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高等学校图书馆线上服务模式

2017-03-10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交流数字微信

王 军

(黑龙江工程学院 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新媒体背景下高等学校图书馆线上服务模式

王 军

(黑龙江工程学院 图书馆,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新媒体背景下,微博、微信、人人、贴吧等交流方式已经被人们普遍接受,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是传统交流方式无法比拟的,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和信息的传播中心,如何将新媒体新技术运用在图书馆服务中,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文章从界定新媒体的概念入手,从读者阅读模式、知识交流模式、读者需求三个角度论证了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有必要开展线上服务模式的改革,进而从优化线上服务模式、推广图书馆联盟服务模式、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及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的角度提出高校图书馆开展线上服务模式的途径。

新媒体;高校图书馆;线上服务模式;阅读模式;知识交流模式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读者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和手段,互联网、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媒体应用给读者带来新的体验,这对高等学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提出挑战,高校图书馆如何借助新媒体、利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1 新媒体的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新媒体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国《连线》杂志、百度百科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定义。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美国《连线》杂志的定义比较笼统,提出:“新媒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相对而言,百度百科的定义则较为具体,它将新媒体称为“第五媒体”,认为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手机网络等[1]。

2 新媒体背景下高等学校图书馆开展线上服务模式的必要性

2.1 读者阅读模式发生改变

新媒体时代,人们有更多的渠道获取信息,不但可以通过阅读报刊、杂志、图书等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阅读器等进行阅读。网络阅读、手机阅读已经普遍被人们接受。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7年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研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八年上升,2016年以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Pad阅读为主的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比2015年上升4.2个百分点;在我国成年数字化阅读接触者中有86.3%是18~49周岁人群,其中18~29周岁人群占36.3%,30~39周岁人群占27.1%,40~49周岁人群占22.9%;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连续八年上升,2016年达到55.3%,较2015年上升4.0个百分点,成年国民手机阅读接触率为66.1%,较2015年上升6.1个百分点[7]。一些出版商为了迎合读者阅读模式的改变,在出版纸质版图书的同时,把声音、图像、文本、动画及视频融为一体进行出版,形成了“全媒体出版”模式。这种不分时间、不分地点,随时随地快捷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的阅读模式,无疑对高等学校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提出挑战,适应读者阅读模式的变化,高等学校图书馆提供高效优质的线上服务模式势在必行。

2.2 知识交流模式变化

传统的知识交流活动主要是单向模式,科研专家通过印刷成册的书面文字发布自己的科研成果,读者通过阅读书面文字学习吸收科研成果,信息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传播的唯一载体是书面文字,虽然部分期刊有作者反馈意见专栏,但是参与留言的读者有限,反馈周期过长,信息沟通不及时导致作者和读者的互动较差,而读者与读者的交流更是微乎其微。在新媒体背景下,微博、微信等不受时空限制的互动式交流方式普遍应用,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更为普遍,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7年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研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有62.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较2015年上升了10.5个百分点;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26分钟,较2015年增加3.37分钟[7]。同时,互联网新媒体背景下,用户可以以虚拟化的身份注册登录参与讨论并匿名留言,在这种开放的交流环境中,用户可以更加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真正做到百家争鸣,各抒己见,实现真正的学术开放和学术自由。为适应知识交流模式的变化,高等学校图书馆有必要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线上服务模式。

2.3 读者需求多元化

高等学校师生是图书馆的主要用户群体,他们通过电脑和手机等设备广泛使用新媒体技术,为了获得最新最快的信息和服务,他们对图书馆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图书借阅、书目检索和馆员咨询,而是由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图书馆的读者更多地希望不到图书馆就能通过各种新媒体终端查阅各种自己需要的信息,到图书馆的师生也不是简单的对馆藏资源的需求,更多的是对图书馆学习环境、学习设备的需求。因此,高等学校图书馆需要加快改进的步伐,提升线上服务模式质量的同时,为读者营造更加适宜学习、服务更加贴心的学习空间。

3 高等学校图书馆开展线上服务模式的途径

3.1 优化微博、微信、APP的线上服务模式

据2017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有89.1%的手机阅读接触者选择微信,有15.6%的人选择微博和博客作为通过手机从事的主要活动[7],而微信阅读主要包括看新闻、阅读朋友圈分享的文章、阅读公众订阅号发布的文章等。事实上,众多高校图书馆已经意识到微博、微信、APP推广线上服务的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展了此项服务。但多数高校仅仅是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设计简单的APP,而推广与运营的工作做的微乎其微。笔者认为,图书馆应顺应读者阅读模式及知识交流模式的变化,积极开展并优化微博、微信、APP的线上服务模式。通过和新媒体的融合,把自身的服务内容主动推送给用户,让用户获取到相关的图书馆服务信息,并让用户逐步养成习惯使用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同时,图书馆开展线上服务模式要利用新媒体交流互动性强的天然优势,开设论坛和讨论区,提供图书馆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交流,及时反馈用户需求,顺应读者知识交流模式的变化,提升图书馆线上服务水平。

3.2 大力推广图书馆联盟服务模式

为了高等学校间可以无界限共享图书馆的优势信息资源,解决电子信息资源数量的急剧增长以及读者对电子资源无限需求的矛盾,图书馆必须打破地理界线,使师生在校园内通过校园网络和自己的校园卡号和密码就可以浏览其他学校的数字图书馆,观看、查阅、下载各个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优势资源。中国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于2002年5月16日在厦门大学成立,目前仅拥有理事成员单位22家,普通成员单位27家,参加联盟的高等学校数量仅占全国高校数量的1/9,若有更多的高校加入该联盟,就可以更好地重组信息资源,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沟通、资源共享,实现资源的互利互惠,让读者体验到无所不在的信息服务。同时,学校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也可以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更好地完成本校优势学术领域在数字图书馆方面的建设工作。例如,外语类院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的重点是打造优势的外语类数字图书馆,而关于农学、林学、医学等数字资源建设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师生可以通过登陆农业、林业、医学院校的数字图书馆,浏览、查阅更加专业的学术成果。加入图书馆联盟服务模式,积极开展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不仅可以弥补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不足,拓宽师生知识搜索的途径,提高数字图书馆利用率,还可以减少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金和人员投入,真正做到各高校数字图书馆的优势互补,数字图书馆资源的合理整合。

3.3 提升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职业能力

新媒体背景下,读者阅读模式发生改变、知识交流模式变化以及读者需求的多元化,对图书馆员工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建立完善的线上服务模式,需要工作人员完成数据收集及建立信息服务平台的工作。同时,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还要关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安全、群发商业广告以及微信运营的内容编排、接口开发、营销策略规划等问题,这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熟悉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在图书数字化处理方面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熟悉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操作,不断学习和掌握新媒体知识和网络安全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为读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建议各高等学校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职业能力发展培训,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纳入到人才储备工作中,以方便信息服务模式的建立和推行。

3.4 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成熟的网络链接服务已经成为智能化移动终端的必备功能以及大学生使用率最高的功能,但无线网络资费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使用智能终端浏览、下载图书馆提供的各类数字资源的热情。为此,图书馆提供免费、稳定、安全、高速、便利的图书馆无线网络连接将极大满足大学生的上网需求。同时,舒适化、人性化学习空间的设计,先进技术设备的配备,冬暖夏凉的室内温度也将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接受图书馆线上服务。

4 结 论

综上所述,新媒体背景对高等学校图书馆建设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建设发展提供了新的建设路径。文章以《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研报告》公布的数据为基础,结合新媒体背景下读者的需求特点,提出了高等学校图书馆开展线上服务模式的途径,在后续研究中将对本次提出的每一项建设途径进行具体研究,提出更加详细的实施方案。高校图书馆只有与时俱进,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顺应时代,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开拓新的服务模式,才能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1] 熊璞.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6(6):159-160.

[2] 陈珊.数字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的素质提升[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7(8):152-163.

[3] 刘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7):136-139.

[4] 陈秀丽,李志勇,赵洁,赵杰.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1):133-136.

[5] 王瑜,郭志勇.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转型发展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5(23):73-74

[6] 吕红光. 新媒体视角下图书馆的创新服务[J].创新科技,2017(2):85-86.

[7] 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R]. 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17.

[8] 郝雪梅.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员媒介素养的培养与提升[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6(10):44-45.

[9] 陈显龙.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研讨[J].信息与电脑 ( 理论版 ),2016(3):123-124.

[10] 叶峥嵘.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实践探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9):123-124.

[11] 甘路有,杨艳.利用新媒体构建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探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3(2):71-74.

[12] 饶增阳.借力新媒体 创新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模式[J].山西档案,2014(4):107-109.

[13] 张海英.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1):55-56.

[14] 张妍妍,余波,郭蕾,温亮明.碎片化阅读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7(4):44-50.

[15] 徐孝娟.由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用户转移行为研究——以大学生用户为例[J].图书与情报,2014(4):105-110.

Research on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online mode in an era of new media

WANG Jun

(Library,Heilongji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Harbin 150050,China)

In an era of new media, microblog, WeChat, Renren, Tieba, etc., have been the popular communication ways accepted by the people, for which their speed and width of information spreading overwhelm the traditional ways. The library in universities, a communication center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encounters such a problem that needs discussing and solving of how applying the new media and new technology to its service. To start with the definition of new medi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service online transformation implemented by librari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reading mode, knowledge interaction mode and reader's demand. Thus a new method of developing library service online is proposed by optimizing a service online mode,spreading a library alliance service mode, promoting librarian professional ability and providing a favourable service environment.

new media;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online mode; reading mode; knowledge interaction mode

10.19352/j.cnki.issn1671-4679.2017.06.018

2017-08-29

2016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计划项目(GJC1316105)

王 军(1969-),男,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

G258

A

1671-4679(2017)06-0078-03

[责任编辑:路晓鸽]

猜你喜欢

交流数字微信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答数字
微信
数字看G20
微信
微信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