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顶尖高校保持卓越的八大因素

2017-03-10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育学生

王 菲

(郑州大学 西亚斯国际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50)

美国顶尖高校保持卓越的八大因素

王 菲

(郑州大学 西亚斯国际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50)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和科技超级强国,其全球领导力归根到底受益于人才与制度的强劲支撑,而美国的高等教育则在其社会国民素养提升和规则理念内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从治理模式、融资体制、研究资源、职称制度、学科定位、学术影响、教学模式、马太效应等方面,全面探究美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其顶尖高校的成功根源,将有益于国际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必须通过秉承开放式办学理念,加大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改革力度,弱化教育的信号功能与社会的就业歧视,着力推动教学模式国际化改革等举措,才能促进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顶尖高校; 卓越因素; 国际化; 启示

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其发展模式对人力资本累积、技术创新与应用、文化理念传承等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前,尽管中国高等教育在领导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体制、人才培养体制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多层次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相比,依旧处于绝对劣势地位。在教育资源国际融合趋势日益显著以及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背景下,如何通过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来适应教育国际化要求和支撑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真正实现从人力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是中国高等教育机构需要深刻反思和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美国顶尖高校的本科生培养视角,阐释保障其卓越性的根源,希望为中国高校的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影响美国顶尖高校卓越性的重要因素

1.分享治理(Shared Governance)[1]71-72 [2]66-68 [3]100-101与中国高校不同,美国高校普遍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和教授联合治校模式。具体而言,就是董事会负责学校发展的战略制定、财务预算、管理层任命等重大事宜,其成员多由外部成员构成,亦可有本校一名学生代表作为董事加入。以校长为首的管理层主要负责落实董事会的各项发展战略,该行政权力系统在本质上是服务于教学与科研的支持性系统,行政色彩较为弱化。评议会(Academic Senate)或称教授会作为教师群体的代表性机构,它体现了“教授治校”的理念。校评议会主要负责制定全校的学术政策,教师的聘用、考核和晋升及教学、课程设置等工作,而学院评议会则主要负责学院的全部学术事务。上述三大机构彼此分工明确、相互协调,是保障高校治理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制度安排。

2.融资制度 美国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四大渠道,即政府资助、学生学费、社会收入、社会捐赠[4]104-105。然而,对于拥有诸多私立高校的美国教育产业,无论是联邦政府抑或是州政府对于教育经费的支持能力总是十分有限的。幸运的是,植根于美国社会民众心中的慈善文化使得美国高校在社会融资能力方面成为了全世界的典范,社会捐赠甚至已经成为评价美国高校的一大重要指标。有关美国高校能够实现社会捐赠良性循环的原因,主要在于捐赠人内在的关心、参与、奉献、感谢,特别是政府于1917年开始就以法律形式实施的税收减免制度的安排。尽管税收减免可能会损失税收,但政府认为社会对高校的融资也有利于其教育经费支出的缩减,故对社会捐赠极为支持,并在其税法中明确规定:“凡是向非盈利机构(教会和高等学校等)捐赠基金、款项、设备和不动产等的机构和个人,都可享受一定比例的所得税优惠。”具体的税收减免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现金捐赠可减免捐赠者剩余工资总额50%的税款;(2)捐赠给教育机构的遗产可无限制免征遗产税,而2015年子女继承遗产则实施起点为人均543万美元(家庭1 086万美元)的阶梯征税,超出部分最高缴税率为40%;(3)增值财产捐赠可免征财产增值税;(4)人寿保险及年金捐赠也可获取税收减免。

此外,在社会捐赠款项的管理和运营方面,美国高校仍具有诸多有价值的成功经验。在众多美国高校之中,一般融资工作都由校发展部门具体负责,其领导通常是学校副校长,并由其直接向校长汇报工作。所筹集的资金由专门设置高校基金会进行管理,负责运营美国高校基金会资金的大都是专业的投资组合经理、证券交易员、金融业者,即使是资金不由专属投资公司运作的基金会,其运营也是由有金融、证券行业从业经验的人负责管理。同时,设立管理、募集捐款的高校基金会,一般要先在各州检察长办公室注册非营利公司法人资格。但注册成功后的高校基金会作为非营利法人组织,其日常运营则完全不受政府机构的操纵。美国高校基金会的独立性极大降低了其受行政干扰的可能性,确保了其运营过程的高效性。据统计,在2010年,美国865家高校基金会总资产规模高达3 000亿美元,年投资回报率达11.9%,远高于同期中国171家高校基金会91.6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规模及平均约2%的年投资回报率。

3.数据资源 美国社会十分注重数据资源的积累与分享,且对从事不同研究和级别的学生或学者授予差异性的数据资源获取权限。除了拥有丰富的重要历史文献纸质资料以及当今世界顶级刊物的电子文献资料库外,美国高校亦建立了大量完整且客观的微观数据库资源,且实现了一定区域内的高校联盟共享。这种数据获取的便捷性和有效性极大地促进了美国高校学者开展跨学科或边缘学科的研究。笔者曾结识美国西密西根州立大学的一名华裔教授,其研究领域主要是自杀经济学及属相与财富关系。由此可见,没有强大的微观数据支撑,这种极度边缘化的研究课题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或空中楼阁。

4.职称制度 美国高校员工分为教师系列(Faculty)和行政系列(Staff),其中教师系列又划分为非终身轨(Non-tenure Track)系列和终身轨(Tenure Track)系列[5]64-68。非终身轨教员包括兼职教授(Adjunct Professor)、讲师(Lecturer)等,它是基于合同而存在的劳动关系,高校有权单方面解除合同。而终身轨教员则是指副教授与正教授职位(哈佛大学则仅指正教授职位),它类似于我国的编制内职位。处于该体制内的教师聘期自动延续到退休,且退休没有强制的年龄限制,完全属于自愿决定。与中国高校略有差异,美国处于终身教职的员工不但享有终身教职津贴,亦没有学校各种阶段性教学、科研工作量的考核压力,它由高校自主决定聘任与否,而非政府部门主导下的行政性聘任。终身教职仅在三种情况下会被予以解聘,即违反法律、违反学术道德、师生非正常交往。入职美国高校并晋升终身轨教师的具体要求有:(1)应聘者需具有博士学位甚至已经从事了一定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并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通过成功面试成为高校专业学院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该职位直接具有指导硕士生与博士生的资格。(3)在5年左右的聘期内若能成功晋级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或正教授(Full Professor)则标志着正式步入终身轨,否则即被解聘,所以该制度亦被称为“非升即走(Up or Out)”。当然,出于人性化考虑,美国高校也会给晋职终身轨不成功的教师一定的缓冲期,使其能顺利过渡岗位。需要指出的是,尽管终身轨制度是保障美国教师学术自由的重要手段,但极有可能造成三类问题:(1)非持续性,即教师在非终身轨期间各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卓越,而在终身轨期间则不思进取。(2)终身轨教职评价标准具有相对较强的主观性,这是由于美国高校职称评审制度弱化教学与科研的量化标准,更关注教师的综合影响力。(3)高成本性,由于终身轨教工享有既定的特权和福利,致使对该群体的财政负担较大,故美国部分高校与州政府正在考虑削减终身轨教师队伍的比例。

5.学科定位 美国高校学科定位具有特色化及长期性,且其学科发展水平与办学定位基本一致,并在教师招聘与学生培养等环节予以强化落实。美国的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应用型(社区学院)四类高校职能分工清晰且稳定性较强[6]16-19。以加州系统为例,1960年,其州议会通过立法形式,规定了公立高校的研究型、教学型与社区型三类高校,不得擅自变更自己的发展定位与社会服务职能,即各类型高校不能相互转换。此外,为了保障教育机会的均等化与教育质量的标准化,美国政府对大学的建立与管理的基本政策导向是:低门槛准入与教育质量认证(如AACSB等)相结合。美国高校发展定位的特色化可用以下两个例子来说明:(1)索菲亚大学(Sofia University),成立于1975年,位于美国加州旧金山帕洛阿尔托市,其建校之初就在办学愿景中强调,致力于推动跨人际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并专注于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尽管该校建校历史较短,且全球排名一般,但由于其对学科领域的精准细分,目前,该校的全方位心理学以及跨人际精神心理学均处于全球领导地位。(2)加州理工学院成立于1891年,占地面积仅124英亩(约750亩),但却享誉全球。其办学定位是培养理工类研究型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并从师资招聘、学生招收、学生培养等方面严格秉承精英教育的理念。截至2016年,该校约有1 001名本科生和1 254名研究生,300名专职教师和600余名研究学者,师生比低至1:3;拥有诺贝尔奖获得者34人(含教师及校友)、国家科学奖获得者58人(含教师及校友)、国家技术与创新奖获得者13人(含理事)、国家科学院成员128人(仅教师)。

6.学术影响 美国顶尖高校无疑在全球范围内有着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其内在逻辑是:在高校的三大功能中,教学是基础性功能,服务社会是延展性功能,科研则发挥着连接教学与服务社会的中介性功能:一方面,科研必须依托于教学而形成足够的智力存量,进而推动科研成果向生产实践的顺利转化;另一方面,科研也需要不断从生产过程的反馈中汲取经验,进而及时修正教学理论中出现的偏差。因此,学术研究是顶尖高校充分发挥三类职能的十分重要的过渡性环节。这一点也可以在诸多全球排名指标体系中得到印证。例如,在2016年的US News全球最佳大学排名中,评价指标体系主要有12大项,且基本都属于学术性质的,它们分别是全球研究声誉、区域研究声誉、期刊、著作、会议、常规性的引用影响、总引用、处于引用最多的10%的期刊数、处于引用最多的10%的期刊数占比、国际合作、授予博士学位数、学术人员人均授予博士学位数。

7.教学模式 美国高校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具有以学生为中心、多视角、案例式、合作式、过程导向、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方法现代化等特点[7]111-112 [8]253-255,具体表现在:(1)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越来越多的传统研究型高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亚利桑那大学、密歇根大学等)都相继提出了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它们认为,大学存在的使命和意义在于促进学生学习,大学的任何决策都必须以服务学生和最大化学生利益为导向,如:UCSD在其学校发展愿景中明确提出:“我们将竭尽全力成为一所以学生到中心、以研究为关注点、以服务为导向的公办大学。”(2)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地帮助学生从多维度分析研究问题,而一般不会给出绝对规范式的标准答案。简言之,就是其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3)美国高校多以大量案例分析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与期末考试。该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为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团队合作意识,UCSD等一些高校专门在图书馆、学生餐厅等设立了方便学生讨论的封闭式小型会议室。会议室内配置了必备的硬件设备。(5)与中国教育相对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同,美国高校更加重视过程管理,无论是成绩评定规则,还是课堂教学组织,以提问、讨论和展示为特征的课堂参与表现都被视为是学生综合评定的重要部分,且学生会通过教学参与获得实时反馈。在美国教育者看来,学习不是一种旁观者的游戏。(6)美国高校广泛采用大小课结合、教授助教结合的教学形式,即由教授面向100+的学生规模开出课程讲座,讲座重点是关键知识点,而非完全地精细化讲解。该讲座一般对考勤要求比较宽松,而该课程同时又会由主讲教授的研究生等担任助教,负责实施人数为20+的小班辅导答疑。此外,课程亦在选课之初便明确了教学实施过程的不同形式。(7)美国高校教师除了使用常规的电脑与投影设备开展视听融合的课堂教学外,还有部分教师会在其教学中基于无线校园网络大量使用课堂竞答软件、非线性文稿展示软件(如Prezi)、在线课程学习管理系统(如Schoology)、智能语音信箱系统(如Voicemail)等现代教学手段。其意义正如哈佛大学原校长德里克(Derek Curtis Bok)所言,教学方法比教学内容对学生具有更重要的教育作用,教学手段的美学价值更有益于知识的传授。

8.马太效应 不可否认,高等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即高校在生源、师资、社会支持等诸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两极分化,顶级大学的资源吸收能力和人才培养成效整体上明显强于普通大学,如:知名大学能够从全球范围内持续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求学深造以及教师应聘执教,并且更容易受到社会特别是校友的捐赠支持。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使得教育机会平等与平衡发展难以实现。

二、美国经验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

尽管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选择,同时也在教育改革中获得了长足进步,但不可否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高校先进治理理念确实值得中国高校在教育改革中加以学习借鉴。

1.秉承开放式办学理念 在国际化已经渗透到社会诸多领域的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具体表现在师资、生源、课程、科研四个方面。因此,中国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应积极融入国际化教育浪潮,通过存量优化和增量引进两种方式优先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带动课程改革与科学研究的国际化。需要说明的是,开放办学并不仅仅局限于同外国高校进行联合培养或项目合作,而是借助开展国际合作的契机,从根本上实现本校师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系统性变革。

2.加大高等教育机会公平改革力度 教育公平作为实现其他社会公平的基础,其对社会各层级之间的流动以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不同区域之间的高等教育主体应当有相对公平的教育资源获取机会;(2)不同层次的高等教育主体应当被视为仅存在职能和教育分工的差异;(3)不同产权属性的教育主体应当在法律地位和财政资金支持方面享有对等权利。诚然,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与教育的非平衡发展的根源在于教育资金的有限性。对此,政府应尽快制定鼓励社会向高校进行社会捐赠的配套政策,为高等教育发展与创新注入活力。

3.弱化教育的信号功能与社会的就业歧视 一般认为,教育具有生产力和信号两方面功能,而前者是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本质功能。然而,中国高等教育在现实中更多地发挥着人才筛选与信号传递的作用。这反映出高等教育发展与实践需求相互脱节。更为严重的是,教育生产力功能的退化致使社会形成了广泛的就业歧视现象。这无疑助长了教育的浮躁之风,并否定了个人的后天努力,背离了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政府部门、社会公众与媒体应对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歧视问题加强监督与引导,进而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4.着力推动教学模式国际化改革 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能在于人才培养。学科融合是认识与改造世界的必然要求,因而,应当将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置于同等地位,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同时,由于教育的灵魂源于生活和体验,学生深受影响的事件80%发生于课堂之外,故,中国的高等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此外,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学习和应用新教学技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课程的过程性管理,并通过实施人际互动来引导和完善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构建。

[1] 王定华.透视美国教育----20位旅美留美博士的体验与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 何学良,李疏松,何思谦.美国著名高校概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 李忠华,单维锋.美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J].教育与职业,2014(34).

[4] 赵 杰.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特色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3(31).

[5] 查永军,孙 颖.美国高校教师终身教职后评估类型、实施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5(2).

[6] 窦效民.美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7] 张西茜.美国高校课堂互动式教学方式评述[J].中国成人教育,2011(5).

[8] 付文娟,孟悌清.美国高校创新教育机制特征及启示----以美国本科生创新教育为例[J].人民论坛,2014(20).

Eight Factors of US Top Universities’ Maintaining Excellence

WANG Fei

(Sias School,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1150, China)

As the most powerful economic and scientific country in the world, US has benefited a lot from its professionals and institu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citizens’ quality and internalizing behavioral rules. Hence, to explore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ose top universities from different aspects would be beneficial to the reform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Finally,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promote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rough opening-up policy, fair education reform, reducing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nd perfecting education productivity, promoting global teaching pattern reform.

US top universities; factors of excellence; internationalization; enlightenment

2016-09-11

本文系2016年度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级教改项目“美国顶尖高校的成功经验及其对我国内陆中外合作办学高校的启示”(2016JGYB12)的研究成果之一。

王 菲(1980-),男,河南郑州人,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访问学者,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

G53/57; G649

A

1672-2388(2017)02-0006-04

猜你喜欢

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快把我哥带走
什么是“好的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