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310016)

“体适能”概念对体育教学和训练的作用

□乔畅(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310016)

“体适能”就是一个用来体现人体对环境适应能力以及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标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更新以及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适能”概念必将与体育教学和训练更加紧密结合,从而促进体育的终身化、个性化和健康化进程。

体适能体适能教学概念体育教学训练作用

1、体适能的定义

体适能顾名思义就是指我们有足够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及学习也不感到疲劳,并能享受休闲活动的乐趣,有能适应意想不到的情况等。提高体能训练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敏捷训练,力量训练,爆发训练,强化身体体能。体适能由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组成。技能体适能即我们在生活中从事各种运动的基础,例如身体的灵敏、协调和反应速度等。而健康体适能的主要内容如下:

(1)身体成分:意思就是人们身体各营养成分保持的正常百分比,其保持在正常的范围内对预防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慢性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2)肌力和肌肉耐力:肌肉所产生的最大力量即为肌力,而作为机体正常工作基础的肌肉耐力则准确的体现了肌肉持续收缩的能力。

(3)心肺耐力:对健康体适能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是机体持久工作的基础。

“体适能”可以被看作是身体的一种能力,以适应生活、运动和环境(例如;温度、气候变化或病毒等因素)。身体素质好的人们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在从事体力活动时会有较好的适应性,而不容易产生疲劳或不足的感觉。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的人们以车代步,暴饮暴食,运动机会也随着越来越少,身体营养过剩的几率明显增大,身体免疫力逐渐下降,因此良好及合理的体适能得到了人们很好的青睐。

2、体适能对体育训练的影响

2.1、对运动训练概念的影响

我们要想在训练过程中获得好的训练效果,机体就必须要受到合适的刺激使其发生变化,即这种生物变化即为体适能对运动训练的一种最直接影响。因此,运动训练不仅增强了人的身体素质更增加了人体适应能力,例如长期生活在高原的人,由于氧气的缺乏所以其身体器官以及呼吸循环系统都会发生相应的适应性变化。所以,许多长距离耐力项目如中长跑等的运动训练都采用高原训练方法,从而使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

不同的运动负荷有自已独特的刺激方向,对人体运动系统的刺激来源与重量负荷。那是因为负重训练可使肌纤维增粗,肌细胞数量增多,提高了肌肉力量,同时可以改善肌肉间的协调性。所以说,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有效的运动训练,充分的利用生物或物理等方面的知识,指导教练进行有效的训练方案,从而可以更好的发挥出运动员的各个优势。

2.2、对运动训练负荷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竞技类运动训练中提高成绩的方法主要就是超负荷和高强度,但是这也是对运动员身体及健康危害的主要诱因。所以说,对运动训练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不仅是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也是保护运动员身体健康的重中之重。而如今在体适能概念的影响下,人们逐渐将运动训练后的恢复问题作为首要任务,所以人们逐渐将超负荷的运动训练转为对运动员的疲劳及恢复等方面的问题重视。

2.3、对运动训练专项化的影响

作为高水平运动训练的一个总特征,运动专项化训练不仅使运动训练成效显著,也会使运动员的失误率降低,例如对于铅球运动员来说,其专业训练就是练习推铅球动作要领,在练习的时候,要使机体的各器官及系统的功能发生适应性的变化,从而使运动员体能得到充分发挥,目标感变得强烈及准确。所以说,专项化训练理论的出现是体适能观念在运动训练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

3、“体适能”概念下对体育教师教学的作用

3.1、对体育教学对象和教学分类的影响

依据学生自身条件及体适能的划分,我们目前所需的教学目标主要可以分为运动(提高)和健康(促进)两大方面。而前者又应分为:(1)高水平运动队。这一部分其实可以理解为是理论上对体育课程的拓展活动,之所以称为理论性那是因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任何一所大学会让他们运动队的学生像其他普通的学生那样接受普通的体育课程,这也是因为他们的目标(训练与比赛任务)所决定的;(2)专修班或提高班或俱乐部。这是针对那些对某项运动有天赋或有兴趣并在运动素质方面高于一般水平的学生来说,这类学生也可分为数个层次,而划分的基础应来自于刚进校时的(或许是每年度的)体检和身体素质测验;所以我们在划分时应该注意到一些特殊人群的划分,例如肥胖、残疾或心里或身体疾病等情况。

3.2、对教学目标的影响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教练往往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的都是一些最基本知识和技能等近期目标,而不是教给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如何自主学习锻炼身体,如何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健康问题等。所以为了解决出现的以上问题,发展学生的体适能,所以教育部门提出了新的教学任务:即教学功能从以前的过于强调书面知识,逐渐转变为过程与方法的结合,而且也越来越注重运动员的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因此我们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一来可以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来又能够学会和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传授增强学生的体育技能,另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健康的体适能帮助学生达到终身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

3.3、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虽然传统的体育教学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我们想要彻底的改变人们旧的思维模式,依然显得尤为艰难,所以我们实施体适能新概念教学的情况下,就要做到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还要做到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导地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虽然在西方国家个性化教育已经成为主要的体育教育形式,但是在我们国家这个才刚刚开始,并且效果还不是很显著。因此为了更好的落实个性化体育教学,我们就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淡化教师在教学的主导地位并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起到辅导作用就可以,从而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性以及体育价值观。

综上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增加一些技巧,例如改善有氧的体适能、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方法、身体柔韧性增加的知识和策略等有利于发展健康体适能素质的基本理论知识,或者一些简单的营养的搭配方法或者健康方面的知识等,从而使学生对健康体适能概念的正确理解和掌握。而选择运动项目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质来制定具体的健康体适能方案,例如增加一些具有终身锻炼价值的有氧活动,比如步行、慢跑、跳绳、溜冰、舞蹈、自行车、游泳等竞技类有氧运动项目,或者如小场地足球、篮球、排球等改造的竞技运动。

3.4、对教学方法的影响

与以前的应试教育相比较,体适能作为一种新型的因材施教的学习方式,其是以发展学生的自助锻炼为主,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从而起到学生以兴趣来促进终身学习体育能力和健康行为能力的方法。然而新型的对学生体适能的教育,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从以前的中心角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逐渐转变以往的枯燥无味学习体验,使自由开放的活动转变成学习的主要方式,成为学生的运动伙伴或健身、健康的指导者。

因此教师要想从以往的按部就班传授规定的课程内容,而忽略学生的感受及综合能力,只是通过课程教学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和运动技能,使学生被动执行被审定的教学计划和教材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对学生主动创造获取知识以及对学习过程的体验,从而使学生根据实践情况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新形式教学还需要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思想,不能简单的为了方法而方法,从教学内容上贯彻启发、发现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的选择具体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组合,讲求实效,力求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真正形成带有自己特点的教学风格。

而另一方面,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则要从以往的单一、模式化、公式化转变为形式多样化、综合化、个性化等方面。教师要从以往的挫伤了众多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导致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等传统教学中从出来,应在新形势下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创造性学习和民主性教育。教学的重心越来越从传授到主动学习上。

3.5、对教学评价的影响

传统教学对体育的评价往往定义在成绩上,仅仅通过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就可以评定出学生成绩,所以得出来了的评价也仅仅是对学生采用统一的标准对学生进行横向比较,主要强调学生在技能或运动技术相关的体适能的成绩。所以这种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导致了教师只看中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习过程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看不到自身的进步与发展,对自主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长久的发展体育精神。

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的学习提高专项体适能而进行的运动训练的方式,其中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就是教师通过生理、生物化学、医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为理论指导,从而对学生增加运动负荷从而提高机体体适能的能力而进行的训练即为体能训练;第二方面就是指对学生在技术以及技能方面的训练,教师则要充分利用生物力学及运动专项理论等方面的知识;第三方面就是则侧重心理学、营养学及相关管理学的理论的应用,使运动者在比赛期处于最佳竞技状态的过程。

4、结束语

“体适能”顾名思义就是指我们有足够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及学习也不感到疲劳,并能享受休闲活动的乐趣,有能适应意想不到的情况等,其是由西方运动生理学界首先提出来衡量人体体质健康水平的一个指标,如今其也是一个作为对新型体育教育的指导概念。如今体适能它的意义和它对运动训练的影响是绝对不可低估的,而且必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渗透到体育教学和训练改革的方方面面。

[1]张健忠,谢佩娜,美国高校“体适能与健康的原理与应用”探讨与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2.

[2]赵敏.身体素质练习与健身[J].体育学刊,1997,02.

[3]包雪鸣.对高校体育俱乐部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6.

[4]叶国鸿,汪正毅,许建生,王洪泱.运动与血脂的研究进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07.

[5]颜昶.论培养“行动能力”的学校健康教育[J].体育科学研究, 1999,01.

[6]沈鹏.浅谈体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A].教研撷华——青海师大附中建校45周年论文集[C].1999.

[7]张大鸣.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思想品德状况调查及发展对策——体育的迁移价值[D].西南师范大学,2001.

G804

:A

:1006-8902-(2017)-01-SY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教学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不正经运动范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