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学校为什么不以“培养精英”为目标

2017-03-10佚名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阶层精英页面

佚名

美国学校为什么不以“培养精英”为目标

佚名

精英是个有意思的词,它的有意思不是来自于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词义,而是通过这种差别能洞见一些文化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无须弥补,更不须要刻意填平,毕竟在高速全球化的今天,是差异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多元。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谷歌英文页面搜索“elite education(精英教育)”这个词组,搜索结果80%都是中文页面,其余的英文页面通常是一些海外华人创办的教育机构。

这揭示了一个事实,就是在华人拥抱“精英教育”的同时,西方主流国家已经几乎把这个概念抛弃了。就拿美国来说,没有一个教育机构会以培养“精英”为己任,更没有一个学校会炫耀自己的毕业生全都是“精英”。

在美国,千万不要张口闭口就是“精英”,因为这可能成为让你不受待见的有效办法。申请美国名校时,千万别标榜自己是“精英”,引发导火索,炸沉自己申请的小船的可能就是这个词。你若是想去美国学习、生活,请你先规范使用“精英”这个词语。

你其实并不了解“精英”的含义

在中国,精英的意义简单粗暴,基本意思为:高大上。而在美国,“精英”代表着一个特定的阶层。在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C.Wright Mills写了一本叫做《The Power Elite》(《权利精英》)的书,指出精英阶层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操纵着美国社会,他们是一小撮人,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能够在小圈子内决定关系到国家乃至世界的大事。

因此,精英并不等同于“富有”,也不只是“优秀”的代名词,在美国,精英象征着一个特定阶层的成员,他们比常人拥有更多的权利,享受更多的便利。而这种特殊地位一般来源于家族背景,靠白手起家跻身于精英阶层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

在美国,“精英”不是一个褒义词

看到这里,一些读者可能会凭着中国人的直觉推测,成为精英应该会是美国人的梦想吧,好吃、好穿还能呼风唤雨,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吗!可是,美国之所以成为美国,就是因为美国人的梦想没有那么简单!

美国的第一批移民来自欧洲,他们基本上都是没有资本的草根阶级,来到新大陆,逃离的是让他们“受够了”的欧洲“精英制度”,想要建立的是一个人人平等、人人有机会的新制度——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国梦(Americandream)。

正如《独立宣言》指出,这个美国人的基本共识,在他们看来甚至是一个“不言而喻的真理”。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这个共识贯穿着整个美国社会,从经济、政治、教育、文化各个方面都能显现出来。比如在欧洲,最壮观的设施是教堂和宫殿——宗教领袖和统治阶级的处所;而在美国,最壮观的设施是遍布全美的国家公园——人人可以获取的公共资源。

大多数美国人可谓谈“精英”色变,原因就是“精英”阶层操纵着政治、军事和经济,削弱了大众的权利,破坏了神圣无比的“美国梦”。

美国名校培养的是“社会推动者”

美国的教育最终要培养的不是不可一世的学霸,不是万众瞩目的人生赢家,也不是“比你有天赋还比你努力”的大神,而是“能够推动社会前进的人”!

在美国这个个人主义盛行的国家,人们看问题的方式反而紧紧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人才从来不是独立的,在社会中发挥作用才算真正的人才!

在美国招生官的眼里,一个满脑子想进最热门的专业、找最赚钱的工作、买车、买房、移民、追求财富的学生是毫无魅力的。可以说,美国人偏爱“理想主义者”,他们认为,能够不计代价地把自己毕生精力与智慧注入一项事业中,最终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一定是那些心中对某一领域有着真诚、持久的热情的人。

我有一个朋友是在美国小地方出生长大的亚裔女孩,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由于真切的社会责任感和好奇心投入Peace Corp非洲志愿工作两年,回国后,凭着从非洲带回的深刻思考和真切的故事感动了著名的艺术学院的老师,被录取为该校的硕士。毕业后,她顺利进入微软工作,面试时,她自信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我在非洲的见闻让我认识到:科技和设计可以改变世界。我要用我的知识为公司工作,使公司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一起实现改变世界的梦想!”

(摘编自新浪教育网)

编辑/王一鸣E-mail:51213148@qq.com

猜你喜欢

阶层精英页面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刷新生活的页面
答案
它们都是“精英”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