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福建人”帮群经济研究

2017-03-10曹志伟

环球市场 2017年10期
关键词:血缘族群华人

曹志伟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南洋研究院

新加坡“福建人”帮群经济研究

曹志伟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南洋研究院

本文分析了新加坡闽籍华人帮群经济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总体而言,新加坡福建人帮群经济具有很强的商业特征,其形成原因与移民历史、雇佣关系的排他性以及血缘和地缘社团的影响等因素有关。

新加坡;闽籍华人;帮群经济

一、引言

新加坡自1819年开埠以来,其经济增长便是以贸易为基础的。因此,新加坡华人社会基本上是一个商业社会。由于华人商业大多是中小型贸易和零售业,其生存和发展及其依赖网络关系。因此,华人经济便出现了根据华人籍贯的专门化情况,各个籍贯的行业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集中,我们称之为“帮群经济”。其中,闽籍华人的势力最大,其主要控制了新加坡的进出口业、金融业和橡胶等行业。

二、福建人帮群经济成因

闽籍华人帮群经济的成因是复杂的,与该帮群移民的历史、完善的移民网络、社团等因素有关。

(一)历史

首先,帮群经济的形成与该帮群移民的历史息息相关。

在十九世纪初期,英国殖民者占领了新加坡,把其当作倾销工业制品和廉价收购原产品的基地。而当时新加坡的贸易主要由马六甲华侨控制,而他们大多是闽南人。由于他们在移民前大多受过英文教育,又和欧洲商人有往来,从而使他们在新加坡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商业基础[1]。

由于福建人对新加坡开埠贸易的贡献,他们甚至在住所方面也得到了殖民地政府的特殊照顾。比如说,1822年莱佛士亲自制定的市区规划蓝图,专门在欧人区旁边划出地块,给予南来贸易的厦门商人“住冬”所用。这说明在新加坡开埠经济中,福建人已掌握了先机。

此外,移民的模式和移民的先后也扮演重要角色。陈达在20世纪30年代对闽粤侨乡的社会调查显示,亲戚或同乡间相互牵引占到南洋谋生人口的大约20%,这种经由亲属关系、彼此攀沿依附的移民模式被称为“链式移民”[2]。由于移民的“链式”带动,后来的移民也大都承继了其先辈的职业习惯,使行业在某一方言群自然得到延续。

移民的先后也是造成行业边界的原因。一般而言,先到的移民享有更多的职业优先权,越后到达的移民选择职业的空间便越小。在新加坡,先到的福建人就占据着最具优势的种植业及转口贸易,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完善的网络,许多闽籍华人在新加坡成功建立商业基础后,便会返乡召集亲戚和族人前来工作。

(二)排他性

由上述可知,帮群经济的形成,与该帮群移民历史的早晚关系密切,一些移民历史悠久的族群可占尽择业先机,族群经济基础就比较厚实,反之,则相对薄弱。此外,某一帮群雇主在雇佣其员工时的偏好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族群文化的特殊性,族群企业家一般倾向于选择自己家族的成员或同族人作为合伙人或工人。因为共同的族群性使企业家、合伙人和员工都从属于同一文化价值观并受其约束,相互信任,而且可以用人格信誉担保,因而减少不必要的花费,这被称为“选择性的亲近”(affinity)[3]。

在新加坡殖民地时期,不仅是由于共同的族群文化,还由于事实上存在的“信任危机”问题而进一步强化了雇主选择上的亲近性倾向。在“无国界”的殖民地商业网络中,一般而言,雇佣“他族”成员将会冒比雇佣“本族”员工更大的风险。

因此,闽籍华人在其已占有优势的行业中,更倾向于吸纳跟自己具有血缘和地缘关系的人。因而其传统的优势行业,如橡胶业、转口贸易等,便有了很强的福建帮群经济的特征。

(三)社团的影响

新加坡华侨、华人中祖籍为福建的约占近一半。早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他们便按血缘和地缘及不同行业先后组成了众多的社团,成为当地纵横交错的社会基层组织,这些社团长期以来在华人社会中起着纽带作用。

就同乡社团而言,具有代表性的有新加坡福建会馆、怡和轩俱乐部等;宗亲社团有新加坡张氏公会、林氏公会、福州洪氏公会等;经济社团有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新加坡工商联合总会等等。

这些血缘和地缘社团是福建人方言群认同的主要载体,对福建人从事商业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们不仅可以照顾福建人移民的福利、社会和娱乐的需要,而且也起着保护同行业福建人利益的作用。通过这些社团的帮助,那些亲戚、族人及同乡的工作就可以用这种方式获得安排。

同时,当地缘和血缘社团的成员在工作之后在社团或会所聚会时,那些从事同一行业的人们往往趋向于建立一种更为密切的关系。他们不仅会在一起回味家乡旧事以及见闻,而且也会交流有关他们行业的消息、市场信息以及新的生意前景[4]。有时候,这种交流会促成贸易伙伴的形成。因此,血缘和地缘社团的这些职能就维护了这种行业的垄断,并使之长期得以保存下来。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新加坡福建人帮群经济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从历史上看,由于闽籍华人早期和欧洲商人的往来,福建人从一开始便占据了某些行业的先机。并且随着移民网络的带动,这些福建人的亲属或者乡亲也来到新加坡,通过亲人介绍等方式,这些后来的同乡移民也往往会从事先来移民所从事的行业。从雇佣关系来看,在福建人雇佣员工时,他们往往更信赖于本族群的人,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排外性,因此长期来看,福建人在某些行业的优势便会固定下来。此外,血缘和地缘等组织在某种程度上也巩固了闽籍华人帮群经济的边界。但是,帮群经济并不意味着在某些行业的绝对排外性,其他族群也可以进入到这些行业来,所不同的只是参与度差异,通常而言一些实力较强的族群仍会占据着主导地位。在新加坡的各个帮群之中,福建帮在构成新加坡华人经济的主要部门的参与度最高,因而经济实力也最强。

[1]伍美芬.新加坡福建人社群研究(1945-1965)[D].新加坡:新加坡国立大学.2006.

[2]李勇.从闽南人到“福建人”——殖民地时代新加坡华人社群建构的历史考察[D].厦门:厦门大学.2006.

[3]李勇.新加坡“福建人”研究(1819-1942)[D].厦门:厦门大学,2011. [4]王付兵 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新加坡华人的职业结构[J].南洋问题研究 2012.

猜你喜欢

血缘族群华人
何为“华人”?
爱与血缘的较量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牛犊错牵难以要回 血缘鉴定确定归属
新兴族群的自白
海外华侨华人咏盛典
汉德森 领跑年轻族群保健品市场
华侨华人庆“国庆”度“中秋”
高句丽族群共同体的早期演进
超出血缘亲情的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