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唐·德里罗的小说《名字》中的福柯权力

2017-03-10邓晓云

关键词:殖民地德里福柯

邓晓云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解析唐·德里罗的小说《名字》中的福柯权力

邓晓云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00)

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唐·德里罗的小说《名字》表面上看是一本关于谋杀、宗教、语言的书,从更深层次探析,德里罗揭示了抽象语言掩盖下的权力以及知识—权力—话语的相互建构。《名字》描述了西方势力对后殖民地人民进行知识权力支配与话语权力操纵,揭露了美国政治霸权和文化扩张对后殖民地国家产生影响的主题。

唐·德里罗;名字;权力;知识权力;话语权力

唐·德里罗是美国当代最有影响力和多产的后现代主义作家之一。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但多数以当代美国的生活和社会状况为关注焦点,移居希腊的经历成为小说《名字》的重要素材(Begley Adam.1993)。德里罗于1982年创作了他的第七部小说《名字》,其背景从美国扩展到国际舞台,但表现的对象仍与美国密切相关,小说的情节是围绕希腊的一个邪教组织专门杀害名字首字母和被谋杀地地名的首字母一致的人而展开,这部小说也因此被命名为《名字》。作品带有强烈的邪教、侦探、凶杀与政治色彩,美国霸权与中情局的谋划也成为小说情节之一,而《名字》真正揭示的是抽象语言掩盖下的权力,语言可以建构现实,知识—权力—话语的相互建构。揭露了美国政治霸权、经济扩张、文化殖民以及与权力密切相关的深层主题。德里罗善于使用语言去剖析与挖掘深层主旨,因此被称为具有浪漫情怀的形而上学作家。(Chris Porter,2006)本文旨在以米歇尔·福柯的权力为理论依据,从抽象语言掩饰权力主题的视角,对德里罗的《名字》进行探析,希望对德里罗的《名字》研究有参考意义。

1 支配后殖民地人民的知识权力——美国的政治霸权

在德里罗看来,知识与权力相互建构,权力是档案负面的社会政治现实,总是与知识携手并进,美国利用知识在后殖民地国家进行扩张与控制以攫取自身的利益就充分体现了福柯的思想:知识与权力相互蕴含,是一对共生体,其表象是知识而实质是权力,和武力权力“硬权力”相比,知识权力是“软权力”,知识也是权力。“知识并非客观的,它是用真理来做虎皮、掩盖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东西。”(朱力元,2014)。在《名字》中,德里罗描述的几个代表人物充分印证了福柯的思想,他们才华横溢,均是考古、银行、语言等领域的精英,在知识文化落后的希腊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去为美国攫取利益,就是美国政治霸权的表征,是支配希腊人民的知识权力。在《名字》中,权力就是知识符号,也是文化符号,这似乎印证了法国哲学家布尔迪厄的思想——“权力实际上不是孤立的研究领域,位于社会生活的核心,是知识和文化符号,文化不能免于政治的内容,而是政治的一种表达。”(戴维·斯沃茨,2012)

美国一旦操控了别国的政府及其政治,就表现出作威作伥、为所欲为、肆无忌惮的行为,而被殖民地人民为了短期的利益不得不忍辱负重、俯首称臣。美国常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弱国并对其进行政治霸权统治。

1.1 美国对希腊的政治干涉

从政治的角度看,《名字》体现了扩张、殖民和剥削的主题。美国无视后殖民地人民的感受,使其尊严受到蹂躏,企图通过对希腊政府实施专制来操控一切。在“山脉”一章中,希腊民主主义者安德里斯这样对美国风险分析员詹姆斯说“希腊情报机构和美国情报机构之间那种奇怪的联系”,“因为希腊政府并不知道他们之间在发生什么事”,也不知道“权利的性质”“情报工作的性质”(唐·德里罗,2013:266)显然安德里斯已经清楚意识到了知识与权力的密切联系,在知识技术方面处于劣势的希腊,为了自己国家短期的利益经常不得不任由美国支配。用安德里斯的话说,就是“权力都必须是盲目的,占领者看不到他们控制下的人民”。(唐·德里罗,2013:267)他把知识、权力、占领者联系一起,认为知识权力优越的美国就是占领者,他们无视受操控的后殖民地人民的存在。

希腊人在强国的压制下不得不委曲求全,因其利益受到威胁,美国为了政治霸权与自己的利益,常以停止投资、停止经济援助来威胁后殖民地国家。在《名字》小说中,就像安德里斯说的那样:“我们的政策都取决于列强的利益,现在决定我们政策的只剩下美国人了”“我们的未来并不属于我们自己,它被攥在美国人的手里……那些威胁要停止经济援助的政府官员们、那些威胁要停止投资的生意人”。(唐·德里罗,2013:265)在实力强大,拥有先进技术的美国人面前,处于劣势的希腊人民为了眼前的利益,只能选择沉默和服从,因为他们的未来掌控在强大的美国人手里。

1.2 抽象语言掩饰下的权力

就美国统治阶级而言,政治霸权是其主要目的之一,总企图把本国的意志强加于他国之上,以此来操纵后殖民地人民的思想,旨在谋取自身利益。在“山脉”一章中,“大字”就是权力的载体,可以理解为行动中的语言或掩藏着的权力。黛尔对詹姆斯讲了一段耐人寻味的话:“用小字告诉我。我不是什么字都说的。有些字我可以说,有些字不那么喜欢说。它们很大,那些字,很难说。可有些人喜欢。你一定得告诉我, 吉姆,我们用大字还是小字?”(唐·德里罗,2013:278—279)黛尔希望詹姆斯用“小字”告诉她,她不那么喜欢用“大字”。她的话提醒读者,人类为了各自的目的,会在各个互动的层面使用“大字”,这里的“大字”有隐含的意义,指冠冕堂皇的话语,即在冠冕堂皇的外壳的掩盖下进行各种险恶、卑鄙的勾当,同时隐喻着美国为了实现自己霸权的目的滥用口号式(冠冕堂皇)的“大字”,这就是权力滥用。戴尔的话语说明了语篇的建构功能,语言建构现实。邪教组织利用字母杀人的做法是对当代坠落语言的一种暗喻。“小字”指不虚伪、不夸张的语言,是真实意思的表达。一篇文章里有这样的论说:“美国统治阶级则是有意识地通过玩弄、抽象、操纵字词及颠倒名实关系等策略来建构一个符合他们需要的现实, 以达到混淆视听、欺骗民众、实施专制等目的。”(李公昭,2003)就国际方面来看, 美国大呼着嘹亮、悦耳、俊美的名字来操纵他国的话语权力,无视后殖民地人民的尊严,受控的他们只能暂时忍气吞声。

1.3 权力与希腊民族的抵抗

美国在后殖民地国家实施的政治霸权,罪恶行为最终激起希腊民主主义者的报复和反抗。基于福柯的思想,德里罗认为有权力就有抵抗,因此他在“沙漠”一篇中,描述银行家大卫·凯勒在树林中被两人追杀,挨了一枪子儿,而这一枪有可能是冲詹姆斯去的,因为后来詹姆斯通过种种迹象推断出是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自己工作的风险咨询公司之间的罪恶勾当败露的结果,这一枪想要瞄准的是美国霸权主义,并非单纯的某个个体,是美国人在后殖民地的所作所为激起“当地人”的反抗和愤怒。

2 操纵后殖民地人民的话语权力——美国的文化扩张

社会学者把“权力理解为个人、组织和国家通过话语对他人及他国的操纵(manipulation)或权力的滥用(abuse),话语结构不体现操纵,但具有影响和操控他人的功能”。(Van Dijk,2006)在《名字》小说中,话语是实现权力的符号载体,是权力的构成部分和产物,反之权力是主导和影响话语的重要因素。德里罗在小说中表达了话语即权力的思想,充分体现了福柯的核心思想,微观话语权力渗透到后殖民地主体之中,成为操纵人体的文化技术,和武力“硬权力”相比,话语权力是“软权力”。一旦本土文化被美国文化占用和统治,处于劣势的土著人民就是去了话语权。

在小说中,话语权力事实上是一种操纵行动和力量,促使后殖民地局面发生变化,其实质是对后殖民地进行文化扩张,美国人眼里只有后殖民地给他们带来的利益,对后殖民地人民的痛苦视而不见。

2.1 凌驾于当地人民的语言优越感

詹姆斯话语里常表现出傲慢和优越感。在《名字》中语言不仅表征着权力符号,还是权力的一部分。詹姆斯所使用的话语代表着美国文化扩张。“话语通过再现、解构和重构意识形态来操纵、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王馥芳,2015)。詹姆斯常使用一些区别性词语,如“we”(我们),“our”(我们的),而把其他土著居民称作“those”(那些),“others”(其他)以及用“grave”(阴沉的),“sensual”(性感的)(唐·德里罗,2013:54)等形容词去描写土著人,体现了詹姆斯在土著人面前有优越感和话语权。

话语与权力有着复杂的关系,话语是一种压迫力量,话语权是一种文化殖民,一种文化专制。在《名字》中,语言不只是语言层面的谈话,而是上升到文化层面,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人常被土著人问道“你会几种语言?” (唐·德里罗,2013:32)。在“岛屿”一章中,安德里斯对詹姆斯说“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会说三种、四种、五种语言?”接着又说“那也是一种政治”“占领的政治、驱赶的政治、在安置的政治、军事基地的政治。” (唐·德里罗,2013:64—65)当美国人学了几种语言时,他们已经参与了美国的政治霸权,这严肃地表明了,“真理纯粹是话语构成,同体制和历史中的权力密切相关,构成一种施加的压力和约束权力”(汪民安,2002),而只会土著语的当地人,话语权力已被操纵,选择服从是唯一的表达形式,土著人之所以选择沉默,是因为美国已经控制了他们的文化。

2.2 处于劣势的当地人民的服从

福柯认为:“权力贯穿于社会各个阶层与团体,是一种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压抑力量,每一个文本都参与了知识与权力的游戏。” 在《名字》中,权力就是知识符号,也是文化符号,这似乎印证了法国哲学家布尔迪厄的思想——“权力实际上不是孤立的研究领域,位于社会生活的核心,是知识和文化符号,文化不能免于政治的内容,而是政治的一种表达。”(戴维·斯沃茨,2012),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西方势力是如何把他们的文化强加于他国人之上,体现出十足的后帝国主义特征。权力并非某个“物体”,也并非暴力强加于他人群体之上,而在社会制度中总是与文化知识并进,渗透到后殖民地的每个角落。德里罗认为西方势力只要拥有主流知识就可获得一定的社会权力,亦可对后殖民地人民进行规训和操纵。《名字》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东印度公司的雇员劳力森,为了破译楔形文字,必须从岩石上把铭文拓下来,考虑到会危及自己生命,于是雇了个库尔德族男孩代替他拓印。这就印证了社会关系中文化、话语与权力的相互建构,也充分体现了权力是无法摆脱的罪恶。美国考古学家欧文把这个故事解释为“为了符合或找到某种模式,或是为了把某种模式的不同成分拼到一块儿,人们可以如何不顾一切”。(唐·德里罗,2013:91)相比较而言,詹姆斯之妻凯瑟琳把劳力森的所作所为看作“制服和整理”(唐·德里罗,2013:92)模式。“真理不是自由精神的奖励,也不是任何成功地摆脱约束的特权,真理是世界上一种形式,是由强制的多种形式产生的”(Michel·Foucault,1996)换句话说,凯瑟琳明白这是西方知识体系对后殖民地的语言和文化占用的统治策略。

2.3 宗教文化在后殖民地的传播

美国把宗教作为文化扩张的有利手段,基督徒通过《圣经》在他国传播本国文化,企图把自己的思想意识强加于他人来实现文化扩张。德里罗在小说中编织的邪教谋杀的文字游戏就充分体现了美国利用宗教传播自身文化,企图把自己的意识形态强加于他国的文化扩张思想,邪教组织利用自己对语言知识的狂热,通过字母游戏来残害无辜的弱势群体,策划出一系列的残忍、歹毒的流血事件,表达了美国在后殖民地国家的文化扩张。

3 结语

小说《名字》表面上看是一本关于宗教、语言、谋杀和侦探的故事,然而从更深层次探析,则是一本关于抽象语言掩盖下的权力的作品,同时也表达了西方势力把自己的政治与文化体系强加在别国之上,旨在攥取自己的利益,这部作品的精妙之处在于德里罗通过语言揭露了美国进行政治霸权和文化扩张的深层主题。

[1]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M].陶东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2]唐·德里罗.名字[M].李公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3]李公昭.名字与名字中的暴力倾向:德里罗的《名字》[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100—103.

[4]王馥芳.话语的权力操纵和滥用机制分析[J].外语研究,2015(5):6—7.

[5]汪民安.福柯的界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6]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Begley Adam. Don Delillo: The Art of Fiction CXXXV[J].Paris: Paris Review,1993(11):1—39.

[8]Foucault Michel. Power/Knowledg[M].ed.ColinGordon.Brighton:Harvester Press,1980.

[9]Foucault Michel. Truth and Power[M].From Modernism to Postmodernism, Lawrence Cahoone.Cambridge:Blackwell,1986.

[10]Porter Chris. Don Delillo(review)[J].Nebraska: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2006(13):366—367.

[11]Van Dijk. Disouese and Manipulation[J].Jian University,2006(3):359—383.

责任编辑:李增华

Analysis of Foucault Power in Reference of Don DeLillo’s NovelTheNames

DENG Xiao-yu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00, China)

The American postmodernism writer Don DeLillo wrote The Names, judging by appearance, it is a story about murder, religion and language, from the deep analysis, DeLillo disclosed the power covered by abstract language and mutu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power-discourse. The Names expressed that the western force dominated the colonized through knowledge power and discourse power, it also exposed the theme of American political hegemony and cultural expansion in colonized country.

Don DeLillo;TheNames; power; knowledge power; discourse power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1.056

2016-04-25

邓晓云(1976—),女,云南人,2014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文学。

I106.4

1674-6341(2017)01-0152-03

猜你喜欢

殖民地德里福柯
马奈与福柯:“物-画”与再现危机——跨媒介视域中的图像叙事解读
心似彩云归
新加坡殖民地自由港政策的形成(1819—1867)
英属北美殖民地共同文化的形成
狗邪韩国是倭人之地——兼论任那非日本殖民地
加油,中国
主体的黄昏:福柯视觉理论中的镜子与画
穿梭德里新德里
论德里罗小说的藏传佛教渊源
权威、监视与游离——对《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福柯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