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卢卡奇物化与阶级意识理论研究

2017-03-10孔德进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总体性卢卡奇物化

孔德进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卢卡奇物化思想和阶级意识理论主要形成于其早期著作《历史与阶级意识》,其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的物化、总体性和阶级意识思想。其物化思想和阶级意识思想基于总体性的辩证法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整体,他以总体性辩证法为切入点,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物化和物化状态下的阶级意识做出了独到的见解,对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物化——主体的客体化

物化思想不仅是卢卡奇理论体系的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时所关注的重要命题。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是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系统提出的。卢卡奇在创作《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时期,由于马克思早年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书稿》等尚未公开发表,因此,在其“通往马克思主义的路上”主要依据的是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资本论》、《剩余价值论》等重要著作,所以卢卡奇物化劳动思想的直接来源为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思想。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无产阶级的出路问题构成了卢卡奇在思考物化问题时的实践基础。因此,卢卡奇物化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商品拜物教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又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偏离。

卢卡奇对现实世界被二重化为“本然世界”和“表象世界”的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的基础与核心就是“物化思想”。在卢卡奇看来物化就是“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1]也就是说它的物化理论是从两个方面来讲,即他所谓的“确切地说这种对立发生在客观方面也发上在主观方面。”从客观方面而言,“资本主义世界就是一个由现成的物以及发生在这种物之上的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世界 ,”[2]这种社会中,人们虽然对商品规律逐渐有所认识,但是这种现实活动本身不可能通过人的活动而进行改变。其次,从主观方面而言,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人的活动同人本身相对立的被客体化了”,也就是说人的活动与人本身都变成了商品形式,变得不依赖于人自己。

由于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大工业中劳动过程被越来越多的分解为一些抽象合理的局部操作,工人与作为整体的商品之间的关系被切断,工作也被简单化为单纯地重复性的机械劳作和“由于机械化和合理化越来越加强而作为可按客观计算的劳动定额”的提出,使工人的“质的特性”即人作为一个个体的特性逐渐的被消除。卢卡奇说“随着劳动过程越来越合理化与机械化,工人的活动越来越多的失去自己的主动性,变成一种直观的态度,从而越来越失去意志。”资本主义的物化,“使人丧失了作为一个独立生命个体的创造性,人的主体也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一样被工具化和片断化。”[3]人也具有了物的特性即资本主义社会人的物化。

二、辩证法的总体性特征

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是对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的总体性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它是卢卡奇在学习、研究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过程中提出的,是在对伯恩施坦、考茨基为主要代表的第二国际庸俗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的同时对罗莎·卢森堡总体性思想的重新解读,内容十分丰富、深刻。部分学者把卢卡奇总体性思想作为其由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过渡的产物。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的主要内容包含四个方面。

(一)总体性是对相互作用、相互区别、相互普遍联系的社会与自然地概括

在《罗莎·卢森堡的马克思主义》中写道:“总体范畴,即整体完全由于各个部分,是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获得的哪种方法的本质,马克思卓越的把此种方法改变成为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基础。”卢卡奇将总体性思想作为马克思创立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与前提,对整体性、总体性思想给予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哲学意义。

(二)卢卡奇所谓的总体性是指人类社会是总体的、全面的

他指出资产阶级历史学的错误就在于“认为能够在经验的历史的个体身上(个体可以是一个人、一个阶级或一个民族),在个体的经验既定的意识中发现那个具体,当他确实相信自己找到了万物中最具体的东西时,也就恰恰使它最偏离了作为一个具体总体的社会......他偏离了这一切,所以他就把某些完全具体的东西当做抽象的东西。”[4]也就是指出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研究社会生活应该从总体中来把握社会生活的各个部分和方面。也只有如此才能获得对社会生活的正确认识。“将意识与社会整体联系起来,就能认识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如果对这种状况以及从中产生的利益能够联系到他们对直接行动以及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予以完全把握”,就能够认识与客观状况相符的思想那与感情。如果不从整个社会关系去研究人类社会生活,“就变成了一个没有手脚的怪影......。”

(三)总体和部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卢卡奇认为,总体和部分之间并不矛盾,我们研究总体并不代表排斥部分、个体,‘整体性的范畴不是把他的各个部分归结为一个毫无差别的统一体。’”[5]部分之所以称之为部分一反面表现为与其他的不同点,差异,同时也表现为它与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要正真的把握一个事物必须把部分与整体联系起来考虑,从整体中去把我和研究具体事务。”[6]只有依据总体、才能认识部分,才能把“历史的片段与历史总体联系起来。”

(四)总体性特征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卢卡奇把总体新看做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实质所在。“在历史的说明中强调经济动机的首要性,这并不能作为马克思主义同资产阶级思想决定性的差别,决定性的差别乃是总体观点”。在他看来。辩证法的核心,唯物辩证法与资产阶级学说之间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总体性特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其他理论及方法都是建立在总体性理论基础之上的。

三、物化状态下的阶级意识

卢卡奇在通过对历史的考察,包括对阶级意识内涵、资产阶级意识以及无产阶级意识的考察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将资产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意识进行了历史的比较分析。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以专门以《阶级意识》为章节来论述阶级意识。对阶级意识的内涵、无产阶级意识与资产阶级意识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

(一)阶级意识的内涵

在《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阶级意识进行了历史的分析。卢卡奇认为阶级意识就是“阶级意识就是理性的适当的反应, 而这种反应则要归因于生产过程中特殊的典型的地位。阶级意识既不 是组成阶级的单个个人所思想、所感觉的东西的总和,也不是它们的 平均值”也就是说,“阶级意识从其实质上而言不是单个人的心理意识,也不是个体心理意识的单纯相加或者是平均值。”[7]而是一定的阶级有意识地对本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的内在感觉。也就是对本阶级所处的地位和所扮演的历史角色的一种心理自觉。即“作为总体的阶级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归根结底就是由这一意识,而不是由个别人的思想所决定的,而且只有把握这种意识才能加以辨认”。

“无产阶级是历史进程中主体和客体的统一体,而只有无产阶 级的阶级意识才能达到对社会历史的总体认识历史是实体,无产阶级 及其阶级意识就是主体。”就阶级意识的产生而言,阶级意识是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的特定产物,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具有阶级意识;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 阶级意识最先觉醒。“而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没有达到自为阶段,只是出于自在状态的意识,因此就需要一种思想上的引导。”[8]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意识

在卢卡奇看来,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真正意义上的阶级才出现,“在资产阶级社会,只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才是纯粹的阶级”。所以研究资产阶级社会的阶级意识就需要对同一社会内部的资产阶级意识和无产阶级意识做分别论述。

1.资产阶级意识

资产阶级阶级意识是在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时候才真正觉醒的,也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其阶级意识才作为意识进入历史。“资产阶级的阶级思想始终的必然的从个别资本家的立场出发来观察经济生活”,这样就造成了个人和“不可抗拒的,超个人的推动一切社会的东西的‘自然规律’[9]”之间的尖锐对立。不仅造成了个人利益与阶级利益之间的对抗,同时也造成了“原则上不可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解决的由于资本主义发展”而必然带来的问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限制变成了对资产阶级一时的限制,表现为“阶级意识内在的辩证矛盾。”也就是高度“虚假意识”或者说“无意识”。

2.无产阶级意识

阶级意识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中表现出不同的功能与意义。对资产阶级而言,是一个不断反对和灭亡自身的过程。而对无产阶级而言则意味着自身力量的不断增强和最后的胜利。卢卡奇认识带意识与历史之间的关系,指出只有在无产阶级那里意识和历史才是真正统一的。“无产阶级的胜利就不像以前的阶级那样是阶级的社会既定存在的直接实现,而像青年马克思早已认识到的一样,是它的自我扬起。”在无产阶级的“虚假”意识当中,“在它的客观错误中却隐藏着对正确东西的追求。”

“只有无产阶级的意识才能指出摆脱资本主义危机的出路”,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别无选择,“不仅反对‘资本’,而且成为‘自为’的阶级”,把阶级斗争的经济必然性,提高为自觉的愿望,提高为有积极作用的阶级意识。

(三)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

卢卡奇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物化了的社会,“由于商品而产生的物化对社会的客观发展和人对社会的态度有决定性的意义。”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人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近代资产阶级哲学家“本来要在思想上打碎形式理性主义思想的局限性,并因而在思想上重建被物化消灭了的人,但这种表面现象中,它的全部尝试都化为乌有”,“所以资产阶级本身无法克服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10]

“要真正克服全面物化,根本力量在无产阶级,”[11]“无产阶级的自我认同同时也就是对社会本质的客观认识,追求无产阶级的阶级目标同时也就是意味着自觉地实现社会的、客观的发展目标”。

在工人身上资本主义的物化特征被推至极端,“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已经被置于客体的一边了,或者说已经被客体化了”[12]被当成了一个机器的零部件。只有工人的阶级意识被唤醒,他才会意识到认识自己,认识到商品经济中自己与资本的关系。无产阶级才能产生反抗物化的革命意识,并将之付诸实践。

总之,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创始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进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其代表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更是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之作。卢卡奇从哲学上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工人运动提供一种理论基础。在其物化思想中,卢卡奇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处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的遭遇进行了深刻的揭露。他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物化现象亦随之进一步加重,物化不仅包括生产领域,同时也包括思想文化的物化。他把阶级意识作为无产阶级行动的根本因素,并以此指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作为对自身社会地位的理论自觉的命题。卢卡奇物化理论既是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背离,也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条件下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性的发展。

[1]卢卡奇著,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 .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 1999:10.

[2]赖宇. 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4.

[3]刘新富.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逻辑演变[D].四川师范大学,2013.

[4]田世锭,余世荣,陈铁. 西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演进逻辑——基于总体性辩证法、否定辩证法和内在关系辩证法的分析[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27-30.

[5]粟莉. 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的分析[J]. 人民论坛,2012(17):198-199.

[6]成亚慧. 卢卡奇的总体性辩证法对当代实践的启示[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4-50.

[7]胡绪明.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16.

[8]胡绪明. 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 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8.

[9]王秀娟,王瑞娟. 解读卢卡奇的阶级意识理论[J]. 当代经理人,2006(04):178.

[10]张秀琴. 物化、总体性与阶级意识——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研究[J]. 社会科学论坛,2005(07):7-12.

[11]阳春花.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历史逻辑探议——从马克思、韦伯到卢卡奇[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02):15-18.

[12]蒋斌. 总体性·辩证法·历史观——评卢卡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构[J]. 广东社会科学,1989(03):18-25.

猜你喜欢

总体性卢卡奇物化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综合物化探在招平断裂带中段金矿深部找矿的应用
物化-生化工艺处理页岩气采出水的工程实践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卢森堡思想对卢卡奇的影响研究综述
卢卡奇早期思想发展及其思想史效应:100年后的重访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在Oracle数据库中实现物化视图
“总体性治理”与国家“访”务——以信访制度变迁为中心的考察
卢卡奇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