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话语符号分析及应用

2017-03-09马爱梅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模态符号学习者

马爱梅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罗定 527200)

小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话语符号分析及应用

马爱梅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广东罗定 527200)

多模态话语符号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协同运作,有利于提升语言教学的效果。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为研究基础,就教学中的感官模态符号、情境模态符号予以分析,从多模态课件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情境教学、英语歌曲歌谣教学几个方面提出小学英语教学中多模态化教学的策略。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多模态话语分析;符号;应用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2.019

教育部制定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2001)中明确规定,小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以课堂活动为主要教学模式,采用听、说、读、做、唱、演、玩等多种教学方式,注重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演、唱的能力。国家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指出,小学英语课程教学一级目标为培养小学生听做、说唱、玩演、读写、视听的语言能力,小学英语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初步语言综合运用的能力,以实现交际的目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2013)明确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为培养学生语言交流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采用听、说、做、唱、演、玩的教学方式,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运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已经由传统教学的单一模态形式转化为多模态形式,视频、音频、图像、色彩、色调、空间、姿势、面容等多模态话语符号已经在教学中得以广泛的运用。

英语教学中,语言既为教学手段,又为教学内容;既为教学媒介,又为教学目的。因而,课堂教师话语的输出、话语活动的开展,其质量直接影响和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学前、小学阶段是语言习得的最佳时期。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话语符号予以分析,研究教师如何运用多种模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顺应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多模态话语与多模态话语教学

多模态(Multimodality)又称为多符号(Multi-semiotic),包括了文字、图像、口语、空间以及其他可以用来构建意义的各种符号资源。[2].多模态强调在特定的交流活动中运用多种模态符号,运用不同的模态符号共同构建意义。多模态话语以社会符号学为视角,以功能语法作为理论基础,认为在传统的交际中的图像、声音、色彩、空间、动画等符号已经不再处于辅助地位,而是与文字符号共同参与了意义的构建。[3]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利用语言、声音、图像、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流的现象。[4]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内容包括五个层面的体统:文化层面、语境层面、意义层面、形式层面及媒体层面。其研究的基础是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该理论将多种能够构建语篇的资源都纳入其研究的范围,并为研究提供了一套能够同时分析音乐、图像、文字的相互兼容的术语,具有跨学科、应用型极强的特点,使得在新媒介时代对戏剧、广告、电影、网页、演出及音乐、教材设计、舞台表演、教学等众多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Kress等(2001)还提出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与其他模态互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多模态教学”指的是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通过声音、图像、语言、动作等多种手段来辅助实施交际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模式。Stein提出了多模态教学法。他指出课堂上所有的交际活动都应该是多模态化的,课程的设计、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应该在学习环境的多模态特征下进行[5]。现代英语教学的课堂中的多模态化表现为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模态或符号系统。它借以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媒体技术辅助语言教学的广泛使用作为基础,因其独特的优势与效果广为运用到语言教学的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6]多模态教学集视、听、说、图、文、动画等于一体,能同时呈现出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资源,能够交替或者同时对学生的视觉、听觉等产生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涉及到多种模态的协同运作,文字、语言、PPT多媒体课件、动画、色彩、身势语言、空间布局等均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共同构成了课堂教学汇总的模态符号。其中听觉模态、视觉模态起主导作用。

二、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多模态话语符号分析

英语教学中涉及到多种模态符号。这诸多的模态符号如语言、文字、肢体语、图片、视频、音频、空间、色彩、动画等协同运作完成意义的构建,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小学英语教学中常开展感官教学活动和情景教学活动。因而,本文将教学中的模态符号从感官模态和情景模态两方面予以分析。

(一)感官模态符号

小学英语教学是一个教育传播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借助于各种媒体给学生传递信息的过程。教学中,将文字、视频、肢体语言、声音、图片等多种媒介,给予学生以视觉、听觉等方面的感官刺激,同时激发学生的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潜能,有效调动各种感官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从而促进知识的内化、记忆、表达。

1.视觉模态符号

视觉在人的所有感官中的感受能力最强,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教学中教师利用文字、图片、图表、板书、布局、手势、面部表情等视觉媒体来刺激学生,形成视觉模态。文字作为一种概括性极强的视觉模态,能够向学生准确的传达信息,并给予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图片能给人以美感,使得教学内容更直观、教学活动更有趣;图表以其简单、清晰等优点,便于学习者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被广大师生乐于接受;手势、姿势、面部表情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模态符号,教师常用微笑、手势、鞠躬、服饰、眼神扫视、直视、巡视、疑惑、惊讶、捂嘴、点头、转身等模态符号,在这些手势、姿势、面部表情等模态的协同运作下,抽象的词语得以具体化、形象化、简单化,有利于将词语更加形象地引入学生的脑海,提高学生理解和记忆词语、句子的能力。

2.听觉模态符号

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语言、音乐、录音、音效等媒体刺激学生,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形成听觉模态。语言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模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既为信息传递的方式,又为教学内容。教师课堂话语是学习者语言接收最大、最可靠的来源。教师课堂话语的规范性、真实性、准确性、逻辑性及互动性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采用合适的语音、语调、语气,如重读、轻声询问、停顿、拖音、升调、降调等模态符号,均起到话语意义辅助、补充的作用,增强了话语的自然性、交际性;课文录音所提供给学生的纯正发音能够刺激学生的听觉,这种听觉模态符号有助于减轻教师领读的任务,有助于学生模拟发音、辨音、纠音、培养语感;音乐、音效等听觉模态能够刺激学生的听觉感官,给人以美的感受,教师借助于美妙的旋律、有韵律的歌词能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化重点知识,促进知识的内化。

3.其他感官模态符号

英语课堂教学中除了视觉、听觉模态相关的教学活动外,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其他的隐性感官模态,触发触觉、味觉、嗅觉等感官协同运作。教师通过呈现各种图片、视频、文字、色彩、音频,开展多元化的课堂活动,从而触发学生的味觉、嗅觉、触觉,以传递教学信息,增强教学效果。如在传授orange、ice-cream、milk、hot、cold、hamburger等词语和相关主题时,可以通过实物呈现、视频、场景等,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得教学活动呈现出动态的交替性、丰富性。

(二)情境模态符号

课堂教学中的情境即由教师、学生、教学媒体、教材等组成的并作用于学生的认知、情感体验的课堂教学环境。它能够有效的缩短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时间,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能够激发学生情感,调节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状态。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出富于情感的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实现情境模态教学。根据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英语教学中的情境模态主要有生活化情境模态、文化再现情境模态、娱乐情境模态。

1.生活化情境模态符号

人生来就具有学习的潜能,但只有所学的知识与学习者相关,或者学习者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时,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能产生。实践证明:脱离学生生活实践而进行的知识传授所产生的教学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学生日常生活所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以此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这种将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拉近了学生与知识的距离,同时为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提供了范例和机会。期间,学生的兴趣、内在的情感体验均得以激发,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2.文化再现情境模态符号

英语教学既包含了语言知识的传递,也包含了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递。在真实的语言环境、实践交流机会缺乏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价值观念、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文化元素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中,让学生的词汇、语法、句型的学习在一定的语言文化氛围中进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促进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娱乐情境模态符号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通常表现出个体智能、起始水平、兴趣、积极性、信心、意志力等差异。小学生因其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等特点,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集趣味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高效、优质的课堂,因而采用游戏情境模态、故事情境模态、歌曲歌谣情境模态,实现娱乐情境模态教学。

三、小学英语教学中多模态话语开发与应用

(一)开发、整合教学资源

1.开发多模态课件

多模态英语课件可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融于一体,声、色、光、像协同运作,给学生以听觉、视觉的刺激,带动味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反应。结合其他的教学媒体,教学内容得以更形象、生动、具体、直观、有趣,学生能够全方位的感知教学内容,实现知识的接收、加工、储存和输出。多模态英语课件同时具有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及数字化的特点,其声、像、图、文并茂,借助多模态课件,可将宏观世界缩小,微观世界扩大,变无声为有声、抽象为具体,由远及近、由虚变实,创设出多种教学情境,信息的传输量增大,教学内容呈现出立体化、多维化的态势,有利于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中实现知识的内化。

多模态英语课件的设计主要涉及到教学设计、感官模态、情境模态的设计。

(1)多模态课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及教学条件等因素的设计。教学目标既为教学起点,又为教学终点;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计最优教学课件的模态,要求教师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以此利用多种感官媒体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态的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因而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状况尤其必要。如学生的性别、年级、年龄、认知水平、智商、学习动机、生活经历、家庭或者社交背景等。此外,目前已经具备的语言技能、学习态度等因素都要予以深入的分析。以此全面、科学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继而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的教学模态。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载体。多模态英语教学课件的设计,采用最佳的感官媒体,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情境来呈现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来界定教学内容的范围、难度、广度、深度、语言技能、学习态度,以及跨文化意识,同时科学安排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呈现顺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多模态课件各种感官模态的设计

在对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分析之后,通过媒体或媒体组合的选择与呈现来实现感官模态对学习者多种感官的刺激,以实现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意义构建。

视觉模态的设计主要涉及到文字、图片、图表等视觉信号的设计。科学的文字视觉模态有利于文字性的教学重点、难点得以凸显,易于让学习者的视觉神经感知与捕捉,如采用适当的背景颜色、斜体字、加粗、加黑、下划线、颜色、字体、字号及动画等来实现;图片视觉模态适合于课堂教授词汇、句型、阅读等内容,图片突破了文字教学存在的内容上的直观性的局限,有利于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对教学内容的吸收和内化;教学中适时的出现图表,能够将教学中抽象的概念或复杂的程序具体化,以其直观的方式让学习者构建起形式与意义的联系,活化了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速了学习者对于信息的处理速度和效率。

听觉模态的设计主要涉及到课文录音、音乐、效果音等听觉信号的设计。课文录音作为课文听力练习、朗读的主要承载媒体,科学合理的使用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听力、口语教学的效率;课件中插入与教学信息相关的音乐,创设出音乐听觉模态,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习者对词汇、句型的理解与记忆,同时有助于学习者改善语音语调;效果音的设计有利于配合教学重点的呈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教学效果。

2.开发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作为课程的支撑和保障,课程资源的开发,关系着课程实施的深度和广度。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积极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因而教师在开发课程资源时要树立发展的、以人为本的观念,要坚持以培养学生兴趣、以语言为中心的原则,从人力课程资源和物质课程资源两方面入手。具体应做到教学中使用多种语言模态,包括无声语言,使用多种教学方式,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资源的开发,挖掘其自身的资源,形成师生合力;同时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活化教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语言环境,科学的使用信息技术,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

3.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

微课程以其短小精悍、知识性强、表现形式丰富、专题呈现等特点,能更好的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合作、体验、参与学习过程,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优化课堂教学。

微课程的开发与设计要求知识点短小精悍,一个微课程只解决一个知识点。因而在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时,尽量做到内容细化,时间长度控制在五分钟左右;微课程的设计的内容要有系统性,通常会对知识的分类制作出一个专题或者一系列的微课程,[7]注意到微课程内容、知识的整体性、逻辑性,并确保知识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微课程的设计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对学习者的特点予以深入的分析,在学习资源的选取与整合中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与兴趣;此外,微课程的设计应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设计出相应的问题,同时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出与生活贴近的学习情境,采用如游戏、角色扮演、故事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效果。

(二)改革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使用语言。小学英语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的教学情境,让语言教学在真实活泼的情境中进行,孩子们能更好的感知语言,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和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的策略颇多。利用直观教具创设学习情境,如图片、实物、简笔画等,这些教具形象生动,源于生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在教授单词、短语、句子时均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其次,通过游戏、故事、联系真实生活、采用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活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说、唱、玩、演等形式中,身心得以放松,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语言听说读写的训练,同时其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均得以培养,通过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达到语言学习与运用的效果。再次,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够为教学创设良好的情境,其优点在于能够为教学呈现出动态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丰富英语学习资源,能够提供视听及学生相互交流的语言环境,教师利用影像、文字、图片等多种信息于教学设计,帮助学生理解教学情境,学生易于主动参与学习,优化了教学效果。

2.采用英语歌曲、歌谣教学

英语歌曲、歌谣以其鲜明的节奏、丰富的韵律和蕴含于其中的文化内涵和魅力为儿童所喜爱,也成为小学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歌曲、歌谣让学习者在语言学习、情感心理、文化学习、认知能力及社交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小学英语教师在采用歌曲歌谣教学时要多渠道的了解英语歌曲歌谣的教学方法,参加教法讲座与培训,借鉴他人的经验,多开展教研活动,多探讨、多实践;教学中坚持趣味性、语言真实性、语境化及互动性的原则,选择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乐于参与的歌曲歌谣,尽量选取来自英语国家的经典歌曲歌谣,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出真实的语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开展课堂活动,如吟唱、朗诵、歌唱比赛、歌曲编排、动作表演等时,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参与到语言活动的个个环节中来。

教师在进行歌曲歌谣选编时,要注重趣味性、语言性、教学性的原则,要能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创编,要能够丰富歌曲歌谣的说唱方式和活动设计。趣味性强的歌曲歌谣能使学生身心愉悦,激发其想象力,给其带来美的享受,有利于锻炼心智,陶冶情操。教师选择的歌谣歌曲应为小学英语语言学习服务,要适合学习者的水平;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语言教学目标来选择歌曲歌谣,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采用旧曲填新词的方法,分类收集一些押韵的顺口溜等,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歌曲进行创编,有利于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接收新的知识。此外,教师要丰富歌曲歌谣的说唱方式和活动设计,如学习者在听与唱的同时拍手或者拍打身边的物体来加强节奏感,由学习者担任不同的角色说唱,变换说唱的节奏,采用全身反应法,说唱接龙,采用仿写、替换、补词等方式创作歌曲歌谣。[8]

四、结论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多模态化是现代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师通过运用开发课程资源、制作多模态课件、录制微课、利用英文儿歌、歌谣、故事等开展情境教学,多种模态协同运作,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真实性、趣味性、知识性及时代感,在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利于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开发、使用各种模态符号,注重各个模态符号的协同运作,不断总结经验,促进多模态课堂教学更好发展。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2] Halliday M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 London: Edward Arnold,1978.

[3] Kress G &Van Leeuween T.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al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 London: Arnold,2001.

[4] 张德禄,李玉香. 多模态课堂话语的模态配合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2(1):39-43.

[5] Stein P. Rethinking Resource: Multimodal Pedagogiesin the ESL Classroom [J]. Tesol Quqrterly,2000(34): 333-336.

[6] 梁玉. 多模态话语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启示[J].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2(6).

[7] 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8] 赵淑红.新课程英语小学课堂技能与学科教学[M].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74.

[责任编辑 李亚卓]

Multimodal Discourse Symbol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for Primary English Class

MAAi-mei

(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LuodingPolytechnic,Luoding527200,China)

The synergy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in primary English class achieve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language teaching. This researc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nalyzes the symbols of senses and context. It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for multimodal teaching in primary English clas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multimodal courseware development, curriculum resource development, micro-course development and context teaching using English songs, chants and stories.

Primary English Teaching;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Symbols

2016-10-24;

2016-11-29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小学教育研究中心课题(XXJY201412);广东省高职教育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G2015019)

马爱梅,女,湖南衡阳人,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与英语教学。

■学科教育

G623

A

2095-770X(2017)02-0087-05

猜你喜欢

模态符号学习者
学符号,比多少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符号的由来
变符号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