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怀疑主义五大论式看因明学说的优越性

2017-03-10朱婧芬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大前提三段论学派

朱婧芬

(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从怀疑主义五大论式看因明学说的优越性

朱婧芬

(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怀疑主义思想的发生和西方哲学的发展有关,早期哲学家的思想是怀疑论哲学的思想来源。怀疑论中的思辨探究成分经过皮浪主义的发展,再经过阿格里帕总结最终形成怀疑主义五大论式。该论式形成之后常被哲学家们作为辩论和反思的工具。怀疑主义五大论式被提出具有必然性,其原因包括柏拉图学院派发展的历史状况以及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当中的不完善因素,而因明学说的发展包括其从五支变为三支、因三项的规范化则部分解决了西方逻辑发展中产生的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怀疑主义;皮浪;逻辑;三段论;因明

一、怀疑论哲学的起源

怀疑主义(Skepticism)是希腊化时期兴起的主要哲学派别之一,怀疑主义又包括两个主要学派——以皮浪(Pyrrho)为代表的皮浪学派和以柏拉图为奠基人的柏拉图学派。

皮浪思想的怀疑论成分源于其师的理论,他曾受教于德谟克利特的再传弟子梅特罗多洛的门生阿那克萨库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学说就体现出了一种怀疑主义倾向,他强调唯有原子和虚空是真实的存在,不相信感觉和现象,不承认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任何可靠的知识。梅特罗多洛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怀疑论,其思想发展到阿那克萨库斯愈渐成熟。师从阿那克萨库斯的皮浪因个人经历的坎坷及所受教内容的影响,对一切产生怀疑,最终潜心于“从怀疑论哲学中寻求精神出路”[1]1021。

怀疑主义的另一个主要学派滋长于由柏拉图学院派发展到以阿尔凯西劳(Arcesilaus,约公元前315年-公元前241年)为奠基人的中期学园时期。直到新学园的卡尔涅亚德(Carneades,公元前214年-公元前129年)那里,学院派正式走向怀疑主义。该学派强调对判断的悬疑,强调或然性,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以上两个学派同属于怀疑论学派。有时“怀疑论学派”也用来专指“皮浪学派”。尽管怀疑论学派产生于希腊化时期,但是怀疑论不是在进入希腊化时期偶然产生的,而是有其思想渊源[2]249。

怀疑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其学派成立的几个世纪之前。爱丽亚学派怀疑感性世界的变化,对感性世界的真实性的杂多性提出质疑。普罗泰格拉对神的存在表示怀疑,他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着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人的地位随之提升,他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感觉、个人感觉即真理,因为人人都有感觉,这些感觉都是真实的,所以人人都可以认为自己的意见即是真理[3]364。高尔吉亚认为:什么都不存在,存在也不能认识,认识也不能说出来。他通过逻辑推理揭露别人论点中的矛盾,抨击巴门尼德“存在论”为荒谬,表现出极端的怀疑主义、相对主义,但是同时也从否定方面说明了存在和不存在的不可分割性,消除了巴门尼德在二者之间设置的形而上学障碍,说明了思维中矛盾存在具有必然性。苏格拉底认为自然哲学在哲学问题的根本问题上众说纷纭,不清楚万事万物之间的差异,忽视了善,他提倡哲学研究应该从自然界走向人类自身,他“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的态度,怀疑人有认识客观世界的能力。这些早期哲学家的思想成为了怀疑论哲学的思想来源[1]1017。

综上,希腊哲学早期已有“怀疑”的思想成分。一些怀疑论者还认为他们才真正秉承了苏格拉底与柏拉图哲学的精髓,这无疑有以偏概全的附会之嫌。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怀疑主义出现之前已有不少哲学派别的思想成果为怀疑论者的观点提供了支撑材料。到了希腊化时期,受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的刺激,怀疑论的哲学形态才真正开始产生。

二、怀疑主义的理论化、系统化——五大论式

希腊文中“怀疑”(scepsis)的意思是“思辨与探究”,怀疑论者“sceptics”就是一个透视审查之人,怀疑论哲学究其命名自身的本义,是一种宽容、探究的哲学。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看作不可知论。怀疑论是一种思辨探究,反对“独断论”,终极伦理目的是通过“悬置判断”达到“内心宁静”[1]1017,这种目的使得这个学派早期并未留下什么著作。其代表人物皮浪从不写作,怕给人独断化的映像[1]1021。面对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不去追根究源,不去思索善与恶的本质。对风波迭起的生活“不动心”,取冷漠态度,这是皮浪和早期皮浪主义者处世的基本原则[1]1027。学院派尽管与皮浪主义有着不同的理论特征,但是也同样在论证确定知识的不可能性,只能悬置判断。

后期皮浪主义秉承发展了皮浪的现象主义,又吸收了中期学园派“二律背反”式的思辨论证,以“论式”(mode)将怀疑论的观点系统化,达到悬置对事物本性的哲学判断的目的,以求内心平静[1]1041。后期皮浪主义代表人物是埃涅西得姆和阿格里帕,前者收集了“十式”。“十式”主要是从日常思维的层面来说的,其中涉及判断者对现象的认识,事物现象本身呈现以及一些关于伦理、政治、法律方面的内容。而由阿格里帕总结的“五式”(“怀疑主义五大论式”的简称,下文亦作此说)属于思维的反思,特别反对概念的各种思想形式和规定性[2]256。这“五式”分别是:

意见分歧。无论哲学还是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对各种现象提出各种问题,各种主张在众说纷纭中无法统一,因此需要悬置判断。

无穷倒退。每一项主张的提出都要有一定的依据,而依据本身又需要依据,这样就会无穷倒退,找不到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所以要悬置判断。

相对性。要把握一个事物必然要通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而其他事物又要凭借其他事物,所以任何事物都不能把握。

假设武断。“独断论”者在进入无穷倒退后往往认定一个无需证明的原则作为前提;而其他人可以选择与之对立的假设作为前提,对假设产生怀疑,那么要证明的依据不成立,被证明者就更无法成立了。

循环推导。在证明中使用被证明对象本身作为证明的依据[4]88。

“五式”旨在反对独断论哲学,这些比方乃是反对理智哲学的强有力的武器。怀疑论者用他们这些比方一方面反对通识常识,一方面以伟大的智慧反对哲学反思的原则[5]131。

三、从怀疑主义五大论式看因明的优越性

如果将因明的三支作法(主要依据陈那新因明的三支作法)和三段论相比较,宗相当于结论毫无疑问,而因、喻和大小前提之间却是不等同的。在演绎推理中,大小前提的地位不分上下;但是在因明中,喻和因的地位完全不等,喻是助因,是因的辅助部分。从省略情况也可以看出喻的辅助作用:三段论的省略情况比较自由;而因明的省略通常只局限于同、异二喻。

尽管大前提在三段论中的地位与喻在因明中的地位不尽相同,但两者依然具有许多可比性。将三段论的大前提与因明的喻相比较不难发现大前提在三段论中比喻在因明中的地位要逊色很多。三段论的大前提在于指明普遍的原则,这里的普遍原则默认为真,是不需要检验而可以直接使用的,因此大前提的真假性得不到保障。而因明的喻则不同,它从正反两方面(即同喻、异喻两个方面)论证,提出普遍原则(喻体)的同时,还举出具体的例子(喻依),这样就比较容易保障其正确性。我们可以举例如下:

鸟会飞,

鹦鹉是鸟,

所以,鹦鹉会飞。

该三段论从推理形式上看没有任何问题,然而它的大前提不是真的。在人们的观念里,鸟是会飞的,所以根据人们的常识,这个大前提往往会被认为是正确的。三段论的大前提是论证的基础,但是却无法保证其真实性,这犯了怀疑主义五大论式的“假设武断”,命题者为了建立起这样一个三段论,就必然使前提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因为大前提是没有经过论证而直接被描述出来的,所以可以说三段论的大前提是一个假设的条件。当然在三段论中还有更加复杂的形式,使得其中的部分前提推导出另一个前提,例如复合三段论、连锁三段论和带证的三段论等形式,然而这些复合型的三段论的起点依然是建立在武断的假设之下的,是直接被描述的。如果开始的部分还需得到证明,就要再引入一段三段论,这样一直往上溯因,难免陷入无穷倒退,最终只能悬置判断。以前进的连锁三段论为例:

M1——P

M2——M1

M3——M2

S——M3

所以,S——P

至少有一个前提附有证明的依据的三段论叫带证式的三段论,如上所示,如果要对P溯因,则上面还应加上一行,加上的那一行如果需要解释就要再加上一行,以此类推。

而在因明三支作法中,宗和因之间如果没有必然的联系,喻的作用将得到体现,这时的同喻和异喻将从两个方面归纳证明,使宗和因之间的联系的必然性得到检验。三支作法举例如下:

鹦鹉会飞,(宗)

以是鸟故,(因)

凡鸟均会飞,譬如麻雀,(同喻)

凡非会飞者非鸟,譬如象、狗……鸵鸟?(异喻)

在该三支作法中,从宗、因和同喻可以看出其符合因三相的“遍是宗法性”和“同品定有性”,而异喻却暴露了它不符合“异品遍无性”。所以,论证同一个论题,三支作法中的“异喻”成功地揭露了三段论的大前提的虚假性,在提出普遍原则时,立即用归纳的方法加以审查,表明因明更注重于知识的真理性,而不只是推导形式的真确性。可以说喻对因的证明有效避免了三段论容易发生的假设武断或无穷倒退。

综上,所谓演绎推理,所得出的是一种普遍的必然性,在这种普遍必然性的背景下,三段论的大前提的依据没有表明出处,那么只能假设前提,武断论证。唯理论者不愿承认最初的假定是通过感觉经验得来的,最后只能归为天赋观念。

三段论注重推理的形式,对众说纷纭、无法达成共识的前提不够重视,忽视了每个人心中都自有一套衡量标准。

因明将比量(推理)分为三种,从根本上解决了在论证一个论题时自敌双方无法就论证的起点达成共识的问题。比量有:自比量,他比量和共比量。我们知道虽然因明的宗违他顺己,但宗依、因法和喻依必须立敌双方共许极成。如果宗依及因、喻只是立者所许而为敌者所不许,就是自比量;如果宗依及因、喻只是敌者所许而为立者所不许,就是他比量,他比量通常用来揭示对方的矛盾。

由此可见,列出一个共识的普遍适用的法则时,应使用共比量,即宗依及因、喻都为各方所共许。比量都是具有一定范畴的,哪怕是用来揭示对方错误的他比量也将讨论的范畴限定在对方的知识范围以内。甚至要求讨论者正智、无错乱等。因明依据的不是一个“公理”作为大前提来展开论述,而是有类似于计价器般的严格要求。这样的限定将意思有分歧的意见完全隔离开来,在不同的知识范畴中分别讨论。

相对性的含义主要是一个事物想要把握另一个事物,要通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进行把握,因为事物的性质总是相对于其他事物才能够把握,而其他事物又要借用别的事物,如此下去,任何事物都不好把握,因此相对性和无穷倒退是相类似的,都会造成一直追溯而最终悬置判断的结果。循环推导将证明对象本身作为证明的依据,是一种根本上即是错误的自己倚靠自己的方式,这里就不做阐释。

[1]姚介厚.西方哲学史(第二卷下)[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2]王晓朝.希腊哲学简史——从荷马到奥古斯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3]杨适.哲学的童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Diogenes Laertius.Lives of Eminent Phiosophers.2vol[M].s.translated by R.D.Hicks.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repinted.1972.

[5]黑格尔.贺麟.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M].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On the Superiority of Buddhism Hetuvidya from the Pwerspective of Five Modes of the Skepticism

ZHU Jin-fen
(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

The occurrence of skepticism i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philosophy and the early philosopher's thought is the source of skepticism.After the theory developed by pyrrhonisme,Agrippa summed up the Five Modes-eventually formed skepticism.These modes are often used as a tool for debate and reflection by philosopher.The reasons why Five Modes is presented with the necessity are the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laton college and the imperfect factors of Aristotle's syllogism.The Buddhism Hetuvidya's form got developed from five formats to three formats and the process of standardization partly solved the problem during the history of logic which has some certain superiority.

skepticism;Pirron;logic;syllogism;Hetuvidya

B815

A

1671-9743(2017)01-0065-03

2017-01-09

朱婧芬,1991年生,女,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东西方比较逻辑。

猜你喜欢

大前提三段论学派
如何根据AAA-1三段论推导出其余23个有效三段论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哲学主观题三段论的解题技巧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浅谈亚氏三段论与传统三段论的区别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智慧社区三段论
浅析三段论证明的新方法
——中项消去法
应对软文广告的法律方法运用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