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贸市场

2017-03-10

海峡旅游 2017年3期
关键词:市集农贸市场粮食

比跳蚤市场年代更久的,是欧洲另一大不容忽略的市集景观,即农贸市场。农贸市场集中表达着欧洲300多年以来,城市生活与农业经济唇齿相依的紧密关系。这些农贸市场一般设在周末,由小亭子或露天摊位组成,也有一些登堂入室,成为市集大厅(德语叫Markthalle,即英文的wet market)。欧洲的农贸市场总是鲜花盛放,瓜果飘香,人头攒动,井然有序。琳琅满目的农产品,被摆放得整整齐齐,干净漂亮且明码标价。仔细蹓跶一圈,人们会驚叹于市集商品的原生态及其丰富性,当地自产的各类蔬菜瓜果、奶酪肉肠、葡萄果酒,远方带来的糕点甜食、香料果脯、米面酱醋、山货土产,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欧洲的农贸市场由来已久,它是欧洲各国政府为了安抚民众生计,自18世纪以来推出的一项重要经济举措,具有难以替代的关键作用。18至19世纪的欧洲,农业依旧是经济命脉,农业强盛是兴国之本,正如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魁奈(Fran?ois Quesnay)在其专著《经济表》里所述。重农主义者魁奈在他写于1758 年的这本著作里强调,工业产品只能改变财富的形式,没有增值意义,农业生产力才是国家财富的来源,是“以粮食、饮料、木材、家禽和加工业原材料的形式保证财富”的正道。

18世纪后的欧洲,因工业的迅猛发展,城市人口骤增,管理难度明显加大。各国政府为了确保城市的正常运作,在交通和水管系统等公共设施方面颇费心思。但各国政府也很快意识到另一大挑战,是粮食来源问题。如何满足各阶层对粮食的需求,成为当务之急。魁奈或许是个排斥工业“纯产品”的保守派,但在工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尚未发展健全的那个时代,他的论点十分中肯:城市口粮靠农民输送,而非工业产品。

从城市人口的分布上看,一方面,城市产生了大量薪水低下的普通技术工人,另一方面,城市拥有渐强的中产阶级以及世袭的上流社会。前者需要低廉的食品填饱肚皮,后者希冀多样化的农产品增进食欲。18和19世纪的欧洲,常因天灾人祸而引发粮食短缺。于是,为了确保城市的粮食供给,同时维护农民利益,欧洲城市开始设立并管理农贸市场,欢迎农民进入城市摆摊子,兜售自家剩余的农产品。农贸市场初具雏形。这些市集受到政府保护,农产品的定价也经过政府核实,有个浮动空间而已,不是卖家信口开河。

可以说,欧洲城市300年来的经济史,是一部与农民息息相关的历史。而传统农贸市场的风景图,正是理解这段历史的绝佳窗口。300年来,欧洲权力交迭,帝国兴衰,但农贸市场没有衰落,而是风雨兼程,一路维持下来,其中,政府的力量不容小觑。可见“民以食为天”,乃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硬道理。到了20世纪下半叶,因农产品呈现工业化的过量生产状态,加上全球化让亚非拉各国产品进入了欧洲市场,欧洲农民的利润捉襟见肘,渐渐朝不保夕。欧盟委员会又因此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农业补贴政策,以保证农民们应有的收益。欧洲的农贸市场得以继续传承。

作为传统,欧洲市集重在原汁原味,不爱与时俱进。亭子依旧,摊位照样,一如既往地维持着300年来的面孔。只是那些市集大厅,往往因房价租金的暴涨,难保纯粹意义上的传统市场而有些变味儿,生意杂陈。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欧洲的农贸市场永远是当地人饮食文化最鲜活的写照。

猜你喜欢

市集农贸市场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思考
对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的思考
市集
我的粮食梦
全国首家农贸市场
———沈阳北行农贸市场
商圈场景:“市集”+“体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