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秘书职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7-03-09王慧慧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职业化秘书职业

王慧慧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 福州 350003)

关于秘书职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王慧慧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 福州 350003)

从推进秘书职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谈起,以当前秘书职业化现状为切入点,分析影响职业化的因素,以探索秘书职业化发展路径。

秘书; 职业化; 发展

职业化,说到底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和发展要求。通俗意义上,职业化应包含三方面内容:职业化素养、职业化技能、具有行业规范和行业标准[1]。而秘书的职业化即秘书依据职业规范而从事行业工作。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秘书初步职业化。如今秘书队伍不断壮大,需求也愈加广泛。相应地,秘书工作的专门化程度愈来愈高,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也不断发生变化。新形势下,秘书如何实现职业化发展,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推进秘书职业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秘书队伍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其职业化发展和进程不仅是自身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也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呼应。

(一) 基于内在需求

秘书职业要尽快推进自身职业化进程,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秘书职能外延持续不断拓展的需求。秘书职业化,意味着要打破秘书的行政化体制,增强秘书存在的独立性。

(二) 优化管理系统

秘书作为“谋士”和助手,为领导者综合协调各项事务,有效实现与领导者间的价值目标和实践绩效一体化。秘书综合统筹能力的高低和职业化程度的强弱,直接影响辅助的水平和效果。按系统论观点,系统一方面需要组织的自我调整,也依赖于系统与个体间的动态平衡。秘书自身的职业化调适,可以保证秘书与主事者间的管理优化。

(三) 促进技能专业化

专业化是职业化的最直接表现。这种专业化是秘书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根本标志,蕴含着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专业态度、专业精神等,而这都基于职业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专业化的技能标准可以为各单位在秘书人员的聘用、定岗、评价上提供依据,也有利于完善职业准入制度。只有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体系不断升级,从业人员队伍趋于稳定,准入晋升制度得以完善,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管理的新要求。

二、当前秘书职业化现状

秘书由办文、办事,逐步向助手和参谋转化,外延还在不断延伸。现代社会,一方面是规范化、精细化、制度化的更高要求,一方面却是秘书职业化发展的受限。对秘书的行业与角色认知还模糊不清,对秘书行业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决定秘书趋向专业化和更科学的选拔任用机制,共同构成秘书职业化发展的尴尬现状。

三、影响职业化的因素

(一) 秘书的教育体系不够健全

秘书的专业背景较为广泛,一般出身以文史类、管理类文科专业居多,专门的“秘书学”科班出身的比例并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高校的专业设置有关,秘书学多依赖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体系与专业规范尚未完全建立,学科定位与研究对象尚未完全明确,秘书的培养体系和行业标准尚未完全对接。专门的行业秘书培养存在较为明显的空白,如医学秘书、经济类秘书等、秘书的教育体系还有待完善。

(二) 对秘书行业重视程度不高

人们对秘书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和偏见,甚至认为秘书是花瓶,部分走上秘书岗位的人把秘书当作短期的跳板,看中的是潜在发展前景和隐形权力,并未视作终身职业,职业独立性由此被弱化[2]。秘书的职业角色也被模糊化,职业认同感较弱。

(三) 秘书的专业化水平不高

很多秘书的工作经验是在实践工作中摸索积累起来的,并没有专业的系统的职业理念和职业素养,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和职业技能的培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秘书的专业化水平不够高。具体表现为:职业行为不够规范,如权力使用失范、政治素养欠缺、保密行为失范等。

(四) 秘书的选拔任用机制不够科学

秘书作为职务,其任用仍很大程度上是根据领导的喜好决定,并没有专门的考核、准入机制。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专业能力要求,对秘书的要求跨度也较大。学历上,从大专到研究生;专业上,从文史类相关专业到文秘专业,选拔任用较为随意,没有专门的准入资格。党政机关秘书选拔一般是通过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考试,企事业单位秘书聘用一般参考广泛性标准,都没有形成专门的考核体系,存在主观性、任意性,缺乏针对性。

四、实现秘书职业化发展的途径

精细化管理的大背景下,社会对秘书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精专, 从事务性服务趋向为主动性、创造性、智能性、参谋性服务。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顺应新需求,实现新发展,是亟需思考的问题。

(一) 健全秘书教育体系

在培养体系上,要构建秘书科学化、职业化体系,对高校秘书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作出适当调整,以适应“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高校应以职业化为导向,基于秘书职业工作实际逐步开展教学改革,定向培养。秘书的专业背景培养上,做到不拘于通识性,广度与深度兼具。秘书某种程度上是全能的,文学、历史、艺术、美学、礼仪学、管理学、逻辑学、经济学、法学……多种学科门类均有所涉及,但对秘书的专业技能,如办文、办事、服务、沟通、协调、参谋等又有特别的要求。所以在培养体系上,要健全秘书的知识体系。通用型秘书的培养应设置与秘书职业需求相关的素质和技能课程,如公文写作、礼仪等。专业性秘书应开设相应的专业实务课,同时注重实践培养。

(二) 培养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可以理解为“职业对个人身份的核心度或按照工作来定义自己的程度”,也即“我”作为主体的成分,联接了个体和职业,内蕴了价值与理想。秘书的附属性和辅助性制约了对角色和职业的认同,而认同感是职业的灵魂。对秘书职业的认同是走向职业化的关键环节。强化职业意识,增强职业认同感,是职业化的前提。这种职业意识包括:角色意识、管理意识、参谋意识、保密意识等。而职业能力,是实现职业化的助推器。秘书人员要加深对行业的理解,牢固树立职业化意识,锤炼职业化精神,打造职业化能力,在明晰秘书职责、规范职业行为的基础上,将职业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秘书工作实践中。

(三) 制定精细化技能标准

对秘书从业人员的实践技能进行具体量化,制定考核测评细则。如翻译、速记、公文、礼仪等。如美国《韦氏秘书手册》对秘书的职责、工作内容、技能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建立起一整套职业准入、职业标准、职业评价等制度[3]。专业化是实现职业化的基础,秘书职业化的核心在于职业能力和素质。要分级、分类建立技能标准考核的不同层级,体现差异化能力标准,这样才能促使从业人员将秘书作为终身事业逐步积累职业技能。

(四) 规范和健全对秘书的选拔制度

当前,对秘书人员的选拔一般没有特殊要求,也没有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作为依据。要建立起严格的选拔程序和考核测评标准,必须按法定程序进行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以领导者的意志而转移,有效确保具备职业能力和素质的人选进入秘书队伍,才能提升秘书的职业水平。秘书职业化建设是个系统工程。要结合实践经验,认知和探索职业化发展的规律。逐步推进职业化进程,需要社会深化对秘书职业的认识,也需要从业人员自身增强职业认同感,当然还有赖于制度建设和标准的建立,在更高、更深层次上切实发挥秘书的作用。

[1] 邱宗国.对秘书职业化的探讨与思考[J].秘书之友. 2015(10):4-6.

[2] 王芳.秘书职业化发展现状及其推进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10):241-243.

[3] 埃克利斯·约翰逊.韦氏秘书手册[M].严华,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89.

C931.46

A

1671-4733(2017)06-0126-02

2017-07-04

王慧慧(1987-),女,安徽蒙城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电话:13850109033

猜你喜欢

职业化秘书职业
秘书不在 等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关于完善军代表职业化制度的思考
我爱的职业
职业化建设解决村官带头乏力问题
领导身边的秘书帮
中国篮球职业化发展探析
职业化院长尚无生存空间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