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雾凇催热东北小村冰雪经济

2017-03-10陈晓

农家书屋 2017年1期
关键词:饽饽乌拉雾凇

陈晓

12月的东北是个冰天雪地的季节,瑞雪连天映着茫茫林海,而这个季节最美丽的风景就是雾凇。雾凇俗称为“树挂”。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镇韩屯村毗邻著名的雾凇岛,是观赏吉林雾凇的最佳观赏点之一,被誉为是“中国雾凇仙境第一村”。

韩屯村在松花江边,境内有三条江道通过。到了隆冬时节,松花江两岸的树木就与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了雾凇。1999年起,韩屯村附近的“卧龙岛”就被摄影爱好者发现,因为这里雾凇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而深受摄影者喜爱,故得名“雾凇岛”。那毛茸茸、亮晶晶的冰条儿,犹如一朵朵白菊傲雪怒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让无数来旅游的人们惊叹。这里的树木银装素裹,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

“雾凇经济”让农民不“猫冬”

打麻将、会亲友、唠家常……这是从前韩屯村村民们冬天的日常生活。吉林市冬季寒冷,农民们每逢此时就开始长达四五个月的“猫冬”。

如今,一走进韩屯村,眼前就是一番热闹的景象——家家户户挂起了大红灯笼,每家小院都收拾得整整齐齐并且各有特色。村民们在自己开办的农家乐里忙着帮游客办理入住、介绍景点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走街串巷,坐马车、打雪仗、吃满族乌拉火锅……感受东北农村的独特风情。

毗邻的雾凇岛上更是游人如织。一些来自南方的游客从未见过此般奇景,兴奋地拍照,有些人直接就躺在雪地上,玩得不亦乐乎。让这座6平方公里的江心小岛变得闻名的是摄影家李柔韧。1996年正月,李柔韧因走错路来到松花江边,被眼前的雾凇景致震住了。1999年7月,他在韩屯村购置了5间草房,改造后建成了“雾凇泊”雾凇摄影基地,接待前来摄影的全国各地摄影家,就这样小岛热闹了起来。李柔韧现在依旧每年都去拍雾凇,拍了一年又一年。但他并不觉得烦闷,而是每年都有新感受。

村里的瓜尔佳满族大院里,浓浓的东北乡土气息扑面而来,金色的玉米垛,大红大绿的花被子,热乎乎的农家火炕。这里 24 小时供应热水,提供酸菜、笨猪肉、黄瓜钱等 20 余种东北特色菜,还有免费网络供游客使用。

这家农家乐的老板关雪是个“90后”,年纪轻轻的她招待起游客来却是非常娴熟。她时不时地摆弄着手机,用微信、 QQ 等方式与客户交流。她说,现在大多数客人都是通过网络预定的,也有许多游客在赏完雾凇、体验过农家乐后到一些旅游网站上发照片和攻略。“不少游客拿着手机照片慕名而来,特意要到我家来住。”关雪说,除了国内游客外,也有印度、马来西亚等外国游客前来。她的农家乐自开业以来生意火爆, 2015 年纯收入超过40 万元。

“以前我家就是种地为生,一年收入七八万元,一到冬天就‘猫冬了。自从 2011 年做了农家乐,每年从 11 月中旬就开始忙活,平均每天接待三四十名游客,应接不暇。”她说,目前已经有许多游客预定了春节期间的住宿,“来韩屯过大年”的人越来越多。

雾凇以外的大年

临近农历新年,韩屯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忙着贴春联、挂灯笼、做年糕。小学校的孩子们高兴地在操场上玩儿着“珍珠球”, 那是满族特有的传统运动项目。据说在1613年,乌拉部被努尔哈赤所滅,至此,后金统一女真。清廷曾在乌拉地区设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令其负责贡土特产。乌拉地区江中盛产极品珍珠,被称为东珠。按律每年要采珠上贡朝廷。这是一项由专门的打牲丁从事的艰苦劳动,每年都有打牲丁为此命丧黄泉。而且,打牲丁采珠期间,有半年不得回家,为打发寂寞难熬的日子,他们苦中作乐,创造了一种游戏项目——采珍珠,后来由满族人传承下来,作为一种体育竞技项目,是当时满族渔猎生活的活化石,称为“珍珠球”。

到了晚上,韩屯村里更是热闹非凡。熊熊的篝火燃起来,俗称“鞑子秧歌”的满族秧歌表演也开始了。男女走“吉祥步”,男走“矮子”,女舞手绢、折扇。有“文步”“武步”两类。女子表演面带娇羞,舞步轻盈婀娜,男子则集“扭、逗、浪、欢”为一体,激情欢快的音乐,火爆、热烈、豪放的秧歌舞,舞出了满族人狩猎、丰收后的喜悦,也舞出了满族人奔放、豪爽的民族性格。

满族将春节称为“过大年”。在满族人心里,腊月是个祭祀月,祭神、祭祖的主要供品是江山社稷的“稷(谷物)”做出的黏米饽饽。满族把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等面食统称饽饽。饽饽的式样很多,有搓条饽饽、撒糕饽饽、炸饺子饽饽、豆面饽饽、蜂糕饽饽等。苏子叶饽饽就是满族人喜爱的粘食,也叫粘耗子。将糯米浸泡后磨面,按成圆饼,内包小豆豆馅,外裹鲜苏子叶,蒸熟以后吃起来满口清香。

满族过年还要做黏糕、萨其玛、驴打滚等。黏糕吃起来可口,做起来相当费事。制作黏糕时,先将泡好的黏高粱磨成细面,然后在蒸锅上放一层蒸帘和屉布,往屉布上撒一层面,再撒一层煮熟的小豆,掸水调和。如法炮制,才完成“基础工程”。蒸熟后,将黏糕取出晾凉,切成薄片放冰天雪地里的秫秸帘上冻透,储存。

萨其玛,是如今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它的前身是搓条饽饽,即把精粉、鸡蛋、糖、芝麻、青丝玫瑰和瓜仁放在打糕石上,以木锤反复锤打成面团,蘸熟黄豆面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再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缠”,色美、味香、可口,更名为萨其玛。

驴打滚的名字是怎样来的呢?驴打滚是满族传统小吃,因其最后一道制作工序要撒上黄豆面,犹如野驴撒欢打滚时扬起的阵阵黄土,因此而得名“驴打滚”。驴打滚又称豆面糕 ,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再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的黄米面外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皮,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一小块就成了,驴打滚常作为待客和婚礼的喜庆食品。

满族人家大年三十下午开饭。因为满族是个多神崇拜的民族,所以开饭前先按顺序给所供诸神上香、秉烛、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然后长者上炕坐主位,子孙则跪地为长者拜年,长者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众晚辈。晚辈们双手接钱必道一声“谢”,方可起来用饭。晚辈们团团围坐长辈,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荤素一齐上,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按满族习俗,这顿饭一不可有鸡,二不可有蛋。吃鸡怕来年拉饥荒,吃了鸡蛋怕子孙们来年不认真读书,淘气捣蛋。无论家境如何,都要以鱼为主,清炖鱼、红焖鱼、生拌鱼、鱼冻儿等,以肉为副,要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年喜菜。但不能放蒜,怕遭小人算计。另有四个小碟壓桌,有葱与芹菜。最后上一瓷盆“飞龙闹海汤”,象征新年新岁飞龙在天,大吉大利。老少互相祝福,兄弟间推杯换盏,一同欢天喜地过大年。

韩屯下一站:迈向精细化

韩屯村距离吉林市市区40公里,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满族重要发祥地之一的乌拉街满族镇北4公里处,幅员面积 3.8 平方公里。韩屯保留了相对完整的满族风俗——满族四合院、满族建筑、萨满祭司、熬鹰、满族饮食等文化遗产。

几年前,这里的村民们从未想过雾凇竟然让他们的生活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最初是一些摄影爱好者无意间发现了我们村的雾凇美景,他们经常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雾凇激发了他们的拍摄灵感,村民们也开始为他们提供食宿,渐渐有了农家乐的雏形。”乌拉街满族镇纪委书记吴艳萍说。

韩屯村逐渐意识到雾凇资源能够带来商机,提出“农民不光是靠种地赚钱,更要靠旅游增加收入”。于是农民们盖起了农家乐、取暖小屋等,方便游客吃住行。 2011 年,韩屯村首批 11 家农家乐正式开业。 2015 年,韩屯村农家乐数量为82家,接待人数达 33 万人。2016年游客突破 50 万人。

旅游为当地农民带来巨大经济实惠和转型契机,形成了“风景这边独好”的“韩屯现象”。

随着冬季旅游的深入开发,韩屯的村民们精神面貌有了明显的变化:待人接物注重礼节了,业余时间更多用在学习如何经营自家生意上。“他们上网找一些导游词,向游客介绍雾凇及吉林的周边景点,包括一些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农民们还开始研究上了摄影技术,游客来拍照时偶尔还切磋一下;现在家家农民都有网,用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开展业务,整个村的面貌大有改变!”吴艳萍说。

新农村,新气象。这些有文化、有眼界、有抱负的新农民们也意识到,从种地到如今发展起了旅游产业,韩屯单单依靠“冷”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农家乐老板卢宏志表示,要从一季旅游拓展到四季旅游。“夏天我们要建一个采摘绿色食品的园子,游客采摘完之后我们给加工,吸引更多的城里人双休日到农村来度假,体验不一样的田园风情。”他说。

满眼雾凇满眼春。生机勃勃的韩屯村正走进旅游发展的“春天里”。

猜你喜欢

饽饽乌拉雾凇
雾凇岛的“繁花”
雾凇奇观
影子回来了
认真王国奇遇记
寻找影子
快乐闯关
雾凇岛
雾凇岛
老北京民俗饮食大观——粉子面饽饽
那尼!怎么就开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