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学院的组织构建

2017-03-09程雅婧

关键词:国际交流国际化设置

程雅婧

一、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学院组织构建的现实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尽管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起步较晚,但培养与世界接轨的、有较高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大致经历了完全以政府为主导,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为辅助,政府、民间共同发展三个阶段,呈现出形式多样、因地制宜、合作互利、广泛交流的特点,为国际交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专业化的、合理的组织架构对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具有重要的作用,全国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设置了与国际交流合作相关的部门。黄华所做的关于全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机构类型和所占比例的调查结果表明:独立设置为行政部门的约占28%,综合职能部门兼管的约占46%,独立设置为教学部门的约占12%,兼具行政与教学职能独立机构的约占8%,兼有此项职能的其他部门约占6%。[1]126从以上数据来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组织机构有近一半是由综合职能部门兼管的,说明这项工作在大多数高职院校还处于从属、非主流地位。即使具有独立地位的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机构,其内部组织架构也是五花八门。这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的趋势与国际化职能不匹配。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要积极融入国际化教育中去,但是缺乏以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模型为先导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组织架构。就学术研究而言,虽然有很多以高职国际化发展为主题的学术成果,但是对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学院体系架构进行研究的文章非常少,更遑论完整的、系统的理论。因此,有必要对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学院体系构建进行探索与研究。

二、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学院组织构建的依据

高职院校组建国际交流学院的目的在于加强国际交流,培养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化人才,其体系架构必须与国际交流学院的职能相匹配。因此,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学院组织构建不得不考虑高职院校国际化问题。在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目前还没有专门研究高职院校国际化标准体系的成果,但我们可以借鉴研究普通高等院校国际化标准评价体系的学术成果。

陈学飞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包含两个策略,即活动策略和组织策略。活动策略是与国际化相关的科研活动,与外语、国际交流相关的教育活动及课外活动与服务等。组织策略是指得到大学董事会、主要行政官员和教师职员赞成、支持和参与,制定各种相关的政策、年度计划、预算和评估程序,有足够的经费保证,同时,设立国际办公室以提供咨询、协调、日常事务管理及通信支持等。[2]陈学飞的研究成果对国际交流学院的构建具有启示作用,但是缺乏清晰的数据和理论体系支持。

李盛兵在《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中构建了一个由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组成的大学国际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有7个,包括国际化观念与规划、大学国际化机构设置、学生结构国际化、教师结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科研国际化和中外合作办学等。二级指标有18个,包括观念、规划与政策,校级、院级国际化事务委员会、国际办公室等。[3]由此可以看出,李盛兵对于大学国际化评价体系架构有较为全面的研究,对于高职国际交流学院体系构建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陈昌贵、曾满超等学者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并考虑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对中国26所研究型大学国际化情况进行调查,提出了高等院校国际化的5个一级指标,即战略规划与组织机构、人员构成与交流、教学与科学研究、相关条件与设施、成果交流。在5个一级指标下设置了18个指标,如校级专职外事管理人员,设置外事人员的院系比例,有一年以上出国经历的教师比例,在海外获得学位的教师比例,外籍教师等。[4]

比较李盛兵和陈昌贵、曾满超等学者关于高等院校国际化的评估指标,我们可以发现,与国际接轨的组织规划、人员构成、课程科研和国际合作等是学者们多次提出并非常重视的指标。

刘伟通过整理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相关文献与评价实践,得出了“衡量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的八维坐标体系”:开放的国际化理念、组织制度及政策保障;多方位的国际化硬件及资源建设;专业及课程设置以及国际认可的资格证书;双语与外籍教师以及国际化标准的专业教师队伍;学生交换及学历与非学历留学生互派;中外合作办学与合作培训项目;国际学术与技术交流及合作项目研究开发;校园教育与文化的国际化氛围营造等。[5]他以此为前提,对基于蛛网模型的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论证了该评价体系对高职院校现阶段的国际化程度和目标评价的直观性与全面性。刘伟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硬件设施资源和国际化文化氛围两个指标,使得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更具操作性。

借鉴前述普通高等院校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的学术成果,我们可以得出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评价体系的重要指标:战略及组织机构国际化、师生国际化、课程设置国际化、合作交流国际化、设施条件国际化、成果交流国际化。这就为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学院组织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学院组织构建设想

高职院校国际交流学院的构建是为了实现高职院校国际化,其组织架构自然要考虑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评价指标。战略及组织机构国际化,要求高职院校有具体的国际化战略措施,有专门的负责国际交流的机构。师生国际化,是指中方教师和外籍教师的合作教学,学生出国交流及留学生的互派。课程设置国际化,要求课程结构、内容、管理和教学目的、方式、手段等与国际接轨。合作交流国际化,即进行中外合作办学,可采取在境外与国外大学合作或在境内与国外大学合作的模式。设施条件国际化和成果交流国际化具体体现在国际化的教学场所、外文网站、外文书籍、资料的提供以及师生参与国际会议、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总量等方面。

根据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评价体系的六个重要指标的要求,我们可以将国际交流学院组织结构基本设计为六个部门,即学院办公室、教学管理中心、语言文化中心、设备资源管理中心、科研创新中心和中外合作办学中心。其中,学院办公室主管行政类全部工作;教学管理中心分管课程设置、外籍教师和中方教师及教务工作,如原版教材的使用,双语教学,其他语言课程及文化课程的开设和选修,外籍教师和中方教师的教学评估和考核等;语言文化中心以培训学生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负责中国学生出国语言培训以及留学生的汉语培训工作,如开设托福和雅思集训课程,设置汉语初级、中级、高级进修班或商务汉语、实用汉语培训等;设备资源管理中心作为国际化设施的主管部门,负责硬件、软件设施的维护、修理以及外文书籍和资料的保管工作;科研创新中心负责组织教师和科研人员参加各类相关的国际性学术会议以及国际性文章的发表和统计工作;中外合作办学中心负责开辟新的教学资源,与境外大学合作,共同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给更多的学生提供出国看世界的机会。这样的组织架构可以比较好地兼顾高职院校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设置独立的国际交流学院,有利于实现战略及组织机构国际化。设置教学管理中心、语言文化中心,有利于实现师生国际化;设置教学管理中心,有利于实现课程设置国际化;设置中外合作办学中心,有利于实现合作交流国际化;设置设备资源管理中心,有利于实现设施条件国际化;设置科研创新中心,有利于实现成果交流国际化。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服务于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活动。

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基地,应结合自身特色,与企业结合,走校企合作之路。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国际交流学院在“走出去,引进来”的时候,发挥高职院校特色优势,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开拓培养国际化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市场。

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交流学院作为学校新兴的部门,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挑战。每一个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和需求的不同,对国际交流学院的架构也有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本文对国际交流学院的基本构建仅仅是从理论角度出发,还存在诸多的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提出的组织架构设想也有待于在实践中进行检验。

[1] 黄华.我国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2] 陈学飞.高等教育国际化:从历史到理论到策略[J]. 上海高教研究,1997 (11):57-61.

[3] 李盛兵.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6):113-116.

[4] 陈昌贵,曾满超,文东茅,翁丽霞,于展. 中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调查及评估指标构建[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116-135.

[5] 刘伟.高职院校国际化程度模型实证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14 (11):68-71.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国际化设置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基于OBE理念的武术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国际交流与合作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挂牌成立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与新常态初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