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和意义

2017-03-09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陕甘宁边区边区思想

王 慧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中小学教育的特点和意义

王 慧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中心。在这里,为了争取革命战争的胜利,边区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带领边区人民进行了经济文化建设,并创立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其中中小学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促进了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建设,改变了陕甘宁边区落后的文化面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教育;中小学

PDF获取: http://sxxqsfxy.ijournal.cn/ch/index.aspx doi: 10.11995/j.issn.2095-770X.2017.02.006

陕甘宁边区原是我国教育最落后的地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边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这里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党带领人民创建了新型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开创了历史新纪元。尤其在中小学教育中,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教育形式和独有的办学特色,改善了边区落后的文化面貌,促进了边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时至今日,边区中小学教育的许多方面对当今的教育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陕甘宁边区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第一,教育以战争为中心。陕甘宁边区教育的宗旨是“为争取抗战胜利,建设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培养有民族觉悟,有民主作风,有现代生活知识技能,能担负起抗战建国之任务的战士和建设者。”[1]在抗日战争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提出教育要改变旧制度、旧课程,实施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边区中小学教育围绕这个宗旨展开教育活动。首先,缩短学制。为了适应战争发展的需要,实行小学五年制,初级小学三年,高级小学二年;中学实行初中、高中两级制;师范教育暂行一年制。但在实际的工作中,并没有严格执行这项制度,通常是学生随到随考,随时编班,有的学生只学两三个月就因工作需要被调走。其次,教育内容与战争紧密联系。废除一些不急需和不必要的课程,改变教育管理制度,教授战争所必需的课程为主要学习目的。在战争紧张时期,学校实行军事化管理,以抗战的政治军事及基本的科学知识为主,文化课相对减轻。让学生学习必要的战争技术,每天锻炼爬山、训练野战。有时还学习侦查、通讯、站岗、放哨、埋地雷等实战技能。边区教育服从于战争发展的需要,为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边区的小学教育中,学生除了学习政治和文化课程,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也被列入了正式的课程之中,帮助学生学习一定的生产生活技巧和树立热爱劳动的思想品质。学校提倡教员和十二岁以上的学生都要参加学校的集体生产,帮助解决学校的物质和经费困难。学生还会定期组织优待抗属活动,帮助军人家属和困难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此外,因边区劳动力短缺,学校采取分散式教学形式,分为早中晚学习班、全日制学习班、半日制学习班等多种形式,甚至有些地区的假期时间与农民群众的农忙相结合,不再放寒暑假,改放秋假、春假和较短的麦假。

在边区中学教育中,每个学校都有生产的任务,主要包括农业和手工业两个方面。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的劳动时间更长,主要进行开荒地、种菜、纺毛、打柴、打盐、烧木炭甚至修建学校房舍等。除了这些生产上的劳动之外,有时根据战局的需要,也会组织学生参与战时工作,如帮助军队放哨、检查路盘、捉汉奸等。通过这些活动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又帮助了战时工作的进行。

第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要展开教育工作,办好教育事业,必须有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是边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边区政府在创办教育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对师资队伍的建设。

面对边区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边区政府在创办教育的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充分利用边区原有的师塾先生、老秀才等旧知识分子,对他们进行短期的改造和培训,使他们适应新的教学。其次,边区对全国的知识分子和学者专家实行包容开放的政策。毛泽东主席曾强调说:“我们应该吸收一切支持抗日战争的知识分子进入到我们的学校,参加我们的工作,放手的吸收、任用和提拔他们。不要畏首畏尾,惧怕反动分子混进来,这样的分子不可避免地要混进来一些,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再洗刷他们也不迟。”[2]768最后,针对边区师资力量短缺的情况,边区政府组织开办了一批专门培养教员的师范类学校,集中力量培养边区的师资队伍。

同时,边区政府还十分注重对教员自身水平的提高。在各中学和师范班设立讲习班和短期培训班;定期召集各校教员召开座谈会,相互交流讨论教学心得和好的教学方法;利用寒暑假时间举办教员辅导班。此外,定期给教员提供必要的书报和刊物,按期供给书报费,提高教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第四,坚持走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一切工作的指针。在边区政府成立之前,这里的教育以国民党军阀控制下的封建教育为主,教育是地主、富商等有钱人的权利。边区政府成立之后,这里的教育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办了属于人民群众的教育,把教育从少数人手中解放了出来。1940年1月,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教育,也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接着他又指出所谓大众的文化就是“提高农民的文化,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现在是‘上山主义’的时候,大家开会、办事、上课、出版、著书、演剧,都在山头上,实质上都是为的农民。”[1]708边区教育坚持从人民群众出发,教学内容、时间安排都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与人民群众的生活相联系,除了学习文化课,添加了如记账、珠算、写信等内容,让人民群众亲身体会教育的益处。在日常生活中,学校定期组织慰问团帮助村民代写信件、写对联等,还给人民做一些生产计划,帮助群众进行农耕。当群众遇到事情需要学校帮忙时,随请随派人去。

第五,教育形式多种多样。为了适应边区的实际状况和满足抗日战争的需要,边区中小学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大会上指出:“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有集中的正规的中学和小学,而且要有分散的不正规的村学、读报组和识字组等形式,不仅要有新式学校,而且要利用旧的村塾加以改造。”

在边区小学教育中,主要有公办和民办两种大的形式。首先在公办小学中,逐步发展了多种类型的小学,主要有初级小学、完全小学、模范小学、中心小学、干部子弟小学及少数民族小学等多种类型。各种类型的小学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教学,极大地促进了边区小学教育的发展。其次在民办小学中,根据群众需要与自愿的原则,1944年边区教育厅决定实施“民办公助”政策,鼓励群众根据自己的需要创办学校,实行自主管理。在这个政策的鼓励下,大量民办学校纷纷创办,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主要有米脂高家沟式、延安市杨家湾式、米脂杨家沟式、新式的巡回学校,还有适应人口分散的旧式轮学和家庭学校。

在中学教育中同样存在着多种教育形式。中学教育和师范教育采用初级和高级两种形式。初中和初级师范为三年,高中和高级师范为两年。在各个中学还附设师范班和短期讲习班,用来提高小学教员和领导干部的能力。抗日战争胜利后,对各中学和师范学校进行改革,设立普通班和地干班,有些学校根据发展需要还增设了师范班、研究班、民族班和职业班。无论是哪种教育形式,都对革命战争和边区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陕甘宁边区中小学教育的意义

(一)历史意义

1.改变了边区落后的文化面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陕甘宁边区地处西北,交通封闭,地广人稀,是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在边区政府未成立之前,这里只有120所小学,中学更是屈指可数,能上学的都是富农地主和有钱人家的孩子。在这里,“一般县份每百人中难得找到一两个识字的人,有些县份如华池、盐池中两百人才能找到一个识字的人”[3]205,识字的人只占全边区总人口的百分之一。文化教育上的落后造成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思想的猖獗,人民愚昧落后,人口死亡率极高。通过开展广泛的教育活动,积极的生活引导,边区政府基本上普及边区的小学教育,提高了边区人民的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原来封建的迷信思想得以废除,破除了封闭落后的生活习惯,使整个边区社会呈现出团结一致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战争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军队和领导干部,边区政府领导人民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有效地提高了边区人民的政治觉悟,培养他们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发了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使他们投身到这场伟大的战争中来。边区中学为抗日战争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的干部人才,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2.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奠定了基础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部在新中国中具有临时宪法的纲领,规划了新中国教育的发展政策,对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该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这与1941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教育的性质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文化教育政策是党在陕甘宁边区教育政策的扩大,陕甘宁边区的教育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家教育部成立之后对全国教育事业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其中指出新中国的教育建设要充分借鉴老解放区的教育经验,充分吸收其有利的经验,坚持教育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

陕甘宁边区的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新中国的教育与边区教育在性质、指导思想和教育方针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国内发展环境,由战争转为和平,人民当家作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但是,边区教育的实践仍然对新中国发展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二)现实意义

1.为现代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教育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教育为抗战服务的原则,减少一些不急需的课程,教育内容贴合战争需要和群众需求,学制灵活,随学随用,实行“公助民办”,满足群众生产需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参与下,在边区创办了一种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教育,首次实现了教育的基本普及,为抗日战争和边区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新型的高素质人才。现在,我们发展教育事业同样也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尊重区域发展差异性、城乡发展差异性,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不盲目照办别国发展模式,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其次,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相结合。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是两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回归实践、指导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理论知识,推动国家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进步。从小学教育到中学教育乃至高等教育边区都有相应的一整套的社会活动和生产实践体系,使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能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以致用。现代教育中过度重视理论教育,没有形成成熟的实践教育体系。国家应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不同职业发展的要求,合理安排和设计实践教育环节,适当增加实践教育比重,防止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单纯追求“高学历”和“高分低能”等不良现象的再生,切实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此外,重视师范教育、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的经验都值得我们现在教育学习借鉴。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正确的政治信仰和立场是一个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存在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可以说没有政治信仰就没有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用共产主义的政治思想和无产阶级的观点来引导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使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就十分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党开展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是边区中小学教育的重要部分。为了把思想教育落到实处,边区各个学校都制定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任务等一系列内容。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与内容的确定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相结合,主要是通过一些政治常识和日常生活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启发他们的民族觉悟,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为主。在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毛泽东基本思想的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论研究意识。边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与抗日战争相结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坚决服从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有效地促进了边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不仅是在民族危亡的时刻需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仍然不能放松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随着各个国家之间联系紧密,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其中不乏一些错误的思想。“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经济、科技和文化传播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仍然十分尖锐复杂,维护中国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工作,抵御西方不良思想对我们的渗透和影响,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抗风险能力。此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学中,出现了诸如形式化、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学效果实效性不强等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更应该吸取边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教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在学生成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二):抗日战争时期.(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1986.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辑).北京:档案出版社,1986.

[责任编辑 李亚卓]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in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WANGHui

(SchoolofPhilosophyandSociology,NorthwestUniversity,Xi’an710100,China)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was the center of the Chinese people's revolutionary struggle l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order to win the victory of the revolutionary war, the Border Region Government has formulated a series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led the people of border areas to carry out economic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a new democratic education system ,in which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ts development promote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and changed the backward culture of the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 and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Shaanxi-Gansu-Ningxia Border Region;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educa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2016-11-10;

2016-12-01

王慧,女,山西长治人,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教育理论

G629.29

A

2095-770X(2017)02-0025-04

猜你喜欢

陕甘宁边区边区思想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陕甘宁边区实录》与中共自我形象的重构
思想与“剑”
新中国的雏形:陕甘宁边区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抗日战争期间陕甘宁边区拥军工作的述评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