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的培养研究

2017-03-11孟凯利朱广新山东大学山东济南50000北京体育大学北京0008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能动性主观体育锻炼

□孟凯利 朱广新(.山东大学山东济南50000;.北京体育大学北京00084)

普通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的培养研究

□孟凯利1朱广新2(1.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000;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100084)

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能使学生树立终生受益的健身意识,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高素质人才。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针对当前高校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及锻炼时的主动性不足,主观能动性较差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主观能动性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意识作用进行阐述。

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培养途径

由于作息不规律缺乏锻炼,大学生的体质在逐年下滑。有些学生甚至大学期间除了体育课之外就没有参加过体育运动。对此,不少高校也开始重视起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通过开设各种阳光体育活动或专项体育赛事来调动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尤其是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一方面,学校体育和教师必然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这种要求。另一方面,如何能让大学生在校内外有意识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之身心健康,充满活力,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意义,自觉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练,才能从根本上有较大的改观。

1、大学生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产生因素分析

1.1、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有需要才有动机。动机是人们指向某一目标,激发或抑制某种行为的愿望或意向,是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因。普通高校学生无论是在生理或心理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办事不再仅凭兴趣,在很大程度是具有理性的。在对体育学习、身体锻炼的目标愿望以及运动环境诱因相互影响下,产生了体育锻炼的内部需要。有了需要,就会产生要满足需要的意向,进而成为行为动机,在情感上产生良好的内部动力,推动学生自觉主动的从事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活动。

1.2、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人们一旦对体育运动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对与体育相关的事情和信息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运动兴趣的产生跟很多因素有关,不仅来源于学生运动需要的满足,并且还与学生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运动内容的新奇性和适合性有关,其次学生体育运动成功体验的获得以及融洽的师生关系等都是影响学生运动兴趣的主要因素。

2、大学生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主动性严重不足,主观能动性较差,体育锻炼的现状着实令人担忧,普遍出现运动参与率偏低、学校体质测试不及格率逐年上升等问题。究其根本,关键在于大学生对体育认知程度较低,运动兴趣不浓,体育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不足。而导致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降低的原因除学生自身的需要、运动兴趣,体育意志薄弱等主观因素之外还与运动场地器材的缺乏、闲暇时间的支配、学习工作的压力、活动内容的新奇以及有无伙伴陪同等客观因素有关。

2.1、缺乏运动场地、器材

运动场地及其运动器材是进行体育参与的必需物质条件,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便是学校体育场馆及健身器材。按照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校场地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目前高等院校能达到或基本达到者不足5%。有些高校体育设施是比较齐全和先进的,但多数体育设施仅供体育专业或特招学生使用,其他学生只能望洋兴叹;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各高校大规模扩招,在校学生人数猛增,而学校也面临搬迁扩建等问题,使得大学生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的问题日渐突出,51%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够用。

2.2、课余活动时间分配不合理

闲暇时间是人们每天除工作时间和睡眠、用餐及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时间以外,用于个人发展、文化娱乐、消遣、社会交往等自由支配时间。对闲暇时间的的合理利用对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计划得当,则受益无穷;随意挥霍,则虚度光阴。闲暇时间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必要前提,除体育课外,没有一定的可自由支配的业余时间,体育锻炼便无从谈起。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安排大多采取松散型的管理模式,缺乏必要的组织安排。在对大学生出早操、课外体育参与的安排上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多数高校的课外活动和课间操早已停止或徒有虚名。对学生而言,一种制度文化和一种集体参与的氛围更能有助于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激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而大学生对个人闲暇时间的分配也是五花八门,游戏、睡觉、逛街购物,不少大学生的大把闲暇时间就是这样没的。而每当被问及怎么没有时间锻炼身体时,十有八九答案便是没有时间、没有兴趣。由此看来,闲暇时间的支配不合理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的因素之一。

2.3、学习、工作负担重

毋庸置疑,现在高校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部分专业,尤其是理科、工科和医科类专业学生,更是学业繁重,压力重重。在一项对我国九省市十八所高等院校的调查中,48.5%的大学生选择了“作业过多”作为影响他们课余锻炼的主要因素。在繁重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之下,学生很难有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相对而言,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下,人们更愿意进行身体活动。

3、大学生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的培养途径

3.1、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

普通高校的学生在逻辑思维、观察、想象、记忆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个人的需要和自身的发展也有了一定的认知。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技术教学以外,更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使其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锻炼的次数、锻炼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自我纠正,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学会为自己或者他人量身制定运动处方,从而在体育锻炼中更加受益,调动学生体育参与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增进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从而使学生终生受益。

3.2、抓好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有助于学生自觉主动的融入到团体体育参与中来。学校体育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活动。它将文化、娱乐、卫生、保健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其中的竞技项目、表演休闲等项目普遍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寓教于乐,这正迎合了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的需要,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健康和丰富多彩。所以,学校要加大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为师生营造一种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氛围,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落实。

3.3、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教学内容贫乏、单调或者是简单的机械重复,往往会因为缺乏技术吸引作用而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甚至反感消极的情绪。体育教师教学手段单一乏味,仅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同样会打击学生对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在教材的选择中,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性、技术性、挑战性、趣味性和增强体质的实效性,利于发挥体育技术的吸引作用,增强学生的运动兴趣。其次,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也是激发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手段,体育教师应精心钻研教材、教法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掌握打开学生心灵的“金钥匙”,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变被动锻炼为主动参与,效果则事半功倍。

3.4、搞好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受观念、能力、方法和身心健康程度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还与人所处的历史条件以及周围环境有关。由于历史条件不同,周围环境的差异,每个人的能动性未必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社会的不断发展,既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加强,又逐步为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了条件。学生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有体育场馆设施作保证,在调查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由于场地缺乏,而导致他们刚燃起的体育锻炼激情熄灭了。因而,普通高校应根据学校师生的人数,适当新建或者扩建体育活动场地、器材等,以满足广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要求。

3.5、增加学生的体育成功体验

运动兴趣是促成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的关键因素,是体育学习获得成功的功力,而体育学习的成功又是激发和提高运动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随着教学条件与学习效果的差异,会使学生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一般来说,有成功希望的、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能带来愉快感的体育运动容易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当学生从自己的体育参与中体验到成功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并将此转化为体育学习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对于那些难度大、技术复杂的教材内容,采取精讲多练,循序渐进等方法,使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克服困难,最终掌握动作要领。同时,要注意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运动知识和技能,提高体育学习能力,从而使运动兴趣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最后,加强学生练习中的保护与帮助,增强他们的安全感,也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基础,同时,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开发学生潜能,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从教和学两方面着手,学生和教师齐头并进,一方面,学生要多多关注体育信息,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增加运动兴趣;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教给学生形成良好体育锻炼的方法,在课堂中进行实际训练,并给学生课余锻炼行为给予及时反馈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段黔冰.大学生生活方式及健康状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

[2]靖文,孙立君.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4(1).

[3]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

[4]倪岩.高校学生体育锻炼主观能动性培养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5,22.

G806

:A

:1006-8902-2017-(01)-ZQ

猜你喜欢

能动性主观体育锻炼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调动主观能动性,提高写作水平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比较主观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的异同
冯契对毛泽东的主体能动性思想的解读和阐发
毛泽东军事辩证法中的自觉能动性问题浅谈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