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研究

2017-03-10何光群王清泉

怀化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彝族礼仪云南

何光群, 王清泉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研究

何光群, 王清泉

(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楚雄675000)

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内容丰富,关注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对推进彝族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立足于功能主义的视角,分析了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的社会凝聚功能、道德教育功能、言行规范功能、族群认同功能、文化传承功能、审美娱乐功能,为发挥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的作用及实现其价值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功能主义; 云南彝族; 传统礼仪文化

功能是事物内部固有的效能,它是由事物内部要素结构所决定的,是一种内在于事物内部相对稳定独立的机制[1]。功能学派大师马林诺斯基在他的《文化论》中指出:“文化是包括一套工具及一套风俗——人体的或心灵的习惯,它们都是直接地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一切文化要素,若是我们的看法是对的,一定都是在活动着,发生作用,而且是有效的。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指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是研究文化的功能。”[2]

彝族是云南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彝族文化丰富多彩,特色鲜明。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云南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就是指云南彝族在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礼仪观念、礼仪行为习惯和礼仪用品组成的文化体系[3]。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

一、社会凝聚功能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的本质特点就是社会性,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交往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管其形成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4]礼仪特别是礼仪行为和活动在人类社会中常常发挥着社会交往的中介作用,通过参与或观看各种礼仪行为和活动把人们紧密联系到一起,加深各种社会群体之间的感情,增进彼此的了解,使人与人之间产生出巨大的凝聚力,这对于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是必需的。“只有通过聚合、聚集和聚会等手段才能实现,在这些场合个体被紧密地联系起来,进而一道加深他们的共同情感;于是就产生了仪典”,“仪式首先是社会群体定期重新巩固自身的手段。”[5]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在云南彝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凝聚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家庭成员及亲戚朋友的凝聚作用

云南彝族实行小家庭制,儿子结婚后就要分家,分家后父母与儿子一家的交往自然就会减少,另外,女儿长大后很多都嫁得较远,且交通不便,平时往来的机会非常少,而亲戚朋友因为事务繁多,平时也不太可能经常往来。如果大家往来不多,亲戚朋友甚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疏远,感情越来越淡漠,这就不可能满足人的社会交往的需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云南彝族无论是孩子出生、成年或结婚,还是老人去世,或是家里建房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同时,为了表示隆重对待,都会要求全体家庭成员或邀请亲戚朋友参加这些仪式,而这就为家庭成员之间和亲戚朋友之间的定期或不定期的交往提供了机会,给大家提供了一次次交流与沟通感情的机会。以婚礼为例:虽然大部分云南地区的彝族都实行自由恋爱,但结婚还是要经历一定的仪式,主要包括:说亲、定亲、成亲等阶段和仪式,而在这些阶段都少不了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的参与。这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婚礼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结婚的宴会为亲属提供了相聚的机会,除了巩固原有亲属关系和承认新建立的亲属纽带以外,还可以调节社会关系。”[6]彝族最古老的支系乃苏颇(现主要分布于武定、元谋、禄丰)一直保留着最古老的婚姻礼俗,从说亲直到婚礼结束,所有的家庭成员和亲戚朋友都会积极地参与。在说亲阶段,乃苏颇没有专业的媒人去“说亲”,而是由有些亲友自告奋勇地承担起“媒人”说亲的任务;在定亲这天,女方家就会兴办酒席,请来姑舅、伯叔等主要亲戚喝定亲酒;在接亲时,除了媒人,接亲队伍中还要有必须是新郎的姐夫、妹夫或姑父担任的黑猫手(副媒人),而伴郎必须是未婚的姨表兄弟、堂兄弟或好朋友;女方送亲的队伍中,一定要有一名家族中通晓礼仪、有威望的长辈来统领,此外舅舅、姑姑、哥哥嫂嫂、弟弟妹妹也必须去送亲,新娘一般由哥哥或弟弟背出大门,如果没有就由堂兄弟或表兄弟代劳;举行婚礼时,还要举行认亲仪式,吃过晚饭,双方父母请姑舅、叔伯、哥嫂等亲属到堂屋,以亲疏为序,自上而下就坐,新郎新娘从左到右行半跪鞠躬礼,并献上茶和糖,受拜者会回以认亲钱;婚后三年,每年男方都要在年初二或初四背上肉、酒、糍粑等物到岳父家拜年,数量每年递增三分之一,而岳父家都要大摆酒席,请亲朋好友赴宴,三年后,婚姻礼节才算真正完成。

(二)对村民、宗族之间的凝聚作用

云南彝族的很多传统仪式,特别是事关整村或整个宗族的宗教祭祀礼仪都非常盛大隆重。要想顺利完成这些仪式活动,就需要所有村民或宗族成员的共同参与、相互配合。而定期举行这些仪式能加强村民或宗族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从而在客观上密切和巩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增强了村民或宗族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使他们聚合为整体。比如:云南大部分彝区都崇拜龙(根据东晋常璩《华阳同志·南中志》记载哀牢山彝族自认为是九隆的后裔),有着祭龙的习俗,彝人认为只有每年春天好好祭龙,彝家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龙是事关全村人生活生产的大事,所以每当祭龙时,全村人都要参加,龙头(主祭)由各户轮流担任,出祭时全村每户都要出力、出物(每家带上一只大公鸡和槽头肉),祭完龙,大家还要聚在一起吃饭,相互祝酒,晚上还要跳舞。在举行祭龙活动时龙头还会依照乡规民约排解人们存在的纠纷,并尽力解决在人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这样的活动让村民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强化了群体的团结意识,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

(三)对陌生人的凝聚作用

彝族先民认为人与人之间要重视交流感情、常来常往,而这也促使彝族人民养成了热情好客的社会心理和道德要求,即使是陌生人之间也强调以礼对待,正如《好客歌》中所唱“彝家的祖祖辈辈,自古心胸开阔。我们喜好白酒,我们尊重贵客,不问你来自何方,不问你穷得怎样,只要你走进彝寨,我们就是一家;只要你真心实意,我们就是朋友!”在彝区定期举行各种节庆仪式活动(火把节、马樱花节、赛装节)或是进行宗教祭祀活动(祭龙、祭祖)时,都会热情邀请外族人来参加,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增进了彝人与其他民族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友谊的产生。而有些礼仪行为,比如:云南各地彝族人流行的为小孩“撞名”、拜干亲仪式,常常促使两个毫不相识的家庭成为终身的朋友。

总之,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一种精神纽带。通过这一纽带,彝族的家庭成员之间、村民之间、宗族成员之间、陌生人之间、彝族人与其他民族之间凝集到一起,团结协作,共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二、道德教育功能

云南彝族认为礼仪与道德关系密切,道德是礼仪的基础,而礼仪则是道德的外在表现形式。人在社会生活中接受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条:家庭、学校和社会[7]。近代以前,由于云南彝族地区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彝族道德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和社会,而传统礼仪文化对于彝民的道德教育起到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彝族传统的礼仪观,还是彝族传统礼仪行为习惯,或是彝族传统的礼仪物质产品都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教育内容,客观上起到了道德教育的作用。

(一)云南彝族传统礼仪观包含了大量的道德教育内容

云南彝族传统礼仪观不仅强调了礼仪与道德的密切关系,还强调礼是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神灵、祖灵关系的重要准则,并且强调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对父母和统治阶段的道德榜样示范作用进行了阐述。这些礼仪观与彝族社会倡导的道德观是一致的。这些礼仪观随着经书、民间传说、谚语、格言的传播有利于培养彝族人民文明礼貌、互帮互助、助人为乐、待人以礼的道德修养。

(二)云南彝族传统礼仪行为习惯有利于道德品质的培养

云南彝族在参加传统人生礼仪、社会交往礼仪、家庭礼仪、宗教祭祀礼仪以及其他礼仪习俗时,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彝族社会的传统道德观,从而起到培养彝族民众道德品质的作用。比如:通过举行成年礼和婚礼让参加者感受到人生角色的转变,并承担起社会和家庭要求其履行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举行葬礼,教育了后代要尊敬老人、孝顺长辈;在社会交往中通过遵守各种言行、餐饮、待客礼仪起到了培养人们的社会交往道德的作用;通过一定的家庭礼仪行为教育彝人要注意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促进了家庭美德建设;通过举行传统宗教祭祀活动,或是教育了参加者不能忘祖,或是传播了敬畏和爱护自然的生态伦理观。

(三)云南彝族传统礼仪物质产品的制作或是使用也会起到一定的道德教育作用

彝族人民在进行礼仪活动时要制造或使用一定的礼器,这些活动也会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比如:云南彝族参加各种礼仪活动时都要穿一定的礼服,这些礼服一般都是彝族女性手工制作的,有时彝族女性还要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鞋子和衣服作为礼物送给长辈,这就教育了彝族女性不仅要勤劳,还要尊敬长辈。而且云南彝族要求人们要根据举行礼仪的场合选择不同的礼服,这也教育了人们要注意仪表美,要记住社交礼仪,还不能忘记自己的民族。又比如:云南彝族家庭里锅庄的存在以及围绕锅庄形成的各种礼仪、禁忌也随时提醒人们要记住相关的道德要求。

总之,云南彝族的传统礼仪文化对于传播一定的道德观念,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促进个人的道德社会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言行规范功能

从社会稳定的角度来讲,社会秩序要稳定,一定要对人们的社会言行进行控制。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由于某些人的不当言行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引发了社会的动乱。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个人要想被社会接受,要想获得自我的发展,也必须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社会的规范要求,如果一个人不遵守社会言行规范的要求,常常会受到道德和舆论的谴责。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作为民俗文化,常常在无声无息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规范和约束了彝族民众的言行。比如:在云南彝族家庭中,当家庭成员在火塘边饮酒时,老幼次序环坐,不得随意喧哗、不得打闹;待客时须遵守给长辈及客人传烟、献茶、敬酒时双手捧上的礼仪,不能让茶溢出,不能洒酒,不能抛烟等要求;与人见面问好时根据年龄选择称呼,忌逢人开口就是“哎”、“老倌”等无礼的称呼;与人路遇时,晚辈要让路给长辈,让路时让往右方,让长辈从左边通过,如果骑马路遇长辈,晚辈必须下马站立让长辈过了才能上马。这些礼仪,一方面,从积极方面,提供社会普遍认可的言行规范。告诉人们什么应该做、应该怎么去做,为人们的言行提供了参照标准,目的是将人们的言行规范到社会所期望的轨道上来。另一方化从消极方面提供了约束机制。云南彝族的很多言行禁忌礼仪,告诉人们不应该做什么,违反了这些言行禁忌,轻则会受到一定的口头批评,重则要接受一定的惩罚,目的就是限制危害社会发展和秩序的言行。

四、族群认同功能

族群认同是族群存在的基础。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作为云南彝族的符号和象征,反映了云南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共同的经济生活、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是云南彝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彝族民族成分确认的过程中,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的一些构成要素(如崇拜火、过火把节等)是彝族民族成分得以确认的科学依据之一。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具有重要的族群认同功能,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对内具有承载族群集体记忆的作用

“集体记忆是集体认同的前提。认同(Identity)就本意而言指的是自身独特的、与他人不同的特征。一个群体区别于另一个群体的特征大都是在历史中形成的,这些特征通过诸多符号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些特征是构成一个群体集体意识的基础。而族群边界的重要标志恰恰是各类文化符号标志。”[8]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具有民俗性,与彝族人民的生活非常接近,通过一些传统礼仪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使人回忆并熟悉这些由其祖先们创造或传承的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培养了民族认同感。比如:以云南彝族的宗教祭祀活动——“祭祖大典”为例(“祭祖大典”彝语谓之“耐姆”,“耐”即同宗或同氏族之意,“姆”即举行之意):按照朱崇先先生的研究,根据彝族历史文献资料《且宝赔玲记》、《罗婺姻亲记》、《武定府志》等记载,历史上云南彝族的“‘祭祖大典’是全体氏族成员集体举行的最隆重、最盛大的宗教典礼。”[9]一般举行9天,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从祭祖大典的筹划与准备到正式举行祭祖大典,整个过程规模浩大、礼仪繁多,只有调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整合整个氏族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重大事项。这既是对族群凝聚力的考验,又可以通过这一活动强化族群的认同诉求,还起到族群对传统文化集体记忆的作用,也促进了人的身份认同与情感纽带。又比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楚雄哨区彝族要过马樱花节,大姚昙华彝族要过插花节。当地彝族过马樱花节和插花节时不仅要插马樱花、祭马樱花,还会争相传颂有关马樱花节和插花节起源的两个传说:其一是为了纪念彝族姑娘咪依鲁。美丽的彝族姑娘咪依鲁为了保护彝家姐妹不受残暴的土司的糟蹋,设计用剧毒的白樱花酒毒死了土司,自己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的爱人为此悲痛成分,流干了眼泪,并用鲜血染红了马樱花。彝族人民从此用过节的方式在每年二月初八纪念咪依鲁。其二是为了纪念人类的始祖。远古时代,发生了大洪水,只留下了两兄妹,两兄妹奉金龟老人之命成亲,后生下团大血球,金龟老人用剑劈开大血球,就跳出了五十个童男和五十个童女,而摔在树枝上的血肉在二月初八这天就变成了红色的马樱花,五十个童男和五十个童女就在马樱花树下成亲,人类得以繁衍,以后,二月初八就成了彝族人纪念始祖的节日。在这样的节庆活动中,通过传颂这些流传于民间的神话传说,不仅表达了心目中的美好愿望,还使得彝族子孙后代熟悉这些由彝族的先祖们创造或传承的传统文化,促进了对彝族文化的认同。

(二)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对外具有族群划界的作用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作为世代传承下来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样式的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具有强烈的民族差异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与其他民族的传统礼仪文化存在巨大的区别。比如:云南彝族与省内其他民族的礼仪文化相比,有过火把节、彝族十月年的传统,还有“以酒待客”、待客时唱酒歌、各种重要活动后都要跳左脚舞、各种礼服上都要绣上马樱花、虎等图案的传统。所以在省内甚至在国内,只要一提起过火把节、十月年,好酒、唱酒歌、跳左脚舞,一看到绣着马樱花、虎等图案的礼服人们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彝族。二是云南不同彝族支系的传统礼仪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比如:虽然云南各地彝族毕摩在主持一切祭祀活动中都要使用一定的法器,但各地彝族毕摩使用的法器却各不相同,昆明地区西波法器有:斗笠、琴、铜铃、披毡、签筒、七星宝剑、木鱼、音禄架、罗盘、赶三鞭;楚雄彝族毕摩法器有:披毡、法帽、铜锣、铜铃、鹰翅、鹰爪、乐器等;大理巍山阿闭法器有小铃铛、鹰脚、麂子尾巴、豪猪尾巴、法帽等;大理祥云彝族毕摩法器有:锣、弯刀、镰刀、大小铃铛、大小锄、鹰翅、鹰爪等。再比如:云南彝族都非常重视葬礼,但各地仪式却各不相同,永仁彝族支系俚颇举行葬礼时要守灵哭丧,而宣威彝族却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因此守灵时没有任何悲伤。

总之,云南彝族通过定期的仪式表演,借着那些带有族群印记的礼仪象征行为和礼仪象征物,不仅让人们意识到了云南彝族与其他民族的区别,而且也体会到了彝族支系的差异,让参与其中的彝族人民加深了对族群的认同感。

五、文化传承功能

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具有继承性,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常常通过一定仪式活动和礼仪物象表现出来,客观上起着保存和传播云南彝族传统文化的作用。比如:云南彝族在待客和宴请时喜欢唱酒歌、跳彝族舞,这就使得云南彝族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音乐和舞蹈得以传承下去;南华沙桥的彝族至今还要求举行葬礼的家人必须穿火草麻衣,这也使得制作火草麻衣的工艺才能传承到现在,否则这项传统技艺可能因为费工费时而失传;云南彝族赛装节的定期举行客观上也起到保存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作用;云南彝族毕摩在主持葬礼时,传唱《指路经》,不仅讲述彝族的历史、彝族的文化来源,还传授了一些传统生活和生产知识及技能,使得彝族宗教信仰、道德观、价值观等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六、审美娱乐功能

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具有审美娱乐功能,一方面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蕴含着云南彝族独特的审美情趣,使得人们可以从中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以服饰为例,云南彝族只有在一些特殊场合(婚丧嫁娶、节庆活动、做客或待客、宗教祭祀)才穿或必穿的传统礼服折射出彝族独特的审美特征。这些礼服不仅制作工艺独特,而且制作精美,就是一件件的艺术品,从而大大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云南大姚昙华、永仁直苴每年举行的“赛装节”就是彝族礼服展示的盛会,现已成为爱美之人欣赏彝族精美服饰的重要场合。另外,云南彝族的礼仪歌舞、礼器(精美的酒具和乐器,神奇的法器)也是彝族民间传统艺术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能够满足人们猎奇和审美的需要。另一方面,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不少具有娱乐因素,具有浓厚的娱乐性质。通过一些礼仪活动,主要是跳舞唱歌和竞技活动,人们放松了身心,锻炼了身体,交到了朋友,娱乐功能得以体现。

总之,云南彝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礼仪文化。而其具有的多重功能,不仅使其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作用,而且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1]何光群,谭斌.伦理学教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54.

[2][英]马林诺斯基.文化论[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4.

[3]何光群,朱卫华.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实用价值[J].普洱学院学报,2016(5):51-5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0.

[5][法]爱弥尔·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06,367.

[6]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1.

[7]王立东.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十讲[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104.

[8]林继富.少数民族民俗与北京文化关系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110.

[9]朱崇先,黄建明.民族古籍文献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263.

Study on Traditional Etiquette Culture of Yi Nationality in Yunn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

HE Guang-qun, WANG Qing-quan
(Academy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Chuxiong Normal University,Chuxiong,Yunnan 675000)

There is rich traditional etiquette culture in Yi Nationality of Yunnan,and the attention to the traditional etiquette culture in Yi Nationality of Yunna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study on the culture of Yi Nationality.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ism,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ocial cohesion function,moral education function,normalization function of words and deeds, ethnic identity function, cultural inheritance function and aesthetic entertainment func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tiquette culture in Yi Nationality of Yunnan,which lays a foundation to play the role of the traditional etiquette culture in Yi Nationality of Yunnan and achieve its value.

functionalism; Yi Nationality of Yunnan; traditional etiquette culture

C953

A

1671-9743(2017) 09-0005-04

2017-08-26

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云南彝族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YB2014020)。

何光群,1973年生,女,云南楚雄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伦理学;

王清泉,1972年生,女,云南楚雄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学。

猜你喜欢

彝族礼仪云南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彝族海菜腔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彝族养蚕人苏呷色日的致富启示
彝族荞粑粑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筷子礼仪
礼仪篇(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