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研究

2017-03-10张涛

关键词:舆情网民机制

张涛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研究

张涛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大学生网络舆情是大学生对现实社会及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它形成迅速,社会影响力大,因此,及时关注大学生网络舆情并建立应对机制,对于确保大学生安全和高校稳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和谐稳定

1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内涵及影响

网络是大学生观念、思想、情感交流的重要平台。2016年《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1]总体网民数量中18—24岁青年占很大一部分,而这个年龄段的网民中,大学生是其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可见,网络在大学生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大学生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通过互联网对某些社会事件、言论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称”[2]。本文所指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特指有负面影响的消极言论和情绪。大学生网络舆情一旦形成,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有的甚至演化为不良网络舆情,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如,可能会引发大学生之间的矛盾,甚至造成恶性突发事件;严重破坏校园网络环境、秩序,引发高校信任及公共危机;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易引发犯罪及严重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有利于精准把握大生生网络舆情,有利于确保学生个体及高校的安全稳定。

2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特点

2.1 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突发性,传播迅速

在大学生持续关注网络焦点、热点的同时,大学生网络舆情也正在酝酿。如当某一焦点事件发生时,会有很多针对这一事件的看法在网络上发表,很快其他大学生网民也会纷纷跟帖、转载、评论,最后会迅速形成倾向性的意见、观点,大学生网络舆情就这样形成了。

2.2 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隐蔽性,缺乏有效监督

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而在网络上发言或匿名跟帖的大学生网名多不是实名认证,这样势必会造成大学生网络舆情由于缺少网民身份验证而无法进行有效监督,从而造成极端言论泛滥却不易追踪和控制。

2.3 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偏差性,易引起负面效应

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浏览信息,发表看法,而在网络虚拟环境下,法律、道德普遍约束力较弱,这就为大学生网民在网上发表不良言论提供了可乘之机,造成谣言惑众、相互谩骂、歪曲事实等各种网络不文明现象的出现,容易引起负面效应。

2.4 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丰富性和开放互动性

大学生网络舆情内容宽泛,既有积极健康的舆论,也有庸俗消极的舆论,可以说大学生网络舆情内容丰富多彩。同时,大学生网络舆情也具有开放互动性。网络舆情一旦形成,会很快聚集网民围绕热点、焦点事件展开互动交流。开放互动的交流是网络舆情的重要特点。

3 大学生网络舆情形成的原因

3.1 网络环境下法律道德约束力普遍较弱

大学生网民身份具有匿名性,一些大学生网民由此认为即使做出违背网络道德标准的言行也无人知晓,这就造成一些不文明网络言论的泛滥。如有的大学生网民对他人谩骂诋毁,有的爱揭人隐私,有的发布不实言论,有的传播谣言等等,这些是大学生不良网络舆情形成的重要原因。

3.2 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不够

网络道德是网民在网络生活中必须遵从的准则。在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出现缺失的情况下,很容易引起大学生不文明网络言行及不良网络舆情的出现。如有的对网络不文明习惯习以为常、不够重视;有的对网络不文明言行产生的后果认识不足,究其根源是因为大学生接受网络专业知识较多,而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不够。

3.3 社会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监管不严

大学生网络舆情有其发生、发展及消亡的规律性,一些网络舆情的发生往往具有先兆,如果能在网络舆情出现端倪之时及时加以监管,则大学生不良网络舆情就不会发生。而一些学校网络监管者或重视不够,或心存侥幸,没有及时察觉、拦截不良信息,致使其蔓延扩大,是造成不良网络舆情不断发酵的重要原因。

4 大学生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4.1 建立有效的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反馈机制

建立完善监控反馈机制是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监测的重要手段,主要途径有:一是建立专业化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测队伍,主要由经过严格网络专业知识培训的辅导员和班干部组成,他们不仅责任心强,而且熟悉网络舆情常识及规律,其主要任务是监控反馈大学生网络舆情并及时介入,必要时上报。二是建立准确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动态信息跟踪数据库,这是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监控的重点。有些大学生网络舆情具有普遍性,对解决其他类似网络舆情具有借鉴意义。此外,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跟踪数据库还有助于总结网络舆情产生的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2 建立有效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研判机制

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研判机制是以监控到的各种网络舆情信息为基础,对那些支离破碎、真假难辨的各类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分析挖掘可能引发不良后果的问题根源。因此,首先要重视这些信息的系统分类,从这些信息中提取分辨关键信息。如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按内容上可分为积极健康的或庸俗消极的;按发生的范围可分为:校园内热点问题、国内热点问题、国际热点问题;按时效性可分为紧急的与不紧急的;按重要性可分为重要的与一般的,等等。对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系统分类有助于理清工作思路,明确轻重缓急。其次,要善于从大学生网络舆情信息中发现苗头,分析发展趋势。确定有效信息后,思想政治工作者就需要对所确定的信息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分析和判断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生成、发展、演化规律和趋势。网络舆情分析及研判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有丰富的经验、阅历作为支撑,通过熟练运用数据分析、现代统计技术等各种分析技术手段,形成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结果。这是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有效介入的基础。

4.3 构建有效的大学生网络舆情介入机制

大学生网络舆情介入机制是对大学生网络舆情进行化解的最重要一步。因此,需要积极干预。

4.3.1 积极关切大学生利益诉求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发生与大学生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有密切关系。“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更加关注与自己利益生活直接相关的校园环境、相关硬件配套设施、教学环境、教学质量等,如果学校没有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他们就会寻求别的途径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网络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2]因此,高校应及时关注大学生们的诉求,让他们的诉求有正常解决的渠道,如建立意见箱、留言板、举办座谈会、个别谈心谈话、QQ留言、师生网上交互等,这样能建立起和大学生正式沟通的渠道,避免他们因诉求得不到满足而引发不良网络舆情。

4.3.2 建立大学生网络舆情快速介入与处理机制

大学生网络舆情往往会引起轰动、连锁反应,甚至走上极端化。因此,一旦发现大学生网络舆情有不良苗头,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及早介入,特别是对网上关注度高的热点、焦点问题,要密切监控,及时介入;对一些歪曲事实、颠倒黑白的舆论信息,要做好解释说明,并公布事态真实情况;对一些揭人隐私、造谣生事的舆情信息,要果断拦截、封锁其登录账号、禁言删除,避免不良舆情的进一步扩散。

4.3.3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的传播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的宣传是应对不良大学生网络舆情的重要手段。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信息发布平台、网站建设,通过微信、微博、QQ等,积极发布一些积极健康、有正能量、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举办诸如理想信念专题讲座、中国梦内涵解读等活动。对一些灰色的、歪曲事实的舆论信息要主动亮剑,果断处置。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宣传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影响舆论走向,最终引导大学生网络舆情朝正确、和谐的方向发展。

4.3.4 积极开展大学生网民网络道德教育

大学生网络舆情往往会引发负面影响。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通过开展网络道德专题讲座、辩论赛、主题教育班会以及设立网络道德宣传展板,及时用新媒体推送网络道德素材,不断加强大学生网民的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同时,对一些不文明网络言行应及时给予惩戒,以营造文明、有序的上网环境。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修养,也是化解网络不文明言行及不良大学生网络舆情的有效方法之一。

[1]董翔薇,黄凯.大学生网络舆情问题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70.

[2]张鹏,倪妮.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J].理论观察,2015(11):155,156.

责任编辑:卢宏业

Research on the Coping Mechanism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ZHANG Tao

(Nanyang Normal University, Nanyang 473061, China)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is the sum of the beliefs, attitudes, opinions and emotions expressed b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social and social phenomena and problems. It forms quickly and has great influence on society.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and establish the coping mechanism,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the stability and harmony of universities.

network public opinion; coping mechanism; harmony and stability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1.029

2016-11-11

张涛(1983—),男,河南南阳人,助教。研究方向:大学德育。

G647

1674-6341(2017)01-0081-02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机制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