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探析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路径

2017-03-10孙兰欣

河池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自然界广西马克思主义

孙兰欣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部,广西 南宁 530007)

基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探析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路径

孙兰欣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部,广西 南宁 530007)

生态文明是当前社会老而不衰的旧话题,在建设“美丽广西”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彰显其巨大能动作用,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理论与现实影响力,有效提出符合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才能更好地推动“美丽广西”建设的长效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美丽广西;生态文明;价值

丰富的生态思想蕴含在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而实践的中心论点是其生态理论中关键一环,也是充分解读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核心,这是一把探秘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内涵的黄金钥匙。发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引导作用,利用其丰富的价值,创新“美丽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途径,以实现美丽广西建设的新格局。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本内涵

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基础上进行的逻辑思考和理性分析的马克思生态理论,以实践为核心线索,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本质联系。并进一步通过和谐统一的辩证生态思维揭示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界的时候,应当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健康、有序、和谐的共同发展。

(一)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

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92,这是人与自然之间最朴质的关系,体现的是一种相互依存、和谐共生、互为映衬辩证统一关系。同时,“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32自然界在被人类认识和改造中,发生了变化,出现“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相连、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3],这种自在自然变成了人化自然,这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通过对自然有规划的合理支配和控制,发挥自然界最大效用为人类服务。但同时,自然界对人类的行为具有反作用,造福人类还是带来灾难取决于人类对自然是否科学理性地利用。

先在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特点,对人类自身的发展起着客观的约束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言,“人是自然界的组成要素,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与自然界之间联系,也就相当于自然界本身之间联系”[4]101。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类,是自然界孕育的产物,也是自然界有机整体中的重要一部分。但是,并不是说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人有意识主动适应、改造自然,通过自身感性和理性思维,通过特定的劳动和技术手段等占有和控制自然,使得自然界不断满足人类发展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其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也就逐渐显现出来了。

(二)实践本质的主体核心作用

实践的主体性原则是人由被动适应自然界到主动认识适应自然界,发挥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实践活动实现对自然的改造和有效的控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对象性作用,这是一种区别于动物的人类能动的实践行为。“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打下它们的意志和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5]82人类只有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实践劳动才能将自然界潜藏的各种资源转化为具有现实作用的价值资源,创造出符合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即“人化自然界”。

马克思的生态理论的实践视野就是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的自然界,要求该实践活动不但要考虑人自身价值利益取向,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不能忽视自然界所具有的生态价值,彰显的是自然的生态价值与人类存在的本真意义。而在改造自然和人类自身的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彼此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双向度循环过程,既要肯定自然界存在的生态价值,又要看到其中所蕴含的人类智慧和所凝聚的人类劳动。而“自然的生态价值对人类价值具有优先性,一旦生态价值遭受破坏,人类价值也便荡然无存。”[6]也就是说,人不能违背实践主体性的本真面目,要理性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能盲目地追求经济财富快速递增,而应当将生态价值和环境保护列入首列,有效合理的利用自然规律,尊重并爱戴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生产力及经济快速增长。

(三)和谐统一的辩证生态思维

恩格斯曾论述到:“我们这个世纪面临的大变革,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5]603这两个和解的提出,是建立在资本逐利本性而给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带来的非和谐统一局面时候,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和谐生态价值观。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构建需要人类自身有意识尊重自然界的规律,保护自然,展现自然的鬼斧神工之美,充分认识到“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7]383-384。然而,“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7]383由此可见,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中,必须坚持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时刻遵循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客观规律,具有预判性和先见性,减少对自然资源盲目、过度开采带来的危害性,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8]99人类社会中所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和社会生活都与自然紧密相连,是一种网状的错综复杂的关系,要想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有序发展的生态局面,就要改变急功近利经济效益观,严肃规范肆无忌惮的对自然的无限度索取,正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和自我恢复效能,有效的使得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物种得以延续和实现生命美丽绽放。同时,自然规律的探索是人类进行实践活动的前提,自觉、自律、适度利用和改造自然,使得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实现生态环境的自然之真与美,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有序共生。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深刻揭示了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全面阐明生态问题的相关原因和解决办法。对当前广西经济发展,建设美丽广西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广西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的理论指导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整体、高能效、统一的多结构多因素多脉络的复合生态系统结构。与大工业城市建设最大不同就是采用可持续、可循环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低能耗、循环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从人的长远发展和社会建设全局考虑,必须坚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同生态系统关系的和谐统一,高效率地维持生态系统内部的平衡和保证其自身的演化进程,合理地配置资源,保证广西合理健康、协调有序地发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中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的具体理论指导要求。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致力于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和谐共生,追求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态文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进步与自然生态系统发展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基石,其核心是自觉协调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和资源物产种类丰富的自然之间关系。这是指导广西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理论,也是“美丽广西”建设的基本理念。坚持以人和自然同为主体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要考虑当前利益,还应考虑未来效益;不仅要思考今天的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顾及后代人的发展;不仅要重视人类存在发展的现实利益,而且要关注资源、生态、环境的文明发展之路。这种和谐才是广西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所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互惠互利,共生共存的和谐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对建设“美丽广西”生态文明的实践作用

自然与人、生态与社会之间层层递进复合式关系的相互有序作用的实现是广西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尤其必须高度重视在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和发展观指导下,实现广西经济、综合竞争力提高和广西民族地区自由而全面发展,有步骤、有条理地建设广西生态文明。

首先,通过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的指导实现广西经济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高。人与生态环境的同生共荣是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的确证价值理念,人作为主体价值核心,必须用全局的、发展的眼光谋求现实社会的永续发展。当前广西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必须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使得产业结构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相适应,创造属于广西民族地区所特有生态文化价值体系,高效推动和完善生态产业,把发展低碳技术、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技术列入发展的先列,加强对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方面的生产管理,统筹管理和科学规划,实现生态化的物质财富获取和社会化精神生活享受。并从本质上确保广西经济体系高效运行,实现高效率地资源利用、广阔的投资市场空间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达到生态的良性循环。这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美丽广西”建设中所具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指导作用。

再者,通过马克思主义生态发展理论促进广西民族地区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态破坏发展进程中指出,生态发展观是以人在发挥主观能动性过程中必须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以保护生态自然为基础,维护生态发展系统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源,实现人与社会的永续发展,反对机械发展观和主观唯心主义观。在广西生态文明建设中集中表现为以人为本的和谐有序发展的生态生活观,其内涵就是实现人的生活观的全面性、协调性和持续性,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生活理念。广西作为西部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民族和地域文化,悠久的历史和民俗传承,多样化的特色生态资源,不管是进行物质财富的创造还是精神生活陶冶都需要以生态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为基础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的责任感和精神境界,健全人格的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塑造,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指导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并不能简单地以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要务,而应该重点探索如何实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人的生活生产和谐共生,走一条适合于广西的生态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强化文明意识理念,完善素养教育,形成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的生态化观念体系

人的因素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巨大的效能,“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的力量”[8]99。其中人的意识形态理念和道德素养则是关键。为此,需要着力宣传普及生态文明教育,依托政府、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力量,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树立科学生态观,摒弃谋利的意识,提倡有限、绿色、合理消费理念,推动广西绿色消费的发展。一方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宣传,统筹整个社会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形成良好的生态建设氛围,使民族地区的生态意识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通过社区、乡村将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环保意识宣传出去,提倡节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逐步养成良好的和谐生态文明意识和树立积极向上的环保理念的绿色生活习惯。

建立生态道德行为规范,完善公民素养教育,这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核心价值的体现。而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非常必要的。高校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宣讲,开展别具特色的人文素养生态观教育,通过有效道德文明素养的熏陶和教化,使人的物质需求与意识信仰相互补充并协调一致。对于中小学生要从小培育生态道德观念,使其具备珍惜生态、敬畏生态、保护生态的理念,并影响和指导其行为。其次,家庭教育也是不可缺的,点滴积累,对自己对孩子开展生态观的学习教育,培养其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也可以通过舆论宣传,媒体报道实现生态意识观培育。通过网络论坛、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实现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渲染和熏陶,使民众达到对生态价值文明道德的情感共鸣和心灵的震撼,结合广西民族文化特色,培育广西人对广西生态文明建设的朴实的爱护和对环境保护的坚定责任感。

(二)改变经济发展模式,遵循自然法则,建立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的生态化实践路径

“美丽广西”建设,必须改变旧有的违背客观规律的经济发展方式,走一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绿色生态产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最为突出的一点就是开展环保技术创新,实现绿色科技,建立一种能带来长期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复合式集约型经济模式,包括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服务业。根据市场发展方向,对生态产品适时进行更新换代,创新产业发展空间,提高产业效益。同时,通过立法健全管理体制,从政策、技术、思想方面切实给予保障,加大对新能源和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和有效利用。

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生产力,是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有机结合,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强调生态价值和自然效益的理性实践活动,尊重自然法则。所以,经济活动必须建立在评估和维护生态系统承载力基础之上,遵循生态规律及经济发展特点,重视发展泛北部湾民族特色生态经济,使社会进步与自然环境发展协调一致,稳步前进,推动广西的永续发展。

(三)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优化社会关系,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生态化发展目标

人的一切活动形式是受到社会、自然、价值观念等影响的,要加强广西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形成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生活方式,包括生态绿色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对消费结构进行调整,并将消费行为置于法治框架内进行监督和约束,加强宣传,使得绿色消费生活模式深入群众。并以市场为先导,扩大绿色产业生产发展,实现企业生产的生态转型。节能环保的低碳生活的实现要有相应的制度机制及政策推动,结合广西西部地理位置,挖掘节能环保消费的有效形式,可以要求政府、企业、消费者三方群策群力,从自身做起,树立生态绿色消费观,强化低碳环保意识,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自然生态效应必须与人的价值需求和社会活动协调一致,将生态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使人的综合素质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和充实。优化社会关系就是要关注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作用,既实现平衡自然关系,又优化和发展人类自身。这就要求结合广西文化特色和地域的特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打造具有传统民族风情和人文关怀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生态管理系统和行政决策机构,保护生态文化瑰宝的同时发展文化经济产业。同时,通过创新民族文化,建立新的生态价值观和伦理规范,通过各项保护自然环境的机制的确立,构建完整的生态社会体系,这是有利于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生态化发展途径的选择,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四、结语

“美丽广西”需“五分天生,五分打扮”,广西具有山清水秀的优美生态环境,但也需要人与之和谐友好共生,生态文明建设对“美丽广西”建设至关重要。必须重新审视和发挥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指导性、前瞻性、实践性的价值,探寻一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道路,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生态优美的绿色广西。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张首先,张俊.继承、批判与超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J].理论导刊,2011(8).43-4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黄志斌,任雪萍.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7):49-5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韦志巧]

The innovation path on the Marxist Theory of Ecology and ItsApplication to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Guangxi

SUN Lan xin

(The ministry of public foundation,Guangxi Polytechnic of Construction,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n everlasting new topic. Nowadays, Marxist theory of ecology has presented its enormousdriving power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Guangxi.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Guangxi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influence. The promotion of effectivepaths on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Guangxi in accordance with Marxist theory of ecology willprosper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beautiful Guangxi.

the Marxist Theory of Ecology; beautiful Guangxi;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alue

A81

A

1672-9021(2017)01-0087-05

孙兰欣(1983-),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2016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立项项目“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美丽广西建设中的运用与发展研究”(KY2016YB678)。

2016-11-20

猜你喜欢

自然界广西马克思主义
广西贵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自然界的一秒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例说“自然界的水”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