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地域歧视问题的现实思考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和谐观

2017-03-10殷一榕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利益

殷一榕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当代中国地域歧视问题的现实思考
——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和谐观

殷一榕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使我国一些负面新闻频发地区的负面信息传播更为迅速,带来了很多的社会问题,其中地区歧视问题尤为严重,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首次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思想观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观。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挖掘其背后的深刻理论内涵,是解决当代中国地域歧视问题的重要理论基础。

当代中国;地域歧视;马克思主义;和谐观

党的十八大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和谐作为重要主题之一提上议程。虽然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举措的提出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今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艰巨复杂。如何应对和处理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上面临的这些问题,关系到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关系到中国梦能否实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发展的重点已经逐渐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倡导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人们的自觉需求。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社会和谐观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份非常宝贵的财富。它引导我们关注并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和谐思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理论指导,从而有助于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

1 当代中国的地域歧视问题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新媒体使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传播新闻消息时,新媒体有时会违反客观性原则,对某一地域(人或事)区别对待或带有明显歧视,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人们的思维认知,导致越来越多的社会负面信息肆意传播。这种地域歧视也对人们的心理产生某种暗示,在多数情况下,人们似乎也逐渐陷入了这种“陷阱”。这种“陷阱式”的地域歧视不仅严重损害了被歧视地区的形象,还影响了地区的经济、文化等产业的正常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1.1 地域歧视的含义

地域歧视是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一种“歧视”或者“负面情绪”。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是一种全球各地区都会出现的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造成地域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文化差异、经济差异、政治倾向差异等;有时人为干预也是造成地域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谣传、带有偏见的报道等。

地域歧视是歧视的一种表现。从古至今,由于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多处于某个地域,对其他地域了解程度不高;同时由于文化、经济差异及不平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时接收到的消息或新闻也是经过人为加工过的,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所以容易对其他地域产生偏见与歧视。

1.2 地域歧视的危害

和谐社会倡导的是公平、正义的理念,但地域歧视现象却有悖这一理念,不利于社会和谐。对社会来说,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如果一个人或某个地区处于被歧视的环境下,那么就会给其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会出现极端的报复社会的行为。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地域歧视问题会给社会带来一些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而这些问题因素经过长期积累后容易爆发出来,给社会带来很严重的消极影响。

首先,地域歧视不利于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近年来中国社会问题较为突出,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民生问题成为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路上的重大障碍。这一负面现象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基本准则,对被歧视者是不公平的。这不仅对被歧视者的正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对该地区的正义及公平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其次,在和谐的社会状态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诚信友爱的。诚信就是要求社会成员融入社会与群体,遵循规章制度,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真诚相待;友爱就是倡导人与人之间要和睦,彼此之间要友爱,而地域歧视不利于诚信友爱的构建。

最后,在马克思理论下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能够各尽其能,得到全面发展,但地域歧视却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它会使社会处于一种难以整合的状态,容易造成社会分化现象,社会矛盾增多,一旦激化后,会极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2 当代中国地域歧视问题的哲学思考

地域歧视问题归根结底是不同地域的人之间出现的不和谐现象。这种不和谐的现象会对人与整个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产生消极作用,从而对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产生影响。要构建和谐社会,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根本,否则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无从谈起。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也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1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核心

“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中,要想解决社会矛盾,就必须解决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自身本体之间的矛盾,这也是社会和谐的本质内容。

马克思认为,人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性。人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物个体,自然地与整个自然界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作为社会中的存在的个体也必不可少地与其他人有着联系。无论是远古时期的人类部落还是如今的现代国家,作为个体必须融入其中并以一定的方式与他人联合起来才能生存与发展。这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必然性。地域歧视中的主体融入了当地社会,与当地其他人一起获得了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而面对落后于自己所处社会的地区却表现出一种优越感,这就是人在社会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常见的现象。

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与人的关系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与人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封建社会时期,封建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及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成为了那一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人与人特别是官与民之间的关系逐渐开始恶化;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资本的联系而建立,资源的争夺导致人与人关系的失衡,不同地区、国家之间的人与人的关系更加紧张对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不仅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造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处于不和谐状态,这也是出现地域歧视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马克思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直接着影响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实现社会和谐必然要求实现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2.2 地区贫富差异是社会不和谐的根源

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从某方面来讲,人们之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是利益的体现,如果人与人之间利益发生了冲突,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不和谐。所以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解决他们之间利益冲突才是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地域歧视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区发展的差异损害了部分人的利益,导致其出现心理上的负面情绪。不同地区贫富差距过大是当前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如果没有合理有效的政策出台,随着时间的推移,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优势地区人群的优势会更加明显,而弱势地区群体的利益可能会受到更多不公正的对待,地域歧视问题也会更加严重。

马克思指出:“人的行为与利益密切相关、思想与利益不可分离。”[4]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是人们生活的保障,因为“人们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活动”[5]。所以只有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物质需求或者说是利益需求,那么其他更“高级”的权利才会逐步实现。当今中国虽已步入社会主义道路近70年,经济发展水平正逐渐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政治体制建设并不完善,在全面深化改革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又交错复杂,例如户籍制度的出现导致地区教育、文化的不平等。这些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人们的正当利益得到的不公平的对待。同时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弱势地区人群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他们开始追求公平公正,寻求自身的全面发展,他们希望能得到与优势地区一样的待遇,渴求更多的权益。所以当代中国出现地域歧视问题不仅是由于地域经济(物质条件)的差距这一因素导致的,也包括优势地区与弱势地区人们围绕各种利益问题在思想上的碰撞。

2.3 利益和谐是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

在人类社会中,如果各种利益关系相互协调,那么这就是和谐的一种社会状态。纵观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从利益不和谐到利益和谐的发展历程。而实现社会和谐最终还是要得益于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和谐。就地域歧视问题来说,不同地区的人们如果不存在利益矛盾,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每一个人都能满足自己物质需求,拥有相同的教育、医疗水平,无论职业的高低都能获得其他人的尊重,每一个人都能够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出一个人与人利益相和谐的关系,那么社会自然也就和谐了。

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最根本的利益。在20世纪之前,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制约,当时人的利益仅仅是局限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方面的满足,而分工和私有制更是对人的利益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束缚,因此,马克思认为,实现利益的和谐必须要“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7]尽管当前社会处于高速发展中,生产力水平已经不再是人类发展脚步的重要障碍,但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在经历了最高阶段的帝国主义后,虽然吸取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教训,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不断改良,但其分工与私有制依然存在,成为目前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利益冲突之源。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生产力在过去近40年里飞速发展,但经济制度改革逐渐陷入瓶颈,生产关系很难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且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均导致的贫富差距的拉大,也陷入了人与人之间利益冲突不断扩大的问题中。而马克思针对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问题所做的思考对当今中国社会出现的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要想解决地域歧视问题,当下中国应尽快缩小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特别是东西部地区差异,大力扶持落后地区的经济的同时,注重收入分配公平,共享改革成果,“做大蛋糕”“分好蛋糕”,使城乡更好融合,让每一位成员都能享受到发展带来的好处。

3 当代中国地域歧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加强经济现代化建设,改变贫困落后地区现状

出现地域歧视现象的根本原因大多都是由于地区发展落后造成的,因此想要杜绝此类现象的继续发生,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物质生产水平,保障人民的生活,由此人民的人文环境才会得到改变,地区偏见才能逐渐改变,地域歧视的现象才有可能被消除。比如边远地区要想改变东部地区的偏见,就必须提高经济水平,改变原有的经济结构模式,发展现代经济,减少贫困人口,使当地居民的生活状况能够尽可能接近中、东部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有时地域歧视现象的出现不只是经济落后本身造成的,还包括由于经济落后给该地区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地区安全、环境问题等)以及长时间落后造成的一种“印象”,给该地区扭转形象造成了很大的阻碍。“疆独”势力的猖獗,给新疆等偏远地区蒙上了一层灰色的纱布,加上长时间处于贫困落后状态,仅发展经济已很难解决地域歧视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媒体的正面宣传,同时,面对各类突发事件要妥善处理,特别是出现重大人员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情况,尽可能避免或减少那些危及地区形象事件的发生。

3.2 加强公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与修养

除了大力发展经济水平,提升公民的文化素质与个人修养也是改变地域歧视现象的重要途径。一个地区教育水平的高低、当地公民道德修养高低有时会直接影响该地区的形象。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目标要求之一,实现“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是规划中提出的要求。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在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已经不单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衡量国家发展的唯一标准,还更加注重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公民素质水平的高低也已经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国家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3.3 加强法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表明一切类似地域歧视性质的行为都从根本上违背了宪法原则。宪法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法,每个人都必须遵守,同时这也为反对地域歧视行为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依据。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地域歧视现象在我国各地区出现都越发普遍,严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为了有效消除此类现象频发带来的负面影响,法律法规的建设必不可少。由于当前我国法律体系并不完备,法律制度也较为落后,也没有完善的反地域歧视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法律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方向。目前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最主要的途径,负面新闻、虚假消息充斥着网络,带有偏见的评论、地域之间的相互谩骂层出不穷,完善互联网法律法规已然成为当下最紧迫的一项重要任务。

3.4 重视新闻媒体,发挥正面宣传引导作用

地区形象的提升,离不开媒体的支持。塑造优秀的地域形象,媒体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担负起正面宣传引导和舆论监督的重任,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普遍受歧视的地区,新闻媒体工作者更应该加以重视。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十分惊人,传播媒体作为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作为社会监督的一把利器,在报道的过程中,一定要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带有主观偏见,特别是在面对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时,一定要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进行报道。在进行批评报道过程中,更应避免出现某些歧视性话语,避免对报道对象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74.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371.

责任编辑:李增华

Realistic Thinking on the Problem of Regional Discrimin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Under the Marxism View of Harmonious Concept

YIN Yi-rong

(College of Marxism,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225000, China)

Network, mobile phone and other new media has a great development. It also makes our country has some negative news in frequently negativ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area quickly, bring a lot of social problems, including the negative impact caused by regional discrimination problem is particularly serious, thus becoming an important issue. The party’s “the four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6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clearly put forward the task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the harmonious thought of Marx’s social concept together with the practic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a harmonious society has formed view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regional discrimin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to study the harmonious thought of Marx’s doctrine and to excavate the profou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behind it.

contemporary China; regional discrimination; Marxism; harmonious view

10.3969/j.issn.1674-6341.2017.01.017

2016-11-03

殷一榕(1993—),男,江苏淮安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H310.42

1674-6341(2017)01-0048-03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