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素质教育内涵哲学解读三题

2017-03-09张汉云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社会化本质立德树人

张汉云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 陕西西安 710100 )

“立德树人”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素质教育内涵哲学解读三题

张汉云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 陕西西安 710100 )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素质教育必须促进学生初步社会化,社会化教育的灵魂是“立德”;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素质教育要坚持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为本,提升学生的“认识、实践、精神”要素;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现阶段要求素质教育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社会化;“立德树人”;自觉能动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2.001

人类所具有的自由自觉的类本性决定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素质教育必须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灵魂要义展开,应当从人的本质属性作为逻辑起点,进而研究人的本质力量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明确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人的本质属性与素质教育

人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存在物,但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01,“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2]24。人的社会关系具体内容十分丰富,基本的则是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形态,如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朋友关系等等,无不包含着、深藏着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关系的内容。

人的成长一方面是自然属性的成熟过程(这种成熟也是在社会关系中实现的),另一方面则是其本质属性即社会关系不断展开与丰富的过程,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人之所以是人,乃是他生活于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逐步社会化的结果。社会化过程是社会与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面是“社会生产人”,另一方面是“人生产社会”,二者既对立又统一。“社会生产人”是指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关系等等因素影响和造就了一个具体的人,“人生产社会”是指相对“成熟”了的一个具体的人以其特有的本质力量去影响和改变社会。人的社会化进程,在“胎儿”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婴幼儿与父母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文化关系十分紧密,父母是婴幼儿在社会化过程起始阶段的“引领者”和“监护人”。之后,一个人上学,工作,成家,养儿育女,直到离世,时时都处于各种具体的社会关系交织之中,处于社会关系总和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之上,处于一定的社会境遇之中,是社会生活中的某个角色,担当着相应的社会责任。他所进行的活动总是与周围的人发生具体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关系,他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就展现了自己的价值,享受自己创造的劳动成果。总之,人的一生是社会化的一生。

社会化的人以社会样式来生存,来发展,其状态归纳而言就是适应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改变社会生活、为社会发展贡献新的因素。一个人在社会关系中不仅要“活着”,还要“活得好”,“活得高尚”,那就必须做到:第一,要掌握日常生活技能,要具备一定的学习和工作技能,并通过交换劳动这种社会关系获得生活资料。第二,要认真学习法律的、道德的、科学的各种社会规范,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社会生活,按照各种规范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社会职业劳动。第三,要自觉追求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创新的精神和能力积极推动社会发展。第四,要自觉学习吸纳人类优秀思想文化,追求和创造高品位的精神生活。这样,一个人就不仅因为有技能而“有钱挣”,成为“自己养活自己”的人,更成为一个自觉“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自觉“追求高尚”的人。这种社会生活样式,完整地展示出人的本质属性,应该成为人的社会化的“终极”追求。

人的这些社会化要求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接受教育,经过学习历练来形成。孟子认为,人如果“无教”则“近于禽兽”。康德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一种存在。社会生活“有形的教”与“无形的教”,“大环境的教”与“小环境的教”都在直接影响人的社会化。广泛的社会生活态势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大环境”,它对一个人社会化之走向及程度的影响至关重大。社会化过程的“小环境”,最重要的就是家庭、学校和“单位”(工作组织,工作群体)。学校教育在培育学生社会化、丰富学生的社会关系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应当说,学校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促进学生初步社会化,为尔后的社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教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基础性与先导性作用。学生处于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他们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耳闻目睹各种社会关系,体验社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体验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尤其是重点地深刻体验着人类社会积淀下来的优秀思想文化关系,极大地获得自身的精神成长和身体成长。学校进行的 “学会学习”、 “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这些社会化的基本教育,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推动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先导性基础,会使他们“终生受益”。第二,全面性作用。学生在学校这一社会化的基础阶段,“见习”、“实习”、“参与”的社会关系越是全面,越是丰富,越是牢靠,就会在未来社会分工的岗位上越有成就。学生要接受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生要接受包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哲学素养、审美素养在内的学养;学生要学习各类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专业理论和初步的专业技能;学生要培养思维能力,锻炼实践能力;学生要逐步体验创新思维,并有所创新,等等。学校进行的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为学生尔后的社会化提供了基础性的“全方位”有利条件。第三,系统性作用。学校进行的是系统的社会化教育。学生个体在学校学习的认识过程,是人类认识史的浓缩。正如恩格斯所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维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3]603,国家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认识论要求,制定了系统的教育计划,使学校教育把人类历史上最美好的事物、最优秀的文化遗产,按部就班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校教育的内容就是人类智慧的浓缩,一天天、一周周、一期期地在学生面前逐步地打开,那么地清晰,那么地系统,那么地全面,那么地神圣。只要教者尽心、学者用心,人类社会关系的方方面面,学生都可以系统地习得。总之,学校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极其特殊的基础先导性、全面系统性的作用,为学生在社会化道路上前进铺就了阳光之路,为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活着”、“活得好”、“活得高尚”奠定了素质基础。正因为如此,社会学理论才认为:“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习机构”。

社会化的根本要求,就是个人在处理与社会的关系时,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所以,素质教育内容虽然丰富多样,但它的灵魂只能是“立德”,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说文解字》对“教”和“育”的解释分别是:“上所施下所效也”和“养子使作善也”。“作善”就是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就是“立德”。教育的根本点,是要培养出能够“作善”的有“德性”的“好人”。从人的本质属性来看,任何“个体”永远是“关系存在物”,无时无刻不在处理社会关系。人在社会关系中交换劳动,只有坚持“作善”的价值取向,满怀“社会责任感”,才能使“知识技能”用于正道,才能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福祉”。“立德”就是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如果教育出来的学生,身怀高超“知识技能”并以“精致”面貌出现,骨子里却“无德”、“无善”,不顾他人和社会正当利益,只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那就必然使社会乱象丛生,带来“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这种抛弃社会责任感而专注“知识技能”的“教育”,远离了真正的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教师节前夕在北师大的讲话中指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并强调“传道是第一位的”。我们认为,这是对素质教育之“灵魂”、素质教育之“第一使命”的精准论断,对于再次明确“立德”的重要性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立德”不是进行空洞的说教,它既是“德性”的学习,更是“德行”的实效。“立德”、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现代国家价值目标、现代社会价值目标、现代公民个人价值准则,是一个整体。从人的社会化角度来说,就是要求公民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与社会、与他人的关系,认同国家价值目标,认同社会价值目标,努力践行个人价值准则。我们应该按照党中央的要求,“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切切实实融入到学校的一切活动中。

二、人的本质力量与素质教育

人的本质力量是什么,毛泽东有一个极其明确的观点:“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5]477这种“自觉能动性”就是人的本质力量,所以人是“能动存在物”,可以说“我能故我在”。人类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的理性活动,以及存在于“改变”与“认识”活动中的精神活动,都是“自觉能动性”这一本质力量的表现,因而人又是“实践存在物”,是“理性存在物”,是“精神存在物”。学生的成长就是不断获得与增强人的本质力量的过程,素质教育必须服务于、有利于这个过程,必须培养学生阶段应当具有的本质力量,为尔后本质力量的增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人是“能动存在物”。毛泽东说:“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样的思想和行动,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6]477我们进行素质教育,要始终注意发扬学生的自觉能动性。第一,教师应该具有这样的“前提观念”:学生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互动对象,他们都有自己的潜能。教师不应该轻视学生的能动性,不应该把学生当做被动的“器物”去制作。第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我能故我在”的激励。在教育活动中要让学生理解生命,热爱生命,自觉意识到生命的成长及其意义;要引导学生明确以“自身的能动为本”,使学生深深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动性的,有潜力的,坚定认为自己是能够“成才”的;要善于启发、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所谓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能学”就是如此。第三,教学中应该把“教师为主导”建立在“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在教学互动中,教师要引领教学目标的实现、调控教学的具体进展,从而决定教学的实际效果。因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对的。但是,教师的主导活动必须坚持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为本”,教师的主导活动必须服务于学生的主体活动,通过学生主体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去有效地发挥作用。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学会独立思考,做到亲历思维过程,收到“自我建构”、“自求有得”的实际效果。

人是“实践存在物”。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505,马克思恩格斯自认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者。毛泽东认为,人应当“在实践中实现主体与客体的辩证法的统一。”[6]17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根本观点。人通过实践改变了客观世界,在实践中为社会作出贡献、创造历史,又在实践中生成了自身,强化了自身,发展了自身,从而使人具有了内在的实践特性。因而,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是人的最深层的本质力量,“我行故我在”。素质教育应该牢牢抓住实践这个根基。第一,要引导学生树立实践为根的观念。一是要进行“劳动光荣”的教育。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造就一代代新人。要“提倡通过诚实劳动来实现人生的梦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反对一切不劳而获、投机取巧、贪图享乐的思想”。[7]二是要进行“实践出人才”的教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要让学生切实明白“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在实践中经受磨练、增长本领”是真实可靠的“成才之路”。第二,教育活动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紧密联系当代社会生活实际,始终遵循“知行统一”的教育路径。课堂教学中的“文本叙事”,应该从“事实形态”中来,到“事实形态”中去。课堂教学之外要有社会实践课程,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安排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学生学习了理论要能够应用到实践中去,教育的成果要体现在学生实实在在的行为中、实践中。第三,教学及其他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通过实验课、实践课、创作课,从小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引导学生摸索进行创造的思路,体验创造的乐趣。

人是“理性存在物”。“实践存在物”与“理性存在物”是辩证的统一。人在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理性认识,进而用理性认识指导自己的实践,既为实践提供“价值理性”又为实践提供“工具理性”,确认实践的必要性,分析实践的可行性,科学制定实践方案,等。人在认识外部事物的同时也把自己作为认识的对象,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不断思考自己生命活动的性质、目的、意义。因而,理性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又一标志,“我思故我在”。素质教育要按照人是“理性存在物”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理性素养”,扎扎实实做到:第一,使学生热爱科学,敬仰理性,崇尚理性精神。科学是人类文明的结晶,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学生应当珍惜青春年华,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科学、理解科学、掌握科学,在学习与实践中感悟智慧。要培育理性精神,懂得遇事运用理性思维,避免感情用事,避免“一切跟着感觉走”。第二,教师应该以自己对人类优秀文化的敬仰,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去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要以自己宽阔的理性视野、深厚扎实的学识、切实有效的方法,指导学生学好科学理论。教师理性思维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理性存在”的状态。第三,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8]181,使我们在这个途径上能够顺利前进的工具就是理性思维能力。素质教育的课堂是“人文场”,是“知识场”,也是“思维场”。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保持好奇心,想问、敢问、会问,学会在质疑、释疑过程中进行探究,提高能力;要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想象力,在敢于批判、敢于想象过程中养成创新的需求和能力。

人是“精神存在物”。广义的“精神”范畴是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使用的,它包括前述的“理性”。这里说的“精神”是指狭义的精神。如果说前述的理性是以逻辑思维为特征,这里说的精神则以非逻辑思维为特征,是“非理性因素”的精神状态(当然会渗透理性因素),它表现为情感,信仰,态度,意志,干劲,毅力等等。这种精神在实践活动与认识活动中,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俗语说 “哀莫大于心死”,精神一垮,能动性的“灵魂”不存在了,人的本质力量就名存实亡了。所以,“我有精神故我在”。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就不仅是“实践存在物”、“理性存在物”所要求的知识与能力教育,还必须包括“精神存在物”所要求的对学生精神的熏陶与滋养。学校作为“扬善”的“圣地”,集聚了世间最美好的精神,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圣地”,心灵滋养的“圣地”。 学生接受教育是精神成长的过程,是在高尚精神的陶冶下,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提高各方面的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做到:第一,要进行“人文情怀”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纯净、诗性的“仁爱”之心灵,追求“诗意栖居”的生活样式。第二,要进行“信仰”教育。信仰是最高的精神标志。人既是有限的存在,又是无限的存在。作为无限的存在,人有想象,有理想,有信仰。理性知识的“授业、解惑”不能解决“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的问题,不能代替信仰教育。学校的所有活动其实都有形无形地传递着一种信仰,教育工作者应该自觉意识到“信仰教育就在身边”,切实把它做好。第三,要进行“意志力”教育。要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要培养自我控制、心理承受力等等良好的心理素质。

总之,按照人的本质力量的要求,素质教育应当抓住“能动性”这个根本,培养学生的实践知识与实践创新能力,理性知识与思维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精神世界。或者说,素质教育培养的学生应当是“有活力——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有德行——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有理性——理解科学并在实践中会运用科学,有能力——思维和实践的创新”的人才。

三、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贯彻教育方针、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本文在关于“人的本质属性与素质教育”关系论述中,主要是说社会化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素质教育中的“立德”问题;在关于“人的本质力量与素质教育”关系论述中,以“能动性”为核心,主要从“认识、实践、精神”三个方面说明素质教育的内涵。这里有必要就体育和美育的内涵单独做些说明。

从“人的属性”来看,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二者既对立又统一,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密不可分,自然生命是社会生命的前提,自然生命在社会关系中获得保护、成长和存在意义。我们对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绝不可忽视自然生命的教育。完整的素质教育,既是学生社会属性丰富扩展的过程,也是学生自然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的高度统一,在体育教学中最为直接。体育既有社会属性的意义,更具有自然属性的意义,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促进学生自然生命健康成长的教育活动。从人的本质力量来看,个体自身健全的体魄是发挥其本质力量的“物质性”前提。“身体好”,才能做到“学习好”和“工作好”。国家倡导的“健康中国”、“全民健身”,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甚至可以说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是素质教育的前提任务。体育教学不仅是“身”之健康的教育,体魄的锻炼活动,也是“心”之健康的教育,例如意志力教育,失败与挫折的教育,沟通协调力的教育,思维能力与智慧的教育,道德和游戏规则的教育,等。这些“心”之健康的教育,既是提升“人的社会化”水平的教育,也是增强“人的本质力量”的教育。

从“人的本质属性”来看,达美不仅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一大要素,而且是人的社会化程度之“高雅形态”。 个体的社会化程度越高,他就越会自觉把自己的人生作为审美对象,越会对外物自觉怀有美感,越会在从事活动时自觉追求美的效果,并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享受美。从“人的本质力量”来看,正如马克思所阐明的,人在自觉的能动活动中,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对象。个体在活动中自觉进行美的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高级形态”。因而,素质教育的学养内容,就不能只限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哲学素养,还应该包括审美素养。在审美素养教育中,要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审美教育要坚持以达美为实质内容并求真向善,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典型性、审美性,收到具有浓烈感染力从而撞击心灵的效果。

如果说,德育是培养向善之心,智育是培养求真之慧,美育是培养爱美之情,体育是培养身心之健,那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是在体育基础上对“真善美”的追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是培养人的基本属性的要求,也是培养人的本质力量的要求,因而,所有的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都应当贯穿“真善美”的教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9]

素质教育要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作为哲学命题的“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二者的关系是一种历史性的区别与联结。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说,“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的“最高状态”,学生个体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则是社会发展现阶段在素质教育方面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人类解放、社会进步密切相联。人类的彻底解放就是“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10]323,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只有在这时,“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全社会范围内才得以普遍实现。“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1]537;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53;共产主义社会是比资本主义社会“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1]683。

未来的“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意味着人真正成为自觉的全面发展个人,成为真正独立的个人,意味着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解放和激发,能够显示出强大的主动精神和创造力。在这种状态下,个人的存在不再是为了谋生,人不再固化在特定岗位上,一方面人的需要能够全面展示,一方面人的能力也得以全面发展,因而每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发展自己的能力,使能力与兴趣、需要达到完美结合。在这种状态下,一方面人的社会关系得到全面丰富的发展,一方面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个性的丰富性和能力的多样性得以实现,因而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达到完美结合。在这种状态下,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会发生根本变化,一方面教育具有崭新的社会功能,充分满足个体社会化的需求,一方面教育会特别关注个体的自主需求和自由取向,真正实现了个体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因而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达到完美的结合。

自由王国的到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是一个长期过程。与此相应,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之状态也是历史的产物,只能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优化逐步形成和完善。这种理想的社会状态,理想的人的发展状态,要依靠人们长期努力去创造,一步步变为现实。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的个体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还远远不是自由王国中的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状态,但它是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必经的阶段和状态,是人的发展历程迈向“最高目标”的必经阶段和状态。因而,素质教育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哲学命题之“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含义虽不相同,但又有着内在的历史性的联系。

现阶段,社会分工仍然存在,教育既要培养“一般意义的人”,又要培养“专业意义的人”。如同事物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那样,任何人也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每一个体都具有人的“共性”,具有“一般意义的人”的属性;每一个体又具有自己的“个性”,具有自己的许多特质,特质之一就是在社会分工岗位上去谋生去发展。“共性”要求素质教育应当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使学生具有“一般意义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个性”要求素质教育应该培养“业有专长”的学生,使学生具有“专业意义的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在基础教育阶段,按照“人的社会化”与“人的本质力量”的要求,主要任务是培养“一般意义的人”。作为“一般意义的人”,要“活得好”、“活得高尚”,就应该追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专业意义人”,他要把从事的分工“做得好”,就要求有一个全面扎实的基础,“德智体美”越是全面发展,就越有利于“业有专长”的发展。因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无论是对于培养“一般意义的人”,还是对于造就“专业意义的人”,都具有基础性意义。

当今时代社会关系更加多样复杂,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这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属性更加丰富,使人的本质力量更为增强,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空前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又对劳动者全面发展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有一种趋势日益凸显,就是历史沿袭下来的工作程序和手段会经常发生改变,社会分工的一些旧“工种”会消失、新“工种”会出现。过去,一个“专业意义的人”如果能够掌握一门知识、一种技术,就足以应对社会需求。但在今天,新的技术手段会改变作业的流程,乃至行业的生产模式。“专业意义的人”只有不断学习,迅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才能发展自身、提升本质力量,才能继续适应社会需求。因而,培养自觉追求自身发展的人,培养具有“及时胜任”能力的人,给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应该与时俱进,按照“社会化”的新要求,紧紧抓住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核心的素养问题,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本质力量”。

[1]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 习近平.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news.sohu.com/20140505/n399137147.shtml.

[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

[7] 习近平.2016年4月26日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 .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30/c_1118776008.htm.

[8] 中央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 习近平.2014年9月9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910/c70731-25629093.html.

[10]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1]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 熊 伟]

“Establish morality and nurture new people” Is the Soul of Humanistic Quality of Education

ZHANGHan-yun

(ShaanxiXueqianNormalUniversity,Xi’an710100,China)

The basic human nature is the social instinct.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education must promote the initial socialization instinct of students. This paper talks the soul of social education is “Li De Shu Ren”. The human initiative can help to form the human natur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cognition, practice, and spirit" elements,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humanistic quality of education, which is the better development in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s and labor education.

Humanistic quality of education; socialization; “Establish morality and nurture new people”; dynamic role; better development in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s and labor education

2016-11-07;

2016-11-15

张汉云,男,河南汤阴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哲学教育,教育哲学。

■教育理论

G40

A

2095-770X(2017)02-0001-06

猜你喜欢

社会化本质立德树人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回归本质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童年的本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